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临床输血与检验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临床输血与检验
临床输血与检验

权循珍

双月刊

1671-2587

cbtls01@163.com

0551-62283662

230001

合肥市庐江路17号省立医院内

临床输血与检验/Journal Journal of Clinical Transfusion and Laboratory MedicineCSTPCD
查看更多>>《临床输血与检验》杂志是我国第一本融输血与检验为一体的科技期刊。本刊以各采供血机构、输血相关单位、医院检验科及从事采供血相关业务(含管理)人员为主要读者对象。本刊在中国输血协会网页上设立检索目录和摘要,先后被“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中国期刊网”、“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CMCC”、“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另外,自2005年第一期起被国家科技部科技信息研究所收录为“中国科学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2005年参加第五届安徽省优秀科技期刊评选,并荣获二等奖。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17家省级血液中心献血人群特征回顾性分析

    刘妍妍黄霞陈敏许敬...
    491-49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统计2017-2022年全国17家省级血液中心献血人群基本特征参数,分析不同年度间献血人群参数变化,为持续完善采血预案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我国大陆采供血机构执业比对工作组甲组成员单位中17家省级血液中心,将2017-2019年设为对照组,2020-2022年设为观察组,采用F检验和x2检验,对两组数据的15个献血人群参数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结果显示:10个参数变化较大(占比66.7%),即年轻初次献血者(18~24岁)比例、初次献血者(≥25岁)比例、初次献血者占全部献血者的比例、年轻献血者(18~24岁)参加率、献血者基数变化趋势、献血者流失比例、延迟献血率、年度固定献血者数量、前来参加献血的人数、完成捐献的献血者人次数等.结论 2017-2022年,我国17家省级血液中心献血人群具有初次献血者占全部献血者的比例高、流失比例高、献血者全面参与率低等特征,较往年有一定延续关系,其中献血者基数变化趋势、延迟献血率等参数变化较大,不同地区呈现特征互有差异.

    血液中心献血人群特征分析影响因素

    上海地区单采血小板阳性细菌筛查结果评估

    杨剑豪邱颖婕章舜玮杜祎...
    499-50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对上海市血液中心检测的405 392袋单采血小板细菌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评估上海地区单采血小板细菌污染发生及控制情况,为制定细菌污染检测策略和预防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2017年1月-2023年12月,上海市血液中心将采集至少间隔24 h的单采血小板从母袋中取样至留样袋,并接种于需氧培养瓶内,使用自动化微生物培养系统进行细菌筛查,统计分析阳性细菌数据.结果 2017年1月-2023年12月使用3种培养系统共检测到423例初始阳性标本,通过统计分析,初始阳性率为10.43×10-4、确认阳性率为1.95×10-4、不确定阳性率为1.33×10-4、不一致阳性率为0.12×10-4、取样污染引起的假阳性率为0.32×10-4、仪器误报引起的假阳性率为6.71×10-4,3种培养系统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MALDI-TOF MS质谱共检测出32种,151株细菌.其中确认阳性结果中表皮葡萄球菌、头葡萄球菌、人葡萄球菌所占比例较高;在不确定结果中短芽孢杆菌、表皮葡萄球菌、头状葡萄球菌所占比例较高;在不一致阳性结果中主要是解淀粉芽孢杆菌、星座链球菌、自溶菌、坚韧类芽孢杆菌;在假阳性(取样污染)结果中短芽孢杆菌、巨大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莫哈维芽孢杆菌、人葡萄球菌所占比例较高.确认阳性结果中初始报阳时间在12 h内被检出的细菌主要是蜡样芽胞杆菌、加氏乳球菌、地衣芽孢杆菌;在(12~24)h内被检出的细菌主要是表皮葡萄球菌、泛血败菌属、停乳链球菌.确认阳性细菌中,皮肤条件致病菌组的数量明显高于环境条件致病菌和常见致病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过使用自动化微生物培养系统对单采血小板进行细菌筛查,能有效地控制细菌污染的发生,保障单采血小板制品输注安全,同时本研究也可为献血者皮肤消毒流程优化及有效性评估措施的标准或规程提供参考依据.

