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临床麻醉学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临床麻醉学杂志
临床麻醉学杂志

张国楼,徐建国

月刊

1004-5805

jca@lcmzxzz.com

025-83472912

210003

南京市紫竹林3号

临床麻醉学杂志/Journal Journal of Clinical Anesthesi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国内外公开发行的麻醉专业学术刊物,以围术期麻醉处理、急救复苏、重症监测治疗及疼痛治疗为主要内容,兼及有关边缘学科。本刊以临床麻醉为主要特色,注重文稿质量和编排水平,栏目活跃,发行量在麻醉同类杂志占首位,深受广大读者和作者欢迎和喜爱。1992年评为核心期刊,1997年进入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艾司氯胺酮泵注对依托咪酯靶控输注所致苏醒期躁动的影响

    杨玉峰赵冰清曾毅
    165-16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艾司氯胺酮恒速泵注对依托咪酯靶控输注患者苏醒期躁动的影响.方法选择拟在依托咪酯靶控输注全麻下行中耳鼓室成形手术的患者120例,男61例,女59例,年龄18~64岁,BMI 18~30 kg/m2,ASA Ⅰ或Ⅱ级.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艾司氯胺酮组(E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60例.麻醉诱导开始至手术结束前 30 min,E组泵注艾司氯胺酮 0.2 ml·kg-1·h-1,C组泵注生理盐水 0.2 ml·kg-1·h-1.记录手术时间、麻醉时间、苏醒时间、拔管时间、PACU停留时间.记录苏醒期躁动例数、出PACU时和术后 1dVAS疼痛评分、术后 1d恶心呕吐例数以及术后 1d恶心呕吐VAS评分.评估术前、术后1、2 d的焦虑和抑郁评分.结果 E组苏醒期躁动发生率、出PACU时和术后 1dVAS疼痛评分明显低于C组(P<0.05).两组手术时间、麻醉时间、苏醒时间、拔管时间、PACU停留时间、术后1d恶心呕吐发生率、术后 1d恶心呕吐VAS评分以及不同时点焦虑、抑郁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艾司氯胺酮泵注辅助依托咪酯靶控输注可以减少苏醒期躁动,促进患者术后恢复.

    艾司氯胺酮依托咪酯苏醒期躁动靶控输注

    围术期经皮穴位电刺激对术后胃肠功能影响的Meta分析

    喻美露梁宵朱娟田伟千...
    170-17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系统评价经皮穴位电刺激(TEAS)促进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效果.方法 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Embase、PubMed等数据库,纳入有关TEAS对术后胃肠功能影响的随机对照试验(RCT),采用Cochrane系统评价手册 5.1 推荐的RCT质量评价工具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采用RevMan 5.3、Stata 15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 34 篇RCTs,患者 3 593 例,TEAS组 1 781例,非TEAS组 1 812 例.与非TEAS组比较,TEAS组术后 24h内恶心发生率(RR=0.46,95%CI 0.36~0.59,P<0.001)、术后 24h内呕吐发生率(RR=0.47,95%CI 0.37~0.59,P<0.001)明显降低,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MD=-6.42 h,95%CI-8.53~-4.32 h,P<0.001)、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MD=-8.72 h,95%CI-10.64~-6.80 h,P<0.001)、术后首次排便时间(MD=-11.83 h,95%CI-14.67~-8.98 h,P<0.001)明显缩短.结论 TEAS可促进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明显降低术后 24h内恶心、呕吐发生率,缩短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排便时间.

