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科研管理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科研管理
科研管理

穆荣平

月刊

1000-2995

KYGL@263.net

010-62555521

100190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东路55号8712信箱

科研管理/Journal Science Research ManagementCSSCICHSSCD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科研管理》杂志创刊于1980年,是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性刊物,本刊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科学部遴选和认定为20种中国管理科技重要期刊之一。还加入了清华大学主办的《中国学术期刊专题文献数据库》,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主办的《万方数据网络中心》。同时《科研管理》期刊被:“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全文收录,编号:(Q)G098;入选为“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CAJCED),编号:(Z)S0099;被国家科技部收录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被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认定为《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被《中国学术期刊文摘》收录为源期刊;被“中国社会科学期刊精品数据库”入选,编号:(S)0346。《科研管理》杂志的办刊宗旨是:坚持综合性、科学性、文献性、宣传我国科技体制改革和发展科技事业的方针政策,推动国内外管理工作的交流,增进社会各界在管理工作方面的相互了解,沟通国内与国外的联系,促进国际交流。《科研管理》杂志现设栏目有:管理理论与方法;技术创新研究;企业技术进步研究;知识产权研究;人才管理;项目管理;研究所管理;成果管理;农业科研;地方科技与教育;高校科技与管理;预测与分析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与创新驱动不足并存之谜——基于地方经济增长目标设定的解释

    潘爽
    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高速增长与创新驱动不足并存的现象一直以来都是研究中国经济的关键话题.本文利用2003-2018年城市面板数据,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从经济增长目标设定的视角解释这一现象.研究发现:(1)经济增长目标以及层层加码会显著抑制区域创新水平提升,从创新的分类来看,对实质性创新呈现显著的抑制作用而对策略性创新专利是显著的促进作用,能够解释为何专利数量连年递增而经济创新驱动力却严重不足.结论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和双重差分法处理内生性后依然成立;(2)进一步分析表明,经济增长目标以及层层加码与创新水平呈现出先抑制后促进的U型非线性特征,且实质性创新也符合这一特征,而策略性创新相反呈现倒U型特征;(3)机制分析表明,经济增长目标以及层层加码主要通过提升城市的土地财政依赖度和降低环境规制强度来抑制城市创新水平提升;(4)拓展性分析中,考虑官员特征的拓展性分析发现官员任期较长以及在官员更替期间的样本中,经济增长目标及层层加码的作用更显著.考虑市场条件的拓展性分析发现在市场化水平低的地区以及市场分割程度较高的地区经济增长目标及层层加码的作用更显著.本文的研究拓展了经济增长目标负外部性研究以及城市创新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有助于理解政府增长目标以及官员特征等因素对城市创新的影响,从而为提升经济创新驱动力提供一定的经验证据和政策启示.

    经济增长目标层层加码城市创新非线性特征

    人工智能赋能创业:基于结构主题模型的综述

    李大元潘壮陈晓红
    14-25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工智能已成为赋能创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在创业机会发现与创造、机会资源整合、价值创造等环节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尽管创业领域对人工智能的关注度与研究兴趣日益浓厚,但目前相关研究仍比较零散,缺乏系统整合.本文采用无监督机器学习方法,结合机器编码与人工编码,运用结构主题模型对Web of Science收集的122篇相关文献进行分析,从人工智能赋能创业的前因、情景、过程、结果、理论视角与工具方法等方面梳理了研究现状.研究发现AI赋能创业的动力机制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化、情景场域研究有待进一步丰富、路径机制研究有待进一步挖掘、双重影响研究有待进一步探讨、底层逻辑有待进一步突破、技术手段有待进一步融合.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未来研究框架与议题,指出应深化宏观、中观、微观乃至跨层AI赋能创业动力研究,推进AI赋能区域、行业、领域等创业多情景研究,加强跨层次与动态视角下AI赋能创业的过程路径研究,全面关注AI赋能创业可能的积极结果尤其是负面影响,进一步探索基于新实践的AI赋能创业的独特理论体系,为AI赋能创业研究提供坚实的数据、工具及方法支撑.通过对已有文献梳理与未来研究框架构建,本研究为丰富与深化人工智能赋能创业研究提供了参考.

