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临床肝胆病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临床肝胆病杂志
吉林大学
临床肝胆病杂志

吉林大学

贾继东

月刊

1001-5256

Lcgdbzz@163.com

0431-88782542

130061

吉林省长春市新民大街519号

临床肝胆病杂志/Journal Journal of Clinical Hepatology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临床肝胆病杂志》于1985年创刊,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吉林大学主办,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学术支持的医学专业期刊,是我国首个肝胆病专业杂志。ISSN 1001-5256,CN 22-1108/R。 本刊为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2018年、2020年)、中国精品科技期刊暨“中国精品科技期刊顶尖学术论文(F5000)”项目来源期刊(2017-2023)、《世界期刊影响力指数(WJCI)报告(2021科技版)》收录期刊(Q4区)、北大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A)。本刊核心影响因子为1.793,核心总被引频次、综合评价总分在消化病学类核心期刊中均蝉联第1位,综合评价总分在40个医学学科、743种医学核心期刊中排名第13位,位居前1.75%;在112个自然科学学科、2070种科技核心期刊中排名第55位,位居前2.66%。 杂志以提升肝胆胰疾病临床诊疗水平和推动基础研究向临床转化为方向,以服务广大临床医生和科研工作者为己任,主要反映国内外肝胆胰疾病防治工作的重大进展,促进国内外肝胆胰领域学术交流。刊载内容实行肝胆胰并重,内外科并重,中西医并重,临床与基础并重。设述评、专家论坛、指南与规范、指南解读、论著、病例报告、综述、学术争鸣、临床病例讨论、国外期刊精品文章简介等栏目。杂志为月刊,全年12期,16开本,每月20日发行,2022年每期定价60元。 杂志国内外公开发行。邮局订购邮发代号12-80。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灵芝酸A对刀豆球蛋白A诱导的急性免疫性肝损伤小鼠模型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崔怡乔凤杰邱嘉昊刘羽飞...
    2415-242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灵芝酸A(GA-A)对刀豆球蛋白A(ConA)诱导的小鼠自身免疫性肝炎(AIH)模型的治疗作用.方法 将35只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NC组)、模型组(ConA组)和GA-A低、中、高剂量治疗组(GA-A-L组、GA-A-M组、GA-A-H组),每组各7只小鼠.通过尾静脉注射ConA建立经典AIH小鼠模型,1 h后通过腹腔注射不同剂量GA-A治疗.应用蛋白质组学技术探究GA-A对肝细胞的保护机制,另外在体外用全反式维甲酸(ATRA)将HL-60细胞分化为dHL-60中性粒细胞来验证GA-A的作用机制.检测炎症(血清ALT和AST活性、HE染色及炎症相关基因)、凋亡(TUNEL染色)、中性粒细胞和中性粒细胞胞外陷阱(NET)标志物[髓过氧化物酶(MPO)、瓜氨酸化组蛋白3(CitH3)、Ly6G、游离双链DNA(dsDNA)]及p38磷酸化指标.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结果 与NC组相比,ConA组小鼠血清ALT和AST水平显著增加(P值均<0.001).与ConA组相比,GA-A治疗显著降低ALT和AST水平(P值均<0.01).HE染色结果表明,ConA组小鼠肝脏发生明显坏死.GA-A治疗后显著减少肝坏死面积和TUNEL阳性肝细胞的数量(P值均<0.05).另外,与ConA组相比,GA-A治疗后血清和肝组织中炎症因子IL-6、TNF-α和IFN-γ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值均<0.05).蛋白质组学分析提示,GA-A通过抑制NET的释放和p38 MAPK通路来减轻ConA诱导的急性免疫性肝损伤.小鼠肝组织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与ConA组相比,GA-A治疗组MPO阳性中性粒细胞的数量及Ly6G和CitH3阳性细胞的数量显著降低(P值均<0.01).Western Blot及dsDNA结果显示,GA-A显著抑制小鼠肝组织及dHL-60细胞中的NET标志物dsDNA、CitH3以及p38磷酸化水平(P值均<0.05).结论 GA-A抑制p38 MAPK通路和NET释放减轻肝脏炎症反应和肝细胞死亡,从而减轻ConA诱导的急性免疫性肝损伤.本研究为GA-A通过调节嗜中性粒细胞功能治疗免疫性肝损伤提供了理论依据.