    经皮穴位电刺激术后胃肠功能Meta分析围术期

    NLRP3 炎性小体在治疗性浅低温后处理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中的作用

    李亚琦陈祎轩张静余树春...
    178-18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NOD样受体热蛋白结构域相关蛋白 3(NLRP3)炎性小体在治疗性浅低温(34℃)后处理的大鼠离体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中的作用并探讨其机制.方法 选择清洁级成年雄性SD大鼠60只,7~10 周龄,体重250~30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大鼠分为五组:空白对照组(S组)、心肌缺血-再灌注组(IR组)、34℃浅低温后处理心肌缺血-再灌注组(MH组)、34℃浅低温后处理心肌缺血-再灌注+3-TYP组(HT组)和 34℃浅低温后处理心肌缺血-再灌注+3-TYP+MCC950组(HTM组),每组12只.S组在37℃灌流液平衡灌流大鼠心脏180 min;IR组在37℃灌流液平衡灌流大鼠心脏30 min后,缺血30 min,37℃灌注液再灌注120 min;MH组在37℃灌流液平衡灌流大鼠心脏 30 min后,缺血 30 min,34℃灌注液再灌注 120 min;HT组在 37℃灌流液平衡灌流大鼠心脏30 min后,缺血30 min,在灌注液中加入沉默信息调节因子2 同源蛋白3(sirt3)抑制剂3-TYP后行34℃灌注液再灌注 120 min;HTM组在37℃灌流液平衡灌流大鼠心脏30 min后,缺血30 min,在灌注液中加入sirt3 抑制剂 3-TYP和NLRP3 抑制剂MCC950 后行 34℃灌注液再灌注 120 min.再灌注 120 min后取离体心脏,采用ELISA法测定灌注后心脏漏液中IL-1β、IL-6 浓度,Western blot法检测心肌组织中NLRP3 和sirt3 蛋白相对含量,1%氯化三苯基四氮唑染色计算心肌梗死面积,HE染色观察心肌病理变化.结果 与S组比较,IR组、MH组、HT组和HTM组再灌注 30、60、90、120 min时HR明显减慢,LVSP、dp/dtmax明显降低,LVEDP明显升高;心脏漏液中IL-6 和IL-1β浓度、心肌梗死面积百分比明显升高(P<0.05);IR组、HT组和HTM组心肌组织中sirt3 蛋白含量明显降低,NLRP3 蛋白含量明显升高(P<0.05);MH组心肌组织中sirt3 和NLRP3 蛋白含量明显升高(P<0.05).与IR组比较,MH组和HTM组再灌注 30、60、90、120 min时HR明显增快,LVSP、±dp/dtmax明显升高,LVEDP明显降低;心脏漏液中IL-6和IL-1β浓度、心肌梗死面积百分比明显降低(P<0.05);MH组心肌组织中sirt3 蛋白含量明显升高,NLRP3 蛋白含量明显降低(P<0.05);HTM组心肌组织中NLRP3 蛋白含量明显降低(P<0.05).与 MH 组比较,HT 组再灌注 30、60、90、120 min 时 HR 明显减慢,LVSP、±dp/dtmax明显降低,LVEDP明显升高;心脏漏液中IL-6 和IL-1β浓度、心肌梗死面积百分比、心肌组织中NLRP3 蛋白含量明显升高(P<0.05);HT组和HTM组心肌组织中sirt3 蛋白含量明显降低(P<0.05).与HT组比较,HTM组再灌注 30、60、90、120 min时HR明显增快,LVSP、±dp/dtmax明显升高,LVEDP明显降低;心脏漏液中IL-6和IL-1β浓度、心肌梗死面积百分比、心肌组织中NLRP3 蛋白含量明显降低(P<0.05).结论 治疗性浅低温(34℃)可通过改善离体心脏血流动力学参数、降低IL-6、IL-1β浓度、心肌组织中NLRP3 蛋白含量、心肌梗死面积百分比、改善心肌病理学改变,减轻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其机制可能与线粒体介导sirt3 通路抑制炎性小体NLRP3 的高表达有关.

