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临床输血与检验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临床输血与检验
临床输血与检验

权循珍

双月刊

1671-2587

cbtls01@163.com

0551-62283662

230001

合肥市庐江路17号省立医院内

临床输血与检验/Journal Journal of Clinical Transfusion and Laboratory MedicineCSTPCD
查看更多>>《临床输血与检验》杂志是我国第一本融输血与检验为一体的科技期刊。本刊以各采供血机构、输血相关单位、医院检验科及从事采供血相关业务(含管理)人员为主要读者对象。本刊在中国输血协会网页上设立检索目录和摘要,先后被“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中国期刊网”、“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CMCC”、“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另外,自2005年第一期起被国家科技部科技信息研究所收录为“中国科学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2005年参加第五届安徽省优秀科技期刊评选,并荣获二等奖。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输血(医学)科基于离心分离技术建立单采/血液净化治疗体系的探索

    庄远于洋
    721-725页
    查看更多>>摘要:非输血血液疗法(Non-transfusional hemotherapy,NTH)的主要承担者应为输血(医学)科,而血细胞离心分离技术是承担此类治疗的技术基础.血浆分离可有两种技术方式实现:离心式和膜滤过式,而两者的技术各有特点.以血细胞离心分离技术为基础的单采治疗/血液净化显示了血浆分离效率高、治疗用时短、血小板损耗低、红细胞不易破坏及使用枸橼酸抗凝利于重症患者非持续性临床治疗的优势.适合输血(医学)科离心技术使用的二级柱可以实现免疫吸附、人工肝支持系统、离心-膜滤过血浆置换及炎性因子吸附等治疗,从而以越来越精细的血浆二级处理技术实现传统血浆置换的有益补充.

    非输血的血液疗法免疫吸附人工肝支持系统离心-膜滤过血浆置换

    CD36抗原缺失Ⅰ型4种碱基突变及蛋白结构生物信息学分析

    王超吕蓉胡晓玉赵娜娜...
    726-73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血小板CD36抗原缺失Ⅰ型基因突变对其蛋白结构及功能的影响,了解CD36抗原缺失Ⅰ型基因突变与蛋白结构、功能的关系.方法 对血小板CD36抗原缺失Ⅰ型的DNA进行PCR扩增exon3~14等12个外显子的片段并测序.整理获得的DNA序列与CD36基因野生型序列比对,确认12个外显子的起止点并拼接成exon3~14外显子的cDNA序列.用MEGA5.04软件分析cDNA序列的错义突变或同义突变;利用SOPMA进行蛋白二级结构的预测,结合JPred4的辅助,我们能够更准确地揭示蛋白质的构象特征.而借助SWISS-MODEL的空间结构预测能力,我们可以有效推断出氨基酸链的三维构型.Mupro、SDM、CUPSAT、mSCM、DUET、Dynamut预测蛋白突变前后稳定性变化,PROVEAN预测对蛋白功能的影响,PyMOL和LigPlot+修饰蛋白空间结构预测图.结果 共检出4种基因突变E4(275).E12(1156).E14(1409)C>T和E6(538)T>C碱基突变,4种突变均导致蛋白结构改变,稳定性降低,3种c.T92M,c.W180R,c.R386W突变对功能有不良影响,5LGD模型和突变后蛋白的配受体间的相互作用基本无变化.结论 CD36抗原缺失Ⅰ型碱基突变通过改变蛋白结构进而降低蛋白的稳定性,其中c.T92M,c.W180R,c.R386W突变对蛋白功能产生负面影响.

    CD36基因突变酶蛋白结构蛋白稳定生物信息学

    氧化应激通过细胞自噬促进人巨细胞病毒在细胞中的复制

    肖军邓江李小薇李翠莹...
    735-73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通过观察氧化应激诱导的细胞自噬对人巨细胞病毒在细胞内的增殖作用,为人巨细胞病毒防治提供新的思路.方法 利用PCR扩增LC3B编码片段,构建细胞自噬表达载体,观察细胞自噬的形成;收集感染HCMV(AD169)72 h后的细胞,用RT-qPCR方法检测细胞中UL122 mRNA水平和病毒颗粒水平;采用蛋白免疫印迹实验检测病毒蛋白表达;并利用TCID50法检测自噬对感染性病毒增殖的情况.结果 成功构建细胞自噬载体,可用于指示细胞自噬的形成;与正常培养的细胞相比,氧化应激可诱导细胞自噬,并通过此途径促进病毒UL122基因表达水平、pp65蛋白水平和病毒载量升高;同时,病毒滴度实验也显示细胞自噬可以促进HCMV在细胞中的复制.结论 氧化应激可诱导细胞自噬的发生,同时促进HCMV复制增殖,而自噬抑制剂3-MA可以抑制氧化应激促进的HCMV复制,结果证实细胞自噬是氧化应激促进HCMV复制增殖的机制之一.

