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临床医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临床医学
临床医学

秦省

月刊

1003-3548

clinmed@vip.163.com

0371-65995212

450003

河南省郑州市经三路7号

临床医学/Journal Clinical Medicine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电刺激联合常规康复训练在小儿运动发育迟缓中的应用研究

    侯珍珍黄丹丹马国瑞昌爱慧...
    66-6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电刺激联合常规康复训练在小儿运动发育迟缓治疗中的效果,旨在为临床康复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21年6月至2022年12月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康复科收治的78例运动发育迟缓患儿为研究对象,按照家属对康复治疗方案的选择意愿,将采取常规康复训练方案的39例患儿纳入对照组,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联合电刺激治疗的39例患儿纳入观察组。比较两组精细运动发育商(FMQ)、粗大运动发育商(GMQ)、总体运动发育商(TMQ)、关节活动度(胭角、股角、足背屈角)以及上下肢肌张力水平变化,评估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FMQ、GMQ、TMQ评分高于对照组,腘角、股角大于对照组,足背屈角小于对照组,上、下肢肌张力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电刺激联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小儿运动发育迟缓可进一步提高患儿运动功能,改善关节活动度与上下肢肌张力水平,治疗效果显著。

    运动发育迟缓电刺激康复训练运动发育商关节活动度肌张力

    PET/CT纹理分析预测胰腺导管腺癌新辅助放化疗疗效及预后的价值

    亢常笑
    69-7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纹理分析预测胰腺导管腺癌(PDAC)新辅助放化疗疗效及预后的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10月至2022年10月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78例PDAC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术前均接受新辅助放化疗,以10 d为一周期,共放化疗3个周期,放化疗手术治疗后根据病理肿瘤退缩程度(TRG)分为有反应组与无反应组,根据放化疗后患者病灶情况分为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所有患者在新辅助放化疗前和结束后分别进行1次PET/CT纹理分析,获得肿瘤区域中超过40%的最大摄入值(SUVmax)、肿瘤代谢容积(MTV)、能量、熵、对比度、相关性等纹理参数,分析各参数对预测PDAC患者新辅助放化疗疗效及预后的价值。结果 78例PDAC患者经过新辅助放化疗后,分为无反应组(0~2级)46例(58。98%)与有反应组(3~4级)32例(41。02%),分为预后良好组52例(66。67%),预后不良组26例(33。33%)。术后PET/CT显像显示,有反应组SUVmax和MTV均高于无反应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能量、熵、对比度、相关性参数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图结果表明,SUVmax、MTV参数及二者联合预测PDAC患者新辅助放化疗疗效的AUC分别为0。698、0。778、0。903,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且联合预测价值最高。新辅助放化疗后PET/CT表明预后良好组能量高于预后不良组,预后不良组熵高于预后良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对比度、相关度、SUVmax、MTV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图结果表明,熵、能量参数及联合预测PDAC患者新辅助放化疗预后的AUC分别为0。721、0。707、0。862,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且联合预测价值最高。讨论 PET/CT纹理分析可以预测PDAC患者新辅助放化疗后的疗效和预后。

    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纹理分析胰腺导管腺癌

    核磁共振与多层螺旋CT在胰腺囊性病变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比较

    高亮
    73-7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比较核磁共振与多层螺旋CT(MSCT)在胰腺囊性病变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18年1月至2023年1月郑州市第九人民医院收治的62例胰腺囊性病变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所有患者均行核磁共振及MSCT检查,以囊肿穿刺及手术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分析两组方法鉴别诊断胰腺囊性病变的价值。结果 以穿刺及手术病理检查结果作为诊断金标准,62例患者共检出恶性29例,良性33例;核磁共振准确度、灵敏度均高于MSCT(P<0。05);MSCT特异度、恶性预测值、良性预测值与核磁共振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MSCT与囊肿穿刺检查结果Kappa值为0。640,具有较理想的一致性;核磁共振与囊肿穿刺检查结果Kappa为0。903,具有极好的一致性。结论 相较于MSCT,核磁共振在胰腺囊性病变患者良恶性诊断中具备更高的诊断效能,与囊性穿刺检查结果一致性较高。

