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临床肝胆病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临床肝胆病杂志
吉林大学
临床肝胆病杂志

吉林大学

贾继东

月刊

1001-5256

Lcgdbzz@163.com

0431-88782542

130061

吉林省长春市新民大街519号

临床肝胆病杂志/Journal Journal of Clinical Hepatology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临床肝胆病杂志》于1985年创刊,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吉林大学主办,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学术支持的医学专业期刊,是我国首个肝胆病专业杂志。ISSN 1001-5256,CN 22-1108/R。 本刊为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2018年、2020年)、中国精品科技期刊暨“中国精品科技期刊顶尖学术论文(F5000)”项目来源期刊(2017-2023)、《世界期刊影响力指数(WJCI)报告(2021科技版)》收录期刊(Q4区)、北大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A)。本刊核心影响因子为1.793,核心总被引频次、综合评价总分在消化病学类核心期刊中均蝉联第1位,综合评价总分在40个医学学科、743种医学核心期刊中排名第13位,位居前1.75%;在112个自然科学学科、2070种科技核心期刊中排名第55位,位居前2.66%。 杂志以提升肝胆胰疾病临床诊疗水平和推动基础研究向临床转化为方向,以服务广大临床医生和科研工作者为己任,主要反映国内外肝胆胰疾病防治工作的重大进展,促进国内外肝胆胰领域学术交流。刊载内容实行肝胆胰并重,内外科并重,中西医并重,临床与基础并重。设述评、专家论坛、指南与规范、指南解读、论著、病例报告、综述、学术争鸣、临床病例讨论、国外期刊精品文章简介等栏目。杂志为月刊,全年12期,16开本,每月20日发行,2022年每期定价60元。 杂志国内外公开发行。邮局订购邮发代号12-80。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平足蛋白(PDPN)在肝星状细胞活化以及肝纤维化中的作用分析

    王知意杨广越张玮浦娅琼...
    533-53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平足蛋白(PDPN)在肝星状细胞活化以及肝纤维化中的作用,并对其机制进行初步探讨.方法 收集2019年9月—2022年6月首次就诊于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普陀医院感染科的75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活检组织样本,实时定量PCR(RT-PCR)和免疫组化检测PDPN在不同肝纤维化分期患者肝组织中的表达.12只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和模型组,每组各6只.模型组腹腔注射含10%CCl4,对照组注射等体积橄榄油共6周,HE染色、天狼星红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学变化,分离小鼠肝脏原代细胞,检测PDPN mRNA在各类型细胞中表达;使用PDPN蛋白处理小鼠原代肝星状细胞,并使用NF-κB抑制剂BAY11-7082处理,分析PDPN诱导肝星状细胞炎症因子表达情况.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两组数据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法.结果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活检样本中,PDPN mRNA在正常肝脏中表达较低,S3、S4期肝组织中表达显著升高,与正常肝组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01);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PDPN阳性表达主要集中在纤维间隔及肝窦,S4期肝组织PDPN阳性面积比S0期表达显著升高(t=8.892,P=0.001).正常组小鼠中PDPN主要在肝窦表达少许,在CCl4模型小鼠中PDPN表达显著升高(t=0.95,P<0.001),主要在纤维间隔表达;RT-PCR结果显示,PDPN mRNA在CCl4模型小鼠中显著升高(t=11.25,P=0.002).与肝细胞、肝星状细胞、Kupffer细胞和肝内胆管细胞相比,PDPN在肝窦内皮细胞中明显高表达(F=20.56,P<0.001);PDPN蛋白处理小鼠原代肝星状细胞15 min,炎症相关因子TNF-α、CCL3、CXCL1和CXCR1的mRNA表达,与对照组相比均显著升高(P值均<0.05),BAY11-7082(NF-κB信号抑制剂)处理后,上述炎症指标水平均明显下降(P值均<0.05).结论 在肝纤维化中主要表达在肝窦内皮细胞的PDPN增加,其通过NF-κB信号调节肝星状细胞活化,促进肝纤维化进展.