    灵芝酸A伴刀豆球蛋白A肝炎,自身免疫性胞外诱捕网蛋白质组学小鼠,近交C57BL

    FIB-4和APRI评估慢性HBV感染者肝纤维化程度的效果比较

    李小婷胡伯斌刘宏宇金超...
    2424-242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比较FIB-4和APRI在慢性HBV感染者晚期肝纤维化和疾病进展中的预测效能.方法 纳入2013年2月—2022年12月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感染科进行肝穿刺的慢性HBV感染者497例,其中回顾性研究404例,前瞻性研究75例.收集患者基线人口统计学特征(性别、年龄)、生化指标(ALT、AST)、血小板计数等指标,并计算FIB-4和APRI.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多组间数据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ROC曲线下面积(AUC)分析评估APRI和FIB-4预测慢性HBV感染者肝纤维化程度和疾病进展的能力.结果 在回顾性分析中,与FIB-4<2.67相比,FIB-4在高范围值(≥2.67)诊断为肝硬化和肝细胞癌的患者占比较高(66.19%vs 47.54%,χ2=12.75,P<0.001).FIB-4和APRI在F0~F4期的中位值随着肝纤维化程度增加而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值分别为42.5、35.9,P值均<0.001).在F0~F4各纤维化分期中,相同分期的FIB-4中位值均高于APRI(H=59.71,P<0.001).FIB-4预测F3期的AUC值与APR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67 vs 0.65,Z=0.71,P=0.480),预测F4期的AUC值高于APR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72 vs 0.64,Z=10.50,P<0.001).在前瞻性研究队列中,FIB-4和APRI在出现疾病进展(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的患者中表现出随时间增加的趋势.FIB-4和APRI预测疾病进展(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的AUC分别为0.718(95%CI:0.476~0.760)和0.555(95%CI:0.408~0.703);FIB-4预测疾病进展的准确率高于APRI(χ2=12.44,P<0.001).结论 FIB-4和APRI均可作为评估晚期肝纤维化(F3和F4)以及预测疾病进展与否的依据,但FIB-4优于APRI.