    心肌缺血-再灌注治疗性浅低温NOD样受体热蛋白结构域相关蛋白3沉默信息调节因子2同源蛋白3炎性小体线粒体

    电阻抗断层成像技术用于呼气末正压滴定的研究进展

    马效禹范得慧王威威
    185-189页
    查看更多>>摘要:适当的呼气末正压(PEEP)是保护性肺通气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PEEP可以保持肺泡开放,减少肺萎陷伤.尽管个体化PEEP已被越来越多的临床医师认可,但最佳的PEEP滴定方法尚存争议.电阻抗断层成像(EIT)是一种无创、无辐射的成像技术,可在床边实时动态评估肺功能,将肺通气过程中的阻抗变化以动态图像呈现,能够反映PEEP调整前后肺内通气及气体分布变化,因此,EIT可用于滴定个体化PEEP.本文简要概括EIT的基本原理及监测指标,阐述临床应用EIT指导下的PEEP(PEEPEIT)滴定方法,旨在加强对EIT的优点和局限性的理解,为优化个体化PEEP的设置提供参考.

    呼气末正压电阻抗断层成像机械通气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患儿心脏手术心肺转流期间血液保护策略的研究进展

    王文婷刘晋萍
    190-194页
    查看更多>>摘要:患儿心脏手术围术期失血与输血量增加有关,异体输血可导致心脏手术患儿不良事件发生率增高、预后不佳.围术期血液保护对于减少输血不良反应、缓解血源紧张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心肺转流在围术期血液保护实践管理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就心肺转流(CPB)期间血液保护的灌注策略以及血制品输注策略的最新进展进行综述,为CPB医师在患儿心脏手术CPB期间输血提供参考.

    患儿心脏手术心肺转流血液保护输血

    围术期神经认知障碍的中枢机制:基于脑电图和磁共振成像的研究进展

    杨金荣王旭阳王晶魏昌伟...
    195-199页
    查看更多>>摘要:围术期神经认知障碍(PND)是围术期常见疾病,给患者及社会带来沉重负担.由于PND的发病机制复杂且缺乏可靠的诊断及干预手段,而脑电图(EEG)及磁共振成像(MRI)具备提供客观指标的优势,因此两者应用于PND的研究逐渐成为热点.本文对PND患者术中量化脑电指标、EEG频谱分析、EEG功能连通性分析、EEG非线性动力学分析以及围术期MRI分析进行综述,旨在探索EEG和MRI对预测及诊断PND的临床价值.

    围术期神经认知障碍脑电图磁共振成像中枢机制

    小胶质细胞极化参与慢性疼痛的研究进展

    钟毅单热爱
    200-203页
    查看更多>>摘要:慢性疼痛是备受关注的公共健康问题之一,我国超过30%的人群受到慢性疼痛的影响,其发病机制是疼痛医学研究的热点与难点.中枢神经系统中固有的小胶质细胞在外界微环境改变时发生极化以及随之产生的神经炎症反应在慢性疼痛中至关重要.小胶质细胞在神经炎症反应过程中可极化为促炎M1型或抗炎M2型,分别在神经系统中发挥神经毒性或神经保护作用.本文拟对小胶质细胞极化的主要机制及其参与慢性疼痛过程的机制进行综述.

    小胶质细胞极化神经炎症反应慢性疼痛

    自噬在围术期神经认知障碍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张笑佳王春爱
    204-208页
    查看更多>>摘要:围术期神经认知障碍常表现为患者记忆力受损及精神错乱,住院时间延长,预后不良以及死亡率上升等.自噬与围术期神经认知障碍的发病密切相关,药物、衰老、炎症等可通过调控mTOR、FOXO1等信号转导通路影响自噬水平,参与围术期神经认知障碍的发病过程.自噬通过调节神经炎症的发生,α-突触核蛋白、τ蛋白代谢等在改善术后认知障碍和学习记忆功能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就调控自噬的主要通路及自噬在围术期神经认知障碍发生发展中的作用进行综述,以期为围术期神经认知障碍的发病机制寻求新的靶点和思路.

    围术期神经认知障碍麻醉自噬

    腹膜后孤立性纤维瘤切除术围术期麻醉管理

    李红培刘鲲鹏王军姚兰...
    209-212页

    超声引导下旁矢状斜位平面内与短轴平面内蛛网膜下腔穿刺入路的比较

    黄俊杰梅伟
    213-21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