    肝纤维化肝星状细胞肝窦内皮细胞平足蛋白

    冷冻消融协同仑伐替尼和程序性死亡受体1单抗治疗不可切除肝细胞癌的效果及安全性分析

    刘腾常秀娟何权威徐然...
    539-54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单抗是否提高冷冻消融联合仑伐替尼治疗不可切除性肝细胞癌(uHCC)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8年1月—2022年12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治疗的uHCC患者232例,其中128例接受冷冻消融联合仑伐替尼(二联)治疗,104例接受冷冻消融联合仑伐替尼和PD-1单抗(三联)治疗,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方法(PSM)以1∶1进行匹配,经匹配后两组各86例.评估匹配后的2组患者客观缓解率(ORR)和疾病控制率(DCR)、总生存期(OS)、无进展生存期(PFS)和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定量资料若符合正态分布2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非正态分布2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定性资料采用χ2检验进行2组间比较.绘制生存曲线,运用Kaplan-Meier法计算2组患者的生存率,并利用Log-rank检验比较2组差异.通过Cox回归模型计算风险比(HR)和95%置信区间(95%CI),实现预后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 中位随访时间为28个月,三联组死亡33例(38.0%),二联组死亡40例(46.0%).三联治疗组的ORR和DCR较二联组明显增高(ORR:35.6%vs 14.5%,P=0.008;DCR:86.1%vs 64.1%,P=0.003).三联组的OS和PFS较二联组均显著提高(P值分别为0.045、0.026).单因素和多因素Cox风险比例模型分析显示治疗方案(HR=0.60,P=0.038)、AFP水平(HR=2.37,P=0.001)是影响OS的独立危险因素;治疗方案(HR=0.65,P=0.025)、糖尿病(HR=1.94,P=0.005)、之前是否接受过局部治疗(HR=0.63,P=0.014)、远处转移(HR=0.58,P=0.009)是影响PFS的独立危险因素.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当,无明显差异(P值均>0.05).结论 对于uHCC患者,冷冻消融联合仑伐替尼和PD-1单抗三联治疗较冷冻消融联合仑伐替尼二联治疗显著提高了疗效,改善患者生存情况,而且不增加不良反应事件,为优化不可切除性肝癌的治疗方案提供了临床依据.

    癌,肝细胞冷冻外科手术仑伐替尼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联合靶向及免疫药物治疗中国肝癌分期Ⅱb/Ⅲa期肝细胞癌患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分析

    胡泽鑫李佳清李婉慈仲斌演...
    550-55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评估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一线联合靶向及免疫药物治疗中国肝癌分期(CNLC)Ⅱb/Ⅲa期肝细胞癌(HCC)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5年1月—2022年12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接受TACE一线联合靶向及免疫药物治疗或单纯TACE治疗的患者共198例,经倾向性评分匹配后,分为联合组(TACE联合靶免)与单纯TACE组各50例,采用Kaplan-Meier法对中位生存期(mOS)、中位无进展生存期(mPFS)进行计算.依据改良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mRECIST)评估两组客观缓解率(ORR)、疾病控制率(DCR),依据通用不良事件术语5.0标准(CTCAE v5.0标准)评估不良事件.计数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采用Kaplan-Meier法对生存时间进行估计并计算95%CI,采用Log-rank检验对两组mOS以及mPFS进行比较.结果 联合组mOS为30.1个月(95%CI:21.9~38.3),单纯TACE组为14.5个月(95%CI:11.0~1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8,P<0.001);联合组mPFS为10.3个月(95%CI:8.8~11.8),单纯TACE组为7.1个月(95%CI:5.8~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4,P<0.001).联合组和单纯TACE组的ORR和DCR分别为84%、94%和58%、80%,两组ORR及DCR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两组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24%和1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317),且均未观察到不良反应所致的死亡.结论 与单纯TACE相比,TACE一线联合靶向及免疫药物治疗CNLC Ⅱb/Ⅲa期HCC患者效果更好,且不会增加严重不良反应.