    乙型肝炎病毒肝纤维化诊断

    肝硬化食管胃静脉曲张二级预防患者内镜治疗后再出血的影响因素分析

    赵爽朱玉轩刘越王静...
    2430-244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肝硬化食管胃静脉曲张(GOV)二级预防患者经内镜治疗后再出血的影响因素,及序贯治疗次数对术后再出血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7年1月—2021年12月于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六〇医院就诊的1 717例肝硬化GOV二级预防患者,根据内镜治疗后是否发生出血,分为未出血组和再出血组.分析患者再出血的影响因素,并研究内镜下治疗次数与再出血的关系.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Wilcoxon检验.应用Cox回归模型分析再出血的影响因素.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组间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结果 内镜治疗后286例(16.7%)患者发生再出血,1 431例(83.3%)患者未出血.两组患者比较,吸烟史、饮酒史、肝硬化病因、Hb、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国际标准化比值(INR)、Alb、空腹血糖(GLU)、尿素氮(BUN)、Child-Pugh分级、APRI评分、ALBI评分、术前是否服用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NSBB)、治疗方式、静脉曲张类型及最大静脉曲张直径等,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单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肝硬化GOV二级预防患者再出血与吸烟史、饮酒史、肝硬化病因、术前NSBB、治疗方式、最大静脉曲张直径、Hb、PLT、PT、PTA、INR、Alb、TBil、ALP、GGT、GLU、BUN、Child-Pugh分级及ALBI评分有关(P值均<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Hb(HR=0.989,95%CI:0.983~0.994,P<0.001)、TBil(HR=1.020,95%CI:1.006~1.034,P=0.005)、Alb(HR=0.868,95%CI:0.758~0.994,P=0.041)、治疗方式(硬化剂HR=2.158,95%CI:1.342~3.470,P=0.002;组织胶HR=2.709,95%CI:1.343~5.462,P=0.005;套扎+硬化剂HR=3.181,95%CI:1.522~6.645,P=0.002;硬化剂+组织胶HR=1.851,95%CI:1.100~3.113,P=0.020)、ALP(HR=1.003,95%CI:1.001~1.004,P=0.002)、最大静脉曲张直径(HR=1.346,95%CI:1.119~1.618,P=0.002)是内镜治疗后再出血的独立影响因素.不同序贯治疗次数后再出血率比较结果显示,治疗3次的再出血率较1次和2次的患者再出血率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8.643、5.277,P值分别为0.003、0.022).生存分析结果显示,随着治疗次数的增多,患者再出血间隔时间延长(P=0.006)、病死率降低(P<0.001).结论 肝硬化GOV内镜治疗后再出血的主要预测因素包括入院时TBil、ALP、Hb、Alb水平、内镜治疗方式、最大静脉曲张直径,临床中应多加强对预测因素的监测.规律内镜治疗可以降低肝硬化GOV患者再出血率和病死率,延长再出血间隔时间.

    肝硬化食管和胃静脉曲张内窥镜检查再出血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发生肝癌的危险因素分析及列线图预测模型构建

    朱逸晨沙春霞樊春笋张铁军...
    2441-244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通过分析启东市慢性乙型肝炎(CHB)临床队列患者肝癌发病的危险因素,构建预测CHB患者肝癌发病风险的列线图模型.方法 选取2016年1月1日—12月31日于启东市第三人民医院肝病门诊就诊的年龄≥18周岁的CHB患者,均采用结构式问卷进行问卷调查.将肝癌发病作为主要研究结局,通过启东市癌症登记处获取队列研究结局.比较肝癌发病组与未发病组的基线临床特征.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采用单因素Cox回归模型探索CHB患者肝癌发病风险的影响因素,计算风险比(HR)和95%可信区间(95%CI),将单因素Cox回归模型中有意义的变量纳入LASSO回归进行筛选,所得特征变量纳入多因素Cox回归以建立预测模型.采用列线图使复杂模型可视化,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一致性指数(C-index)和校准曲线评估列线图的预测效能,应用决策曲线评估列线图的临床实用性.结果 共选取CHB患者1 479例,排除已确诊为肝癌者58例,检验指标缺失者15例及基线问卷重要信息缺失者164例,最终纳入研究对象1 242例.截至2023年12月31日,中位随访时间7.71年,共67例肝癌新发病例,肝癌发病密度为729.78/10万人年.肝癌组与非肝癌组患者比较,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肝硬化情况、肝硬化患病时间、糖尿病史、白蛋白、TBil、DBil、AST、ALT、GGT、ALP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增长(HR=1.07,95%CI:1.05~1.10,P<0.001)、较高的TBil水平(HR=1.98,95%CI:1.15~3.42,P=0.014)、较高的GGT水平(HR=2.41,95%CI:1.43~4.08,P=0.001)及较长的肝硬化患病时间(HR=1.09,95%CI:1.02~1.15,P=0.009)是CHB患者肝癌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上述4项指标构建列线图,预测CHB患者在1、3、5年时肝癌发病风险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90、0.845和0.829,并经bootstrap重抽样法进行内部验证(C-index=0.778),校准曲线提示预测模型具有良好稳定性;决策曲线分析提示预测模型具有临床实用性.结论 年龄增长、较高的TBil和GGT水平及较长的肝硬化患病时间是CHB患者肝癌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据此建立的列线图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该模型可用于临床实践,以帮助制订肝癌的长期监测策略.

