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临床眼科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临床眼科杂志
安徽医科大学;安徽眼科研究所
临床眼科杂志

安徽医科大学;安徽眼科研究所

陈逖

双月刊

1006-8422

hnfy@sohu.com

0551-2923182,2923235

230022

安徽合肥市绩溪路218号 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院内

临床眼科杂志/Journal Journal of Clinical Ophthalmology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全国性眼科专业学术期刊,国内外公开发行。本刊1993年创刊,季刊,每期64页。1998年改为双月刊出版。2000年始扩版增页,改为大16开,每期88页出版,2002年每期96页出版。1993年至2002年共出版10卷48期,3000多篇论文。《临床眼科杂志》注重报道临床应用方面的研究论文,以及临床实践中的经验总结,新技术、新疗法的创立和应用。力求做到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帮助临床医师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诊疗水平。努力提高我国眼科学学术水平,为增进学科的建设和发展服务。本刊报导的范围:有关眼科学临床应用方面的研究论著,临床经验介绍、技术改进、调查研究、病例报告、综述与讲座、学术动态以及书刊消息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多次玻璃体腔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药物对黄斑水肿患者角膜生物力学的作用

    祁媛媛宁吉良牟亚男袁琳慧...
    1-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多次玻璃体腔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对角膜生物力学的作用.方法 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选取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治疗的患者共64例(64只眼),其中,湿性老年性黄斑变性(nAMD)19例(19只眼),糖尿病黄斑水肿(DME)20例(20只眼),视网膜静脉阻塞(RVO)黄斑水肿25例(25只眼).阿柏西普(2 mg/0.05 ml)治疗29例(29只眼),雷株单抗(0.5 mg/0.05 ml)治疗35例(35只眼).经过3次连续注射治疗的患者共64例(64只眼),经过4次连续注射治疗的患者共10例(10只眼).使用眼反应分析仪(ORA)对角膜生物力学指标进行测量.比较每次注药后1个月与注射前的角膜阻力因子(CRF)、角膜滞后量(CH)、角膜补偿眼压值(IOPcc)、可重复的模拟Goldmann眼压值(IOPg)的变化.比较使用阿柏西普和雷株单抗两种不同药物多次玻璃体腔注射后以上所有指标的变化,同时比较nAMD、DME、RVO三种不同疾病多次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药物后以上所有指标的变化.结果 (1)雷株单抗/阿柏西普多次注射后角膜生物力学各指标在术后各时间点较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注射次数与角膜生物力学各项指标的改变无明显相关性;(3)术前基线时,角膜生物力学等各指标在3种不同疾病患者基线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注射3次后,DME组的CH值较RVO组和AMD组升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多次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药物使DME组的CH值则显著高于RVO组和AMD组.糖尿病黄斑水肿患者多次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药物对角膜生物力学会产生一定影响.

    血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角膜生物力学阿柏西普雷株单抗

    《眼底吲哚青绿血管造影学习精要》一书出版

    中原出版传媒集团
    6页

    《中国角膜病发展回顾》一书出版

    高华史伟云
    6页

    全视野视网膜电图联合眼底照相对视网膜脱离术前视功能的评价

    路星郜雪燕李晓俊纪康康...
    7-1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全视野视网膜电图(F-ERG)联合超广角扫描激光眼底成像术对视网膜脱离(RD)术前的视功能客观评价意义.方法 对16例RD患者的16只眼进行F-ERG及眼底照相检测,采用ERG-JET电极,评估患者在明适应和暗适应条件下视网膜的总体功能,并与视网膜脱离范围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视网膜脱离区域与F-ERG暗视3.0反应的a波,暗视10.0反应的a波与b波呈负相关(P<0.05),与暗室震荡3.0反应的OS2,明视闪烁反应的N1-P1指标呈负相关性(P<0.05),与暗视震荡3.0反应的P2ms呈正相关(P<0.05).结论 全视野ERG能客观定量评价RD术前视功能,与视网膜脱离范围大小具有相关性,两种检查都可以作为术前评估患者眼部状态的客观功能学指标.

