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临床外科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临床外科杂志
临床外科杂志

邹声泉

月刊

1005-6483

whlcwk@126.com

027-87893476

430064

武汉市武昌丁字桥路60号

临床外科杂志/Journal Journal of Clinical Surgery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中华医学会湖北分会主办,全国公开发行的临床外科专业性学术刊物,为国家科学技术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和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由我国著名外科学专家裘法祖院士任总顾问,外科学专家夏穗生教授任名誉总编,邹声泉教授任总编辑。办刊宗旨是扩大信息交流,指导临床实践,提高学术水平,促进学科发展。本刊开设以述评、专题笔谈、论著、临床经验、综述与讲座等为主的多个栏目,及时介绍我国临床外科及其相关领域的新进展、新技术、新方法,积极推广临床外科先进经验,以科学性、先进性和实用性面向广大读者,为我国医院外科临床服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老年胸腰椎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后再骨折危险因素分析

    毕海峰王科王川
    1196-120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老年胸腰椎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接受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术后继发椎体再骨折的危险因素.方法 2015年1月1日~2020年12月31日于我院行单节段PVP手术治疗胸腰椎椎体压缩性骨折病人1 258例次,收集病人性别、年龄、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骨密度T值、手术穿刺入路、骨水泥注射量、骨水泥弥散状态、骨水泥渗漏情况、椎体高度恢复、后凸角度恢复、椎体楔形变角度恢复、术后抗骨质疏松药物应用等影像及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对比这些参数在再骨折组与无再骨折组人群中的差异,评价这些因素与术后椎体再骨折的相关性.结果 247例病人发生再骨折49例(3.90%).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骨折后凸角较大、存在椎体裂隙征、伴有终板破坏、骨水泥注射量较小、骨水泥与终板存在不接触、椎体复位率较大是PVP术后椎体再骨折的危险因素.将这些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较大的骨水泥注射量(OR=0.37,95%CI:0.19~0.55,P=0.018)是PVP术后椎体再骨折的保护性因素,术前伴有终板破坏(OR=2.86,95%CI:1.14~7.53,P=0.026)、术前伴有椎体裂隙征(OR=18.15,95%CI:3.07~44.79,P=0.003)、较大的椎体复位率(OR=3.58,95%CI:1.38~8.40,P=0.007)、伴有骨水泥与终板接触不佳(OR=3.01,95%CI:1.92~10.65,P=0.004)是PVP术后椎体再骨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骨水泥注射量较小、术前骨折椎体伴有终板破坏、伴有椎体裂隙征、较大的椎体复位率、伴有骨水泥与终板接触不佳是采用PVP治疗老年胸腰椎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术后出现再骨折的独立危险因素.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椎体成形术再骨折椎体裂隙征

    髋部骨折病人血浆线粒体DNA及组织巨噬细胞炎症蛋白1α、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表达与髋关节功能恢复的关系

    苏中雷郭云涛刘金峰王文娟...
    1200-120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髋部骨折病人血浆线粒体DNA(mtDNA)及股外侧肌组织巨噬细胞炎症蛋白1α(MIP1α)、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表达水平与术后肌肉萎缩、髋关节功能恢复的关系.方法 2020年10月~2022年10月行手术治疗的髋部骨折病人86例,为髋部骨折组.同期选择行手术治疗的髋关节炎病人43例作为髋关节炎组.病人均术中留取外侧肌肉组织作为样本.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血浆mtDNA水平.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术前血清中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免疫荧光法检测术前股外侧肌Ⅰ型、Ⅱ型肌纤维横截面积.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术前外侧肌肉组织MIP1α、MCP-1蛋白水平.髋部骨折病人术后均有效随访6个月,且在3、6个月时,采用DXA测定全身瘦组织质量(TLM)和健肢瘦组织质量(ULLM).结果 髋部骨折组术前血浆mtDNA水平为(4.12±0.53),高于髋关节炎组的(2.37±0.36),髋部骨折组血清 IL-6 水平为(34.68±6.14)pg/ml、TNF-α 水平为(21.54±4.12)pg/ml,髋关节炎组分别为(12.74±3.06)pg/ml、(10.81±2.71)pg/ml,髋部骨折组外侧肌肉组织Ⅰ型肌纤维为(4321.45±441.36)µm2,Ⅱ型肌纤维横截面积为(2384.38±247.11)μm2,髋关节炎组分别为(5417.63±553.27)μm2、(3569.24±368.22)µm2,髋部骨折组 MIP1α 蛋白水平为 2.34±0.25、MCP-1蛋白水平为2.47±0.28,髋关节炎组分别为1.18±0.15、1.95±0.2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髋部骨折病人术后随访6个月后,预后良好53例,预后不良33例.预后不良组术前血浆mtDNA为4.53±0.52,高于预后良好组的(3.87±0.44),预后不良组血清IL-6水平为(35.97±5.32)pg/ml、TNF-α 水平为(22.83±4.33)pg/ml,预后良好组分别为(33.51±5.16)pg/ml、(20.74±4.27)pg/ml,预后不良组外侧肌肉组织Ⅰ型肌纤维面积为(4174.26±434.60)μm2,Ⅱ型肌纤维横截面积为(2309.56±246.18)μm2,预后良好组分别为(4394.42±450.12)μm2、(2430.97±250.72)μm2,预后不良组MIP1α蛋白水平为2.47±0.28,MCP-1蛋白水平为1.95±0.23,预后良好组分别为2.26±0.24、1.82±0.2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髋关节骨折病人术后6个月TLM和ULLM均小于术后3个月(P<0.05),但术后3、6个月两组TLM和ULL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老年髋部骨折病人后发生创伤应激损伤,促使血浆mtDNA水平升高,进而诱导血清IL-6和TNF-α以及MCP-1、MIP1α炎症因子水平增加,加重肌肉萎缩,使得术后髋关节功能减退.

