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临床内科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临床内科杂志
临床内科杂志

宋善俊

月刊

1001-9057

lcnk@tom.com,lcnkzz@sina.com l

027-87893477

430064

武汉市丁字桥路60号

临床内科杂志/Journal Journal of Clinical Internal Medicine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  本刊是由中华医学会湖北分会主办的全国性的内科专业学术期刊。以“更新知识和提高内科医师的诊治水平”为办刊宗旨,主要报道国内外在内科学和其他相关领域取得的最新进展和临床诊疗经验,内容密切结合内科临床实践。以广大临床内科医生为主要读者对象。辟有综述与讲座、论著、论著摘要、临床诊治经验与教训等栏目。根据本刊的办刊特点,每期选定一个专题约请医学界知名专家学者撰写专题讲座和综述类文章,以期对读者的临床实践发挥指导作用。本刊是国家科学技术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和内科学类核心期刊,是《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也是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  欢迎反映内科临床领域在国内外的进展、展望、诊断、治疗和预防等方面论文投稿。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自身免疫性胃炎的发病机制

    刘书慧庹必光刘雪梅
    653-656页
    查看更多>>摘要:自身免疫性胃炎(AIG)是一种由CD4+T细胞介导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以胃体黏膜固有腺体萎缩常伴肠上皮化生和(或)假幽门腺化生为特点.AIG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且近年来发病率不断升高,本文将探索其发病机制,以期为AIG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自身免疫性胃炎免疫稳态发病机制

    自身免疫性胃炎实验室检测

    刘鑫张静
    656-658页
    查看更多>>摘要:自身免疫性胃炎(AIG)是一种以胃体萎缩为主、伴有壁细胞抗体和(或)内因子抗体阳性的免疫介导疾病.大多数患者在疾病早期难以被识别,在疾病后期因维生素B12吸收不良而发生恶性贫血.目前我国对于该病的负担估计尚不足.本文旨在总结AIG实验室检测指标,包括特异性自身抗体、胃体萎缩相关血清学项目以及其他检验指标,以期提高对AIG的认识,进而提高其早期诊断率.

    自身免疫性胃炎自身抗体血清学

    自身免疫性胃炎的内镜下表现

    胡尧王璞雷珊刘晓岗...
    659-66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不同于幽门螺杆菌(Hp)感染所致胃炎,自身免疫性胃炎(AIG)是一种以壁细胞抗体、内因子抗体为标记物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可诱发胃黏膜萎缩及相应后果.既往认识局限于AIG晚期(即A型胃炎),随着卫生条件改善,根除Hp的观念深入人心,AIG发病率有上升趋势,需及时更新诊治观点.因此,其临床分期、内镜诊断要点和治疗手段亟待深入研究.由于进展期AIG可出现严重贫血和恶性肿瘤,早期AIG进展速度超出预期,现阶段有必要提高早期AIG内镜诊断敏感度,减少进展期AIG漏诊率,在掌握组织病理学基础上提高诊断能力,更好地服务于临床.

    自身免疫性胃炎内镜特征组织病理学

    自身免疫性胃炎的病理学识别与诊断

    张贺军
    662-666页
    查看更多>>摘要:自身免疫性胃炎(AIG)是一种由自身免疫功能异常所致的胃炎,主要表现为胃底体泌酸腺黏膜萎缩以及血清存在抗壁细胞抗体和(或)抗内因子抗体.传统上认为该病相对少见,但是目前文献报道及临床实践表明其并非少见.AIG具有相对特征性的消化内镜学、组织病理学及血清学特点,其中组织病理学诊断是该病诊断的核心内容之一.本文通过总结AIG的组织病理学特点,以提高医师对该疾病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胃炎自身免疫疾病病理学诊断幽门螺杆菌

    自身免疫性胃炎及其并发症的治疗进展

    韩强龙怿彦罗帅程艳丽...
    666-670页
    查看更多>>摘要:自身免疫性胃炎(AIG)又称A型胃炎,是一种由自身免疫反应异常引起的疾病,其发病机制复杂、起病隐匿,随着疾病的进展可能引发贫血、Ⅰ型胃神经内分泌肿瘤、胃腺癌等并发症.目前该病尚缺乏有效的根治方法,因此早期干预至关重要.本文拟对近年来国内外AIG的治疗进展进行综述,以期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诊治水平,并推动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

