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临床肝胆病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临床肝胆病杂志
吉林大学
临床肝胆病杂志

吉林大学

贾继东

月刊

1001-5256

Lcgdbzz@163.com

0431-88782542

130061

吉林省长春市新民大街519号

临床肝胆病杂志/Journal Journal of Clinical Hepatology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临床肝胆病杂志》于1985年创刊,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吉林大学主办,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学术支持的医学专业期刊,是我国首个肝胆病专业杂志。ISSN 1001-5256,CN 22-1108/R。 本刊为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2018年、2020年)、中国精品科技期刊暨“中国精品科技期刊顶尖学术论文(F5000)”项目来源期刊(2017-2023)、《世界期刊影响力指数(WJCI)报告(2021科技版)》收录期刊(Q4区)、北大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A)。本刊核心影响因子为1.793,核心总被引频次、综合评价总分在消化病学类核心期刊中均蝉联第1位,综合评价总分在40个医学学科、743种医学核心期刊中排名第13位,位居前1.75%;在112个自然科学学科、2070种科技核心期刊中排名第55位,位居前2.66%。 杂志以提升肝胆胰疾病临床诊疗水平和推动基础研究向临床转化为方向,以服务广大临床医生和科研工作者为己任,主要反映国内外肝胆胰疾病防治工作的重大进展,促进国内外肝胆胰领域学术交流。刊载内容实行肝胆胰并重,内外科并重,中西医并重,临床与基础并重。设述评、专家论坛、指南与规范、指南解读、论著、病例报告、综述、学术争鸣、临床病例讨论、国外期刊精品文章简介等栏目。杂志为月刊,全年12期,16开本,每月20日发行,2022年每期定价60元。 杂志国内外公开发行。邮局订购邮发代号12-80。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临床肝胆病杂志》15篇论文获评"2024年度领跑者5000(F5000)——中国精品科技期刊顶尖学术论文"

    《临床肝胆病杂志》编辑部
    1984页

    代谢相关因素对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短期预后的影响及预测模型构建

    罗文苓曾玉张雪媚盛云建...
    1985-199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本研究旨在评估代谢相关因素(超重和/或肥胖、高血糖、高血压及血脂紊乱)对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患者90天预后的影响及预测模型构建.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8年6月—2022年6月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感染科收治的365例HBV-ACLF患者,根据90天随访结果分为生存组(n=273)和死亡组(n=92);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及相关实验室检查指标.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代谢相关因素是否为HBV-ACLF患者90天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Kaplan-Meier法分析检验代谢相关因素与HBV-ALCF患者90天生存率的关系.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比较不同评分模型对HBV-ACLF患者90天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血压(OR=4.698,95%CI:1.904~11.593,P=0.001)、ALT(OR=0.999,95%CI:0.999~1.000,P=0.010)、TG(OR=4.979,95%CI:2.433~10.189,P<0.001)、HDL-C(OR=0.258,95%CI:0.087~0.762,P=0.012)、载脂蛋白B(OR=0.118,95%CI:0.026~0.547,P=0.006)、CLIF-C OF评分(OR=2.275,95%CI:1.150~4.502,P<0.001)为HBV-ACLF短期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代谢相关因素的联合预测模型AUC较单一预测模型增大,其中以高血压+TG+CLIF-C OF评分预测模型的AUC最大(AUC=0.886),合并代谢相关因素的患者肝脏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更高,且30天病死率及90天病死率更高.结论 高血压和血脂异常等代谢相关因素的存在会增加HBV-ACLF的严重程度并增加其短期死亡风险,高血压+TG+CLIF-C OF评分预测模型对HBV-ACLF患者短期预后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乙型肝炎病毒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代谢预后

    基于双向孟德尔随机化的不同BMI分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与2型糖尿病的遗传关联分析

