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临床肝胆病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临床肝胆病杂志
吉林大学
临床肝胆病杂志

吉林大学

贾继东

月刊

1001-5256

Lcgdbzz@163.com

0431-88782542

130061

吉林省长春市新民大街519号

临床肝胆病杂志/Journal Journal of Clinical Hepatology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临床肝胆病杂志》于1985年创刊,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吉林大学主办,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学术支持的医学专业期刊,是我国首个肝胆病专业杂志。ISSN 1001-5256,CN 22-1108/R。 本刊为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2018年、2020年)、中国精品科技期刊暨“中国精品科技期刊顶尖学术论文(F5000)”项目来源期刊(2017-2023)、《世界期刊影响力指数(WJCI)报告(2021科技版)》收录期刊(Q4区)、北大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A)。本刊核心影响因子为1.793,核心总被引频次、综合评价总分在消化病学类核心期刊中均蝉联第1位,综合评价总分在40个医学学科、743种医学核心期刊中排名第13位,位居前1.75%;在112个自然科学学科、2070种科技核心期刊中排名第55位,位居前2.66%。 杂志以提升肝胆胰疾病临床诊疗水平和推动基础研究向临床转化为方向,以服务广大临床医生和科研工作者为己任,主要反映国内外肝胆胰疾病防治工作的重大进展,促进国内外肝胆胰领域学术交流。刊载内容实行肝胆胰并重,内外科并重,中西医并重,临床与基础并重。设述评、专家论坛、指南与规范、指南解读、论著、病例报告、综述、学术争鸣、临床病例讨论、国外期刊精品文章简介等栏目。杂志为月刊,全年12期,16开本,每月20日发行,2022年每期定价60元。 杂志国内外公开发行。邮局订购邮发代号12-80。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植物雌激素鹰嘴豆芽素A(BCA)对肝纤维化去势小鼠模型的改善作用及机制

    谭超容李小飘冉俊艳熊英...
    76-8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植物雌激素鹰嘴豆芽素A(BCA)对CCl4诱导的雌性双侧卵巢切除(去势)小鼠肝纤维化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取50只去势雌性昆明小鼠,腹腔注射CCl4建立肝纤维化模型,将建模小鼠按体质量随机分成模型组、阳性对照组、BCA低、中、高剂量组各10只,同时选取10只同批雌性小鼠切除双侧卵巢旁少量脂肪组织作为假手术组.假手术组和模型组灌胃等体积的0. 5%羧甲基纤维素钠溶液,阳性对照组用雌二醇2 mg/kg灌胃,BCA低、中、高剂量组分别按25、50、100 mg/kg BCA灌胃,1次/d,连续7周.给药结束后麻醉处死小鼠取材,测定肝指数和子宫指数,HE及Masson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改变,生化法检测AST、ALT活性,ELISA法检测肝组织中IL-6、TNF-α水平,Western Blot法测定肝组织中Ⅰ型胶原蛋白(Collagen Ⅰ)、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雌激素受体β(ERβ)、p-NF-κBp65/NF-κBp65蛋白的相对表达量.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及进一步两两比较均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结果 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肝指数升高,子宫指数降低,血清AST和ALT活性、肝组织中IL-6、TNF-α水平及Collagen Ⅰ、TGF-β1、α-SMA、p-NF-κBp65/NF-κBp65蛋白表达均升高(P值均<0. 05),肝组织ERβ表达变化不明显(P>0. 05),模型组肝组织明显纤维化病变,出现肝细胞水肿、脂肪样变、坏死并伴有炎细胞浸润,胶原纤维增生沉积、交错分布.与模型组比较,BCA各剂量组肝指数降低,血清ALT和AST活性、肝组织IL-6、TNF-α水平及Collagen Ⅰ、TGF-β1、α-SMA、p-NF-κBp65/NF-κBp65的蛋白表达均降低(P值均<0. 05),子宫指数无明显变化( P>0.05) ,肝组织ERβ蛋白表达升高(P<0. 05),肝组织的纤维化病变有不同程度改善.结论 BCA可有效改善CCl4诱导的雌性去势小鼠肝纤维化,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上调ERβ抑制NF-κB信号通路,减轻炎症反应而实现的.