    自身免疫性胃炎并发症治疗

    2024年10期《临床内科杂志》综述与讲座——"自身免疫性胃炎的研究进展"栏目导读

    《临床内科杂志》编辑部
    670页

    自身免疫性胃炎的临床转归及预后

    温越丁士刚
    671-673页
    查看更多>>摘要:自身免疫性胃炎(AIG)是一种慢性进行性萎缩性胃炎,病变局限于胃底与胃体.该病被报道的发病率约为0.3%~2.7%.随着胃底及胃体泌酸腺进行性萎缩,一些微量元素如维生素B12、铁等的吸收受到影响,而胃酸分泌的减少可导致增生性息肉的出现,并反馈性引起胃窦G细胞增生及胃泌素分泌增加,促使胃体肠嗜铬样细胞的增生或异型增生,可进一步导致Ⅰ型胃神经内分泌肿瘤的发生,AIG与胃癌的发生发展及临床特点的关系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自身免疫性胃炎临床转归预后

    n-Ranson评分列线图预测模型的构建及其对急性胰腺炎重症化的预测价值

    张圣杰袁磊沈磊季梦遥...
    674-67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构建急性胰腺炎(AP)患者进展为重症AP(SAP)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并探讨其在预测AP重症化进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根据2012年亚特兰大新分类标准,将264例AP患者分为SAP组(96例)和非SAP(NSAP)组(168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指标、实验室数据和Ranson评分.采用LASSO回归方法筛选预测因子,并构建列线图(n-Ranson评分)预测SAP疾病进展.采用C-index、校准曲线和临床决策曲线分析(DCA)评估n-Ranson评分的性能、拟合度和临床实用性.结果 SAP组WBC计数、PLT平均容积(MPV)、血清淀粉酶(AMY)、血清脂肪酶(LIPA)、C反应蛋白(CRP)、PLT压积(PCT)、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谷氨酰转移酶(GGT)、血糖(Glu)、AST及年龄>60岁患者比例均高于NSAP组,RBC计数、红细胞压积(HCT)、Hb、血清白蛋白(Alb)、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及饮酒史患者比例均低于NSAP组;两组Ranson评分不同分数患者构成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ASSO回归交叉验证结果显示,NLR、eGFR、Ranson评分是SAP严重程度的独立预测因子(P<0.05).基于以上3个变量构建n-Ranson评分预测模型,结果显示 n-Ranson评分的C-index为0.911(95%CI 0.873~0.950),校正C-index为0.908,提示其具有较精准的预测能力.经Bootstrap法内部验证,n-Ranson评分预测与临床实际发生的AP严重程度曲线具有较高的一致性,且预测效果优于Ranson评分.结论 基于NLR、eGFR、Ranson评分构建的n-Ranson评分列线图预测模型对AP严重程度具有一定预测价值.

    急性胰腺炎Ranson评分重症急性胰腺炎预测模型列线图

    功能性二尖瓣反流与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后早期心力衰竭的相关性

    王芳段续敏卫政褚婷婷...
    678-68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心房颤动(AF)射频消融术后早期心力衰竭(简称心衰)发生的危险因素,评估功能性二尖瓣反流(FMR)与AF射频消融术后早期心衰发生的关系.方法 纳入2018年4月~2022年9月在我院行AF射频消融术的患者257例,根据术后1周内是否出现急性心衰,将其分为无早期心衰组(234例)及早期心衰组(23例).收集所有患者术前血清学指标、超声心动图及射频消融术式等临床资料及术后随访情况并分组进行比较.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AF患者行射频消融术后发生早期心衰的危险因素.结果 257例患者中出现早期心衰23例,发生率为8.9%.早期心衰组年龄、非瓣膜病性房颤卒中风险评分(CHA2DS2-VASc评分)、抗凝出血风险评分(HAS-BLED评分)、左心房前后径及合并2型糖尿病、中重度FMR、持续性AF及PVI+线性消融手术方式患者比例均高于无早期心衰组,肌酐清除率(GFR)低于无早期心衰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持续性AF、合并中重度FMR及2型糖尿病均是AF射频消融术后患者出现早期心衰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两组心衰再住院、AF复发、死亡患者比例及生存曲线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F射频消融术后早期心衰有一定的发生率,合并中重度FMR为AF射频消融术后出现早期心衰的独立危险因子.

    心房颤动射频导管消融功能性二尖瓣反流心力衰竭

    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淋巴细胞与单核细胞比值、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及平均血小板体积在骨髓增殖性肿瘤血栓形成中的临床意义

    张小东韩孟汝董春霞杨林花...
    683-68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淋巴细胞与单核细胞比值(LMR)、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及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在骨髓增殖性肿瘤(MPN)血栓形成中的意义.方法 根据确诊MPN至随访截止时间内发生血栓事件将225例MPN患者分为血栓组(36例)及无血栓组(189例),收集初诊时的基线资料并进行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MPN患者发生血栓事件的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得出相关指标对MPN血栓形成的最佳截断值并评价相关因素对MPN血栓形成的预测价值.结果 血栓组年龄及MPV均高于无血栓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LMR<3.67及MPV≥9.35是MPN患者发生血栓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示,LMR<3.67及MPV≥9.35两者联合预测MPN血栓形成的曲线下面积(AUC)均大于两者单独预测(P<0.05).结论 低LMR及高MPV与MPN血栓形成相关,LMR及MPV可作为MPN患者发生血栓事件的预测工具.

    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淋巴细胞与单核细胞比值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平均血小板体积骨髓增殖性肿瘤血栓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