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科研管理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科研管理
科研管理

穆荣平

月刊

1000-2995

KYGL@263.net

010-62555521

100190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东路55号8712信箱

科研管理/Journal Science Research ManagementCSSCICHSSCD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科研管理》杂志创刊于1980年,是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性刊物,本刊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科学部遴选和认定为20种中国管理科技重要期刊之一。还加入了清华大学主办的《中国学术期刊专题文献数据库》,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主办的《万方数据网络中心》。同时《科研管理》期刊被:“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全文收录,编号:(Q)G098;入选为“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CAJCED),编号:(Z)S0099;被国家科技部收录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被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认定为《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被《中国学术期刊文摘》收录为源期刊;被“中国社会科学期刊精品数据库”入选,编号:(S)0346。《科研管理》杂志的办刊宗旨是:坚持综合性、科学性、文献性、宣传我国科技体制改革和发展科技事业的方针政策,推动国内外管理工作的交流,增进社会各界在管理工作方面的相互了解,沟通国内与国外的联系,促进国际交流。《科研管理》杂志现设栏目有:管理理论与方法;技术创新研究;企业技术进步研究;知识产权研究;人才管理;项目管理;研究所管理;成果管理;农业科研;地方科技与教育;高校科技与管理;预测与分析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全球创新网络的演化特征和动力机制研究

    王叶曲如晓
    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深度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已经成为一国获取创新突破知识,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重要路径.本文基于1998-2020年跨国专利申请数据,构建全球创新网络对其结构特征和演化趋势进行分析,并运用时间指数随机图模型(TERGM),从外生机制和内生机制两方面,对创新网络的动力机制进行了深入探究.研究发现:(1)全球创新网络关系日趋紧密,形成集中在北美、西欧、大洋与东亚的非均衡格局.中国的地位提升明显,取代日本成为亚洲最具影响、仅次于美国的网络核心国家.(2)全球创新网络的关系形成和演化受外生机制和内生机制综合影响.经济发达、创新能力高且出口规模大的国家(地区)更倾向于发送专利申请,而具备一定创新能力的大市场国家(地区)则更有可能成为专利接收方.(3)国家(地区)之间倾向于形成互惠的专利申请关系.在结构依赖效应和时间依赖效应作用下,国家(地区)间高度连通,有着较高的传递性,专利申请关系链不断延伸.该研究对于我国进一步完善跨国专利申请和布局,深度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提升科技自主能力,培育企业国际竞争新优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全球创新网络跨国专利申请结构特征时间指数随机图模型(TERGM)

    中国半导体产业技术创新效率评价研究——来自A股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张熠焦飞飞王先甲
    11-20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前严峻的国际竞争格局使得中国半导体产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提升其技术创新效率成为各界专家学者讨论的焦点.本文基于2019-2022年中国半导体产业76家上市公司技术创新投入和产出的相关数据,将半导体产业链上市公司分为设计、制造、封测、设备和材料5个环节,运用BCC-DEA和Malmquist-DEA模型对半导体产业整体以及产业链各环节的技术创新效率进行了静态、动态评价以及投入冗余分析.研究发现:(1)从静态视角来看,中国半导体产业整体技术创新效率不高,纯技术效率虽在提高,但DEA有效的企业数量呈下降趋势,总数不及1/5,设计、设备和材料环节技术创新效率的平均值高于行业平均水平,制造和封测环节的技术创新效率较为薄弱;(2)从动态视角来看,中国半导体产业Malmquist生产率变化波动较大,整体技术创新效率呈下降趋势,制造和封测环节的技术创新效率呈增长趋势,设计、设备、材料环节的技术创新效率呈下降趋势;(3)从投入冗余来看,研发人员和固定资产投入冗余情况较为突出,研发费用投入冗余不显著.本文补充了半导体产业技术创新的定量研究,并进一步拓展了其研究视角,为优化半导体产业资源配置、提升技术创新效率提供切实可行的实证依据与政策建议.

