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临床外科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临床外科杂志
临床外科杂志

邹声泉

月刊

1005-6483

whlcwk@126.com

027-87893476

430064

武汉市武昌丁字桥路60号

临床外科杂志/Journal Journal of Clinical Surgery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中华医学会湖北分会主办,全国公开发行的临床外科专业性学术刊物,为国家科学技术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和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由我国著名外科学专家裘法祖院士任总顾问,外科学专家夏穗生教授任名誉总编,邹声泉教授任总编辑。办刊宗旨是扩大信息交流,指导临床实践,提高学术水平,促进学科发展。本刊开设以述评、专题笔谈、论著、临床经验、综述与讲座等为主的多个栏目,及时介绍我国临床外科及其相关领域的新进展、新技术、新方法,积极推广临床外科先进经验,以科学性、先进性和实用性面向广大读者,为我国医院外科临床服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临床外科杂志》稿约摘登

    《临床外科杂志》编辑部
    143页

    经尿道棒状电极等离子电切术与尿道端端吻合术治疗短段尿道狭窄早期临床疗效比较

    张剑飞沈鹤邱建宏赵新鸿...
    144-14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经尿道棒状电极等离子电切术与尿道端端吻合术治疗短段尿道狭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 2014年1月~2020年12月本院收治的男性短段尿道狭窄病人125例,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经尿道棒状电极等离子电切术(微创组)和尿道端端吻合术(开放组).进一步根据尿道狭窄长度的不同,将微创组分为微创一组(狭窄段长度≤1 cm)和微创二组(狭窄段长度1~2 cm),开放一组(狭窄段长度≤1 cm)和开放二组(狭窄段长度1~2 cm).比较4组之间的手术成功率.结果 微创一组与开放一组手术成功率分别为88.57%和93.1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二组与开放二组手术成功率分别为67.86%和90.91%,微创二组手术成功率低于开放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一组与微创二组手术成功率分别为88.57%和67.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开放一组与开放二组手术成功率分别为93.10%和90.9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狭窄段长度≤1cm尿道狭窄,因经尿道棒状电极等离子电切术与开放手术手术成功率相同,手术创伤小,恢复快,因此首选经尿道棒状电极等离子电切术微创治疗.对于1~2cm尿道狭窄,微创手术创伤小,恢复快,但开放手术成功率更高,手术方式的选择需权衡利弊,综合考虑.

    等离子电切术棒状电极尿道狭窄尿道端端吻合术

    关于一稿两投和一稿两用问题处理的声明

    《临床外科杂志》编辑部
    147页

    尿外泌体miR-29c对器官和非器官局限性膀胱尿路上皮癌临床结局的预测价值

    王志刚董青川孙羿段万里...
    148-15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尿外泌体微小RNA(miR)-29c对器官和非器官局限性膀胱尿路上皮癌(BUC)临床结局的预测价值.方法 2017年1月~2022年3月,从我院泌尿外科选取152例BUC病人作为验证集.另外,从我院体检中心选择了 126例非癌对照.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尿外泌体miR-29c表达水平.结果 验证集BUC病人尿外泌体miR-29c水平低于非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尿外泌体miR-17-5p水平和miR-590-5p水平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尿外泌体miR-29c水平诊断BUC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69(95%CI:0.953~0.986),相应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2.1%和90.2%.亚型分析中,非器官局限性BUC病人尿外泌体miR-29c水平较器官局限性BUC病人进一步降低(P=0.009).预后分析中,尿外泌体miR-29c高表达组病人总生存期、无病生存期和疾病特异性生存期均更长(P<0.05).结论 尿外泌体miR-29c低水平是BUC病人不利的预后因子,有希望作为器官和非器官局限性BUC不良临床结局的预测标志物.