    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结构主题模型创业

    基于能力模型的新兴产业自主培育路径与绩效研究

    龚惠群
    26-3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索适合自身产业条件的自主培育路径以提升新兴产业自主培育绩效的机制,本文选择5G产业和云计算产业为研究对象,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方法,通过对领域内企业的591份问卷分析构建的新兴产业自主培育模型的普适性,及培育能力与绩效间的作用机理及路径.研究发现:基础技术、独立需求和资源是新兴产业自主培育能力形成的关键要素,且基础技术影响最大,能直接促进独立技术;自主培育能力能促进独立技术和领先市场,且领先市场对绩效提升影响更大;不同产业在培育能力形成侧重点、培育绩效影响因素和影响力、与资源相关培育路径等方面有差异;存在多路径提升自主培育绩效的不同机制.因此,政府应鼓励各产业采取多元化策略提升自主培育能力,并针对不同产业的特点、发展阶段和产业环境,区别对待资源因素,灵活选择最适合的培育方式,精准制定培育策略.研究结论为探寻提升我国新兴产业自主培育绩效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实践启示.

    自主培育模式自主培育能力自主培育绩效5G产业云计算产业

    工业互联网生态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

    徐梦周杨大鹏朱永竹
    37-46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前工业互联网生态发展日趋活跃,成为区域创新发展的重要载体,但现有研究对该现象关注不足.本文深入剖析工业互联网生态内涵特征、内在结构,从企业参与、产业应用、区域支撑多层次构建测度指标体系,并以2012年至2021年省级面板数据为研究样本,探索工业互联网生态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工业互联网生态能有效促进区域创新能力提升,其中产业应用所产生的积极作用最为明显.从空间来看,工业互联网生态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呈现异质性,表现为"东部-中部-西部-东北"递减格局.在作用机制上,工业互联网生态通过提升人力资本水平、技术市场活跃度实现对区域创新能力的正向影响.研究结论为各地加快构建工业互联网生态,畅通创新要素流动促进区域创新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和路径参考.

    工业互联网生态区域创新能力人力资本水平技术市场活跃度

    资源价值视角下网络位置对区域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

    苏屹梁德智孙笑明
    47-56页
    查看更多>>摘要:提高区域创新绩效是增强国家创新体系效能的重要实现路径.网络位置对创新绩效错综复杂的影响作用也一直是学者关注的焦点.本文利用知识基础观弥补网络位置理论对资源价值关注不足的局限性,以差异化知识基础衡量资源价值,采用负二项回归模型和中国2001年至2020年跨区域合作专利数据实证检验网络位置、差异化知识基础和区域创新绩效的关系.研究发现:用结构洞和中心度衡量网络位置,结构洞与区域创新绩效呈"U型"曲线关系,且与差异化知识基础的交互效应显著;中心度与区域创新绩效呈"倒U型"曲线关系,与差异化知识基础的交互效应不显著;差异化知识基础正向促进区域创新绩效.政府应该通过鼓励创新主体紧密合作、促进产业结构多元化、建立创新绩效评估机制等措施推动区域创新绩效长效提升.本研究从资源价值视角丰富了网络位置与区域创新绩效关系的研究,为各地区如何利用跨区域合作赋能区域创新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政策启示.

    网络位置差异化知识基础区域创新绩效知识基础观交互效应

    "一带一路"倡议与城市创新效率的空间关联

    王健
    57-66页
    查看更多>>摘要:国内城市的创新效率及其空间关联性对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一带一路"倡议促进了城市间在创新领域的交流互动和资源整合,也对创新效率的空间关联产生了深远影响.文章以"一带一路"倡议为背景,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对中国284个地级市的创新效率进行研究,探讨"一带一路"倡议对中国城市创新效率及其空间关联的影响.文章运用了 DEA-Malmquist法测度各城市的创新效率,利用引力模型构建了中国城市创新效率网络,通过网络指标分析探索"一带一路"倡议对创新效率空间关联的影响,并采用QAP回归定量分析了创新效率网络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近年来中国城市创新效率持续提高,但节点城市与非节点城市在创新效率上的差异在"一带一路"倡议实施后有所扩大;(2)"一带一路"倡议实施后,城市间创新效率的关联得到明显加强;(3)空间距离、经济发展、人力资本、对外开放和政府支持等因素均对创新效率存在显著影响;(4)"一带一路"倡议下城市创新效率网络的空间关联主要体现在节点城市对周边城市的溢出效应上.本研究在理论上拓展和丰富了对创新效率空间关联的研究,在实践上为创新效率的提升提供了政策建议.

