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科研管理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科研管理
科研管理

穆荣平

月刊

1000-2995

KYGL@263.net

010-62555521

100190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东路55号8712信箱

科研管理/Journal Science Research ManagementCSSCICHSSCD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科研管理》杂志创刊于1980年,是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性刊物,本刊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科学部遴选和认定为20种中国管理科技重要期刊之一。还加入了清华大学主办的《中国学术期刊专题文献数据库》,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主办的《万方数据网络中心》。同时《科研管理》期刊被:“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全文收录,编号:(Q)G098;入选为“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CAJCED),编号:(Z)S0099;被国家科技部收录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被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认定为《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被《中国学术期刊文摘》收录为源期刊;被“中国社会科学期刊精品数据库”入选,编号:(S)0346。《科研管理》杂志的办刊宗旨是:坚持综合性、科学性、文献性、宣传我国科技体制改革和发展科技事业的方针政策,推动国内外管理工作的交流,增进社会各界在管理工作方面的相互了解,沟通国内与国外的联系,促进国际交流。《科研管理》杂志现设栏目有:管理理论与方法;技术创新研究;企业技术进步研究;知识产权研究;人才管理;项目管理;研究所管理;成果管理;农业科研;地方科技与教育;高校科技与管理;预测与分析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国创新能力发展趋势、困境、差距与政策建议

    杜梅任声策操友根
    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作为创新领域广泛运用的评价指标,不仅刻画出全球创新能力发展概况,还充分体现中国创新能力发展过程中的优势与不足.通过梳理全球创新指数报告2011-2022 创新能力数据,剖析全球创新能力发展趋势和中国创新能力总体格局,揭示中国创新能力在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中的优势、不足与成因,并与其他国家进行比较分析,深挖内在原因.结果表明:(1)全球创新能力发展呈现欧洲地区领跑、北美地区并跑、东亚、东南亚和大洋洲地区跟跑等特征.(2)中国综合创新能力发展趋势良好,但创新投入中存在制度支柱尚有欠缺,人力资本和研发激励尚需加强,基础设施投入尚需完备,创新产出中存在创意产出尚有不足等问题.进一步从细分指标看,中国凭借人口规模、后发国家优势和举国体制等在规模体量和数量类指标优势明显,但在生态、教育、市场和商业运行模式以及创造力方面仍有提升空间.(3)中国创新能力在制度、人力资本和研发、市场成熟度与其他国家存在差距,但在知识和技术产出、创意产出方面差距不明显.结论丰富中国创新能力评价、差距比较的相关研究,并为政府助力中国创新能力提升提供对策建议.

    全球创新指数报告创新能力总体趋势现实困境差距比较

    数字技术驱动的产业变革:研究综述与展望

    谢卫红郑迪文李忠顺王永健...
    11-21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其在推动产业变革和创新中的作用变得尤为关键.尽管已有文献对此进行了探讨,但对深层次分析和理论框架的构建仍有较大空间.鉴于此,本研究通过系统文献综述法,对 2001-2022 年间发表于UTD24 和FT50 期刊的103 篇数字技术驱动的产业变革研究主题文献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结果显示,第一,数字技术驱动的产业变革得益于政策环境的完善,为新兴技术如大数据提供支持,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创新能力的增强,推动经济向可持续和高质量发展进步.第二,数字技术驱动的产业变革类型包括产业数字化应用、产业数字化扩展、产业数字化转型及产业数字化变革四类.第三,研究框架揭示了宏观(如政府政策、社会经济制度变迁等)、中观(如行业价值迁移、数字技术应用等)、微观(如企业研发和数字化转型等)层面的影响因素,以及数字化协同创新等中介机制和数字化治理等调节变量的作用过程,和短期经济冲击和长期价值链延伸等方面的影响效应.本研究结果不仅为本领域研究者提供了一个较为完整和系统的理论研究框架,促进了学术研究的深入发展,同时也为产业政策制定和管理实践提供了有益理论指导.

