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科学通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科学通报
科学通报

夏建白

旬刊

0023-074X

csb@scichina.org

010-64036120

100717

北京东城区东黄城根北街16号

科学通报/Journal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CSCD北大核心CSTPCDEISCI
查看更多>>《科学通报》创刊于1950年,是中国科学院主办、中国科学杂志社承办的自然科学综合性学术刊物,报道自然科学各学科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方面具有创新性和和高水平的、具有重要意义的最新研究成果,要求文章的可读性强,能在一个比较宽范的学术领域产生深刻的影响。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国内外读者了解中国乃至世界范围的自然科学各研究领域最新成果的主要窗口之一。《科学通报》进入了国际上主要检索系统,如CA,EI,日本《科技速报》和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ISI)的以下系统:Science Citation Index(SCI-CDE),SCISearch,Current Contents(PC&E)和Research Alert。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TMKs-ABP1/ABLs:植物激素生长素的细胞表面受体复合物

    张曹莉彭亚坤谭树堂
    809-811页

    新一代基于G蛋白偶联受体构建的高灵敏红色和绿色荧光多巴胺探针

    周小娟李莹
    812-814页

    离子热循环:高效制冷技术的新突破

    张鑫赵晓莉杨晓伟
    815-822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发安全、高效、环境友好的新型制冷剂或制冷技术,是当今应对全球变暖问题的重要措施。其中,基于热效应的制冷技术,是具有重要发展潜力的制冷手段。然而,这类技术存在外加应力场强大、绝热温度变化小、效率低等不足,从而限制了其广泛应用。近期,以离子热循环为原理的新型制冷技术,以低外加场强、高能源效率的优势,打破了热效应制冷存在的瓶颈,并引起了广泛关注。本文将以该工作为出发点,系统介绍离子热效应及其伴随的热力学循环的基本原理,从制冷性能、工作效率等角度出发,详细分析离子热效应制冷技术背后存在的优势,以及可能存在的科学问题与技术难点,并从电化学原理、离子分离等角度提出解决措施,旨在为这一全新制冷手段的进一步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

    制冷技术离子热循环制冷性能效率电化学

    生物安全建筑:筑牢国家生物安全屏障

    王清勤
    823-824页

    高等级生物安全设施通风系统风机配置模式综合分析

    曹国庆陈紫光王荣
    825-833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等级生物安全设施是国家生物安全体系的基础支撑平台,是人口健康与动物卫生领域开展科研、生产和服务的重要保障条件,在我国重大疫病防控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生物安全设施安全的核心措施是通过通风空调系统保持负压,送、排风机是通风空调系统的重要设备,也是实现持续负压环境的核心保障。国内外相关标准规范、指南文件对高等级生物安全设施通风空调系统风机配置提出了明确要求。本文在对比分析这些要求的基础上,结合工程实例梳理了近年来我国高等级生物安全设施建设现状,对高等级生物安全设施通风空调系统风机运行模式、多台风机互为备用、送排风机变频控制、高海拔地区风机选型等关键问题进行了探讨。通过综合分析指出,高等级生物安全设施风机配置模式应经风险评估确定;通风空调系统设置相互独立、互为备用的两台风机是最佳工程选择;风机变频控制是高等级生物安全设施有效的压力梯度控制及节能运行措施之一;高海拔地区高等级生物安全设施应根据环境大气压对风机全压进行修正。

    生物安全实验室高生物安全风险车间通风系统风机配置模式标准规范

    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采用循环风问题探讨

    王清勤曹国庆刘志坚
    834-841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风空调系统是保障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稳定运行的重要措施,为了避免交叉污染,一般采用全新风空调系统。为了降低能耗和运行费用,很多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采用了变风量运行、热回收装置等节能技术措施,取得了一定的节能效果,但不是很显著。为了进一步实现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的节能运行以降低运行成本,通风空调系统可否采用循环风问题成为实验室设计人员、运行维护人员、使用人员共同关心的话题。近年来,随着一些对室内环境参数有较高恒温要求的高精密仪器设备的应用,循环风问题更加凸显。本文对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采用循环风问题进行了探讨,分析了国内外生物安全实验室相关标准要求、全新风系统的特点与挑战、循环风系统的风险与应对措施、循环风系统生物安全风险管理等,提出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应优先采用全新风系统,当室内工艺设备对周围环境温度有较高要求或者考虑节能运行时,可考虑采用循环风系统,但应对回风进行有效的空气净化处理,同时应加强对循环风系统的生物安全风险管理。