    乙型肝炎,慢性肝肿瘤危险因素列线图

    改良白蛋白-胆红素分级对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联合免疫及抗血管生成药物治疗的Child-Pugh A级不可切除肝细胞癌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

    李佳清徐啸阳胡泽鑫张申...
    2450-245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改良白蛋白-胆红素分级(mALBI分级)对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联合免疫及抗血管生成药物治疗(以下简称靶免治疗)的Child-Pugh A级的不可切除肝细胞癌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23年1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和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五医院符合纳排标准的76例接受TACE联合靶免治疗的Child-Pugh A级不可切除肝细胞癌患者的资料,根据mALBI分级将其分为mALBI 1/2a组(n=38)和2b组(n=38).主要研究终点为总生存期(OS),次要研究结局为无进展生存期(PFS)、客观缓解率(ORR)、疾病控制率(DCR).评估标准包括完全缓解、部分缓解、疾病稳定以及疾病进展.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计数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Log-rank检验比较组间中位生存期(mOS)和中位无进展生存期(mPFS).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结果 2组患者的Alb水平、肿瘤负荷情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76例患者的mOS为25.2(95%CI:18.4~32.0)个月,mPFS为9.4(95%CI:7.1~11.7)个月,ORR为63.2%,DCR为82.9%.其中mALBI 1/2a组和2b组患者mOS分别为30.1(95%CI:19.8~40.4)个月和19.5(95%CI:7.1~31.9)个月,两组mO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90,P=0.034).mALBI 1/2a组和 2b组患者mPFS分别为 10.2(95%CI:8.4~12.0)个月和 7.6(95%CI:4.6~10.6)个月,ORR分别为 71.1%和55.3%,DCR分别为86.8%和78.9%,mPFS、ORR和DCR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ECOG评分、肿瘤负荷、mALBI分级、门静脉侵犯和肝外转移是影响TACE联合靶免治疗患者mOS的独立危险因素(P值均<0.05).没有发生与治疗相关的死亡.结论 mALBI分级对预测TACE联合靶免治疗的Child-Pugh A级不可切除肝细胞癌患者的生存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癌,肝细胞化学栓塞,治疗性mALBI分级

    载药微球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联合肠系膜上动脉灌注化疗治疗肝细胞癌合并门静脉癌栓的效果分析

    黄乾鑫神斌肖晋昌高志康...
    2457-246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对比分析载药微球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D-TACE)联合肠系膜上动脉灌注化疗与单纯D-TACE治疗肝细胞癌合并门静脉癌栓(PVTT)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022年1月—2023年12月行介入治疗的肝细胞癌合并PVTT的患者资料,其中采用D-TACE联合肠系膜上动脉灌注化疗的患者15例(观察组).按1∶1进行倾向性匹配后入选单纯D-TACE治疗的患者15例(对照组).术后1、2、3个月及以后每3个月行上腹部增强MRI评估肝脏肿瘤及PVTT情况.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客观缓解率(ORR)、疾病控制率(DCR).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术前、术后资料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或Wilcoxon检验.计数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Kaplan-Meier曲线计算累积生存率,并使用Log-rank检验比较两组差异.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技术成功率100%,术后均无严重并发症.全部患者随访3~26个月,平均(10.5±6.7)个月.术后3个月,观察组和对照组肝脏肿瘤的ORR(73.3%vs 53.3%)和DCR(93.3%vs 80.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观察组PVTT的ORR(46.7%vs 13.3%)和DCR(100%vs 73.3%)均显著高于对照组(χ2值分别为3.968、4.615,P值分别为0.046、0.032).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累积3、6、12个月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93.3%、86.2%、68.9%和80.0%、62.2%、24.9%(P=0.028);累积3、6、12个月总生存率分别为100%、88.9%、88.9%和93.3%、85.6%、70.0%(P=0.340).结论 与单纯D-TACE相比,D-TACE联合肠系膜上动脉灌注化疗在治疗肝细胞癌合并PVTT方面显示了更好的近期疗效.

