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临床肝胆病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临床肝胆病杂志
吉林大学
临床肝胆病杂志

吉林大学

贾继东

月刊

1001-5256

Lcgdbzz@163.com

0431-88782542

130061

吉林省长春市新民大街519号

临床肝胆病杂志/Journal Journal of Clinical Hepatology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临床肝胆病杂志》于1985年创刊,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吉林大学主办,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学术支持的医学专业期刊,是我国首个肝胆病专业杂志。ISSN 1001-5256,CN 22-1108/R。 本刊为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2018年、2020年)、中国精品科技期刊暨“中国精品科技期刊顶尖学术论文(F5000)”项目来源期刊(2017-2023)、《世界期刊影响力指数(WJCI)报告(2021科技版)》收录期刊(Q4区)、北大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A)。本刊核心影响因子为1.793,核心总被引频次、综合评价总分在消化病学类核心期刊中均蝉联第1位,综合评价总分在40个医学学科、743种医学核心期刊中排名第13位,位居前1.75%;在112个自然科学学科、2070种科技核心期刊中排名第55位,位居前2.66%。 杂志以提升肝胆胰疾病临床诊疗水平和推动基础研究向临床转化为方向,以服务广大临床医生和科研工作者为己任,主要反映国内外肝胆胰疾病防治工作的重大进展,促进国内外肝胆胰领域学术交流。刊载内容实行肝胆胰并重,内外科并重,中西医并重,临床与基础并重。设述评、专家论坛、指南与规范、指南解读、论著、病例报告、综述、学术争鸣、临床病例讨论、国外期刊精品文章简介等栏目。杂志为月刊,全年12期,16开本,每月20日发行,2022年每期定价60元。 杂志国内外公开发行。邮局订购邮发代号12-80。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重视早发性肝内胆管癌的研究

    覃德龙陈家璐唐玥李宗龙...
    2345-2350页
    查看更多>>摘要:肝内胆管癌(ICC)是一种高度恶性的胆道肿瘤,其中早发性ICC(EOICC)是指确诊年龄≤50岁的ICC,但通常具有更晚的临床分期、更显著的生物学侵袭性.目前EOICC的发病率正在迅速增长,但其研究仍处于早期阶段.现有的研究表明EOICC具有与晚发ICC显著不同的流行病学、临床和分子学特征.因此,重视EOICC高危因素及发病机制等方面的研究对于EOICC的早识别、早诊断以及针对性治疗具有重要意义.由于EOICC患者年龄较轻、身体状况较佳,可耐受风险更大的医疗干预措施,采取更积极的个体化诊疗方案,因此患者可能获得与晚发ICC相似甚至更好的生存预后.然而,EOICC的分子学特征与ICC显著不同,现有的靶向药物可能不适用于EOICC患者,晚期EOICC患者系统治疗面临巨大挑战.EOICC的临床和基础研究整体滞后,需要进一步深入阐明EOICC的人群特征及其发病因素,进而推动建立适合EOICC群体的预防及诊疗规范.

    胆管上皮癌早发性肿瘤流行病学体征和症状基因表达谱

    肝内胆管癌外科治疗的若干问题

    司安锋雷正清程张军
    2351-2357页
    查看更多>>摘要:肝内胆管癌(ICC)在肝脏恶性肿瘤中发病率居第二位,恶性程度高、预后差.手术治疗目前仍是ICC可能获得治愈的唯一手段,但其R0切除率相对较低、术后无复发生存时间短.合理的切缘宽度、解剖性肝切除的价值、淋巴结清扫的地位以及腹腔镜肝切除和肝移植的肿瘤学效果等诸多问题仍有待厘清.本文旨在讨论ICC外科治疗策略的相关研究进展和存在的争议,以期为临床治疗决策提供参考.

