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临床外科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临床外科杂志
临床外科杂志

邹声泉

月刊

1005-6483

whlcwk@126.com

027-87893476

430064

武汉市武昌丁字桥路60号

临床外科杂志/Journal Journal of Clinical Surgery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中华医学会湖北分会主办,全国公开发行的临床外科专业性学术刊物,为国家科学技术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和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由我国著名外科学专家裘法祖院士任总顾问,外科学专家夏穗生教授任名誉总编,邹声泉教授任总编辑。办刊宗旨是扩大信息交流,指导临床实践,提高学术水平,促进学科发展。本刊开设以述评、专题笔谈、论著、临床经验、综述与讲座等为主的多个栏目,及时介绍我国临床外科及其相关领域的新进展、新技术、新方法,积极推广临床外科先进经验,以科学性、先进性和实用性面向广大读者,为我国医院外科临床服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经肝动脉化疗栓塞联合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及程序性死亡受体-1抗体治疗中晚期不可切除肝细胞癌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分析

    熊坚威李强唐涛张立鑫...
    176-18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联合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s)及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抑制剂治疗中晚期不可切除肝细胞癌(以下简称肝癌)的临床效果.方法 2020年1月~2022年1月我院收治的中晚期不可切除肝癌病人65例,均采用TACE+TKIs+PD-1抗体治疗.观察肿瘤反应、客观缓解率、疾病控制率、总生存时间、无进展生存时间、转化手术率和药物不良反应等.结果 65例病人的客观缓解率为49.2%(32/65),疾病控制率为89.2%(58/65),其中完全缓解2例,部分缓解30例,疾病稳定26例,疾病进展7例.65例病人中,18例转化为可切除肝癌,行R0手术切除,转化手术率为27.6%(18/65).65例病人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22.4个月,中位随访时间16.5个月.65例病人中位总体生存时间、中位疾病无进展生存时间分别为14.5个月(95%CI为12.3~16.6个月)、8.8个月(95%CI为6.9~10.6个月).65例病人治疗后均出现栓塞后综合征(腹痛、发热、恶心、呕吐等症状),部分病人出现短暂的肝功能异常.3级以下药物不良反应均在1周内恢复.部分病人合并多种药物不良反应.其中1例(1.5%)因顽固性呕吐停用TACE治疗,5例因治疗过程中严重肝功能损伤停用仑伐替尼,2例因严重反应性毛细血管增生停用卡瑞利珠单抗,1例因严重甲状腺功能减退停用替雷利珠单抗,1例因顽固消化道出血停用仑伐替尼及信迪利单抗.其他治疗病人发生3~4级药物不良反应经药物减量及对症处理后均缓解.结论 TACE+TKIs+PD-1抗体治疗中晚期不可切除肝癌可靠、安全.

    肝细胞癌经动脉化疗栓塞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程序性死亡受体-1抑制剂临床疗效

    胆囊癌病人预后动态列线图的构建及验证

    蒋智洋灿海乐汤雅芬李晓刚...
    182-18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构建一种列线图来预测胆囊癌(GBC)病人的预后.方法 在SEER数据库中提取GBC病人的临床病理数据,采用Cox回归分析GBC病人的独立预后因素,构建列线图,并在训练集和验证集中对列线图进行验证.结果 年龄、T分期、M分期、组织学分级、放疗、手术、肿瘤直径为GBC病人独立预后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训练集中,C指数为0.735(95%CI=0.721~0.749),1、3,5 年的 AUC 值分别为 0.821、0.820 和 0.833.在验证集中,C 指数为 0.733(95%CI=0.711~0.755),1、3,5 年的 AUC 值分别为 0.816、0.807 和 0.827.校准曲线表明,列线图预测值与实际观测值吻合度较高.决策曲线表明,列线图模型比TNM分期系统具有更好的预测能力.结论 构建的GBC病人预后动态列线图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胆囊癌预后模型列线图危险因素SEER

    "做"与"作"的推荐用法

    187页

    XELOX方案新辅助化疗治疗Ⅱ(T4)期、Ⅲ期结肠癌的疗效分析

    王少怡聂凯李冉冉陈达丰...
    188-19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评价XELOX方案新辅助化疗治疗Ⅱ期、Ⅲ期结肠癌的疗效.方法 2012年1月1日~2021年1月1日,我院收治的临床Ⅱ(T4)期、Ⅲ期结肠癌病人50例,均接受腹腔镜根治术治疗.根据病人是否接受XELOX方案新辅助化疗分为新辅助化疗组(NACT)和辅助化疗(ACT)组.比较两组化疗不良反应、手术并发症、手术时长、手术出血量、住院时长、住院费用、肿瘤标志物转阴率、肿瘤缓解率、肿瘤降期率、化疗后肿瘤反应等级、术后无病生存曲线、总生存曲线.结果 两组手术并发症、术后排气时间、住院时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ACT组化疗不良反应、术后CEA、CA19-9转阴率、手术时长、手术出血量、住院费用优于AC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DFS、OS生存曲线上,随着时间的延长,NACT生存曲线下降的幅度小于ACT组.DF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XELOX方案新辅助化疗治疗Ⅱ(T4)期、Ⅲ期结肠癌,安全、有效.