    单采血小板细菌污染自动化血液培养系统血液安全

    献血者HEV感染合并HBV感染的特征分析

    李素萍胡晓玉方烨陈志超...
    505-51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合肥地区献血者中戊型肝炎病毒合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情况与特征分析,分析其与HBsAg/HBV DNA检测结果的关系.方法 随机抽取2021年7月1日-2023年2月25日无偿献血者标本1301份纳入研究对象,根据HBsAg和HBV DNA检测结果将标本分为3组,HBsAg阳性组169份标本、HBsAg阴性组102份标本、合格组1 030份标本分别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浆中HEV Ag、抗HEV-IgM和抗HEV-IgG.依据抗HEV抗体检测结果采用RT-PCR法对合格组标本100份、HBsAg阳性组标本20份、HBsAg阴性组标本30份进行HEV RNA检测.分析3组献血者中抗HEV-IgM和抗HEV-IgG检测阳性献血者基本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3组1301份标本HEV Ag检测均为阴性.HBsAg阴性组检出抗HEV阳性率为22.55%,与HBsAg阳性组相比(22.55%vs 17.7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合格组相比(22.55%vs 13.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BsAg阳性组和合格组均检出抗HEV-IgG+IgM抗体,阳性率分别为1.18%和0.29%,且合格组检出抗HEV-IgM抗体阳性率为0.39%.留取3组150份标本未检出HEV RNA.HBsAg阴性组随着献血者年龄的增长检出抗HEV抗体阳性率有升高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BsAg阳性组和合格组抗-HEV抗体阳性率在41-50岁人群最高,分别为27.27%和27.04%,其次是51~55岁人群.1 301份标本检出抗HEV抗体阳性男性献血者151人,阳性率16.74%,女性45人,阳性率11.28%,检出抗HEV阳性男女人数之比为3.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合肥地区献血者中存在HEV感染合并HBV感染,多为既往感染,也存在急性感染,HBV隐匿感染状态中HEV感染者居多.

    无偿献血者乙肝表面抗原检测戊型肝炎病毒合并感染

    血小板自身抗体在血小板输注无效中的临床意义

    温玉洁范成艳张丹李冬妹...
    511-51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血小板自身抗体与同种抗体对血小板交叉配型难易程度及输注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择2021年7月-2023年9月在本实验室完成血小板抗体鉴定的106例血小板输注无效(PTR)患者,根据血小板抗体类型将患者分为两组,20例自身抗体阳性患者为观察组,86例同种抗体阳性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配型相合次数百分率、配型相合供者百分率、输注交叉配型相合血小板及随机血小板的24 h血小板计数增加指数(CCI)值及输注有效率的差异,并对观察组自身抗体变化情况进行追踪.结果 观察组的配型相合次数百分率及配型相合供者百分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输注交叉配型相合血小板与随机血小板的24 h CCI值及输注有效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患者输注交叉配型相合血小板的24 h CCI值及输注有效率均高于输注随机血小板(P<0.001),对照组患者输注交叉配型相合血小板后24 h CCI值及输注有效率比观察组高(P<0.05),对照组和观察组输注随机血小板后24 h CCI值及输注有效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多数患者的自身抗体强度呈下降趋势.结论 血小板自身抗体对血小板交叉配型难易程度及输注效果的影响比同种抗体小.血小板自身抗体强度随时间推移呈现逐渐下降乃至消失的规律.在临床实践中,对于自身抗体患者的治疗,应当首先查找病因,并进行针对性治疗,如果需要输注血小板,可以选择输注随机血小板.

    血小板自身抗体血小板输注无效(PTR)血小板交叉配型固相凝集法(SPA)

    ABO血型不相合血小板输注的临床效果与安全性研究

    庄金木周世乔
    516-52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紧急情况下ABO血型不相合血小板输注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收集2020年1月-2024年1月我院ABO血型不相合血小板输注271例,符合纳入标准128人.设不相合输注为ABO血型不相合实验组(B亚组),之前ABO同型血小板输注设为ABO同型对照组(A亚组),之后ABO同型血小板输注设为ABO同型实验组(C亚组).血小板输注后血小板变化值(△PLT)和24 h血小板纠正增加指数(CCI)评估血小板输注临床效果,以是否发生溶血性输血反应评估血小板输注安全性.结果 主次侧不相合组中A亚组、B亚组、C亚组之间△PLT和CCI无明显差异(P>0.05);主侧不相合组中,B亚组△PLT和CCI明显低于A亚组和C亚组(P<0.05),但A亚组和C亚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次侧不相合组中,A亚组、B亚组、C亚组之间△PLT和CCI无明显差异(P>0.05).ABO血型不相合输注均未出现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结论 ABO主侧不相合血小板输注的临床效果明显低于ABO同型血小板输注,但不影响后续ABO同型血小板输注效果.ABO次侧不相合血小板输注的临床效果与ABO同型血小板的临床效果相当,但有可能影响后续ABO同型血小板输注效果.ABO血型不相合血小板输注均未发生明显溶血性输血反应.