    数字技术产业变革产业数字化理论框架

    科技创新体系化能力助力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机理研究

    孙中原窦倩楼旭明成泷...
    22-33页
    查看更多>>摘要:科技创新体系化能力是新形势下科技强国建设的战略方向,在创新主体攻克关键核心技术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现有研究缺乏对科技创新体系化能力与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之间内在机理的探索与验证.因此,研究从创新主体网络视角,以2010-2019 年人工智能行业联合申请发明专利数据构建参与主体之间的合作网络与知识网络,采用负二项回归法实证检验了科技创新体系化能力中的组织体系化能力与技术体系化能力对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作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组织体系化能力中的局部协同能力和全部协同能力均对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具有显著正向影响;技术体系化能力中的知识共享能力和知识组合能力均对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具有显著正向影响;此外,知识共享能力与知识组合能力在组织体系化能力与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之间具有显著的链式中介作用.研究揭示了科技创新体系化能力与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之间的影响机理,对我国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创新主体如何攻克关键核心技术突破难题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科技创新体系化能力组织体系化能力技术体系化能力关键核心技术突破

    数字技术可供性实现下的数字化转型企业组织惯性构建机制研究

    武宪云苏敬勤杨道虹张雅洁...
    34-42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技术的不断涌现为数字化转型企业组织惯性构建提供了潜在机会窗口.本文基于数字技术可供性实现理论,以美的数字化转型过程展开案例研究,深度剖析数字技术可供性对组织惯性构建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化转型过程中,(1)"数字技术可供性-资源整合-组织惯性构建"是传统企业组织惯性构建的有效路径.其中,不同类型组织惯性,其数字技术可供性和资源行动策略也不尽相同.在意义建构可供性作用下,传统企业通过发散-利用资源整合策略实现数据决策认知惯性的构建;在架构更替可供性作用下,传统企业通过发散-开拓资源整合策略实现敏捷组织结构惯性的构建.(2)数字技术可供性是组织惯性构建的动力源,牵引传统企业进行新组织惯性的构建,主要体现在意义建构可供性与架构更替可供性两方面.(3)资源整合是数字技术可供性的实现过程,传统企业通过资源整合的塑造机制来完成新组织惯性的构建.其中,在数字技术意义建构可供性牵引下,企业通过资源整合的类比塑造机制实现数据决策认知惯性的构建;在架构更替可供性驱动下,企业通过资源整合的传承塑造机制实现敏捷组织结构惯性的构建.本研究不仅扩展了数字化转型情境下组织惯性构建的理论研究,更为我国传统企业数字化转型理论指导和管理启示.

    数字化转型组织惯性数字技术可供性资源整合

    设计思维创新:发展演化、过程机制与实践原则

    陶金元陈劲
    43-55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复杂问题高效求解并达成创新性解决方案是组织打造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这必然要以科学规范的方法论作为依据.设计思维创新致力于问题导向的创新而不断发展演化,但因其分散的实践而呈现出碎片化和经验化特征.系统梳理设计思维创新的发展脉络,夯实其哲学基础并深入阐释理论框架、过程机制和实践原则,对推进理论发展和提高创新绩效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文献可视化对比分析刻画了设计思维理论研究的趋势、重点及其脉络关系,进而遵循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的内涵结构和因果过程逻辑构建了设计思维创新的分析框架,并结合重点文献就其核心要素及过程机制进行了系统剖析.研究发现:(1)设计思维创新致力于复杂问题的求解并因实践需要而发展演化;(2)设计思维创新秉承人本主义的价值导向和实用主义的效果逻辑;(3)设计思维创新强调非线性迭代机制、综合性实践工具和跨学科领域的系统融合;(4)适用于整体创新流程和主题环节的实践原则为设计思维创新效率提供保障.本研究为推动问题导向的创新提供了系统的理论依据和丰富的工具方法,有助于组织提升创新绩效和打造核心竞争力;研究结论为在发挥制度优势基础上推动中国式创新理论发展和加速中国创新发展战略提供了参考借鉴.

    设计思维创新方法论核心理念过程机制实践原则

    基于科学的新创企业跨越"死亡之谷"研究

    王海燕李娜张庆芝
    56-64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基于生物医药、纳米、新材料等科学集聚领域建立起的新创企业崛起.由于这类企业的知识基础源于发展中的科学,不可预知的风险增加了其生存难度,生存驱动路径和机制亟待探讨.本研究提出了基于科学的新创企业跨越"死亡之谷"的整合分析框架,并运用fsQCA方法对英国44 个基于科学的新创企业案例进行组态分析.研究发现:(1)基于科学的新创企业跨越"死亡之谷"是多个条件变量复杂作用的结果,企业存活的驱动模式有3 种,分别是技术能力主导驱动型、大学主导驱动型和融资主导驱动型,技术能力在其中发挥核心作用,融资驱动型分布最普遍;(2)在基于科学的企业成立初期,大部分企业的专利和产品很少,支撑这些企业存活的主要是融资和大学的资源投入:广泛的融资能够分担研发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维持企业的正常运营;大学不仅为企业提供了充足的前沿知识,也为企业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3)基于科学的新创企业需要紧跟科学前沿,也需要提高管理技能,企业更需要发展技能互补的董事会.研究拓宽了相关理论的适用范围,为基于科学的新创企业跨越"死亡之谷"提供了借鉴经验.