    肝纤维化植物雌激素类卵巢切除术小鼠

    肝硬化营养不良患者肠道菌群的组成特征分析

    毕炯炯马英杰
    83-8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肝硬化营养不良患者肠道菌群的组成特征和血清内毒素水平,旨在为提高肝硬化患者的营养状况提供新的诊疗思路.方法 收集2021年3月—2022年11月在郑州人民医院消化内科住院的58例肝硬化患者作为试验组(LC组),根据皇家自由医院营养优先排序工具分为低营养不良风险组(LC-A组,n=28)和中/高营养不良风险组(LC-B组,n=30),并选择同期25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HC组).采集所有受试对象的外周血和粪便样本,用鲎试剂凝胶法检测外周血内毒素浓度,并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及生物信息学分析肠道菌群间的特征.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检验.结果 三组ALT(H=7.054)、GGT(H=9.644)、Alb(F=32.768)、TBil(H=20.980)及血清内毒素水平(F=108.67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三组间Chao1指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110,P=0.008),HC组与LC-B组Chao1指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HC组比较,LC-A组、LC-B组的Chao1指数和Shannon指数均下降,HC组与LC-B组Chao1指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门水平上,各组主要由拟杆菌门(Bacteroidota)、厚壁菌门(Firmicutes)、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ota)组成,并占总体门类的95%以上,HC组与LC-B组厚壁门相对丰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内毒素与瘤胃菌科呈显著负相关(r=-0.420,P=0.007).螺旋体与TBil呈显著正相关(r=0.419,P=0.007),与Alb呈显著负相关(r=-0.492,P=0.001).结论 肝硬化营养不良患者中存在独特的肠道菌群改变,并且差异菌群与内毒素血症存在相关性,改善肝硬化肠道微生态可能有助于改善营养状况.

    肝硬化胃肠道微生物组营养不良

    经皮经肝胃冠状静脉栓塞术单独或联合部分脾动脉栓塞术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出血效果比较的Meta分析

    朱军源夏翊夫杜艳梅张春清...
    89-9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采用Meta分析对比经皮经肝胃冠状静脉栓塞术(PTVE)联合部分脾动脉栓塞术(PSE)与单独PTVE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出血的疗效.方法 本研究根据PRISMA指南完成,PROSPERO注册号:CRD42023396690.检索万方医学网、中国知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维普数据库、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自建库至2022年12月23日有关对比PTVE联合PSE与单独PTVE两种手术方式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出血的相关文献;依据纳入及排除标准筛选文献,并提取相关数据,采用RevMan 5.4.1统计分析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最终纳入文献8篇,总样本量为592例,包括PTVE联合PSE组316例,单独PTVE组276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PTVE联合PSE组术后门静脉压力(SMD=-1.75,95%CI:-2.33~-1.16,P<0.05)、术后门静脉内径(SMD=-0.87,95%CI:-1.64~-0.10,P<0.05)、术后再出血率(OR= 0.17,95%CI:0.11~0.28,P<0.05)、病死率(OR=0.13,95%CI:0.04~0.37,P<0.05)、术后门静脉高压性胃肠病发生率(OR= 0.17,95%CI:0.07~0.45,P<0.05)均低于单独PTVE组;术后血小板水平(SMD=0.79,95%CI:0.52~1.06,P<0.05)高于单独PTVE组.结论 PTVE联合PSE较单独PTVE可有效降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再出血率、病死率、门静脉高压性胃肠病发生率、门静脉压力,缩短门静脉内径,提高血小板水平,是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出血的有效介入手段.

    肝硬化高血压,门静脉出血治疗结果Meta分析

    骨髓巨噬细胞M2亚型共培养后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肝硬化大鼠模型的效果分析

    郑欣瑞许燕楠王丹阳邢飞飞...
    96-10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骨髓巨噬细胞M2亚型(M2-BMDM)共培养后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M2)移植对四氯化碳/2-乙酰氨基芴(CCl4/2-AAF)诱导肝硬化大鼠模型进展的影响.方法 分离大鼠BMDM并极化为M2表型;分离大鼠BMSC,培养至第3代时与M2-BMDM共培养后获取BMSCM2.CCl4皮下注射6周建立大鼠肝硬化模型.将模型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M组)、BMSC组、BMSCM2组,同时设有正常组(N组),每组6只.第7周开始,模型大鼠于CCl4皮下注射的同时予以2-AAF灌胃,分组干预,10周末取材,观察肝功能、肝组织病理、肝组织羟脯氨酸(Hyp)含量,以及肝星状细胞、肝祖细胞、胆管细胞、肝细胞标志物的变化情况.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结果 与N组比较,M组大鼠血清ALT、AST活性均显著升高(P值均<0.01);与M组比较,BMSC组和BMSCM2 组大鼠ALT、AST均显著降低(P值均<0.01),且BMSCM2组显著优于BMSC组(P值均<0.05).与N组比较,M组大鼠肝脏Hyp含量、α-SMA mRNA及蛋白表达均显著升高(P值均<0.01);与M组比较,BMSC组和BMSCM2组Hyp含量、α-SMA表达均显著降低(P值均<0.05),且BMSCM2组α-SMA水平显著低于BMSC组(P<0.01).与N组比较,M组大鼠肝祖细胞标志物EpCam、Sox9以及胆管细胞标志物CK7、CK19 mRNA表达均显著增加(P值均<0.01),肝细胞标志物HNF-4α和Alb表达均显著降低(P值均<0.01);与M组比较,BMSC组和BMSCM2组EpCam、Sox9、CK7和CK19 mRNA表达均显著降低(P值均<0.05),HNF-4α和Alb mRNA表达均显著增加(P值均<0.05);且与BMSC组比较,BMSCM2 组EpCam和CK19 mRNA表达均显著降低(P值均<0.05),而HNF-4α mRNA表达显著增加(P<0.05).结论 M2-BMDM可提高BMSC对CCl4/2-AAF诱导大鼠肝硬化的治疗效应,为进一步提高BMSC治疗肝硬化的作用提供了新思路.