    ABO血型不相合血小板输注临床效果安全性

    中国两广地区新献血浆者的血尿酸和血脂水平调查分析

    黄耀敬陈正康陆爱红陆柏桦...
    521-53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调查中国两广地区法定单采血浆区域新献血浆者的血尿酸和血脂水平状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通过完全随机抽样的方式随机选取2021年4月-2022年8月来自广西内陆地区(巴马和平果)和广东沿海地区(遂溪和廉江)4家单采血浆公司的合计11 485名新献血浆者,检测其血尿酸、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并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1 485名新献血浆者中血尿酸异常者占比为22%,血脂异常率为57.6%;其中UA、LDL-C、TC及TG水平与新献血浆者年龄显著相关(UA:r全部=-0.291,r男性=-0.138,r女性=-0.170;rLDL-C=0.300,rTC=0.340,rTG=0.234;P<0.001);UA、HDL-C、LDL-C、TC及TG水平与新献血浆者BMI显著相关(UA:r全部=0.201,r男性=0.243,r女性=0.241;rHDL-C=-0.273,rLDL.C=0.316,rTC=0.275,rTG=0.335;P<0.001);不同献浆区域间的新献浆者血尿酸(UA)和血(HDL-C,LDL-C,TC,TG)水平均存在显著差异(P<0.001);不同血型新献血浆者间的HDL-C、LDL-C和TC水平存在显著差异(P<0.001);新献血浆者中男性的UA和TG水平显著高于女性(UA:366 μmol/L vs 262 μmol/L,TG:1.4 mmol/L vs1.4 mmol/L;P<0.001),女性新献血浆者的HDL-C和TC水平显著高于男性(HDL-C:1.1 mmol/L vs 0.9 mmol/L,TC:3.7 mmol/L vs 3.6 mmol/L;P<0.001);汉族和少数民族新献血浆者间的UA、HDL-C和TC水平存在显著差异(P<0.001);不同地区、性别、血型和民族的新献血浆者间血尿酸和血脂异常率存在显著差异(P<0.001);新献血浆者的浆站区域、血脂异常情况、性别、年龄、体重及身高是其血尿酸异常的独立风险因素(P<0.001);新献血浆者的浆站区域、血尿酸异常、性别、血型、年龄、体重及身高是其血脂异常的独立风险因素(P<0.001);新献血浆者的浆站区域、性别、体重及身高是其血尿酸和血脂异常的独立风险因素(P<0.001).结论 中国两广地区新献血浆者的血尿酸和血脂异常率较高,其中广东沿海地区的新献血浆者上述指标异常率较广西内陆地区比例高.推测这可能与两地不同的饮食习惯密切相关.

    新献血浆者血尿酸血脂血尿酸异常血脂异常

    智能配血系统助力Rh血型相容性输注的效果评价

    范瑞施芳芳马云静尚玮玮...
    531-53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评估智能配血系统在提高Rh血型相容性输注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我院红细胞输注情况,2022年与2023年患者作为实验组,运用智能配血系统对Rh五抗原进行了最大程度的配合性输注,2020年与2021年患者作为对照组,检测ABO血型、红细胞不规则抗体,Rh(D、C、E、c、e)抗原.解析本院患者Rh抗原表型与抗原频率的分布特征,总结献血者与患者之间的Rh表型相容性输注比例变化,分析不规则抗体及Rh抗体构成情况.结果 在RhD阳性患者最常见的表型是CCee,RhD阴性患者最常见的表型是ccee.对抗原频率分析揭示D抗原频率最高99.55%,E抗原频率最低49.30%.基因频率中D基因频率为99.55%,E基因频率为28.66%.总结历年不同分数区间Rh五抗原配合性输注情况,90分以上的相合匹配率逐年上升,与对照组相比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他分数区间呈下降趋势.在不规则抗体的构成中,Rh抗体所占比例持续下降,以抗-E最常见,其次为抗-Ce.结论 利用智能配血系统实现Rh血型五抗原配合性输注,不仅降低了 Rh血型系统抗体产生的几率,提升了输血治疗的安全性;而且减少输注无效,提高了输血治疗的有效性.