    癌,肝细胞化学栓塞,治疗性系统治疗治疗结果

    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序贯血浆置换联合连续性肾脏替代疗法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合并急性肾损伤的效果分析

    文苑祝娟娟
    556-56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PMAS)序贯血浆置换(PE)联合连续性肾脏替代疗法(CRRT)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合并急性肾损伤(AKI)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9年1月—2022年12月于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住院治疗的ACLF合并AKI的90例患者临床资料,依据不同的血液净化方式,分为DPMAS序贯PE联合CRRT组(观察组,n=31),DPMAS序贯PE组(对照组,n=59).收集所有患者入院一般资料、血液净化治疗前后实验室指标,包括肝肾功能、凝血功能、炎症指标等,计算eGFR、MELD-Na评分.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组内前后比较采用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两组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结果 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48.4%(15/31),高于对照组治疗的有效率27.1%(16/59)(χ2=4.071,P= 0.044).两组血液净化方式均可有效改善TBil、ALT、AST、PTA、Scr、PCT、CRP、eGFR及MELD-Na评分(P值均<0.05);两组治疗后PLT及Hb均显著降低(P值均<0.05);而BUN、Alb、INR治疗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对照组与观察组的AST、Scr、PCT、eGFR、MELD-Na评分、Hb、PLT治疗前后差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DPMAS序贯PE联合CRRT模式可有效清除炎症介质,改善肾功能,稳定机体内环境,获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急性肾损伤血浆置换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连续性肾脏替代疗法

    药物性肝损伤患者预后影响因素分析及列线图模型的建立

    王诗美靳帅李俊儒王娜...
    562-56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药物性肝损伤(DILI)患者临床转归的影响因素,构建列线图模型并进行内部验证.方法 回顾性分析哈尔滨工业大学附属黑龙江省医院2017年1月—2022年12月收治的188例DILI患者的一般资料和实验室数据,根据患者临床转归分为结局良好组(n=146)和不良结局组(n=42).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非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DILI患者临床转归相关的独立影响因素.R Studio 4.1.2软件构建列线图模型,通过校准曲线、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和决策曲线分析(DCA)对模型进行内部验证.结果 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肝活检诊断DILI、PLT、ChE、Alb、PTA、IgM和IgG与DILI患者不良结局相关(P值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肝活检诊断DILI(OR= 0.072,95%CI:0.022~0.213,P<0.001)、临床分型(OR=0.463,95%CI:0.213~0.926,P=0.039)、ALT(OR=0.999,95%CI:0.998~1.000,P=0.025)、PTA(OR=0.973,95%CI:0.952~0.993,P=0.011)和IgM(OR=1.456,95%CI:1.082~2.021,P= 0.015)是DILI患者临床转归的独立影响因素.构建列线图,经验证校准曲线接近参考曲线,ROC曲线下面积为0.829,决策曲线分析显示该模型具有良好的临床净收益.结论 构建的列线图模型对评估DILI患者的临床转归具有较好的临床校准度、鉴别能力和应用价值.

    化学性与药物性肝损伤预后列线图

    胆管癌和胆总管结石患者胆汁中钙卫蛋白检测的临床意义

    计婷婷白冰清崔喻芳汪少飞...
    568-57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胆管癌和胆总管结石患者胆汁中钙卫蛋白水平的差异.方法 收集2021年5月—2022年9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ERCP诊治的胆管癌(n=34)和胆总管结石(n=78)患者的临床资料和胆汁标本.采用荧光免疫层析法检测胆汁中钙卫蛋白、血红蛋白和乳铁蛋白水平.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相关分析采用Spearman相关性检验;DeLong检验比较不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下面积(AUC)的差异.结果 与胆总管结石组比较,胆管癌患者胆汁中钙卫蛋白水平升高[4795.50(2286.79~20179.73)ng/mL vs 411.16(67.03~1991.88)ng/mL,Z=5.572,P<0.001],同时氯化物水平升高[115.70(109.10~125.50)mmol/L vs 106.60(98.60~114.40)mmol/L,Z=2.702,P=0.007].进一步将胆管癌分为高位胆管癌和低位胆管癌,两组钙卫蛋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867.71(2235.66~26407.40)ng/mL vs 4795.50(2361.15~13070.53)ng/mL,Z=0.129,P>0.05].胆汁钙卫蛋白水平与胆汁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乳铁蛋白水平具有相关性(r值分别为0.316、0.353、0.464,P值均<0.05).ROC曲线结果示胆汁钙卫蛋白(敏感度79.4%,特异度75.6%)、血CA19-9水平(敏感度82.4%,特异度78.2%)以及两者联合(敏感度88.2%,特异度73.1%)对诊断胆管癌具有良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论 胆管癌患者胆汁中钙卫蛋白水平升高,可能成为胆管癌诊断的生物标志物.

