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临床输血与检验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临床输血与检验
临床输血与检验

权循珍

双月刊

1671-2587

cbtls01@163.com

0551-62283662

230001

合肥市庐江路17号省立医院内

临床输血与检验/Journal Journal of Clinical Transfusion and Laboratory MedicineCSTPCD
查看更多>>《临床输血与检验》杂志是我国第一本融输血与检验为一体的科技期刊。本刊以各采供血机构、输血相关单位、医院检验科及从事采供血相关业务(含管理)人员为主要读者对象。本刊在中国输血协会网页上设立检索目录和摘要,先后被“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中国期刊网”、“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CMCC”、“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另外,自2005年第一期起被国家科技部科技信息研究所收录为“中国科学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2005年参加第五届安徽省优秀科技期刊评选,并荣获二等奖。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术前深度单采自体红细胞和/或血小板储血技术应用中国专家共识

    中国输血协会临床输血管理学专业委员会陈冠伊查占山欧阳锡林...
    145-155页
    查看更多>>摘要:术前深度单采自体红细胞和/或血小板储血技术(简称:深度单采自体储血技术)是储存式自体输血的一种新型方式,近年来该技术在国内多家医院相继开展,但其实施过程与质量控制方面尚未形成共识或技术操作规范.为此,中国输血协会临床输血管理学专业委员会组织全国相关领域专家,对术前深度单采自体储血技术的技术原理、准入要求、适应证、禁忌证、操作要点、不良反应防治、采集血液质量评价及处置等方面广泛深入探讨后,共同制定本共识.旨在更好地进行患者自体血液管理,同时为医护人员更加安全、规范地实施术前深度单采自体储血技术工作提供依据.

    术前自体储血单采自体红细胞单采自体血小板质量控制专家共识

    《临床输血与检验》杂志成功申请CODEN代码

    《临床输血与检验》编辑部
    155页

    红细胞意外抗体筛查与鉴定抗原谱构成中国专家共识

    红细胞意外抗体筛查与鉴定抗原谱构成中国专家共识起草编写组马春娅李小飞于洋...
    156-163页
    查看更多>>摘要:红细胞意外抗体筛查与鉴定试验可检测出患者体内存在的意外抗体并明确其特异性,从而选择特异性抗体对应抗原阴性的红细胞输注及最适交叉配血方法,避免发生溶血或红细胞输注无效等输血反应,降低或消除延迟输血给患者造成的风险.抗体筛查与鉴定试验结果的准确性与试验所用谱细胞质量,尤其是红细胞抗原谱构成直接相关.目前商品化的抗体筛查与鉴定谱细胞质量参差不齐,一些谱细胞存在抗原谱搭配不合理致红细胞意外抗体漏检或无法确认抗体特异性,严重影响输血安全.本共识旨在推动建立抗体筛查与鉴定谱细胞抗原构成行业标准细则,为谱细胞选择和质量评判提供参考依据,促进行业不断提高抗体筛查与鉴定谱细胞的质量.

    意外抗体抗体筛查抗体鉴定谱细胞专家共识

    ABO不同型血浆输注的风险认知与临床实践进展

    张雷英于洋
    164-173页
    查看更多>>摘要:血浆输注可补充各类凝血因子、纠正凝血功能障碍,在大出血患者的救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用型血浆和低效价O型全血能够提高大出血患者紧急输血的时效性和血液成分的可及性,ABO不同型血浆输注策略逐渐在国外临床实践中得到推广和应用.ABO不同型血浆输注分为主动输注和被动输注,主动输注的血浆主要包括AB型血浆和A型血浆;被动输注是以低效价O型全血和不同型单采血小板的形式输注不同型血浆,这些ABO不同型血浆输注会存在一定程度的溶血风险和循环免疫复合物风险.因此,理解ABO不同型血浆输注产生的风险,权衡急救输血过程中ABO不同型血浆输注策略带来的收益,是一个值得关注并深入探讨的问题.

    ABO不同型ABO不相容血浆全血血小板风险

    血站医疗器械临床试验机构运行中的问题及思考

    鲍晶晶董瑞萍韩文平李燕...
    173-179页
    查看更多>>摘要:2018年1月1日起,医疗器械临床试验机构正式实行备案管理,不仅搭建了医疗器械临床试验机构和企业间的桥梁,同时为医疗器械临床试验机构工作的运行和改进提供了方向与方法.本文立足于国内血站推行医疗器械临床试验的重要性,分析讨论血站在开展医疗器械临床试验中遇到的问题和不足,同时对比国外开展医疗器械临床试验的经验,为其他即将建立医疗器械临床试验机构的血站提供参考.

    医疗器械临床试验血站备案

    血浆输注的现状与展望

    刘睿宁汪德清
    180-186页
    查看更多>>摘要:血浆作为临床常用的血液成分之一,已广泛应用于补充凝血因子,预防或治疗凝血因子缺乏引起的出血或出血倾向.虽然合理、科学用血理念已推行多年,但临床血浆输注仍存在诸多问题,如何科学精准输注血浆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基于国内外输血指南及已发表的相关临床研究,就血浆输注的现状、应用与挑战进行综述,展望其未来发展方向,为推动输血医学治疗技术的发展提供参考.