    胆管上皮癌外科手术治疗学

    腹腔镜肝内胆管癌根治手术的可行性及安全性

    曾琦惠李富宇
    2358-2360页
    查看更多>>摘要:腔镜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各种肿瘤外科的根治性切除手术中,但对于腹腔镜在肝内胆管癌根治术中的应用尚存在较多争议.近年来,各医学中心对此问题均进行了诸多探索.本文就近年来腹腔镜在肝内胆管癌根治术中的可行性及安全性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胆管上皮癌腹腔镜检查治疗学

    肝外复发性肝内胆管癌治疗决策进展

    王一航李江涛
    2361-2365页
    查看更多>>摘要:肝内胆管癌的发病率在我国逐年上升,且作为一种高度致命的恶性肿瘤,预后极差.手术切除虽是唯一可能治愈的方法,但术后复发率高达50%~70%.复发部位最多见于肝脏,但也有15%~30%的患者发生肝外复发.针对肝外复发的治疗策略研究较少,尚无明确指南推荐,目前治疗多以化疗为主.研究显示,部分患者通过肝外复发部位的手术切除可延长生存期,尤其是单灶性复发的患者更具手术适应证.然而,手术仅适用于少数患者,大多数仍需依赖系统治疗及局部治疗.本文对相关文献进行综合分析,汇总影响肝外复发的关键因素,探讨手术相关适应证,强调个体化治疗策略的重要性,以期为未来的治疗模式提供参考.

    胆管上皮癌肿瘤复发,局部治疗学

    胆囊癌手术治疗的现状与进展

    殷晓煜许琼聪
    2366-2370页
    查看更多>>摘要:胆囊癌是一种预后极差的恶性肿瘤,根治性手术切除仍然是其唯一有治愈希望的治疗手段.对于Tis、T1a期胆囊癌,单纯胆囊切除即可达到治愈效果;对于T1b~T2期胆囊癌,胆囊癌根治术(包括胆囊及肝部分切除和区域淋巴结清扫)是首选方式;对于T3~T4期患者,扩大根治术有可能改善部分患者的预后,但手术风险大、并发症发生率高,需要严格把握其适应证,并建议由经验丰富的肝胆胰外科团队实施.微创手术在胆囊癌手术治疗中的应用价值目前仍存在较多的争议,但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在微创手术经验丰富的医学治疗中心,胆囊癌微创手术是安全可行的.本文在临床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文献报道系统地阐述胆囊癌手术治疗现状与进展.

    胆囊肿瘤外科手术治疗学

    肝衰竭诊治指南(2024年版)

    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肝衰竭与人工肝学组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重型肝病与人工肝学组李兰娟韩涛...
    2371-2387页
    查看更多>>摘要:肝衰竭是临床常见的严重肝病症候群,病死率极高.多年来,各国学者对肝衰竭的定义、病因、分类、分型、诊断、治疗和预后等问题不断进行探索.根据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肝衰竭与人工肝学组和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重型肝病与人工肝学组在我国《肝衰竭诊治指南(2018年版)》的基础上对指南进行了全面更新,以指导和规范肝衰竭的临床诊疗.

    肝功能衰竭肝,人工诊断治疗指南

    《肝衰竭诊治指南(2024年版)》解读

    韩涛
    2388-2391页
    查看更多>>摘要:2024年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肝衰竭与人工肝学组和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重型肝病与人工肝学组对我国《肝衰竭诊治指南(2018年版)》进行了更新.《肝衰竭诊治指南(2024年版)》涵盖肝衰竭的定义和病因、肝衰竭的分类和诊断、肝衰竭的治疗、展望4个方面的内容.本文对新版指南更新的要点进行解读,以期更好地指导肝衰竭的临床诊疗.

    肝功能衰竭诊断治疗学诊疗准则(主题)