    肝硬化间质干细胞巨噬细胞大鼠,Wistar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流行期间妊娠期肝生化指标异常情况分析

    刘彬彬高文徐小元刘建湘...
    104-10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比较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流行期和非COVID-19流行期孕妇的肝生化指标异常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0月—2022年3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产科出院的肝生化指标ALT、AST、GGT、TBil、总胆汁酸中至少一项异常的孕妇共539例次.按照COVID-19流行期和非流行期两组分析患者的病因、凝血指标、转氨酶、胆汁酸、肾功能.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 非COVID-19流行期产科出院患者中262例次肝生化指标异常,占同期产科出院患者的1.46%,COVID-19流行期为277例次,占比1.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47,P=0.047).两个时期肝生化指标异常患者病因分析提示,四种妊娠期特有肝病(妊娠剧吐、子痫前期和子痫、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妊娠期急性脂肪肝)的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COVID-19流行期的妊娠肝生化指标异常的患者中肌酐及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均正常的比例与非COVID-19流行期相比无统计学意义(86.78%vs 87.90%,χ2=0.141,P= 0.708).COVID-19流行期和非流行期ALT达到正常值上限5倍以上的比例分别为7.94%和9.54%(χ2=0.433,P=0.511);重度胆汁淤积(总胆汁酸>40 μmol/L)的比例分别为7.75%和9.27%(χ2=0.392,P=0.531),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COVID-19流行期产科出血的比例较非流行期明显下降,分别为14.61%和24.19%(χ2=489.334,P<0.001).结论 COVID-19流行期妊娠期肝生化指标异常的患者中,妊娠期特有肝病的比例较非流行期无差别.COVID-19流行期这些患者中肌酐及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均正常的比例无变化.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孕妇肝功能不全肾功能不全

    Hepatology International|肠道菌群通过干扰小鼠海马脂质代谢调节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相关认知功能障碍的昼夜节律性差异

    项红兵
    109页

    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模式治疗高原慢性肝衰竭患者的效果分析

    王博文彭梦佳江历恒方斐...
    110-11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比较世居高原和移居高原慢性肝衰竭患者接受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模式(DPMAS)治疗后的临床特征和病死率.方法 选取2016年1月—2021年12月于西藏军区总医院重症监护室接受DPMAS治疗的63例慢性肝衰竭患者.根据患者的旅居史将患者分为世居高原组(n=29)和移居高原组(n=34),对比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和接受DPMAS治疗前后的临床特征.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组内治疗前与治疗后比较应采用配对t检验.非正态分布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组内治疗前后比较应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死亡风险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结果 移居高原组汉族比例明显多于世居高原组(χ2= 41.729,P<0.001);世居高原组患者最近一次高原连续居住时间明显长于移居高原组(Z=3.364,P<0.001);MELD评分、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和消化道出血发生率均较世居高原组明显增高(Z=2.318,χ2值分别为6.903、5.154、6.262,P值均<0.05).DPMAS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PLT、HGB、ALT、AST、Alb、TBil、DBil、LDH、Cr、INR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DPMAS治疗前,移居高原组ALT、AST、TBil、DBil、LDH、Cr、BUN和INR均较世居高原组高(P值均<0.05),HGB较世居高原组低(P<0.05);DPMAS治疗后,移居高原组患者PLT和HGB数量下降较世居高原组更为显著(P值均<0.05),但ALT、AST、TBil、DBil、LDH、BUN和INR均仍较世居高原组高(P值均<0.05).世居高原组和移居高原组患者接受DPMAS治疗后 60天病死率分别为 52.5%(95%CI:41.7~63.8)和 81.3%(95%CI:77.9~85.6).相比于世居高原组(HR=0.47,95%CI:0.23~0.95),移居高原组患者60天死亡风险(HR=2.14,95%CI:1.06~4.32)明显增加(P=0.039).结论 与世居高原慢性肝衰竭患者相比,移居高原患者的肝功能损伤更重,DPMAS治疗后肝功能改善程度较弱,同时病死率更高.临床医护人员需要加强对移居高原慢性肝衰竭患者的重视,尽可能提高患者生存率.