    段浩鑫江宇泳吴亭彧熊飞翔...
    1992-199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运用双向双样本孟德尔随机化(MR)评估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与2型糖尿病(T2DM)的遗传关联,并进一步探讨不同BMI的NAFLD人群与T2DM的因果关系.方法 数据来源于以欧洲人群为研究对象的全基因组关联研究,其中NAFLD的样本量为32 941例,T2DM为312 646例,BMI为681 275例.运用单变量、多变量MR方法评估NAFLD总人群及各BMI亚型与T2DM之间的双向因果关系.采用逆方差加权法、MR-Egger回归、约束最大似然与模型平均法、加权中位数法进行MR分析,采用MR多效性残差和与离群值、径向MR、MR-Egger截距法、Cochran Q检验进行敏感性分析.结果 单变量MR分析显示NAFLD总人群与T2DM之间存在双向因果关系(正向OR=9.75,95%CI:2.57~37.00,P<0.001;反向OR=1.01,95%CI:1.00~1.01,P<0.01).多变量MR分析显示经BMI校正后,NAFLD总人群与T2DM的因果关系仍然保持显著(OR=33.12,95%CI:7.57~144.95,P<0.000 1).亚组分析显示,NAFLD各亚组均与T2DM存在因果关系(瘦型OR=12.19,95%CI:3.35~44.40,P<0.001;超重型OR=4.30,95%CI:1.69~10.92,P<0.01;肥胖型OR=1.67,95%CI:1.14~2.44,P<0.01).结论 本研究从遗传学层面揭示了NAFLD总人群及各BMI亚型与T2DM之间的因果关系.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糖尿病,2型身体质量指数孟德尔随机化分析

    地衣芽孢杆菌制剂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大鼠模型肝脂肪变性及肠黏膜屏障功能的影响

    赵春燕李逸群李莉
    2000-200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通过建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大鼠模型,探讨地衣芽孢杆菌制剂对大鼠肝组织病理学及肠黏膜屏障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3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Control组,n=5)、模型组(Mod组,n=15)、地衣芽孢杆菌低剂量组(BLL组,n=5)和地衣芽孢杆菌高剂量组(BLH组,n=5).Control组给予普通饲料喂养,Mod组、BLL组、BLH组给予高脂饲料喂养16周,其中BLL组、BLH组在高脂饲料喂养8周后,分别予地衣芽孢杆菌制剂灌胃2.5×107 CFU/kg、5.0×107 CFU/kg,每天1次,持续8周.8周干预结束后,检测大鼠血清ALT、AST、TC、TG、空腹血糖(FPG)、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丙二醛(MDA)、IL-6、IL-1β和TNF-α水平.HE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学改变并根据NAFLD活动度积分(NAS)评分.透射电镜下观察肠黏膜紧密连接结构.免疫组化染色观察肠黏膜肌球蛋白轻链激酶(MLCK)的表达.实时定量PCR检测肠黏膜MLCK的mRNA水平.高通量16S rRNA测序法分析肠道菌群组成.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多组间比较,多重比较采用Bonferroni法.结果 与Mod组相比,BLH组和BLL组大鼠血清ALT、AST、TC、TG、FPG、IL-1β及TNF-α水平降低,SOD水平升高,肝细胞脂肪变减轻,NAS评分降低,肠黏膜紧密连接结构恢复,MLCK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此外,BLH组较Mod组CAT水平升高,MDA及IL-6水平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与BLL组相比,BLH组大鼠血清MDA、IL-6、TNF-α水平降低,CAT水平升高,肠黏膜MLCK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肠道菌群示BLH组和BLL组厚壁菌门和拟杆菌门的相对丰度均较Mod组有所恢复,且BLH组厚壁菌门和拟杆菌门的相对丰度更接近Control组.结论 地衣芽孢杆菌制剂可有效减轻NAFLD大鼠的肝脂肪变性,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下调肠黏膜MLCK蛋白的表达水平、改善肠黏膜紧密连接结构有关.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地衣芽孢杆菌肠黏膜肌球蛋白轻链激酶