    尿外泌体miR-29c器官和非器官局限性膀胱尿路上皮癌临床结局

    开放性胃肠手术患儿术后血清钙素原、正五聚蛋白3和高迁移率族蛋白B1表达及其预测早期感染的价值

    李妍肖建明杨建
    153-15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开放性胃肠手术患儿术后血清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正五聚蛋白 3(pentraxin 3,PTX3)、高迁移率族蛋白 B1(high mobility group protein B1,HMGB-1)表达及其预测早期感染的价值.方法 2020年1月~2023年1月我院收治的开放性胃肠手术患儿206例,依据术后是否并发感染分为感染组(27例)和未感染组(179例).比较两组一般资料及围手术期指标,比较两组术前、术后1天、3天血清PCT、PTX3、HMGB-1水平;观察术后1天、3天各血清指标单一、联合检测对开放性胃肠手术患儿术后感染的预测价值;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术后感染的影响因素.结果 感染组术后1天、3天血清PCT、PTX3、HMGB-1水平分别为(2.42±0.39)pg/L、(3.74±0.53)μg/L,(2.07±0.66)μg/L、(3.06±0.75)μg/L,(18.35±2.74)μg/L、(26.09± 4.16)μg/L,均高于未感染组的(1.71±0.35)μg/L、(2.29±0.36)μg/L,(1.48±0.52)μg/L、(1.73±0.59)pg/L,(13.04±2.26)μg/L、(15.75±2.83)µg/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显示,术后3天血清PCT、PTX3、HMGB-1联合检测预测开放性胃肠手术患儿术后感染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最大,为0.989;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为患儿术后感染的独立保护因素,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1天、3天血清PCT、PTX3、HMGB-1为独立危险因素(P<0.05);感染组中重度感染患儿术后1天、3天血清PCT、PTX3、HMGB-1水平分别为(2.63±0.34)μg/L、(4.12± 0.56)μg/L、(2.31±0.69)μg/L、(3.39±0.81)μg/L、(19.86±2.91)μg/L、(28.84±4.40)μg/L,均高于轻度感染患儿的(2.11±0.28)μg/L、(3.19±0.49)µg/L、(1.72±0.60)μg/L、(2.58± 0.73)µg/L、(16.15±2.39)pg/L、(22.09±3.96)µ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开放性胃肠手术患儿术后血清PCT、PTX3、HMGB-1表达显著增高,且其表达与术后早期感染及感染病情程度有关,三者联合预测价值更高.

    开放性胃肠手术降钙素原正五聚蛋白3高迁移率族蛋白B1感染

    多发恶性肿瘤次原发食管癌的生存预后分析:基于人群的分析

    赵添豪赵纯
    158-16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次原发食管癌(SPE)易发因素及影响其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 选取监测/流行病学和最终结果(SEER)数据库中,2000-2019年病理诊断明确食管癌病人,并从中筛选出以其他恶性肿瘤为首发,食管癌为次原发(secondary primary esophageal cancer-SPE)的病人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SPE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并利用Cox比例风险分析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多原发恶性肿瘤伴食管癌病人13 520例,经筛选后SPE病人8 308例.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肿瘤部位、肿瘤分化程度、病理学结果、SEER肿瘤侵犯程度及区域淋巴结的采取情况是影响发生SPE的独立因素,Cox多因素分析提示,年龄、确诊年限、种族、肿瘤分化程度、SEER肿瘤侵犯程度、手术、化疗、放疗及三联疗法均为影响SPE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年龄、确诊年限、种族、肿瘤分化程度、SEER肿瘤侵犯程度、手术、化疗、放疗及三联疗法是SPE发生的危险因素,手术可能是治疗的有效方式.