    髋部骨折线粒体DNA巨噬细胞炎症蛋白1α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肌肉萎缩髋关节功能

    伴有下胫腓损伤的踝部骨折术后局部注射富血小板血浆对病人早期炎症反应及功能恢复的影响

    华炯龚军郑旻张贵宝...
    1205-120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术后局部富血小板血浆(PRP)对伴有下胫腓损伤的踝部骨折病人早期炎症反应及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2017年1月~2022年12月在我院收治的50例伴有下胫腓损伤的踝部骨折病人术后局部注射PRP作为PRP组,选取同期性别、年龄与其相匹配的接受韧带修复方案手术治疗的50例伴有下胫腓损伤的踝部骨折病人作为常规组.比较两组病人术后情况、术后3天肿胀情况、术后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及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转化生长因子(TGF)-β1、炎症介质水平,统计两组术后24周优良率、踝关节跖屈-背伸活动度、复位质量和并发症.结果 PRP组术后3天肿胀分级(Ⅰ级28例、Ⅱ级20例、Ⅲ级2例)低于常规组(Ⅰ级15例、Ⅱ级23例、Ⅲ级12例),术后3天、7天的VAS评分[(3.24±0.61)分、(2.40±0.42)分]低于常规组[(3.78±0.74)分、(2.96±0.55)分],下肢负重活动时间(4.01±0.65)周、骨折愈合时间(3.05±0.42)个月、术后恢复正常工作时间(3.17±0.47)个月短于常规组[下肢负重活动时间(4.29±0.74)周、骨折愈合时间(3.23±0.48)月、术后恢复正常工作时间(3.40±0.59)个月],而手术时间(106.53±19.77)分钟、术中透视次数(14.47±3.23)次、术中失血量(84.07±25.60)ml与常规组[手术时间(108.20±18.41)分钟、术中透视次数(14.53±3.06)次、术中失血量(86.23±22.17)m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炎性介质、PDGF、TGF-β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2周PDGF较术前升高,白细胞介素(IL)-6、TGF-β1、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TNF)-α较术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RP组术后12周PDGF高于常规组,炎性介质、TGF-β1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RP组术后24周优良率和踝关节跖屈-背伸活动度高于常规组,下胫腓联合前间距(ITFACS)和下胫腓联合后间距(ITFPCS)低于常规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伴有下胫腓损伤的踝部骨折术后局部PRP注射可加快早期功能恢复,提高解剖复位质量,可能与抑制炎症介质释放,促进骨修复有关.