    癌,肝细胞门静脉癌栓化学栓塞,治疗性

    肝静脉剥夺术与门静脉栓塞治疗剩余肝体积不足肝癌效果比较的Meta分析

    闫凯峰胡小杰刘宏
    2464-247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系统性评价肝静脉剥夺术(LVD)与门静脉栓塞(PVE)治疗剩余肝体积(FLR)不足的肝脏恶性肿瘤的效果及预后.方法 本研究根据PRISMA指南完成,PROSPERO注册号:CRD42024533292.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中关于LVD与PVE效果比较的所有文献.根据制定的纳入和排除文献标准,筛选相关文献,评估文献质量,提取相关LVD与PVE的临床对比资料,整理并分析数据.使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12篇文献(均为队列研究),含644例患者(LVD组245例,PVE组399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栓塞后FLR增长率(SMD=0.84,95%CI:0.59~1.09)、栓塞后FLR每日增长体积(SMD=1.19,95%CI:0.64~1.73)、栓塞后并发症发病率(RR=1.59,95%CI:1.06~2.38)、栓塞与二期手术间隔时间(SMD=-0.81,95%CI:-1.32~-0.29)和二期手术完成率(RR=1.09,95%CI:1.01~1.18)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LVD相较于PVE能够使患者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获得达到手术指征的FLR,从而降低疾病进展的发生率以及解决肥大不足的问题,达到更高的二期手术切除率,从而使更多的肝癌患者受益.并且,LVD在二期手术中具有和PVE相似的安全性.

    肝肿瘤肝静脉剥夺门静脉栓塞Meta分析

    免疫原性细胞死亡基因风险模型的建立及其对肝细胞癌预后和肿瘤微环境特征的预测价值

    刘军汪玲姜钰环王靖芝...
    2473-248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鉴定肝细胞癌(HCC)免疫原性细胞死亡(ICD)相关基因,并基于相关基因构建评分模型预测HCC的预后和肿瘤微环境特征.方法 通过癌症基因组图谱数据库获取HCC数据集,采用热图展示了HCC中57个ICD相关基因的表达.基于ICD相关基因表达进行聚类分析,对2种ICD相关亚型(ICD低表达组和ICD高表达组)进行基因本体富集、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富集、体细胞突变差异、免疫细胞浸润差异分析.构建LASSO Cox回归风险预后模型,验证其临床应用价值.构建列线图模型,预测患者1、3和5年的生存率.此外,采用qRT-PCR验证模型中关键基因的表达水平.两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确定临床病理特征中的预后因素.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进行预后分析.采用Spearman秩相关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ICD低表达组预后较差,ICD高表达组与良好的临床结果相关(P=0.004).进一步研究表明ICD高表达组与免疫活性微环境相关,且ICD高表达组的基因主要富集于免疫相关通路(免疫球蛋白受体结合、造血细胞谱系和B淋巴细胞受体信号通路).体细胞突变结果显示,ICD高表达组的CD274、CTLA4、HAVCR2、TIGIT、PDCD1和PDCD1LG2的基因表达水平较高(P值均<0.05).利用8个ICD相关基因(HSP90AA1、ATG5、BAX、PPIA、HSPA4、TLR2、TREM1、LY96)建立风险预后模型,该模型在不同临床特征中均有较好的预测价值.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表明,在训练集中,年龄和风险评分是总生存期的独立预后因素(P值均<0.05).qRT-PCR结果表明,HSPA4和REM1在HCC肿瘤样本中的相对表达水平显著高于瘤旁组织(P值均<0.001).ICD风险评分升高的患者与γδT淋巴细胞(r=-0.29)、浆细胞(r=-0.3)和CD8+T淋巴细胞(r=-0.37)呈负相关(P值均<0.05),与记忆B淋巴细胞(r=0.38)、静止树突状细胞(r=0.47)和M0型巨噬细胞(r=0.49)呈正相关(P值均<0.05).结论 本研究确定了与HCC预后相关的ICD基因,为理解不同ICD表达谱相关的免疫特性提供了见解.构建的风险模型和列线图对于预测HCC患者的预后预测和免疫治疗指导具有重要的价值.