    血浆输注血液管理输血不良反应

    更正启事

    《临床输血与检验》编辑部
    186页

    丹参酮ⅡA抑制血小板与肿瘤细胞相互作用的实验研究

    陈鑫邵小宝薛昌雯周琳...
    187-19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丹参酮ⅡA(Tan ⅡA)抗血小板作用以及抑制人血小板与结肠癌HCT116细胞的相互作用.方法 采用不同浓度Tan ⅡA(10、20、40 μmol/L)处理健康志愿者全血或血小板,通过血栓弹力图试验(TEG)检测二磷酸腺苷(Adenosine diphosphate,ADP)、花生四烯酸(arachidonic acid,AA)抑制率,流式细胞术检测血小板CD62P、PAC-1表达率,黏附试验检测Tan ⅡA处理后血小板与HCT116细胞的黏附情况,划痕试验检测Tan ⅡA处理后血小板对HCT116细胞的迁移能力的影响.结果 TEG结果表明,Tan ⅡA呈浓度依赖性抑制ADP、AA诱导的血小板聚集(P<0.01),低浓度Tan ⅡA处理就能获得较好的ADP抑制率,为(73.48±19.63)%,高浓度Tan ⅡA才能获得较好的AA抑制率,为(78.20±18.58)%.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Tan ⅡA可以呈浓度依赖抑制凝血酶或ADP诱导的血小板表面CD62P、PAC-1表达(P<0.05).黏附试验结果证实,Tan ⅡA能显著抑制凝血酶或ADP激活血小板与HCT116细胞之间的黏附作用,抑制能力与Tan ⅡA浓度呈正相关.划痕试验结果发现,活化血小板可促进HCT116细胞迁移,采用低浓度(10μmol/L)Tan ⅡA处理血小板就可显著抑制肿瘤细胞的迁移.结论 Tan ⅡA可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和活化,进而抑制血小板与肿瘤细胞的相互作用.

    丹参酮ⅡA血小板肠癌活化迁移

    红景天苷用于单采血小板保存的研究

    谢慧晗邵小宝陈鑫周琳...
    196-20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添加不同浓度红景天苷(salidroside,Sal)对血小板体外保存期间形态、代谢及活化等影响.方法 将血液成分分离机采集的每份单采血小板均分为5袋,空白对照组(A组)不做任何添加,另外4袋中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Sal溶液,终浓度为 5 μmol/L(B 组)、25 μmol/L(C 组)、40 μmol/L(D 组)和 50 μmol/L(E 组),(22±2)℃ 振荡保存,分别在保存的第1、3、5、7、10、14天抽样,进行血小板参数检测、血气生化检测、血栓弹力图试验、流式细胞术检测和sCD40L浓度检测.结果 各组单采血小板的血小板计数随保存时间延长无明显变化(P>0.05),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在保存前10 d内无显著变化,14 d时均显著增大(P<0.05),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随保存时间延长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化(P<0.05);在相同保存时间,各组之间单采血小板计数、MPV、PDW值比较无明显差异.各组单采血小板保存7 d内的pH值明显降低(P<0.05),LAC值不断升高(P<0.05),保存14 d的GLU值明显降低(P<0.05).保存10天内,各组单采血小板的TEG MA值无明显差异,第14天明显低于第1、3、5、7、10天(P<0.05).保存期间各组单采血小板CD62P表达率不断升高,均在第10天达峰值(P<0.05),第14天下降(P>0.05);在保存第5天和第7天,各实验组与A组相比CD62P表达率均有显著差异(P<0.05).在保存前期,各组血小板sCD40L浓度逐渐升高,第5天达峰值,随后逐渐降低,第14天达最低值,与第3天、第5天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在相同保存时间,各组间sCD40L表达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在单采血小板中添加Sal并不影响血小板正常功能,但可以明显抑制血小板活化,可能有助于减轻血小板储存损伤.

    红景天苷血小板保存活化

    银杏内酯B抑制血小板与肿瘤细胞相互作用的实验研究

    薛昌雯邵小宝陈鑫周琳...
    205-21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银杏内酯B(ginkgolide B,GB)对血小板活化的抑制作用,以及基于该抑制作用对血小板和肠癌HCT-116细胞间作用的影响.方法 采用不同浓度GB(5、15、30 μmol/L)处理健康志愿者全血或血小板,通过血栓弹力图(Thromboelastogram,TEG)检测GB对血小板二磷酸腺苷(Adenosine diphosphate,ADP)、花生四烯酸(arachidonic acid,AA)途径的抑制率,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GB对凝血酶和ADP激活血小板后CD62P和PAC-1表达的影响,通过细胞划痕试验观察GB对血小板与HCT-116细胞作用24、48 h后细胞迁移的影响,通过细胞黏附试验观察GB对血小板与HCT-116细胞黏附情况的影响.结果 (1)TEG试验结果显示,随着GB浓度增加,AA抑制率均显著增加且呈剂量依赖(P<0.001),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药物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ADP抑制率均显著增加且呈剂量依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2)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凝血酶和ADP激活血小板后药物组的CD62P与PAC-1阳性率随着药物浓度升高而降低且呈剂量依赖性(P<0.001),凝血酶激活途径的药物5 μmol/L组的PAC-1阳性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DP激活途径的药物5 μmol/L组的CD62P阳性率、5 μmol/L和15 μmol/L组的PAC-1阳性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余各浓度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3)划痕试验结果显示,不同浓度药物组的24、48 h细胞迁移率分别较凝血酶组与ADP组降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5μmol/L组的24、48 h细胞迁移率明显低于5 μmol/L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0 μmol/L组迁移率低于15 μmol/L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黏附试验结果显示,活化的血小板可增强其与肿瘤细胞之间的黏附作用,但药物组各组的黏附率均低于阳性组,且随着药物浓度增加黏附率随之降低.结论 GB可通过AA途径及ADP途径抑制血小板活化,进而抑制血小板与HCT-116肿瘤细胞的黏附以及血小板促肿瘤细胞迁移的能力.

    银杏内酯B结直肠癌血小板黏附迁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