    基于科学新创企业死亡之谷组态分析

    元宇宙移动互联下企业数字责任创新

    刘海建李纪琛李颖吕清轩...
    65-74页
    查看更多>>摘要:Web 3.0 元宇宙移动互联下企业社会责任内容与责任边界发生了极大变化.然而,现关于元宇宙情境下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存在概念模糊、边界不清、框架缺乏整合性等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系统性探究新情境下企业社会责任内容,规范其责任治理从而实现多主体协同价值创造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企业数字责任为研究视角,以人工智能企业为研究对象,基于文献归纳回顾了元宇宙特性与企业数字责任研究,界定了新情境下人工智能企业数字责任与数字治理,并分别构建了企业数字责任与其数字治理的研究框架.研究发现:(1)企业数字责任体现为实现元宇宙生态的数据价值观规范与技术创新,以及由此引发的企业数字责任管理主体、履责载体与数字监管的变革.(2)企业数字责任治理主要表现为实现多主体互动的数字责任治理生态,并主要通过加大技术开发者个体治理、链接"虚拟数字人"与"感知智能人"治理与数字商业圈治理三条路径实现.研究结论丰富了Web 3.0 元宇宙情境下企业数字责任的文献,同时也为规范企业数字责任实践等提供借鉴.

    元宇宙人工智能企业企业数字责任数字创新

    距离效应、组织学习顺序与创新能力——基于海尔集团的纵向案例分析

    吴画斌杨磊蒋春燕
    75-84页
    查看更多>>摘要:创新能力提升可以为企业带来持续竞争优势,距离效应如何影响创新能力这一关键问题并未得到有效回答,本文试图破解上述问题.基于组织学习顺序视角,通过对海尔集团内部的海尔冰箱和海尔洗衣机两条产业线纵向比较研究,分析在距离效应影响下企业采取何种组织学习顺序与之相匹配,从而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发展阶段与距离效应相匹配的不同组织学习顺序扮演了重要角色,且均能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在模仿改进阶段,借鉴学习-经验学习和经验学习-借鉴学习-经验学习的两种组织学习顺序更具优势;在自主创新阶段,经验学习-经验学习和经验学习-借鉴学习-经验学习的两种组织学习顺序效果更显著.研究结论深化了组织学习的相关理论,打开了距离效应影响创新能力的过程黑箱,对后发企业追赶有着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

    距离效应组织学习创新能力

    场景驱动的跨区域创新系统:核心要素与未来发展

    陈丛波陈娟胡登峰
    85-93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型举国体制下跨区域创新系统的重要性凸显,但现有研究对数字技术进步引发的跨区域创新现象讨论不足.本文研究了场景驱动跨区域创新系统的核心要素和未来研究趋势.结合场景理论,将跨区域创新系统定义为基于融合创新场景形成的区域子系统间相互耦合的系统.跨区域创新主体借助数字技术共同在虚拟空间构建融合创新场景,其概念公式为"虚拟空间+想象结构+融合的区域精神→融合创新场景".跨区域创新系统能够服务于我国区域协调发展、创新发展战略和新型举国体制的创新治理,其未来研究方向包括创新场景虚拟化、创新主体分散化、创新治理平台化背景下的认知更新、构建路径和治理逻辑.研究结果丰富并拓展了区域创新系统理论,并在微观和区域政策层面提供了相应启示.

    创新创新场景数字技术跨区域创新系统

    创新生态系统视角下数字技术对区域创新绩效的影响效应研究

    王京陈晶李舒妍
    94-104页
    查看更多>>摘要:创新生态系统是加快形成区域高质量发展经济格局的重要支撑,加速释放的数字生产力为区域创新带来了巨大红利.基于2013-2019 年的省级面板数据,使用多重中介模型、调节模型、门槛回归模型及空间模型,结合生态位理论和协同理论等,在创新生态系统视角下探究数字技术与区域创新绩效的关系,得出以下结论:(1)创新生态系统视角下数字技术能够显著提高区域创新绩效,且对技术子系统绩效的影响最大,其次是商业子系统和科学子系统.(2)数字技术影响区域创新绩效的路径中,各子系统的生态位适宜度和子系统间协同不仅存在并行中介作用,也存在链式中介作用.(3)技术子系统和商业子系统的生态位宽度能够正向调节数字技术和区域创新绩效的关系.(4)数字技术发展强化了创新极化的格局.本文拓展了数字技术驱动区域创新相关研究的理论视角,也为各区域通过数字技术塑造多维生态优势提供了参考与启示.

    数字技术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生态位多重中介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