    智能配血系统Rh血型信息化临床输血

    基于机器学习的南京地区献血者精准招募方法的建立和应用

    陈娟赵作彦田金玥张子涵...
    535-54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通过基于机器学习的方法,建立南京地区献血者精准招募模型并开展应用,以提高献血招募的效率和质量,招募更多的献血者,确保血液供应的安全性和充足性.方法 对江苏省血液中心2017-2022年的献血和短信招募数据进行回顾性研究,利用极端梯度提升、支持向量机、K近邻算法、逻辑回归、决策树、随机森林、多层感知机等模型,并使用合成少数类过采样技术、下采样等多种采样技术,结合代价敏感方法(MFE、MSFE损失函数)进行训练,通过网格搜索选择性能较佳的机器学习模型.结果 研究发现,机器学习模型对高意愿献血者招募成功率提升57.79%,机器学习模型可减少40.05%的短信发送数量,每条短信招募效率较常规方法平均提升12.26%,减少了短信发送数量,提高了每条短信的招募效率.结论 机器学习算法可以对献血者进行精准识别,提高招募效率,减少不必要的短信发送,降低招募成本,为确保血液供应的安全性和充足性提供了有效的手段.

    献血者招募短信招募机器学习人工智能

    基于感性工学的献血场所设计建设实践与探索——以武汉为例

    陈虹张智项征国
    544-549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速、医疗技术进步以及对健康需求的增加,血液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无偿献血对于临床医疗救治的重要意义愈发凸显.献血场所作为连接献血者和临床病患的生命纽带,是落实无偿献血制度的空间载体,更是城市血脉延续不可取代的重要基础设施.献血场所的规划布局与设计建设关乎血液采集效能、城市规划布局和文明形象展示,深刻影响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城市医疗卫生发展和社会和谐进步.武汉作为中部中心城市和医疗之都,献血场所的规划建设尤为重要.武汉血液中心将"感性工学"理念引入献血场所规划建设,构建与市民共鸣、与城市共生、与未来共振的城市献血空间,有助于优化献血体验、保障献血事业可持续发展、提升城市质感温度,为健康中国建设和无偿献血事业高质量发展赋予更多人文底色.

    感性工学献血场所建设献血屋情感化设计

    采供血机构采购管理体系化建设的探索

    王永嘉陈诗妤蒋晓波袁华...
    549-55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为进一步有效保障采购资金使用的合规性与安全性,开展采供血机构采购管理体系化建设并分析应用效果.方法 以国家政策为基础,根据行业的采购特性,通过试点、多阶段推行的方式建立并实施符合规范的采购管理体系,并从提升工作效率、采购方式选择及信息公开、采购文件优化完善情况3个方面分析了体系应用效果.结果 通过设立"实施-审核-控制"权力分层分级的组织架构、建立全过程采购内控制度(采购过程内控机制、绩效评价及改进机制、风险控制机制),形成持续改进、不断自我完善的采购管理体系.采购管理体系化实施后(2019-2023年),与实施前(2015-2017年)比较,年度采购环节项目处理效率提高了 23.64%,采购工作效率显著提升.采用外送招标方式采购的项目占比由(23.18±6.10)%上升到(62.79±2.31)%,采用采购审核小组审议方式采购的项目占比由(76.82±6.10)%下降到(16.39±3.39)%,采购方式的占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购评审越来越专业化.发布公告的项目占比由(23.18±6.10)%上升到(99.3±1.5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信息公开越来越透明化.采购管理体系化建立后,采购文件修改率达(36.31±12.19)%,采购工作越来越规范.结论 采购管理体系的建立有效控制了采购权利的使用,提高了工作效率,进一步保障采供血机构的资金使用的合规性和安全性,采购过程的系统化、标准化、程序化,构建廉洁、合规、风清气正的采购环境,值得推广应用.

    采供血机构采购管理体系体系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