    核磁共振多层螺旋CT胰腺囊性病变

    肿瘤标志物SCC-Ag、Cyf21-1及SCC联合检测在非小细胞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郭会娟李彦丽杨洁
    76-7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肿瘤标志物鳞状细胞癌抗原(SCC-Ag)、细胞角蛋白19片段抗原(Cyf21-1)及鳞状上皮细胞癌抗原(SCC)联合检测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5月至2022年5月许昌北海医院收治的60例NSCLC患者为NSCLC组,其中腺癌37例,鳞癌23例,另选取同期许昌北海医院收治的60例良性肺部疾病患者为良性肺病组及于医院体检的60例健康人群为健康组。检测三组血清SCC-Ag、Cyf21-1及SCC水平,比较三组指标检测的阳性率,分析SCC-Ag、Cyf21-1及SCC水平与NSCLC的病理关系,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SCC-Ag、Cyf21-1、SCC单独及联合检测对NSCLC的诊断效能。结果 NSCLC组与良性肺病组血清SCC-Ag、Cyf21-1及SCC水平均高于健康组,且NSCLC组高于良性肺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SCLC组与良性肺病组血清SCC-Ag、Cyf21-1及SCC阳性率均高于健康组,且NSCLC组高于良性肺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腺癌患者SCC-Ag、Cyf21-1及SCC水平高于鳞癌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显示,SCC-Ag、Cyf21-1及SCC单独检测NSCLC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678、0。620、0。711,三者联合的AUC为0。805,灵敏度与特异度为89。2%、73。9%,诊断价值高于单独检测。结论 肿瘤标志物SCC-Ag、Cyf21-1及SCC联合检测对NSCLC有较高的灵敏度与特异度,能有效提高肿瘤的早期诊断准确率。

    非小细胞肺癌鳞状细胞癌抗原细胞角蛋白19片段抗原鳞状上皮细胞癌抗原诊断价值

    超声造影对脑卒中患者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评估价值

    刘琳张彩虹
    79-8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超声造影(CEUS)检查对脑卒中患者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评估价值。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许昌市中心医院鹿鸣湖院区收治的82例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CEUS检查,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为"金标准",分析CEUS检查对颈动脉斑块易损性的诊断结果与诊断效能,比较CEUS检查不同斑块的新生血管分级及CEUS检查参数[斑块大小、造影剂增强率、达峰时间(TTP)、增强密度(DE)]。结果 本研究82例脑卒中患者共查出727个颈动脉斑块,经DSA检查显示易损斑块460个,稳定斑块267个;经CEUS检查显示易损斑块365个,稳定斑块362个,其中真易损斑块323个,真稳定斑块225个,假易损斑块42个,假稳定斑块137个。经CEUS检查诊断灵敏度为70。22%(323/460)、特异度为84。27%(225/267)、准确度为75。38%(548/727)、漏诊率为29。78%(137/460)、误诊率为15。73%(42/267)。易损斑块Ⅲ~Ⅳ级占比高于稳定斑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易损斑块大小、DE均大于稳定斑块,造影剂增强率高于稳定斑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EUS检查在脑卒中患者检测过程中能提高对颈动脉斑块易损性诊断的准确度及灵敏度,降低误诊及漏诊现象,且CEUS检查能准确显示与易损斑块有关的新生血管,为临床拟定治疗方案提供参考。

    脑卒中超声造影颈动脉斑块稳定性评估价值

    床旁肺部超声联合血气分析对急性心力衰竭的诊断价值

    王春枝王苗苗徐少奇
    82-8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床旁肺部超声联合血气分析对急性心力衰竭(AHF)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19年5月至2023年12月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98例疑似AHF患者为研究对象,均接受床旁肺部超声与血气分析检查。以临床综合检查为"金标准",分析床旁肺部超声与血气分析单独和联合检查的诊断结果、诊断效能,比较两种检查的预测值。结果 本研究98例疑似AHF患者经临床综合检查显示阳性65例,阴性33例;经血气分析检查显示真阳性37例,真阴性29例;经床旁肺部超声检查显示真阳性41例,真阴性29例;经二者联合检查显示真阳性61例,真阴性33例。二者联合灵敏度、准确度高于血气分析检查与床旁肺部超声,漏诊率低于血气分析检查与床旁肺部超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者联合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高于血气分析检查与床旁肺部超声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床旁肺部超声联合血气分析在AHF患者中能提高诊断效果,提高诊断灵敏度和准确度,降低漏诊率,且二者联合检查预测值良好,能辅助诊断患者心功能状况。

    急性心力衰竭床旁肺部超声血气分析

    α-硫辛酸分别联合依帕司他与胰激肽原酶治疗糖尿病并发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对比