    新辅助化疗结肠癌辅助化疗

    基于两点一线为解剖标志的胃底体一体化游离方式在腹腔镜胃袖状切除术中的临床应用

    屈兵李盛波彭志洋罗建飞...
    192-19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基于膜解剖指导下的胃左系膜、胃后系膜、胰腺系膜三三交汇处TJ点至左侧膈肌脚内侧缘顶点"两点一线"为解剖标志的胃底体一体化游离方式(two points and one line model,TPOL模型)腹腔镜袖状胃切除术(LSG)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 我院2019年1月~2022年1月收治的肥胖病或肥胖合并代谢综合征病人135例,均行LSG治疗.根据胃底体游离方式不同,分为两组,研究组68例,采用TPOL模型LSG手术.对照组67例,采用常规LSG手术.比较两组病人手术时间、胃底游离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胃漏、出血、胃食管反流发生率等指标.结果 所有病人均顺利完成LSG手术,术后随访12~36个月.研究组与对照组手术时间分别为(56.13±10.56)分钟和(62.45±12.74)分钟,胃底游离时间分别为(6.34±4.16)分钟和(12.58±6.37)分钟,住院时间分别为(3.84±0.42)天和(4.06±0.69)天,术中出血量分别为(10.87±1.28)ml和(15.56±3.39)ml,术后胃食管反流发生率分别为5例(7.35%)和13例(19.4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2个月多余体重减少以及术后出血、胃漏等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基于膜解剖指导下的胃后TJ点至左侧膈肌脚内侧缘顶点"两点一线"为解剖标志的胃底体一体化游离方式(TPOL模型)LSG术可高效、安全、完整游离胃底,对LSG的胃底规范化游离具有临床价值.

    腹腔镜袖状胃切除术两点一线TPOL模型解剖标志

    腹腔镜下右半结肠癌根治术后胃瘫综合征29例临床分析

    李阳刘涛曾立鹏胡元祥...
    196-19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腹腔镜右半结肠癌术后胃瘫综合征(PSG)发生的影响因素.方法 2012年12月~2022年6月我院和武汉协和医院肿瘤医院收治右半结肠癌病人1070例,均行腹腔镜右半结肠完整结肠系膜切除.依据是否发生术后胃瘫分为胃瘫组和无胃瘫组.采用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右半结肠切除术后发生PSG的危险因素.结果 1070例病人中,发生胃瘫29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围手术期血糖水平、手术切除范围、手术路径与PGS发生相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年龄、围手术期血糖水平高、尾侧入路+联合入路及手术切除范围大是PGS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 年龄、围手术期血糖水平高、尾侧入路+联合入路及手术切除范围大是PGS发生的影响因素.

    右半结肠癌术后胃瘫综合征手术方式治疗

    血清miR-141对结直肠癌的诊断价值及根治性切除术后水平的变化

    周岩豆发福周亚东沈振...
    199-20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血清miR-141对结直肠癌(CRC)的诊断价值及根治性切除术后水平的变化.方法 收集2019年4月~2021年3月我院75例CRC病人(CRC组)和20例因腹股沟疝而接受计划手术病人(非癌对照组)的手术组织和血清样本,进行miRNA微阵列分析.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术前和术后第3天时血清样本中miR-141的表达水平.结果 经miRNA微阵列分析,与非癌对照组比较,CRC组病人组织和血清样本中有12种miRNAs同时表达上调,其中miR-141上调最显著.经qRT-PCR法检测,CRC组病人术前血清miR-141相对表达量高于非癌对照组[2.50(1.06,3.12)vs.0.97(0.68,1.21),Z=-5.842,P<0.05]o 经 ROC 曲线分析,术前血清 miR-141 用于诊断 CRC 的 AUC 值为 0.927(95%CI:0.862~0.992),当血清 miR-141≥1.418时,用于区分CRC组和非癌对照组人群时的准确性为90.53%.联合检测血清miR-141可将癌胚抗原、糖类抗原-199的临床诊断AUC值提高至0.944(95%CI:0.899~0.998).对于CRC组病人,接受根治性切除者术后血清miR-141相对表达量显著低于术前[1.85(1.29,2.22)vs.2.55(2.07,3.18),Z=-5.416,P<0.001],对于未接受根治性切除术者,术后血清miR-141相对表达量略低于术前[2.28(1.72,2.74)vs.2.45(2.06,2.85)],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917,P=0.055).CRC病人术前血清miR-141表达水平与肿瘤UICC分期和组织学分级有关(P<0.05).结论 血清miR-141反映了 CRC病人的病理变化,有望成为无创诊断CRC的有希望的生物标记物.