    人巨细胞病毒氧化应激细胞自噬人包皮成纤维细胞

    我国医疗机构输血科开展输血治疗的现状调查报告

    刘晓敏庄远于洋
    740-74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本调查研究旨在了解国内医疗机构输血科开展输血治疗的现状,探讨输血科开展输血治疗的发展方向.方法 通过线上问卷调研法面向全国医疗机构输血科人员发放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输血科开展输血治疗的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结果 本次调查最终回收有效问卷482份,其中325份问卷的医疗机构输血科已经开展了输血治疗的业务,占比68.0%.开展输血治疗5年以上的输血科有186家(57.2%).开展输血治疗的项目种类共计24种,其中开展单位数量较多的前三位治疗项目是自体全血采集(223,68.6%)、自体富血小板血浆采集(180,55.4%)和离心式血浆置换(125,38.5%).50.5%的医疗机构输血科年均治疗量少于50人次,7.1%的医疗机构输血科年均治疗量超过1 000人次.从事输血治疗的人员包括医师、技师和护士,其中医技组合占比最高为34.2%,医护组合占比仅为7.7%.参与调查的人员中认为输血科开展治疗最大的阻力和障碍是其他临床科室已开展相关治疗项目.结论 目前各级医疗机构输血科在积极拓展输血治疗业务,但整体上还处在探索阶段,距形成标准化、规范化、规模化的输血治疗体系仍有较大差距.

    输血科输血治疗现状调查

    ABO新生儿溶血病患儿血浆中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的表达差异与意义

    沈倩云程文国侯书宁姚根宏...
    744-74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检测ABO新生儿溶血病(hemolytic disease of newborn,HDN)患儿的血浆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vasc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 1,VCAM-1)水平,预测ABO-HDN患儿内皮受损程度及体内溶血情况.方法 回顾性收集了2022年6月—2023年6月就诊于我院的127例ABO-HDN患儿一般资料及外周血标本,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高胆红素血症组3个亚组;设127例母婴血型匹配的健康新生儿作为健康对照组及非溶血性黄疸对照组41例.通过溶血三项试验明确ABO-HDN诊断,检测所有样本血型以及不规则抗体,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浆中VCAM-1浓度,并获取其一般临床信息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结果 单因素分析对比分析ABO-HDN组与健康对照组新生儿的性别、出生体重、血型、其母亲的分娩方式、有无胎膜早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新生儿胎龄、母亲年龄及妊娠次数存在差异(P<0.05);比较三实验组的血红蛋白(hemoglobin,Hb)、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间接胆红素(indirect bilirubin,IBIL)、网织红细胞(reticulocyte,Ret)、超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及VCAM-1水平存在差异(P<0.05),且VCAM-1水平与LDH、IBIL、Ret水平呈正相关,而与Hb水平呈负相关(P<0.05).ABO-HBN组VCAM-1水平与Hb、Ret、IBIL、LDH水平呈现独立相关性(P<0.05);三个亚组中重度高胆红素血症组VCAM-1水平明显高于轻度和中度高胆红素血症组(P<0.05).结论 ABO-HDN患儿VCAM-1升高可能与血管内皮受损相关,并有助于评估疾病的溶血严重程度.