    "一带一路"倡议创新效率社会网络分析空间关联

    低碳发展、知识产权保护与低碳技术创新

    李楠博孙弘远
    67-77页
    查看更多>>摘要:缺乏政策引导的低碳技术创新存在技术和环境的双重外部性,双重外部性严重抑制了企业的低碳技术创新活力.为探讨低碳发展和知识产权保护政策的实施是否有效缓解了低碳技术创新的双重外部性,以2007-2021年A股上市的高碳排企业及全国主要城市为样本,运用双重差分和三重差分方法进行了考察.研究发现:(1)低碳城市试点政策和知识产权示范城市政策在城市层面和企业层面均有效缓解了低碳技术创新的双重外部性,在克服了内生性及多重稳健性检验后该结论依然成立,进一步的异质性研究发现,两项政策对位于"胡焕庸线"以东、非国有、轻污染、初创型企业的低碳技术创新有更好的促进效果;(2)机制检验表明,低碳发展和知识产权保护政策分别通过提升企业环境注意力和创新注意力缓解了低碳技术创新双重外部性;(3)政策叠加作用检验结果显示,两项政策存在协同作用效果,且协同作用的成效大于政策各自独立的作用效果.本文的研究深化了低碳发展情境下的企业竞争理论,拓展了低碳技术创新外部性问题的研究边界,探索了多重政策协同效果的研究思路与方法,为未来相关政策体系的建构及完善提供了理论参考及经验证据.

    低碳城市试点知识产权示范城市低碳技术创新双重外部性

    企业发明人-知识二模网特征对突破性创新的影响研究

    王海花龚燕燕李雅洁李树杰...
    78-88页
    查看更多>>摘要:突破性创新是企业跳出技术引进和模仿性创新"惯性"的重要途径,对我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也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知识基础观,从知识重组视角出发,创新性地将发明人-知识二模网形成的多重网络纳入一个研究框架,探究二模网特征与突破性创新的内在作用机制和外在边界条件.并以2000-2021年间半导体行业上市企业为研究对象,采用负二项回归方法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发明人知识多样性对突破性创新具有正向影响,知识独特性对突破性创新具有负向影响;企业知识重组创造能力在发明人-知识二模网特征和突破性创新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发明人网络结构洞效率负向调节发明人知识多样性对知识重组创造能力的正向作用,但正向调节知识重组创造能力的中介作用;知识网络结构洞效率同时负向调节知识独特性对知识重组创造能力的负向作用和知识重组创造能力的中介作用.研究结论揭示了多重网络嵌入对突破性创新的影响机制,为企业提高突破性创新绩效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突破性创新发明人-知识二模网知识重组创造能力结构洞效率

    企业数绿转型协同对可持续发展绩效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地方低碳政策的调节效应分析

    余菲菲毛佳怡蒋庆
    89-98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双碳"背景下,企业数字化和绿色化转型协同显得至关重要,它不仅有助于推动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而且有利于促成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本文首先通过运用熵值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对企业数字化与绿色化转型协同度进行测算.接着,基于2010-2021年1659家A股上市公司的面板数据,构建双向固定效应模型,探究企业数字化与绿色化转型协同对可持续发展绩效的影响作用与内在作用机制,以及地方"低碳"政策力度对上述关系的调节效应.研究发现:(1)企业数字化和绿色化转型协同是一种相辅相成、相互支撑与协作的战略协同关系;(2)企业数绿转型协同对可持续发展绩效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3)企业数绿转型协同通过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进而提升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绩效;(4)我国地方低碳政策力度显著增强了企业数绿转型协同对可持续发展绩效的促进作用.本研究可为企业可持续发展以及地方政府关于低碳政策的设计及实施提供意见参考.

    数字化与绿色化转型转型协同地方"低碳"政策企业可持续发展

    环境规制对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分阶段数字化转型的调节分析

    肖雁飞张宝俪廖双红
    99-108页
    查看更多>>摘要:环境规制是促进绿色技术创新的动力之一,而其对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却具有正负两面性,数字化转型则能有效解决环境规制的负作用.本文基于双向固定模型和门限回归模型探究环境规制对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及数字化转型在二者间的调节效应.研究发现:总体而言中国环境规制实施对绿色技术创新表现出显著的抑制作用,而数字化转型主要通过降低企业生产成本路径能对环境规制促进绿色技术创新产生正向调节作用;进一步分阶段数字化转型研究表明,数字化融合是降低企业生产成本的主要手段且对两者关系的调节效应存在非线性特征.因此,政府应同步推进环境规制与数字化转型,更好地发挥数字化转型在环境规制激励绿色技术创新中的正向调节作用,同时也要加大对企业环境规制遵循成本与数字化转型投入成本的补贴力度,以此抵消企业生产成本增加、扩大数字化融合规模.

    环境规制数字化转型绿色技术创新分阶段调节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