    肝,人工肝功能衰竭高原病

    35岁以上肝豆状核变性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

    沃洪云康成为詹蕾蒲小兵...
    116-12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总结年龄>35岁发病的肝豆状核变性(HLD)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8年4月—2023年4月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诊治的年龄>35岁发病的HLD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HLD患者临床症状,分为混合型(n=13)、肝型(n=12)和脑型(n=5).收集病例的性别、临床表现、确诊年龄、确诊距首发症状时间、家族史等信息;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肝肾功能、血清铜、血清铜蓝蛋白、尿铜、凝血功能等指标以及影像学检查等情况.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 30例HLD患者中,男女比例3∶1,平均年龄(46.13±5.88)岁,角膜K-F环阳性者占43.33%,肝硬化患者高达66.67%.三组间球蛋白、白球比、ALT、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率、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5.893、4.513、4.424、5.029、5.248、4.942,P值均<0.05).结论 35岁以后确诊HLD的患者男性居多,以混合型和肝型为主,肝脏和凝血功能情况较差,对于该年龄段不明原因的肝功能异常及肝硬化,应尽早筛查血清铜蓝蛋白、尿铜等指标,并进行肝肾功能和凝血功能的监测.

    肝豆状核变性诊断成年人

    四烯甲萘醌(MK-4)对CCl4诱导的急性肝损伤小鼠模型的保护作用分析

    叶露赵凡黄倩倩张佳怡...
    121-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四烯甲萘醌(MK-4)通过减轻铁死亡对四氯化碳(CCl4)诱导的急性肝损伤(ALI)小鼠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选用8周龄成年ICR雄鼠,适应性饲养后,分为Control组、MK-4组、CCl4模型组(6、12、24 h)、MK-4+CCl4组(6、12、24 h),每组6只.Control组腹腔注射同等剂量玉米油;MK-4组腹腔注射40 mg/kg的MK-4溶液,1 h后腹腔注射同等剂量玉米油;MK-4+CCl4组(6、12、24 h)先腹腔注射40 mg/kg的MK-4溶液,1 h后和CCl4模型组(6、12、24 h)同时腹腔注射0.3 mL/kg CCl4溶液,分别在6、12、24 h进行取材.通过HE染色观察小鼠肝脏的病理变化;普鲁士蓝染色检测肝组织中铁聚集;生化仪检测小鼠血清中AST和ALT水平;试剂盒检测肝匀浆中组织铁含量、氧化应激指标丙二醛(MDA)、谷胱甘肽(GSH)水平;RT-PCR检测铁死亡标志基因长链脂酰辅酶A合成酶4(ACSL4)、前列腺素内过氧化物酶2(PTGS2)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GPX4)以及铁代谢相关基因铁调素调节蛋白(HJV)、转铁蛋白受体1(TFR1)和膜转铁蛋白(FPN)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GPX4的蛋白表达水平.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结果 在时效研究中,与Control组相比,CCl4模型组(12、24 h)的肝质量系数和血清ALT、AST水平明显上升(P值均<0.05),且通过HE染色结果也反映出,肝损伤程度随着时间延长逐渐加重.同时,MK-4+CCl4(6、12、24 h)组和CCl4模型组(6、12、24 h)相比时,MK-4+CCl4(12 h)组的肝质量系数和血清ALT、AST水平下降(P值均<0.05),且肝组织的坏死面积减少,因此在后续研究中采用12 h的小鼠各组织样本进行检测.与Control组相比,CCl4组MDA上升,GSH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与CCl4组相比,MK-4+CCl4组MDA下降,GSH上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铁死亡关键指标ASCL4、PTGS2,与Control组相比,CCl4组显著上升,GPX4则显著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MK-4+CCl4组较CCl4组而言,ASCL4、PTGS2的mRNA水平下降,GPX4的mRNA水平上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蛋白质免疫印迹的结果显示,与Control组相比,CCl4组蛋白表达水平下降,MK-4+CCl4组较CCl4组相比,蛋白表达水平上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普鲁士蓝染色结果显示:与Control组相比,CCl4组铁聚集明显上升,MK-4干预后,MK-4+CCl4组较CCl4组铁聚集点下降.同时在对小鼠肝脏铁代谢基因的检测中发现,与Control组相比,CCl4组铁含量显著上升,FPN、HJV的mRNA水平下降,TFR1的mRNA水平上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进行MK-4进行保护后,铁含量下降,FPN、HJV的mRNA水平上升,TFR1的mRNA水平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MK-4提前干预可减轻CCl4诱导的小鼠ALI,其机制可能主要是通过抑制铁死亡并改善了小鼠肝脏铁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

    肝功能衰竭,急性铁死亡甲萘醌4小鼠,近交ICR

    Hepatology International|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后显性肝性脑病发生的预测:一项基于3D自动化肝脾评估的多中心研究

    陈晓琼陆骊工
    12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