首页期刊导航|科学通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科学通报
科学通报

夏建白

旬刊

0023-074X

csb@scichina.org

010-64036120

100717

北京东城区东黄城根北街16号

科学通报/Journal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CSCD北大核心CSTPCDEISCI
查看更多>>《科学通报》创刊于1950年,是中国科学院主办、中国科学杂志社承办的自然科学综合性学术刊物,报道自然科学各学科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方面具有创新性和和高水平的、具有重要意义的最新研究成果,要求文章的可读性强,能在一个比较宽范的学术领域产生深刻的影响。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国内外读者了解中国乃至世界范围的自然科学各研究领域最新成果的主要窗口之一。《科学通报》进入了国际上主要检索系统,如CA,EI,日本《科技速报》和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ISI)的以下系统:Science Citation Index(SCI-CDE),SCISearch,Current Contents(PC&E)和Research Alert。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新污染物健康风险需高度重视与有效防范

    邓启红于云江康乐
    645-647页

    从人群到分子:内分泌干扰混合物对子代的不利影响

    申心铭徐晨珂胡建英
    648-650页

    新污染物筛查和评估系统方法

    阮挺江桂斌
    651-652页

    基于暴露指纹谱构建行业污染识别和风险评估模型

    于云江向明灯邝洪轩
    653-654页

    新污染物的海洋行为与最终归宿

    宋金明戴佳佳
    655-658页

    大气中高风险新污染物的筛查进展及展望

    乔林张旖禾郑明辉李亚泰...
    659-671页
    查看更多>>摘要:空气污染是全球关注的重大环境问题。虽然近年来空气污染水平呈下降趋势,但相同质量PM2。5可能具有不同的毒性强度。亟需突破当前仅基于PM2。5浓度的大气污染控制政策,充分考虑气溶胶的关键危害组分。由于大气组成成分和来源极其复杂,识别大气中未知污染物,尤其是高风险有机污染物面临巨大挑战。本文系统性回顾了通过环境分析和毒性评估,或结合生物分析和化学分析手段,从室外空气、室内空气和个体暴露空气样本中筛查高风险新污染物的策略和最新研究成果。面对空气污染所带来的持续挑战,提出需进一步优化筛查方法,呼吁从暴露组角度开展全链条多方位研究,以深化对大气中高风险新污染物的认知,为建立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精准环境治理策略,推动新污染物治理和健康中国建设提供数据支撑。

    大气新污染物高风险筛查优先关注

    全二维气相色谱-质谱法在新污染物筛查中的应用

    程欣高丽荣张潆心曹小颖...
    672-687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化学工业的发展,新化学物质在人类日常活动中不断涌现。新化学物质会在生产、加工、使用以及含新化学品废物处理等过程中向环境中释放,形成新污染物,而目前识别的新污染物种类是非常有限的,其对人体造成的健康效应还缺少全面评估。因此,精准识别环境中的新污染物,评估其环境与健康风险是环境保护领域的一项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全二维色谱-高分辨质谱法是筛查并鉴别环境中新污染物的有力工具,近年来在环境分析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以"全二维气相色谱"为关键词在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中检索相关文献得到约3000条结果。基于全二维气相色谱(GCxGC)的优异分离能力,其主要用于挥发性、半挥发性新污染物筛查。本文综述了基于全二维气相色谱-质谱法的新污染物筛查方法(疑似筛查和非靶向筛查)及流程,包括样品制备、仪器分析、数据处理、化合物结构鉴定和风险评估5个步骤。同时,总结了近10年来全二维气相色谱-质谱法在筛查不同环境基质中(包括水、空气、土壤、沉积物和生物等)新污染物取得的进展。最后,本文提出了全二维气相色谱-质谱法在筛查环境中的新污染物中面临的挑战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全二维气相色谱质谱新污染物非靶向筛查

    筛查持久性、生物蓄积性有毒化学品的环境计算毒理学:进展与展望

    王浩博陈景文马芳芳朱明华...
    688-702页
    查看更多>>摘要:筛查有害化学物质,有助于源头防控化学品的风险,防范化学品成为新污染物。具有环境持久性(P)、生物蓄积性(B)的有毒(T)化学品,是典型的有害化学物质。高的环境持久性,容易导致化学品在环境中积累,导致其高环境暴露浓度。高生物蓄积性的化学品,容易在生物体内具有高的内暴露浓度。毒性则直接决定化学品的环境风险。本文综述了化学品P,B,T属性值的环境计算毒理学预测方法和模型,以及基于机器学习的PBT化学品的集成筛查技术,展望了机器学习算法在化学品P,B,T属性值预测、PBT化学品的集成筛查方面的应用前景。融合机器学习等技术,环境计算毒理学有望从化学品P,B,T属性值预测、有害化学品筛查、替代化学品设计的角度,助力化学品风险管理和新污染物治理。

    新污染物风险防控源头治理化学品管理机器学习

    大气中黑碳的暴露及人体健康效应研究进展

    董千里孟鑫宫继成朱彤...
    703-716页
    查看更多>>摘要:空气污染暴露是人类早亡的重要风险因素,黑碳作为大气颗粒污染物的重要组分,因具有显著的健康影响受到广泛关注。我国大气中黑碳污染情况较为严重,人为源黑碳排放总量和暴露水平全球最高。最新研究表明,黑碳因其特有的物化属性可能具有比细颗粒物更大的健康影响。为加强对黑碳健康效应的认识,本文从流行病学研究的方法、暴露评估、健康结局等角度介绍国内外最新的研究进展,重点关注黑碳对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和神经系统的影响。与黑碳相关的健康危害包括但不限于肺功能下降、呼吸系统炎症、血压升高、动脉粥样硬化、认知和视觉功能下降等多种问题。最新研究发现黑碳在妊娠期间的暴露可能对母体和后代造成特殊的健康危害。虽然已有的流行病学研究采取了丰富的方法并得到了相对一致的结论,关于黑碳的健康效应仍有很大不确定性。我们建议对大气中黑碳浓度开展常规的监测工作,为更全面和深入研究黑碳的健康效应和制定控制政策提供必要的证据。

    黑碳暴露评价流行病学环境健康空气污染

    微/纳塑料穿透机体生物屏障及其健康效应

    仇浩李京京陈光全曹天宜...
    717-730页
    查看更多>>摘要:由于塑料的生产量和废弃量逐年急剧递增,微/纳塑料环境污染问题日益凸显,已成为全球关注的重大环境问题。微/纳塑料具有尺寸小、难降解、易迁移等特点。食物、水体、空气及日用品中的微/纳塑料能够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及皮肤接触等途径进入人体,对组织器官产生毒性效应,危害人体健康。本文聚焦微/纳塑料的毒性效应与健康风险研究热点,系统梳理了微/纳塑料在人体、模式动物及典型人源细胞中的相关研究,评述了微/纳塑料的主要机体暴露途径及其穿透胃肠道屏障、肺部屏障、皮肤屏障的能力;分析了微/纳塑料透过机体血液循环发生血肝转移、血脑转移、血睾转移、血胎转移并在各器官中蓄积的行为过程与主控因素;阐述了微/纳塑料对机体不同组织和器官的毒性效应及其潜在作用机制;探讨了当下微/纳塑料健康风险研究面临的瓶颈及关键技术难点;提出了未来研究应当对微/纳塑料的精确定性定量方法、载体效应、流行病学调查等方面加以注重,以期为进一步指导微/纳塑料人体健康效应研究奠定基础。

    微/纳塑料人体屏障健康效应致毒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