    ABO新生儿溶血病血管内皮损伤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

    微柱凝胶法交叉配血次侧不合的原因探讨及临床意义分析

    王丹婷龙红惠牛迎迎黄春妍...
    750-75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微柱凝胶法交叉配血次侧不合的原因及临床意义,为临床输血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2022年7月—2023年7月在本院开展输血前不规则抗体筛查结果为阴性且交叉配血次侧不合的患者标本,开展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direct antiglobulin test,DAT)检测,DAT阳性者进行酸放散试验,并对放散液进行抗体筛查和鉴定,DAT阴性者做献血者抗体筛查或复查次侧配血.部分DAT阳性输血患者作为实验组和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方法筛选交叉配血主次侧均相合且DAT阴性的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并评估输血疗效.结果 380例交叉配血主侧相合、次侧不合患者中,患者DAT阳性372例(占97.89%),酸放散试验后放散液抗体筛查结果为364例全阴(占97.85%),6例全阳(占1.61%)且无格局,抗体鉴定仍为全阳无格局,2例疑似有反应格局(占0.54%),但经抗体鉴定后未检测出特异性抗体,患者输注红细胞悬液后血红蛋白明显升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未影响输血的安全性和输血疗效.DAT阴性中献血者抗筛阳性4例(占1.05%),凝胶卡异常1例(占0.26%).人为操作错误2例(占0.52%),假凝集1例(占0.26%).结论 微柱凝胶法次侧配血不合对患者输血的安全性和疗效几乎无影响,绝大多数交叉配血次侧不合原因在于患者DAT阳性,少量由人为操作错误、假凝集或凝胶卡异常等导致.

    交叉配血次侧不合直接抗人球蛋白实验输血疗效

    原发性肝癌肝切除患者术后不同种类血浆输注疗效的回顾性分析

    车扬刘铮周小玉
    755-76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比较输注新鲜冰冻血浆与病毒灭活血浆对原发性肝癌肝切除患者术后肝功能及凝血功能的恢复是否有着明显的疗效差别.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我院2020年1月1日—2023年12月31日因原发性肝癌行肝部分切除术住院患者394例,按照输注的血浆种类不同将患者分为两组,分别为新鲜冰冻血浆组(n=128)及病毒灭活血浆组(n=266),通过倾向得分匹配法(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PSM)平衡两组患者的基线数据,并对匹配后患者的术前,术后以及输注血浆后的肝功能指标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胆碱酯酶(CHE)、总胆红素(TBIL)、血浆总蛋白(TP)、白蛋白(ALB),凝血功能相关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以及预后情况(住院时间,出院评估)来评估其血浆输注的疗效.结果 PSM后共有88对患者纳入统计,分别为新鲜冰冻血浆组(n=88)及病毒灭活血浆组(n=88),与术前结果相比,术后两组患者的肝功能与凝血功能均有明显受损;血浆输注后均可改善患者肝功能指标以及凝血功能;新鲜冰冻血浆组输浆后的ALT,AST,CHE,TBIL指标与病毒灭活血浆组输浆后指标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通过前后差值比较法我们发现,新鲜冰冻血浆组患者输浆前后的TP差值5.75(2.96,8.15)与ALB差值5.01(3.20,9.20)大于病毒灭活血浆组患者输浆前后的TP差值1.20(0.75,3.12)与ALB差值3.35(0.50,5.98)(P<0.05),新鲜冰冻血浆可以较好地恢复患者血浆蛋白水平;输注新鲜冰冻血浆后可以明显缩短APTT与PT延长时间,新鲜冰冻血浆组患者输浆前后的PT差值3.60(2.40,10.10)与APTT差值12.00(4.10,18.67)大于病毒灭活血浆组患者输浆前后的PT差值1.10(0.10,3.30)与APTT差值1.70(0.20,6.38)(P<0.05);与病毒灭活血浆组平均住院时间相比,新鲜冰冻血浆组的平均住院时间较长(26.07±1.92天)(P<0.05),但两组出院评估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39).结论 原发性肝癌患者在肝切除术后输注新鲜冰冻血浆和病毒灭活血浆均可促进患者肝脏功能的恢复;新鲜冰冻血浆的输注对改善患者预后无明显优势,但是对于术后凝血功能异常的患者,新鲜冰冻血浆的输注可以更好地改善患者凝血功能并升高患者血浆蛋白水平.