    视网膜脱离全视野视网膜电图眼底照相视网膜敏感性

    跨上皮快速角膜胶原交联手术治疗圆锥角膜对角膜光密度的影响

    武志清李勇张耀花魏升升...
    11-1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分析跨上皮快速角膜胶原交联手术治疗圆锥角膜角膜光密度变化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病例研究.选取34例(49只眼)进展期圆锥角膜患者,对其进行跨上皮的快速角膜胶原交联手术.利用Pentacam三维眼前节分析系统对术前、术后1个月、6个月的手术眼检查.测量范围选取以角膜顶点为中心,角膜前层(120 μm)、中间层、后层(60 μm)以及全角膜0~2 mm、2~6 mm、6~10 mm、10~12 mm、0~12 mm直径的角膜光密度平均值.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手术前后的角膜光密度对比采用重复测量资料方差分析,手术前后各时间段组间对比采用了重复测量资料方差分析中的多重比较方法(成对比较).结果 跨上皮快速角膜胶原交联治疗圆锥角膜手术后与手术前组间相比,角膜前层(120 μm)、中间层、后层(60 μm)、全角膜0~2 mm、2~6 mm、6~10 mm、0~12 mm直径范围角膜光密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各参数手术前后时间段两两比较:术后1个月,角膜后层(60 μm)2~6 mm直径角膜光密度较术前明显降低(P=0.04).术后6个月,角膜前层0~2 mm、2~6 mm直径范围角膜光密度较术前及术后1个月明显降低(术前P=0.00、0.00;术后1个月P=0.00、0.00),6~10 mm、0~12 mm直径范围角膜光密度较术后1个月降低(P=0.00、0.00);中层0~2 mm、2~6 mm、6~10 mm、0~12 mm直径范围角膜光密度较术前及术后1个月降低(术前P=0.00、0.00、0.00、0.00;术后1个月P=0.00、0.00、0.00、0.00);后层0~2 mm、2~6 mm、6~10 mm、10~12 mm、0~12 mm直径范围角膜光密度较术前及术后1个月降低(术前P=0.00、0.00、0.00、0.00、0.00;术后1个月P=0.03、0.00、0.00、0.03、0.00);全层0~2 mm、2~6 mm、6~10 mm、0~12 mm较术前及术后1个月降低(术前P=0.00、0.00、0.00、0.00;术后1个月P=0.00、0.00、0.00、0.00),10~12 mm直径角膜光密度较术前降低(P=0.02).结论 跨上皮快速角膜胶原交联手术角膜损伤小,对角膜中央光密度影响大于周边,引起较小且局限的角膜光密度改变;术后早期光密度明显降低,较短时间内恢复角膜透明性,有利于视力的早期恢复.

    圆锥角膜角膜胶原交联角膜光密度角膜

    《小儿眼科与斜视》(译著)一书出版

    石一宁
    15页

    OCTA观察眼底不同分期的2型糖尿病患者视盘及盘周微血管密度和神经纤维层厚度变化

    谢书萍高自清
    16-2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通过相干光层析血管成像术(OCTA)观察2型糖尿病患者视神经乳头及盘周毛细血管血流密度(RPCVD)及神经纤维层(RNFL)厚度的变化.方法 横断面研究.入组44例为无临床可见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48例非增生期糖尿病视网膜病(NDR)患者.同时选取45例健康受试者作为对照组.使用OCTA对所有受试者应用OCTA 视盘区4.5 mm×4.5 mm血流模式进行检查,软件自动计算各断面的视乳头周毛细血管密度和视乳头周为RNFL厚度.采用SPSS 25.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1)与对照组相比,44例NDR组RPCVD在整体(47.88±1.59)、视盘内(47.56±1.86)及上颞(ST)(51.80±1.94)3个区域血管密度降低,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NDR组RNFL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与对照组相比,48例NPDR组整体(45.77±2.28)、视盘内(44.03±1.58)、视盘旁(47.26±1.48)、鼻上(NS)(45.90±2.78)、鼻下(NI)(45.90±2.78)、下鼻(IN)(47.44±2.17)、下颞(IT)(51.75±5.27)、颞下(TI)(49.38±3.74)、颞上(TS)(53.48±3.32)、上颞(ST)(54.27±3.17)以及上鼻(SN)(45.47±2.24),所有区域观察到视乳头周毛细血管密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RNFL厚度在下鼻(IN)(118.79±12.23)μm、下颞(IT)(134.81±13.55)μm,2个区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视神经乳头区域毛细血管血流密度可能为早期DR中神经损伤前微血管已经改变提供了证据.视盘内血流灌注的减少可能是早期DR检测的重要标志之一.在ONH血流模式下,OCTA可能是DR筛查中更有前途的工具.

    相干光层析血管成像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神经纤维层厚度

    新生儿内源性眼内炎的临床特征

    蒋弘杨邓铂林董文韬
    21-2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新生儿内源性眼内炎的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性病例研究.选取 2010年7月至2022年7月在四川省人民医院眼科就诊的新生儿内源性眼内炎(NEE)患者21例(27只眼)为研究对象.包括男性9例(12只眼),女性12例(15只眼);出生孕周(30±4.6)周(23~38周);出生体重(1463.6±920.4)g(640~3 800 g).所有患儿均行眼前节、眼底和实验室检查.详细收集患者年龄、性别、出生体重、出生孕周、专科检查、实验室检查、治疗方案等临床资料.以首次检查时的眼部症状将NEE被分为以下两种类型:局灶型,表现为眼前节正常,眼底检查可见视网膜黄白色团块状病灶;暴发型,以角膜混浊、前房渗出、前房积脓等为主要表现.随访5~23个月,观察患儿眼部病变特征、全身合并疾病、致病菌及治疗转归情况.结果 21例NEE患者中,出生孕周在32周以下的患者15例(71.4%),出生体重在2 000 g以下的患者16例(76.2%).平均发病时间为出生后(4±4.6)周(1~20周),17例(81%)在出生后4周内发病.以首次检查时的眼部症状将NEE分型:局灶型2眼(7.4%),均在常规眼底筛查时发现视网膜黄白色团块状病灶;暴发型25眼(92.6%),均在发现眼睑红肿、结膜充血、角膜混浊、前房积脓等明显感染症状后转诊至眼科进行治疗.21例NEE患者常见相关全身合并症依次是:败血症(47.6%,10/21)、脑膜炎(33.3%,7/21)、休克(28.6%,6/21)、呼吸障碍(23.8%,5/21).在21例NEE患者中有19例(90.5%)培养阳性,最常见的致病菌是铜绿假单胞菌(31.6%,6/19).全身联合玻璃体腔内注射抗生素/抗真菌药物是最常见的治疗方法(18眼,66.7%),12眼(44.4%)在抗生素/抗真菌药物治疗后接受了手术治疗.经治疗,14例(17只眼)(63%)最终死亡或丧失视力.7例(10只眼),37%的最终视力得以保留.结论 NEE通常发生在出生后4周内,角膜混浊、前房积脓是最常见的眼部表现;暴发型NEE预后差,早期玻璃体切除联合抗生素治疗可能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案.