    陈海燕
    85-8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比较α-硫辛酸分别联合依帕司他与胰激肽原酶治疗糖尿病并发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方法 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洛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32例糖尿病并发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66例。观察组予以α-硫辛酸联合依帕司他治疗,对照组予以α-硫辛酸联合胰激肽原酶治疗。评估两组临床疗效、神经传导速度[正中神经、腓总神经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氧化应激指标[丙二醛(MDA)、8-羟化脱氧鸟苷(8-OHdG)、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炎症因子[胱抑素C(CysC)、白细胞介素-17(IL-17)、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水平、治疗安全性。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2。42%(61/66),对照组为77。27%(51/6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正中神经、腓总神经的SCV、MCV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MDA、8-OHdG水平低于对照组,SOD水平高于对照组,Cys C、IL-17、HIF-1α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α-硫辛酸联合依帕司他治疗糖尿病并发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优于α-硫辛酸联合胰激肽原酶的疗效,且可提高患者的神经传导速度,降低氧化应激反应水平,抑制炎症反应发生,且治疗安全性良好。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α-硫辛酸依帕司他胰激肽原酶

    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环磷酰胺、表柔比星联合化疗治疗晚期乳腺癌的效果

    王海蕊赵海芹李彩云
    89-9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环磷酰胺、表柔比星联合化疗治疗晚期乳腺癌的效果。方法 选取2021年5月至2023年5月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的96例乳腺癌晚期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8例。对照组采用多西他赛、表柔比星、环磷酰胺联合化疗,观察组采用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环磷酰胺、表柔比星联合化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完全缓解、部分缓解、病情稳定、疾病进展)和治疗前后的肿瘤标志物[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25(CA125)、糖类抗原199(CA199)]水平变化。结果 对照组客观缓解率(37。50%,18/48)与观察组(48。83%,22/48)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疾病控制率(81。25%,39/48)与观察组(93。75%,45/48)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前,两组肿瘤标志物水平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后,观察组CEA、CA125、CA199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晚期乳腺癌患者化疗中应用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与环磷酰胺、表柔比星联合的化疗药物方案能保障治疗效果,对其病情进行有效控制。

    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环磷酰胺表柔比星晚期乳腺癌肿瘤标志物水平

    长托宁联合阿托品对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的急诊救治效果及对心肌酶谱的影响

    秦振威
    92-9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长托宁与阿托品联合对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ADPP)患者的急诊救治效果。方法 选择2021年7月至2022年8月驻马店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科收治的82例ADPP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1例。对照组接受阿托品治疗,观察组予以长托宁与阿托品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心肌酶谱[肌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α-羟丁酸脱氢酶(α-HBD)]水平、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水平、炎症反应[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不良反应。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12%(39/41),对照组为78。05%(32/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LDH、CK、CK-MB、AST、α-HBD水平低于对照组,IL-6、IL-8、TNF-α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长托宁与阿托品联合治疗ADPP患者急诊治疗效果明显,能够有效改善心肌酶谱,减轻炎症反应,且不良反应较少。

    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长托宁阿托品急诊治疗效果心肌酶谱炎症反应不良反应

    黄体酮联合戊酸雌二醇治疗人工流产术后阴道出血的效果及对子宫内膜功能的影响

    关娜李江丽魏娜
    95-9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黄体酮联合戊酸雌二醇治疗人工流产术后阴道出血的效果及对患者子宫内膜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平顶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10例行人工流产术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术后应用黄体酮)与观察组(术后应用黄体酮联合戊酸雌二醇),每组55例。比较两组治疗效果、术后指标(术后阴道出血时间、术后首次月经来潮时间、术后1个月子宫内膜厚度)、性激素指标[雌二醇(E2)、黄体生成素(LH)、促卵泡成熟激素(FSH)]、子宫内膜螺旋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动脉直径(D)、血流量(PBF)、血流峰值速度(Vmax)、阻力指数(RI)、搏动指数(PI)]及安全性。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6。36%,53/55)高于对照组(80。00%,44/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阴道出血时间、术后首次月经来潮时间少于对照组,术后1个月子宫内膜厚度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性激素指标(E2、FSH、LH)、子宫内膜螺旋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D、PBF、RI、PI、Vmax)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观察组E2高于对照组,而FSH、LH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周,观察组D、PBF、Vmax高于对照组,RI、PI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0。90%,6/55)低于对照组(25。45%,14/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联合方案(黄体酮+戊酸雌二醇)用于人工流产术后阴道出血患者中,与单一黄体酮方案比较,不仅疗效更好,而且可更好地改善子宫内膜厚度,促进患者症状更快改善,还能显著改善性激素指标与子宫内膜螺旋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甚至可以明显减少不良反应,疗效好,安全性高。。。

    人工流产阴道出血黄体酮戊酸雌二醇子宫内膜功能血流动力学指标性激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