    血清miRNAs微阵列结直肠癌诊断

    皮桥预开窗引流对混合痔外剥内扎术后康复的影响

    吴重福肖海涛马敏李锋...
    203-20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皮桥预开窗引流对混合痔外剥内扎术后康复的影响.方法 2021年3月1日~2022年2月28日我院收治外剥内扎术治疗的混合痔病人620例,根据病人办理入院时随机产生住院号尾数的单、双号分为观察组(304例)和对照组(316例).观察组在对照组常规手术和药物治疗基础上,参照统一评估标准,依据术中对肛门皮桥评估情况,大部分选择实施皮桥预开窗引流.术后采用症状、体征评分量表评估病人肛门水肿和疼痛情况.比较两组病人肛门水肿、肛门疼痛和术后住院时间等.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日均水肿评分分别为0.56分和1.2分,日均疼痛评分分别为0.6分和(1.201+0.289)分,术后平均住院时间分别为8天和10天,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皮桥预开窗引流可减轻混合痔外剥内扎术后病人肛门水肿和疼痛程度,提高临床疗效,缩短术后住院时间.

    皮桥预开窗引流法混合痔外剥内扎术

    象限法评估椎体成形术后骨水泥分布类型与骨质疏松性椎体新发骨折的关系

    陈礼李雪光张栋曹传军...
    206-20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象限法评估骨水泥在椎体内弥散分布情况,分析骨水泥弥散分布类型与椎体强化术后新发椎体骨折的相关性.方法 2020年1月~2021年12月收治满足条件的病人170例.根据脊柱正侧位片将伤椎分成4个象限,根据术后骨水泥在伤椎内弥散分布情况分为弥散均匀组和弥散不均组.比较两组术后再骨折发生率及再骨折类型,以及术后及末次随访VAS评分及Cobb角变化情况.结果 170例病人均获得至少12个月的随访,其中弥散均匀组90例、弥散不均组80例.发生再骨折33例,发生率为19.41%;弥散均匀组发生再骨折12例,发生率为13.33%;弥散不均组发生再骨折21例,发生率26.25%,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弥散均匀组发生再骨折部位以邻椎骨折为主,而弥散不均型邻椎及术椎发生再骨折概率相近.弥散均匀组病人术后骨水泥泄漏发生率低于弥散不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及末次随访时VAS评分及Cobb角较术前均显著改善,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o结论 椎体成形术后新发椎体骨折的发生率与骨水泥弥散类型相关,通过象限法定义为骨水泥弥散不均型再骨折风险较高.

    象限法椎体成形术骨质疏松性骨折骨水泥弥散类型

    超声引导下髋关节囊周围神经联合股外侧皮神经阻滞对髋关节置换术病人镇痛效果及应激反应、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

    吴淑娟师高洋孙伟
    210-21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髋关节囊周围神经(PENG)联合股外侧皮神经(LFCN)阻滞对髋关节置换术病人镇痛效果及应激反应、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 2020年9月~2022年9月我院行髋关节置换术的病人102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51例)和研究组(51例),对照组给予超声引导下髂筋膜间隙阻滞(FICB),研究组给予超声引导下PENG联合LFCN阻滞,比较两组围术期相关指标、术后镇痛效果、应激反应指标以及术后认知功能.结果 两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48小时内舒芬太尼用量、镇痛泵使用次数低于对照组,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6小时、12小时、24小时、48小时静息状态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术后48小时运动状态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6小时、12小时、24小时运动状态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阻滞即刻(T1)、阻滞30分钟(T1)(T2)、阻滞结束时(T3)时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较入室时(T0)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HR、MAP与对照组比较明显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6小时、12小时、24小时、48小时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较术前均降低,但研究组MMSE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髋关节置换术病人采用超声引导下PENG联合LFCN阻滞,可减少阿片类药物的用量和镇痛泵使用次数,减轻术后运动状态疼痛,减轻应激反应,且对认知功能影响较小,促进病人更快康复.

    超声引导髋关节囊周围神经股外侧皮神经髋关节置换术应激反应认知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