    原发性肝癌新鲜冰冻血浆病毒灭活血浆肝功能凝血功能

    8例RhD变异型的血清学特征及基因序列分析

    郑妍王文婷杨龙飞王琼...
    762-76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RhD变异型患者的血清学特征及基因序列分析.方法 采用微柱凝胶卡式法对拟输血患者进行ABO及RhD血型检测,对RhD抗原减弱及阴性标本进行盐水试管法复查和RhD阴性确认试验,对检出的D变异型样本进行基因检测.结果 726例RhD抗原减弱及阴性标本经RhD阴性确认试验共检出8例D变异型,该8例样本经基因测序共检出7种基因型分别为RHD*01 W.72/RHD*01 N.01、RHD*15/RHD*D-CE(2)-D、RHD*01EL.01/RHD*15、RHD*D-CE(3-9)-D/RHD*01N.01、RHD*15/RHD*01N.01、RHD-496G/RHD*01N.01和RHD*01EL.01/RHD*01W.71.其中,2例RHD*15/RHD*01N.01为弱D15型;1例RHD*01W.72/RHD*01N.01为弱D72型;2例RhD和RhCE基因重组,分别为RHD*15/RHD*D-CE(2)-D和RHD*D-CE(3-9)-D/RHD*01N.01;1例RHD-496G/RHD*01N.01的c.496C>G为新的RHD变异位点,已向GenBank数据库提交确认申请;3例两条配子基因均出现突变,其中2例为新的组合方式:RHD*15/RHD*D-CE(2)-D和RHD*01EL.01/RHD*01W.71.6例样本进行了RhCE表型检测,其中5例样本含有C抗原,占83.3%,以Ccee表型居多,3例,占50%.结论 血清学检测联合基因测序有助于发现血型表现型和基因型特点,为了解RhD变异型及指导临床输血提供参考.

    RhD血型D变异型基因分型基因序列分析

    血常规及生化指标联合函数对新生儿溶血病的辅助诊断价值研究

    方超刘磊曹媛马超...
    766-77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血常规及生化指标构建的联合函数在基层医院筛查新生儿溶血性疾病(HDN)的辅助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并回顾性分析2020年8月—2023年5月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出生并住院新生儿的标本及病历资料,根据临床诊断分为HDN组和非HDN组,统计分析血常规、生化及溶血三项等检查结果,并使用曲线下面积(AUC)评价逻辑回归构造的联合函数对于HDN的诊断效能.结果 统计分析发现,母婴血型为O-A型发生HDN的可能性更高.通过对单一血常规及生化指标分析,发现与非HDN患儿相比,HDN患儿的白细胞计数(WBC)、血小板计数(PLT)、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MCH)、血糖(GLU)、球蛋白(GLO)以及新生儿胆红素(NBIL)水平均显著升高,而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含量(HB)和红细胞压积(HCT)水平显著降低(P<0.05).为了得出更便捷高效的辅助诊断方式,利用逻辑回归构造函数联合各血常规及生化指标,将反映HDN诊断效能的AUC提升至0.77(0.72~0.78,P<0.05).结论 联合血常规及生化指标构建函数有助于早期筛查和诊断HDN,为基层医院HDN的筛查和诊断提供了新的思路.

    新生儿溶血病血常规生化检查基层医院

    住院患者输血相关循环超负荷的危险因素及预测模型的构建与验证

    梁春艳段莉刘友迎刘方久...
    771-77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住院患者输血相关循环超负荷(TACO)的危险因素,构建预测TACO的模型,并验证其预测能力.方法 选择2020年6月—2023年12月在本院住院期间进行输血的547例患者,依据有否出现TACO分成TACO组和非TACO组.回顾性收集17项资料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住院输血患者TACO发生的危险因素.依据预测指标构建预测TACO的模型,并利用ROC曲线、校准曲线及决策曲线对模型的预测效能(区分度、一致性及临床获益情况)做出评价.结果 547例患者TACO发生率为8.04%(44/547).TACO组、非TACO组年龄、合并心功能不全、输血原因、输血量及液体正平衡量等5项资料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年龄≥65岁(OR=2.480)、合并心功能不全(OR=2.716)、血容量不足(OR=3.564)、输血量≥800 mL(OR=3.371)、液体正平衡量(OR=2.806)对输血患者TACO发生有显著影响.内部验证显示,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26(95%CI:0.748~0.905),校准曲线拟合较佳,拟合优度HL检验χ2=7.737,P=0.356,阈值概率处于3%~78%时模型净获益率较高.结论 根据年龄、合并心功能不全、血容量不足、输血量、液体正平衡量构建的模型可对输血患者TACO的发生予以有效预测.

    输血相关循环超负荷危险因素预测模型内部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