    《临床肝胆病杂志》主编高沿航入选"2024年度吉林省高校科技期刊首届优秀主编案例"

    《临床肝胆病杂志》编辑部
    2007页

    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治疗首次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效果和安全性分析

    荣欣欣徐缘媛杨广德王霞...
    2008-201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TAF)在首次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明确其对肾功能和脂代谢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1月1日—2022年12月31日在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接受TAF抗病毒治疗的首次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住院患者57例,所有患者接受TAF抗病毒治疗.收集患者基线、治疗12、24和48周时病毒学、血清学、肝功能、肾功能、血清磷及血脂等指标.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或单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符合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Friedman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 共52例患者完成了48周随访.治疗12、24、48周后,实现HBV DNA阴转的比例分别为38.5%、63.5%、84.6%,ALT复常率分别为71.2%、82.7%、82.7%,Child-Pugh A级患者占比分别升至55.8%、73.1%、92.3%.治疗48周内,胱抑素-C(χ2=35.163,P<0.001)、血清磷水平(F=8.600,P<0.001)显著升高.血脂分析中LDL-C水平显著升高(χ2=10.064,P=0.018),TC/HDL-C比值从基线3.61(2.61~5.84)持续下降至3.27(2.70~4.36)(χ2=5.000,P=0.172).结论 TAF可以快速抑制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HBV复制和显著改善肝功能,对肾功能无明显影响,但需密切监测血脂水平.

    乙型肝炎肝硬化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治疗结果

    异常凝血酶原对肝细胞癌的诊断效能及其与肿瘤临床特征的相关性分析

    刘智杜晓宏柴文刚
    2014-201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评估异常凝血酶原(DCP)在肝细胞癌(HCC)临床应用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21年7月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收治的179例HCC患者的临床资料,另纳入207例健康对照者.应用磁微粒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测定AFP及DCP血清学水平.绘制单独及联合检测时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探究联合应用DCP及AFP相较于单独检测AFP对HCC的临床诊断价值,以及DCP对AFP阴性患者的诊断效能.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通过ROC曲线分析评估诊断效率.通过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明确肿瘤标志物与HCC病理学特征的相关性.结果 HCC患者血清AFP和DCP水平较正常患者显著升高(Z值分别为-9.562、-11.678,P值均<0.05),DCP和AFP的联合检测优于AFP单独检测(Z=5.309,P<0.01).DCP存在对AFP阴性HCC患者的诊断能力(AUC=0.789,P<0.000 1),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61.64%和86.47%.血清DCP水平与肿瘤大小(r=0.546,P<0.001)、TNM分期(r=0.306,P<0.001)、微血管侵犯(r=0.358,P<0.001)呈正相关,与肿瘤分化程度呈负相关(r=-0.220,P<0.05).结论 AFP、DCP的联合检测可提高HCC检出率且DCP可用于AFP阴性HCC患者的补充筛查;DCP的表达水平与HCC临床病理特征(包括肿瘤大小、TNM分期、微血管侵犯、肿瘤分化程度)之间存在相关性.