    新生儿内源性眼内炎铜绿假单胞菌玻璃体腔内注射抗生素玻璃体切除术败血症

    合肥市6个月至6岁儿童屈光状态分析

    马翠侠刘帅王琼
    26-3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了解合肥市6个月至6岁儿童屈光发育状况,为制定合肥市学龄前儿童眼保健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横断面研究.抽取合肥市保健院2022年1月至 2023年2月进行眼保健检查的14 166名 6个月至6岁学龄前儿童,其中男生8 358人,女生5 808人.运用Spot VS100伟伦手持视觉筛查仪检测眼部屈光状态,参照由美国伟伦公司提供的各年龄段屈光筛查转诊标准来确定筛查结果.并且在筛查屈光度前完成全面的眼前节检查.结果 6个月至6岁学龄前儿童屈光不正总异常率为 21.42%,其中男生屈光不正异常率21.97%.女生屈光不正异常率20.63%,男女屈光不正异常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段中6个月至1岁儿童屈光异常率最高为33.96%.不同年龄段散光异常检出率高,且各年龄段组散光异常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年龄的增长近视异常检出率呈增高趋势,且在3岁以上增长明显,3岁以上年龄组与其他两个年龄段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远视储备低的检出率随着年龄增高呈下降趋势,在屈光异常中检出率比较高.同时发现男女生平均球镜屈光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不同年龄段儿童的球镜屈光度随着年龄的增长呈下降趋势,但总体比较差异无计学意义(P>0.05).结论 屈光不正是合肥市学龄前儿童的常见眼病,其中散光及远视是学龄前儿童最常见的屈光不正类型,近视发生率在3岁以上的学龄前儿童呈明显增高趋势,且远视储备低的异常检出率在各年龄段偏高,近视低龄化发生发展问题严重.我们应定期实施学龄前儿童屈光眼健康筛查,建立屈光档案及个性化宣教指导,有利于屈光不正相关眼病的早发现、早诊治.

    学龄前儿童屈光不正散光远视近视远视储备低

    Ozurdex与抗VEGF药物对糖尿病性黄斑水肿的疗效分析

    邱翠方严谢驰于燕...
    31-3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比较Ozurdex与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对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ME)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病例分析研究.收集2020年1月至2023年3月期间在安徽理工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淮南市第一人民医院)眼科进行玻璃体腔药物注射的DME患者23例(28只眼).根据患者选择的治疗方案及注药的规律性分为三组:抗VEGF1组:患者玻璃体内注射抗VEGF药物(雷珠单抗、康柏西普、阿柏西普)0.05 ml,每月规律注射,连续注射3次,总治疗时间为12周,共7例(9只眼);抗VEGF2组:患者玻璃体内注射抗VEGF药物(0.05 ml),连续注射3次,注射不规律,两次注射之间间隔时间4~6周,总治疗时间在12~14周,共8例(10只眼);玻璃体内地塞米松植入(IDI)组:患者进行一次玻璃体内注射Ozurdex(0.7 mg),共8例(9只眼).利用频域相干光层析成像术(SD-OCT)监测三组患者16周内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MT)的变化情况.结果 IDI组与抗VEGF1组12周内CMT明显下降且下降程度相当,均值均小于300 μm;抗VEGF2组CMT在12~14周内CMT处于波动中,且均值高于300 μm;IDI组CMT在治疗后8周内持续下降,8周时达最低值,12周时CMT略回升;抗VEGF1组在治疗后12周内CMT持续下降,治疗16周后三组CMT均恢复至较高水平(高于300 μm),均需再治疗.结论 Ozurdex与抗VEGF药物均可明显改善DME患者黄斑中心凹的解剖形态,Ozurdex可在12周内稳定的维持黄斑部较正常的解剖学形态,抗VEGF药物疗效需依赖患者的依从性,按时复诊治疗的患者可在12周内维持较为良好的黄斑部解剖学形态.

    Ozurdex抗VEGF药物糖尿病性黄斑水肿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