    慢性HBV感染者组织学免疫耐受状态无创诊断指标及相关模型的建立与评价

    杜欣雨李嘉蒋贝赵坤宇...
    2392-239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慢性HBV感染自然史多有组织学意义上的免疫耐受状态,免疫耐受状态一旦打破,需立即启动抗病毒治疗.通过对免疫介导的肝损伤与HBV病毒学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精准定义肝组织学免疫耐受状态的患者.方法 以2010年1月—2022年1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天津市第二人民医院、上海瑞金医院和浙江省台州医院收集的HBeAg阳性且HBV DNA>2×106 IU/mL未经抗病毒治疗的577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肝组织活检确定肝损伤情况,检测血清ALT、AST水平及病毒学指标.分析现有各大指南无创指标特别是HBV DNA载量界值不同的情况下,肝组织免疫耐受状态患者所占比例.进一步尝试以与肝组织免疫病理损伤程度相关性消失时的血清HBV DNA为新的阈值,联合多因素指标建立组织学免疫耐受状态的诊断模型.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Spearman法进行相关性分析.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多因素诊断模型,并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明确各模型的诊断效能,AUC的比较采用Z检验.结果 中国2022版、EASL 2017版、AASLD 2018版、APASL 2015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病毒学无创指标所鉴定出的免疫耐受状态患者中符合本研究定义(HBV DNA>2×106 IU/mL)的组织学免疫耐受状态的比例分别为47.0%、38.5%、36.0%、44.6%,均未超过50%.当将血清HBV DNA阈值升至>2×108 IU/mL时,尽管免疫介导的肝损伤与HBV DNA相关性消失(r=-0.029,P=0.704),此时肝组织免疫耐受状态患者所占比例也仅为52.0%.在血清HBV DNA>1×108的HBeAg阳性患者队列(n=251)中,显著肝损伤组(n=140)和无显著肝损伤组(n=111)HBsAg、HBeAg、HBV DNA、ALT及AST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进一步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AST、HBV DNA、HBeAg是患者组织学免疫耐受状态的独立影响因素(P值均<0.05).根据以上指标并结合临床,建立预测模型:logit(P)=1.424-0.028×AST,AUC为0.730,AST最佳临界值为30.5 U/L,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52.8%、84.1%.进一步使用浙江省台州医院接受肝穿刺活检的238例成人慢性HBV感染者作为验证队列,验证结果显示,本研究建立的模型预测效能优于AST/ALT、FIB-4、APRI(AUC分别为0.698、0.555、0.518、0.373,P值均<0.05).结论 在HBV DNA>2×108 IU/mL的HBeAg阳性慢性HBV感染者中,AST>30.5 U/L时,提示组织学免疫耐受状态可能被"打破".

    乙型肝炎,慢性免疫耐受诊断

    Δ总胆红素-甲胎蛋白评分模型对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短期预后的预测价值

    陈雨琪李春燕汤善宏
    2399-240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索血清总胆红素的动态变化(Δ总胆红素)及甲胎蛋白与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患者短期预后的相关性,并建立新的评分模型,与MELD等评分模型对比分析新模型在HBV-ACLF短期预后中的作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5年1月—2022年12月于西部战区总医院消化内科住院治疗的HBV-ACLF患者作为回顾性研究队列.收集所有患者入院24 h临床资料,根据随访90天后的生存情况将患者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偏态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校正χ2检验.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得出影响HBV-ACLF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并建立预后预测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价新模型对于HBV-ACLF患者短期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 共纳入361例患者,90天生存率为67.3%(243/361),死亡组(n=118)年龄、上消化道出血发生率、肝性脑病发生率、INR、PT、白细胞、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肌酐、Δ总胆红素、MELD评分、ALBI评分均高于生存组(n=243)(P值均<0.05);TC、HDL、LDL、白蛋白、甲胎蛋白、血小板、淋巴细胞、Na+均显著低于生存组(P值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FP、PT、Na+、Δ总胆红素是HBV-ACLF患者90天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P值均<0.05).获得新的预测模型,即Δ总胆红素-甲胎蛋白评分模型:11.987+1.168×Δ总胆红素(%)-0.095×Na+(mmol/L)+0.25×PT(s)-0.002×AFP(ng/mL),由此构建的模型具有较高预测价值(AUC为0.796,敏感度0.766,特异度0.723),决策曲线提示获益较好.结论 Δ总胆红素-甲胎蛋白评分模型与MELD评分、ALBI等常用预测模型相比,具有较高预测效能.

    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乙型肝炎病毒胆红素甲胎蛋白类预后

    2018-2023年中药复方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随机对照试验质量评价

    姚伟伟焦睿珉刘可佳徐帅...
    2406-241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评价中药复方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随机对照试验(RCT)的研究质量,为规范该领域RCT的研究设计和报告提出建议.方法 系统检索2018年1月1日—2023年12月31日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维普和万方等数据库发表的中药复方干预NASH的RCT相关文献,参照Cochrane偏倚风险评估工具(RoB 2.0)和临床试验报告统一标准CONSORT 2010及针对中药复方CONSORT-CHM Formulas 2017扩展版分别对文献进行筛选评价及分析讨论.结果 本研究最终纳入文献45篇,大部分研究被RoB 2.0评为高风险偏倚.根据CONSORT对照检查清单发现大部分关于RCT研究质量的关键条目报告率较低.结论 近6年中药复方治疗NASH的临床研究偏倚风险较大,报告质量较差,从而可能造成证据质量不高,提示在挖掘中医药优势的同时更应注重临床研究的顶层设计,提高研究质量.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草药复方随机对照试验(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