    次原发食管癌监测/流行病学和最终结果数据库预后

    血清纤维胶凝蛋白3、胶原三股螺旋重复蛋白1对非小细胞肺癌的诊断价值及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苏政军黄珊珊陈万进
    164-16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血清纤维胶凝蛋白3(FCN3)、胶原三股螺旋重复蛋白1(CTHRC1)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诊断价值及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我院2021年7月~2022年8月收治的73例NSCLC病人为研究组;同期来本院体检的健康者55例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血清FCN3、CTHRC1水平;Pearson法分析NSCLC病人血清FCN3、CTHRC1水平的相关性;Logistic回归分析NSCLC发生的影响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FCN3、CTHRC1水平对NSCLC发生的诊断价值.结果 研究组血清FCN3、CTHRC1水平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FCN3、CTHRC1水平与NSCLC病人癌细胞分化程度、TNM分期、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Pearson分析显示,NSCLC病人血清FCN3、CTHRC1水平呈正相关关系(r=0.258,P=0.028);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FCN3、CTHRC1表达增高是NSCLC发生的影响因素(P<0.05);血清FCN3、CTHRC1水平诊断NSCLC发生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69、0.810,二者联合诊断NSCLC发生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81,优于血清FCN3、CTHRC1各自单独诊断.结论 NSCLC病人血清FCN3和CTHRC1水平升高,且与癌细胞分化程度、TNM分期、淋巴结转移有关,是NSCLC发生的危险因素,二者联合检测对NSCLC发生更具诊断价值.

    胶原三股螺旋重复蛋白1纤维胶凝蛋白3非小细胞肺癌诊断价值

    布托啡诺调节CCL2-CCR2轴对食管癌细胞增殖、凋亡和迁移的影响

    江帆谢柯祺
    168-17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布托啡诺对食管癌细胞增殖、凋亡、迁移的影响及其对CCL2-CCR2轴的调节作用.方法 使用0~400 ng/ml梯度浓度布托啡诺处理人食管癌KYSE30细胞,MTT法检测细胞增殖能力;将KYSE30细胞分为对照组、布托啡诺L组、布托啡诺M组、布托啡诺H组和布托啡诺H+CCL2组,EdU法检测细胞增殖能力;Hoechst法检细胞凋亡;细胞划痕实验检测细胞迁移;Transwell法检测细胞侵袭;Western blot技术验证CC类趋化因子配体2(CCL2)、CC类趋化因子受体2(CCR2)蛋白表达.结果 50 ng/ml、100 ng/ml、200 ng/ml、400 ng/ml浓度布托啡诺能显著抑制KYSE30细胞增殖;与对照组相比,布托啡诺L、M、H组和布托啡诺H+CCL2组KYSE30细胞增殖、迁移、侵袭能力以及CCL2、CCR2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布托啡诺H组相比,布托啡诺H+CCL2组细胞增殖、迁移、侵袭能力以及CCL2、CCR2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布托啡诺能够显著抑制食管癌KYSE30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促进细胞凋亡,这可能与其抑制CCL2-CCR2轴有关.

    布托啡诺食管癌细胞CC类趋化因子配体2-CC类趋化因子受体2轴增殖凋亡迁移侵袭

    《临床外科杂志》第四届编辑委员会名单(以姓氏笔划为序)

    172页

    单纯表面麻醉与静脉全身麻醉对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术后胰腺炎发生的影响

    张雄杨康高绪照杨芳春...
    173-17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单纯表面麻醉与静脉全身麻醉对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术后胰腺炎发生的影响.方法 2021年1月~2023年3月间在我院收治的因胰胆管疾病行ERCP病人400例,分为单纯表面麻醉组和静脉全身麻醉组,每组各200例.记录两组病人术前及术后3小时、24小时静脉血清胰淀粉酶水平及腹部症状体征,观察两组病人术后3小时、24小时发生高淀粉酶血症和术后胰腺炎的情况.结果 单纯表面麻醉组ERCP术后胰腺炎的发生率为7.5%,静脉全身麻醉组为2.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小时静脉全身麻醉组血清胰淀粉酶水平为(198±216)U/L,单纯表面麻醉组为(379±327)U/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小时,静脉全身麻醉组血清胰淀粉酶水平为(129±98)U/L,单纯表面麻醉组为(187±156)U/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小时静脉全身麻醉组高淀粉酶血症发生率为15.5%,单纯表面麻醉组为34.5%,术后24小时静脉全身麻醉组高淀粉酶血症发生率为为5.5%,单纯表面麻醉组为19.0%.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静脉全身麻醉可降低ERCP术后血清胰淀粉酶水平,减少ERCP术后胰腺炎的发生.

    单纯表面麻醉静脉全身麻醉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高淀粉酶血症ERCP术后胰腺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