    凝血酶原癌,肝细胞甲胎蛋白类生物标记,肿瘤

    MedComm|基于Stroop-CN模型检测肝硬化患者轻微肝性脑病:一项前瞻性多中心研究

    LI XLIU SGUO Y韩潘十力...
    2018页

    850例单中心肝细胞癌患者的临床特征与预后分析

    任朦杨益李紫明张仁谦...
    2019-202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肝细胞癌(HCC)的临床特征及其预后.方法 收集2014年12月—2022年5月湖北省中医院收治的850例HCC患者病历资料,分析其临床及预后特征.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Kaplan-Meier计算生存时间和生存率,Log-rank检验比较基线特征的生存期差异.结果 850例HCC患者,以男性为主(82.6%),首诊中位年龄58.0(49.0~66.0)岁,50~69岁年龄段占比最高(59.8%).HBV感染占比最高(77.4%),首诊74.2%患者合并肝硬化,49.2%有门静脉癌栓,20.2%肝外转移,以肺部转移占比最高(44.2%,76/172).巴塞罗那分期(BCLC)A(0)、B、C、D期分别为20.4%、22.5%、41.5%、15.6%.患者性别(χ2=16.631,P=0.001)、年龄段(χ2=24.261,P=0.019)、居住地(χ2=39.776,P<0.001)、是否有病毒性肝炎(χ2=8.338,P=0.040)、首诊前是否规律抗病毒(χ2=26.140,P<0.001)的BCLC分期总体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随访到489例患者的生存时间,总体中位生存时间19.99个月(95%CI:14.86~25.12),1、3、5、10年总体累积生存率分别为60.7%、39.9%、29.4%、22.7%.不同年龄段(χ2=13.452,P=0.009)、病毒性肝炎病史(χ2=6.123,P=0.013)、首诊前是否规律抗病毒(χ2=15.505,P<0.001)、合并2型糖尿病(χ2=9.820,P=0.002)、肿瘤个数(χ2=57.713,P<0.001)、肿瘤最大直径(χ2=41.862,P<0.001)、门静脉癌栓(χ2=293.909,P<0.001)、首诊肝外转移(χ2=118.329,P<0.001)、BCLC分期(χ2=465.638,P<0.001)、手术切除(χ2=78.860,P<0.001)、局部治疗(χ2=36.216,P<0.001)、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和/或抗肿瘤血管生成治疗(χ2=7.182,P=0.007)、中药汤剂治疗(χ2=30.050,P<0.001)、不同综合治疗方案(χ2=13.221,P=0.004)的生存时间有差异.259例(30.5%)患者记录了无进展生存期,无进展中位生存时间为10.98个月(95%CI:8.54~13.42).结论 HCC患者在性别、年龄、居住地、是否有病毒性肝炎、首诊前规律抗病毒、肿瘤特征、治疗方式、预后均存在流行病学特征,早期发现率低、总体生存时间短,急需开展早筛、早诊、早治工作.

    癌,肝细胞肿瘤治疗方案无进展生存期预后

    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治疗肝细胞癌合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效果分析

    高翔张晓丰曹伊敏陈金军...
    2027-203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评估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预防肝细胞癌(HCC)合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发生再出血的疗效,并探索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7月—2023年4月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增城院区收治的HCC合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并接受TIPS治疗的3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Kaplan-Meier曲线评估TIPS术后再出血率及生存率.Cox回归模型分析患者术后再出血及生存的影响因素.结果 所有患者TIPS手术均在技术上成功.中位随访时间16.4个月.随访期间11例(31.4%)患者发生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再出血,1个月、3个月和1年再出血率分别为5.7%、17.1%和28.6%.TIPS术后再出血的独立预测因子为WBC[风险比(HR)=1.31,95%CI:1.04~1.64,P=0.021]、肿瘤数目≥3个(HR=35.68,95%CI:1.74~733.79,P=0.021)和术前门静脉压力梯度(HR=0.85,95%CI:0.73~0.99,P=0.032).术后发生分流道失功5例.随访期间,共有19例患者死亡,中位生存期为9.6个月;TIPS术后生存的独立预测因子为门静脉癌栓(PVTT)(HR=7.04,95%CI:1.31~37.78,P=0.023)、血清TBil(HR=1.02,95%CI:1.00~1.03,P=0.042)和血清Alb水平(HR=0.82,95%CI:0.72~0.94,P=0.004).结论 TIPS可作为预防HCC患者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再出血的治疗选择;在WBC、TBil较高或伴有PVTT患者中,患者预后较差,应谨慎决定是否进行TIPS治疗.

    癌,肝细胞门体分流术,经颈静脉肝内食管和胃静脉曲张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