    半导体产业技术创新效率BCC-DEA模型Malmquist-DEA模型评价

    互补资产链接能力、吸收速度与核心技术突破

    郑刚莫康朱国浩
    21-32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中美科技脱钩和双循环大背景下苹果芯片互补资产链接能力加速关键核心技术突破过程,为中国企业快速突破芯片技术瓶颈,提高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提供借鉴.本文界定了互补资产链接能力为企业跨组织链接新技术研发创新及其商业化所需互补资产的能力,采用纵向单案例方法对苹果公司在2008年至2022年期间芯片设计领域快速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突破过程进行探索性研究.研究发现:互补资产链接能力加快吸收速度是企业快速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的一种方法,分为"自研式"和"引进式"两种模式.作用机制显示:企业通过跨组织链接新技术研发、商业化所需的通用及专用互补资产,加速知识获取、同化和应用,而互补资产链接能力与吸收速度的动态匹配,尤其是数字技术和创新生态,对于塑造组织认知和学习、实现突破至关重要.更进一步,合作伙伴间赋能与影响提升合作伙伴打造专用互补资产的能力和意愿,把握市场需求、技术路线和生态系统的机会窗口及互补性资产类型区分与链接策略,是加速芯片设计企业链接互补资产的三个重要因素.研究结论拓展了现有关于互补资产链接能力和关键核心技术快速突破的理论,为中国企业提供了实用的指导和策略建议.

    关键核心技术互补资产链接能力吸收速度芯片设计快速突破

    数字技术应用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效应研究——兼论破解新"索洛悖论"

    宋德勇陈梁
    33-42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新一轮技术革命时代,数字技术应用成为驱动实体经济提质增效的重要引擎.本文基于中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和工具变量法考察数字技术应用对企业生产率的影响效应及机制.研究发现:数字技术应用显著提升了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有效破解数字时代的新"索洛悖论",该结论在内生性处理和其他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机制检验发现,数字技术应用通过提高技术创新质量和市场匹配效率,以及降低运营管理成本促进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异质性分析表明,数字技术应用对服务业企业的生产率提升效应强于制造业企业,对高市场竞争行业内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更明显.数字技术应用会引致高技能、高学历劳动力的需求增加,同时人力资本结构的优化强化了数字技术应用的生产率提升效应.本文有助于深化认识企业突破新"索洛悖论"的现实路径,为借助数字技术融合应用提质增效,赋能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经验证据和现实依据.

    数字技术应用全要素生产率新"索洛悖论"人力资本结构

    绩效反馈对数字化战略选择的影响研究

    奉小斌郑汉忠肖博文张晶...
    43-54页
    查看更多>>摘要:由于数字化转型的高投入高风险特征,企业容易陷入数字化悖论困境,如何选择合适的数字化战略是企业亟待破解的现实问题.基于最优区分理论和企业行为理论,文章探讨了绩效反馈对数字化战略选择的影响,并进一步考察了正式制度压力与非正式制度压力的调节作用.文章选取中国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采用多维固定效应模型和交互效应模型检验假设,实证结果表明:社会期望差距负向影响企业数字化利用战略,却正向影响数字化探索战略;非正式制度压力强化了社会期望差距对数字化利用战略的负向影响,而正式制度压力增强了社会期望差距对数字化探索战略的正向影响.文章揭示了数字化战略选择的机制,厘清了绩效反馈与数字化战略选择之间的理论关系,对制造企业实施数字化转型提供了管理启示.

    数字化战略最优区分理论绩效反馈制度压力

    关键技术体系支撑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机制与路径研究——以集成电路为例

    杨道虹熊炳桥任泰锟吴昕扬...
    55-63页
    查看更多>>摘要: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关键技术体系在支撑新质生产力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而现有文献对其具体机制研究不足.本文从关键技术体系的内涵与属性出发,明确关键技术体系的标准与特征,揭示关键技术体系支撑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黑箱.以集成电路为例,对关键技术体系支撑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机制与路径作进一步分析.研究发现,关键技术体系具备通用技术属性、准公共品属性和关键中间品属性,并通过"产品-产业-生态"等机制支撑新质生产力发展.集成电路技术体系推进新质生产力的路径有,推进相关产品以乘数放大的方式实现快速发展,引领相关产业的发展,使与技术变革相关的利益相关者实现价值共创.研究从关键技术体系的微观视角探讨了新质生产力的培育与发展路径,为政策制定者和经济实践者提供了具体洞察和实施指导,旨在推动经济向高质量发展迈进,实现经济增长和创新体系建设的同步发展.