    生物安全实验室全新风循环风风险评估高效空气过滤器

    相对湿度和散发源位置对某典型城市环境生物气溶胶迁移规律特性的影响

    董志坚刘志坚胡晨星叶成林...
    842-853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城市生物安全问题受到国家和人民的高度关注,其中以生物气溶胶为载体的空气动力学迁移机制尚不完全清晰,因此无法实现该问题的精准防控。本研究重点关注了城市区域相对湿度(relative humidity,RH)和生物气溶胶释放位置(建筑上游空旷区和密集区)对下游相近位置(高密度区和低密度区)生物气溶胶迁移规律的影响。研究表明:随着RH增加,沿来流方向的行人高度水平方向和建筑所在区域竖直方向的流场逐渐减弱。RH和生物气溶胶释放位置对生物气溶胶的迁移和沉积有双重影响。(1)在两种不同释放位置下,随RH增加,生物气溶胶的横向迁移范围均增加,高密度区水平和竖直方向的生物气溶胶浓度均高于低密度区。(2)与密集区释放相比,在空旷区释放的生物气溶胶沿来流方向的横向迁移范围较小,迁移距离更长。(3)在两种不同释放位置下,随着RH增加,在空旷区释放工况下建筑表面的总沉积比略微增加;密集区释放工况下建筑表面总沉积比先降低后增加。本研究结果为防控和应对以生物气溶胶等为载体的城市生物安全问题提供了合理的流体力学理论支撑。

    城市环境生物气溶胶相对湿度释放位置迁移规律

    隔离病房内呼吸道传染性疾病气溶胶吸入感染风险

    郭伟旗李鹏辉刘硕徐新喜...
    854-865页
    查看更多>>摘要:医疗机构的院内感染给患者、医护人员和国家造成了巨大的健康和社会经济损失。气溶胶可以携带多种致病微生物,是院内感染的重要传播途径。量化确定医疗机构内的病原微生物浓度与感染风险对于减少院感发生和应对新发突发传染病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新型冠状病毒(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SARS-CoV-2)为例,针对医院隔离病房,将计算流体动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与定量微生物风险评估(quantitative microbial risk assessment,QMRA)相结合,建立了气溶胶传播感染风险定量评估模型。基于该模型,计算了隔离病房空气中的病毒浓度,定量评估了医护人员的吸入感染风险,分析了活动强度、个人防护、病毒变异、感染者个体差异等因素对感染风险的影响。结果表明,病房内的感染风险分布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吸入感染风险与个人活动强度和防护情况密切相关,高活动强度下的感染风险能达到中等活动强度的2倍左右;使用N95口罩可明显降低医护人员的吸入感染风险,无防护状态下的吸入感染风险是使用N95口罩时的3~10倍;毒株变异和个体差异会对感染风险产生明显影响,应该密切关注并及时调整防控策略。研究结果可以为医疗机构的感染防控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隔离病房院内感染气溶胶传播计算流体动力学模拟感染风险评估

    生物洁净室动态环境下多变量耦合的颗粒物浓度预测模型

    孟晗刘俊杰
    866-877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模拟制药生产车间搭建了一个C级环境的生物洁净室,通过空调系统变频调节,分别在10~40 h-1换气次数的运行风量下,对静止、轻度、重度3种活动类型,人员数量为1~3人的颗粒物浓度进行36组测试。将测试值与标准限值对比,发现生物洁净室在40h-1换气次数下运行时,0。5 μm颗粒物浓度标准限值与测试值之比最高达718,洁净度存在较高的冗余,空调系统节能潜力巨大。通过实验数据分析,总结人员数量、活动类型、换气次数与洁净室颗粒物浓度变化规律,给出换气次数为10~40h-1下人员数量增长与颗粒物浓度增长率比例关系,可在设计阶段提供较准确的颗粒物浓度参考值。根据实测数据,采用多元回归的方法,建立两种多变量耦合的颗粒物浓度预测模型,两种模型P值均小于0。001。对于0。5和5 μm颗粒物,考虑变量交互作用的模型2的决定系数R2分别为0。95和0。85,未考虑变量交互作用的模型1的决定系数R2分别为0。73和0。76,模型2与实测值拟合度更高。可根据模型2预测值对洁净室换气次数进行动态调节,为生物洁净室空调系统节能运行策略的制定提供数据参考。

    生物洁净室换气次数颗粒物浓度多元回归预测模型

    原位气/液或液/液界面分子的动态行为表征技术进展

    樊漪陈思桐侯旭
    878-890页
    查看更多>>摘要:气/液和液/液界面在生产生活中无处不在,一直以来都是动态表界面研究领域的热点。为了更深入理解表界面分子结构、分子运动行为模式以及界面动态变化机制,发展原位界面分子的动态行为表征技术将有助于实现动态表界面的实际应用。本文综述了原位气/液和液/液界面分子的动态行为表征技术所取得的一些研究成果。首先介绍了动态表界面分子的结构和动态行为模式特性;然后重点介绍了宏观和分子层面的动态表界面表征技术的进展,包括新型的表征技术;最后,综合分析了当前领域中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方向,希望为未来表征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奠定基础。

    气/液界面液/液界面界面分子动态行为原位表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