    富血小板血浆韧带修复下胫腓损伤踝部骨折炎症反应并发症

    甲状腺混合性髓样-滤泡癌一例

    杨芮张淑坤刘莹
    1209-1210页

    混合性髓样-滤泡癌临床病理病例分析

    多功能支架与传统内支架在膀胱全切输尿管皮肤造口病人中应用

    罗华荣顾嬿黄盛松徐琼峰...
    1211-121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对比多功能输尿管造口支架和传统输尿管造口内支架在膀胱全切输尿管皮肤造口病人中应用.方法 前瞻性选取2019年3月~2023年3月本院收治的膀胱癌并择期行膀胱根治性切除加尿流改道术病人102例,按随机数排秩法将病人分为研究组(51例)与对照组(51例),对照组予以传统单J输尿管造口内支架引流装置,研究组予以多功能输尿管造口支架引流装置.比较两组社会心理适应量表-23(OAI-23)评分、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近期并发症发生情况、远期并发症发生情况、生活质量评分采用膀胱癌特异性量表(FACT-BL评分)的差异.结果 研究组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OAI评分分别为(49.33±4.07)分、(57.29±3.90)分、(68.25±3.76)分;对照组分别为(44.25±4.61)分、(52.31±4.58)分、(59.06±4.37)分,与术前比较均升高,且研究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eGFR分别为(86.07±4.07)ml/min、(88.01±3.01)ml/min;对照组分别为(83.09±3.06)ml/min、(85.06±5.09)ml/min,与术前比较均升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近期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7.84%vs.23.53%,P<0.05).研究组远期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43.14%VS 78.43%,P<0.05).研究组术后6个月FACT-BL总分为(129.59±5.74)分;对照组为(114.10±10.37)分,与术前比较升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多功能输尿管造口支架应用于膀胱全切输尿管皮肤造口病人可有效改善造口适应性,促进肾功能恢复,减少近期和远期并发症发生风险,提高病人生活质量.

    膀胱根治性切除术输尿管皮肤造口多功能输尿管造口支架传统输尿管造口内支架术后并发症肾功能

    多点多次椎旁神经阻滞对肺癌根治术病人镇痛效果、血清指标及其并发症的影响

    牛晶陈燕刘伟娜张芳芳...
    1215-121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多点多次椎旁神经阻滞对肺癌根治术病人镇痛效果、血清指标及其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2021年3月~2023年1月我院行胸腔镜肺癌根治术病人98例,根据麻醉方法不同分为两组,研究组42例,采用术前及术后多点椎旁神经阻滞联合全麻治疗,对照组56例,采用单纯术前多点椎旁神经阻滞联合全麻治疗,比较两组病人的镇痛效果等差异.结果 研究组的拔管时间、苏醒时间、丙泊酚用量及术后VAS评分分别为(150.2±15.2)分钟、(19.1±5.1)分钟、(738.2±36.5)mg 和(4.2±0.7)分,对照组分别为(151.9±12.6)分钟、(22.6±7.3)分钟、(902.1±49.0)mg和(2.3±0.3)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后半小时心率、平均动脉压以及术后前后差异均高于研究组,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以及术后前后差异均高于研究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为7.2%,对照组为23.2%,对照组QoR评分降低程度高于研究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术前及术后全身麻醉结合多点椎旁神经阻滞对肺癌根治术病人镇痛效果较佳,不仅可减轻病人的炎性反应,同时对其血流动力学指标影响较小且术后不良反应率较低.

    椎旁神经阻滞肺癌根治术镇痛效果血清指标并发症

    《临床外科杂志》第四届编辑委员会名单(以姓氏笔划为序)

    1218页

    腹腔镜经腹腹膜前疝修补术治疗老年男性病人腹股沟疝的临床效果及术后复发影响因素分析

    杨来志项本宏吴强王磊...
    1219-122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腹腔镜经腹腹膜前疝修补术(TAPP)治疗老年男性病人腹股沟疝临床效果,分析术后复发影响因素.方法 2020年1月~2023年6月行TAPP治疗的老年男性腹股沟疝病人93例,根据术后是否复发分为复发组和无复发组.通过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TAPP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结果 复发组疝囊直径≥3 cm、下腹部手术史、重度疝环粘连及手术时间≥60分钟比例均高于无复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疝囊直径≥3 cm、有下腹部手术史、重度疝环粘连是TAPP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TAPP治疗老年男性腹股沟疝较为安全可靠,疝囊直径≥3 cm、有下腹部手术史、重度疝环粘连是老年男性病人TAPP术后复发的风险因素.

    男性老年腹股沟疝腹腔镜经腹腹膜前疝修补术复发影响因素

    肾脏离体机械灌注治疗新进展

    林自国王云昊王彦峰
    1222-1225页
    查看更多>>摘要:肾移植仍然是终末期肾病病人的金标准治疗方法.为了满足不断增长的器官需求,越来越多地使用心脏死亡捐献者(DCD)或扩大标准捐赠者(ECD)的器官.这些边缘器官发生严重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风险高,移植后原发性无功能、移植物功能延迟恢复和远期移植物存活率降低的发生率增加.肾脏离体机械灌注(EVMP)与传统静态冷保存相比,可以更好地保护供肾.EVMP还可以作为动态应用药物或基因治疗的平台,以进一步改善肾脏移植疗效.本综述概述了目前EVMP治疗的新策略,包括间充质干细胞疗法、基因疗法、纳米技术、抗感染剂、气体治疗、溶栓药、血型转化等.

    肾移植离体机械灌注低温机械灌注常温机械灌注

    《临床外科杂志》在线期刊系统运行须知

    122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