    癌,肝细胞免疫原性细胞死亡预后肿瘤微环境

    N-乙酰半胱氨酸治疗重症酒精性肝炎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宋芳娇徐天娇尹艺睿田华...
    2484-249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通过分析N-乙酰半胱氨酸(NAC)治疗重症酒精性肝炎(SAH)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为SAH的临床用药提供相关依据.方法 对2015年6月—2018年6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招募的172例马德里判别函数>32分的SAH患者进行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分为NAC组(n=84)和对照组(n=86),评价NAC(8 g/d,28 d)治疗对SAH患者的安全性、28 d生化指标的影响,以及28 d、180 d生存率的改善作用.进一步评价NAC对SAH中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SAH)患者及非ACLF患者(non-ACLF-SAH)28 d及180 d生存率的影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不满足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采用Log-rank检验对生存曲线进行比较.单因素和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独立影响因素.结果 NAC治疗期间未发生相关严重不良事件,安全性良好.与对照组相比,NAC对SAH患者28 d生化指标(P值均>0.05)及生存率(P=0.081)无明显改善作用,但可提高SAH患者180 d的生存率(67.4%vs 81.0%,χ2=4.280,P=0.039).NAC对ACLF-SAH患者28 d及180 d的生存率均无改善作用(P值均>0.05);NAC对non-ACLF-SAH患者28 d生存率无改善作用(P>0.05),但可提高其180 d的生存率(68.4%vs 88.9%,χ2=4.883,P=0.027).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是否采用NAC治疗(HR=2.530,95%CI:1.334~4.796,P=0.004)、马德里判别函数(HR=3.852,95%CI:2.032~7.304,P<0.001)、血钠水平(HR=1.948,95%CI:1.079~3.517,P=0.027)是SAH患者180 d生存率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NAC治疗SAH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可提高SAH患者180 d的中长期生存率,且中长期生存率受益患者群体主要是non-ACLF-SAH患者.

    肝炎,酒精性乙酰半胱氨酸治疗学

    血清甘油三酯累积暴露水平对急性胰腺炎发病风险的影响

    苏阿芳蒋晓忠张云水吴寿岭...
    2492-249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甘油三酯累积暴露(cumTG)与急性胰腺炎(AP)发病风险的关联.方法 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以连续参加2006-2010年度(2006、2008、2010年度)三次健康体检、既往无AP病史且TG资料完整的开滦职工56 883例为观察队列.根据计算的cumTG值按四分位数分为4组(Q1、Q2、Q3、Q4组),对组间一般资料进行比较.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偏态分布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经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并计算AP的累积发病率,用Log-rank法进行检验,采用Cox回归模型分析不同cumTG分组对新发AP事件的影响.结果 随访(10.51±1.76)年,共发生AP事件158例,总发病密度为2.64/万人年;Q1、Q2、Q3、Q4组的发病例数及发病密度分别为29例(1.93/万人年)、34例(2.27/万人年)、30例(2.01/万人年)、65例(4.37/万人年).Log-rank检验结果显示,各分组之间累积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2.41,P<0.001).多因素Cox回归模型显示:与Q1组比较,Q4组发生AP的HR=1.94,95%CI:1.20~3.13(P=0.01).与TG累积暴露0年相比,累积暴露4、6年发生AP的HR分别是2.04(95%CI:1.26~3.30,P<0.01)、3.20(95%CI:1.98~5.17,P<0.01).排除随访2年内发生的AP病例,重复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发现Q4组发生AP的HR=1.96,95%CI:1.23~3.12(P<0.01).排除随访期间死亡人群后重复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发现Q4组发生AP的HR=1.85,95%CI:1.10~3.14(P<0.05).结论 随着cumTG的暴露增加,AP的发病率和发病风险均呈上升趋势.

    甘油三酯类急性胰腺炎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