    关键技术体系新质生产力集成电路机制与路径

    集团企业创新生态演化研究

    王琳陈志军孙玮
    64-7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不确定性环境下,企业集团试图通过创新生态优化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但面临动态环境所带来的不确定性,企业集团如何构建匹配的创新生态并维持生态的动态平衡尚未找到有效解决方案.本文以集团公司为创新生态设计者对集团创新生态演化进行了探索性单案例研究,提炼了不同发展阶段创新生态构建过程及演化逻辑模型.研究发现:集团创新生态构建和演化受制度环境、资源禀赋变化带来的关系张力影响.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集团公司通过采取特定的母子公司间、母公司与其他主体间关系张力应对机制构建匹配的创新生态.生态位变动是集团创新生态的演化逻辑.不同阶段集团公司分别采用生态位移动、生态位移动和跃迁、生态位跃迁的演化逻辑推动创新生态不断升级.研究结论为集团企业思考基于创新生态构建的发展路径、提升组织结构韧性以应对不确定环境提供借鉴.

    创新生态关系张力生态位变动案例研究

    数字信息平台赋能企业合作创新路径研究

    阮鸿鹏池仁勇冯远静
    74-84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经济背景下,数字信息平台如何赋能企业合作创新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以华东地区536家制造企业为研究对象,遵循"数字信息平台应用能力-组织间信任-企业合作创新绩效"研究脉络,使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法探究数字信息平台赋能企业合作创新的作用机制与实现路径.研究发现,数字信息平台具有搜索与惩戒能力,搜索能力与惩戒能力均能提升企业合作创新绩效,且惩戒能力对企业合作创新绩效的提升效应更大.进一步,组织间计算信任在数字信息平台的搜索能力与惩戒能力对企业合作创新绩效的影响中起到线性中介作用,而组织间关系信任在数字信息平台的搜索能力与惩戒能力对企业合作创新绩效的影响中起到先增强后减弱的非线性中介作用.本文为"创新网络情境下数字信息平台赋能企业合作创新"提供清晰路径,打开微观赋能过程"黑箱",在一定程度上深化了数字可供性理论,丰富了数字创新网络下开放式创新理论与组织间信任理论,为数字信息平台建设和企业信任管理提供实践指导.

    数字信息平台合作创新组织间信任

    交叉学科科研团队创新力形成机制:求同还是求异

    段雪凝常玉黄维
    85-92页
    查看更多>>摘要:交叉学科科研团队是解决复杂科学问题和应对社会挑战的重要组织形式,其团队创新力对我国布局基础研究、催生原创性成果具有推动作用.分布于西北工业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和南京邮电大学的先进材料研究团队(IAM团队)初创于1996年,是有机电子和柔性电子领域的高水平交叉学科科研团队.本文基于认知图式理论,对IAM团队进行探索性单案例研究发现:(1)交叉学科科研团队通过创造性学习机制整合多元学科知识,形成异质有序的知识图式("求异"),反映出科研团队成员知识结构重组并产生创造性想法的过程机制.(2)交叉学科科研团队通过适应性学习机制融合成员不同的价值观,形成同质和谐的信念图式("求同"),体现出科研团队成员之间相互适应并组建高凝聚力集体的过程机制.(3)知识图式的"求异"和信念图式的"求同"共同作用,促进交叉学科科研团队创新力形成.本文提出认知图式视角下团队创新力形成的"求同"和"求异"机制模型,完善团队创新力形成的理论研究,并对交叉学科科研团队开展基础研究、产生技术突破提供启示.

    交叉学科科研团队认知图式适应性学习创造性学习团队创新力

    国有注资对企业创新数量和质量的影响研究

    姜功熊袁鹏杨凡地
    93-103页
    查看更多>>摘要:国有股权对企业经营绩效的影响受到了广泛关注.使用2011-2021年A股上市公司数据和双重差分模型,本文检验了国有注资对企业创新数量和质量的影响.研究发现,总体而言,国有注资仅会提高企业的创新数量,但对创新质量没有影响.不过,当国有资本处于相对控股地位时,国有注资不仅能够提高创新数量,也能提升创新质量.而且,对初始创新水平低的企业,国有注资对创新数量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机制分析表明,国有注资对企业创新数量的积极影响主要是通过帮助企业缓解融资约束、吸引高素质人才和提高企业创新意愿等方式实现的.本研究不仅从创新质量的视角拓展了有关国有注资经济效应的文献,还对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具有一定的政策启示.

    国有注资创新数量创新质量国有相对控股创新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