    胆管肿瘤胆总管结石病白细胞L1抗原复合物

    双向孟德尔随机化分析总胆固醇升高风险与胆石症发生风险的关系

    赵伟伟杜晓旭戈宏焱
    573-58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运用双向孟德尔随机化评估总胆固醇升高风险与胆石症发生风险之间的关联.方法 总胆固醇与胆石症相关的单核苷酸多态性数据来自open gwas公共数据库,对基于全基因组相关联研究(GWAS)的所有汇总数据进行二次数据分析,分别选择与总胆固醇或者胆石症密切关联的遗传位点作为暴露或者结局变量,用Egger回归法、加权中位数法、IVW随机效应模型、IVW固定效应模型等方法进行双向孟德尔随机化分析,以OR值评价总胆固醇和胆石症之间的因果关系.结果 以总胆固醇为暴露、胆石症为结局,去除异质性前总胆固醇-胆石症的总体OR=0.91,95%CI:0.85~0.97;去除异质性后总胆固醇-胆石症的总体OR=0.93,95%CI:0.89~0.97.以胆石症为暴露、总胆固醇为结局,去除异质性前胆石症-总胆固醇的总体OR=0.20,95%CI:0.06~0.65;去除异质性后胆石症-总胆固醇的总体OR=0.28,95%CI:0.10~0.83.基因预测的总胆固醇和胆石症之间存在双向因果关系.结论 本研究证实了总胆固醇与胆石症之间的双向因果关系,随着遗传上有关能使总胆固醇水平升高的等位基因的增加,发生胆石症的风险降低.反之,随着遗传上有关能使胆石症发病增高的等位基因的增加,总胆固醇水平升高的风险降低.

    总胆固醇胆石症双向孟德尔随机化分析

    《临床肝胆病杂志》关于伦理审查的要求

    580页

    以肝硬化为主要表现的红细胞生成性原卟啉病1例报告

    吴振东周国强向燕王先令...
    581-584页
    查看更多>>摘要:红细胞生成性原卟啉病(EPP)是一种罕见的遗传代谢性疾病,常累及皮肤、血液、神经系统,其中以肝功能严重损伤和急性腹痛为主要表现的EPP极为罕见.本文通过回顾1例EPP患者的临床资料及相关基因检测结果,探讨EPP的临床特点及致病基因,以提高肝病医师对该病的认识,争取早期诊断、早治疗.

    肝硬化原卟啉病,红细胞生成性诊断治疗学

    ATP结合盒亚家族B成员4(ABCB4)基因突变相关性肝硬化合并胆囊结石1例报告

    刘文迪王芃胡和平周华邦...
    585-588页
    查看更多>>摘要:ATP结合盒亚家族B成员4(ABCB4)基因突变疾病谱涉及进行性家族性肝内胆汁淤积3型、胆石症、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门静脉高压、肝硬化,甚至原发性肝脏、胆道恶性肿瘤等多种疾病.本院肝胆内科收治1例青年男性患者,入院初步诊断为胆囊结石,计划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术前检查发现该患者肝功能异常、肝硬化、脾大、食管静脉轻度曲张,后进一步行二代测序明确诊断为ABCB4基因突变相关性肝硬化合并胆囊结石,给予熊去氧胆酸胶囊利胆治疗后,肝功能逐渐恢复正常.

    ABCB4基因突变多药耐药相关蛋白质类肝硬化胆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