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环境与职业医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环境与职业医学
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中华预防医学会
环境与职业医学

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中华预防医学会

吴凡

月刊

1006-3617

zazhi2@scdc.sh.cn

021-61957508,512,515,518

200052

上海市延安西路1326号

环境与职业医学/Jour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 Occupational Medicin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中华预防医学会系列杂志优秀期刊、中国生物医学核心期刊、中国预防医学卫生学类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源期刊,美国化学文摘(CA)数据库源期刊。《环境与职业医学》杂志创刊于1984年,是由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华预防医学会主办,上海市预防医学研究院、华东区域劳动卫生职业病防治中心协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专业性学术类期刊。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6-3617,中国标准刊号:CN31-1879/R。《环境与职业医学》杂志编委会由13名国际编委与69名中国编委及12名顾问组成。前者主要是来自美国、加拿大、日本、瑞典、德国等国的国际学术专家,后者主要来自中国22所大学、16所预防医学和环境科学类研究院及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等机构的著名学者。其中院士1名,教授65名;61.2%为博士及硕士导师。15名常务编委担任每期稿件的第五审定稿工作。每期还另设执行编委1-2人。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手传振动与职业健康

    张忠彬卜千贾乐乐
    1193-1197页
    查看更多>>摘要:手传振动作业广泛存在,其所致手臂振动病较难治愈,严重影响患者健康和生活质量.围绕手传振动及其职业健康危害防控,本文从手传振动的健康危害现状、手传振动的健康影响、手传振动及其健康影响的监测、手臂振动病的诊断与治疗以及手传振动健康危害的防控等方面,阐述了手传振动与职业健康相关研究的进展,并对手传振动职业病危害防治的进一步研究等进行了展望.

    手传振动职业健康手臂振动病振动性白指手臂振动综合征预防和控制

    两种不同频率接振工人末梢循环和末梢神经损伤特征

    黄惠民白研陈子宇梁芷珊...
    1198-1203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手臂振动病危害严重,现缺乏有效的治疗和诊断,且现行接触限值低估了高频振动造成的健康损害.[目的]比较分析接触不同频率振动作业工人末梢循环和末梢神经损伤的情况.[方法]应用横断面调查的方法,以山东省某矿业公司凿岩工(187人)和广东省某运动器材厂高尔夫球杆头打磨工(228人)为研究对象,对其手部症状进行调查.使用SV106型振动测量仪测量接振工人的作业频谱,并计算8 h等能量频率计权加速度、累积振动暴露水平(CVEL),采用ISO计权模型预测10%白指患病率时的接振工龄.[结果]本次调查对象均为男性.接振组中打磨工手部症状报告率均高于凿岩工(P均<0.001),如末梢循环损伤(52.6%vs 19.3%)、末梢神经损伤(71.5%vs 23.0%)、手僵(64.0%vs 7.0%)及手指变形(69.7%vs 4.3%).打磨作业接振主频率(500~800 Hz)高于凿岩作业(125~160 Hz).CVEL、接振工龄与接振工人末梢循环损伤、末梢神经损伤累积患病率呈线性上升趋势,拟合直线的效果均较好(R2=0.812~0.988),且打磨工直线斜率均大于凿岩工.实际上,10%白指患病率时打磨工的接振工龄比凿岩工更短(6.81年vs 10.27年),而ISO计权模型预测10%白指患病率时凿岩工接振工龄更短(3.12年vs 8.23年).[结论]两种不同频率振动作业暴露水平及手部症状检出率均较高,高频作业对作业工人手部损害倾向于更大.

    手传振动手臂振动病患病率累积振动暴露水平

    手臂振动病与血管活性因子的关联性

    胡秀文陈子宇李嘉杰韦苑...
    1204-1208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手臂振动病(HAVD)是因长期接触手传振动导致的慢性进行性疾病,振动影响手指外周血管功能的机制尚不完全清楚.[目的]研究血管活性因子与HAVD的关联性,筛选特异性指标,为HAVD早期诊断及预防提供依据.[方法]使用判断抽样方法,分别抽取有(HAVD组)、无HAVD工人(振动接触组)及非手传振动作业工人(对照组)各60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三组人群血浆中白三烯B4(LTB4)、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5-羟色胺(5-HT)、白细胞介素-1β(IL-1β)、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浓度.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血管活性因子与HAVD的关联.构建多变量模型指标,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筛查预测HAVD的可能指标.(Y)[结果]HAVD组、振动接触组、对照组手部症状率分别为26.7%、66.7%、9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AVD组LTB4、5-HT、IL-1β、CGRP浓度高于振动接触组和对照组,振动接触组高于对照组(P<0.05),三组人群VEGF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LTB4(OR=1.048,95%CI:1.022~1.076)、5-HT(OR=1.011,95%CI:1.004~1.018)、IL-1β(OR=1.148,95%CI:1.071~1.230)、CGRP(OR=1.055,95%CI:1.008~1.104)浓度越高,发生HAVD的风险越高(P<0.05).ROC曲线分析所获曲线下面积:(Y)(0.969)>IL-1β(0.907)>LTB4(0.876)>5-HT(0.858)>CGRP(0.836).[结论]LTB4、5-HT、IL-1β、CGRP浓度随手传振动作业职业暴露而发生改变,可能与HAVD有关联,尚未发现VEGF与HAVD存在关联.可联合监测各生化指标来提高早期筛查HAVD的准确性.

    手臂振动病白三烯B4白细胞介素-1β血管内皮生长因子5-羟色胺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

    振动对体外血管内皮细胞中炎症因子及IncRNA MEG3表达的影响

    杨虹雨陈青松李正陈子宇...
    1209-1213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长时间暴露于振动可导致血管内皮损伤,炎症反应在血管内皮损伤中起着重要作用.研究表明长链非编码RNA(lncRNA)母系表达基因3(MEG3)参与内皮细胞的炎症损伤.[目的]探究振动对体外血管内皮细胞分泌炎症因子及IncRNA MEG3表达的影响.[方法]将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分为振动组和对照组:振动组分别施加63 Hz、6.76 m·s−2,200 Hz、5.08 m·s−2,250 Hz、4.56 m·s−2频段的振动,每日接振1~4 h,分别暴露1、2 d;对照组除不接触振动外,其他均与实验组相同.采用CCK-8检测不同振动频率和时间对HUVEC活力的影响.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细胞和上清液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IL)-8、IL-4、IL-10的浓度.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IncRNA MEG3的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63 Hz振动1 d组,1.5、3 h后细胞活力上升,2、2.5 h后下降;2 d组,振动1.5 h后细胞活力上升,2、2.5 h后下降.200 Hz振动1 d组,振动2、4 h后细胞活力上升,2.5、3 h后下降;2 d组,振动1.5 h后细胞活力上升,2.5 h后下降.250 Hz振动1 d组,1.5、2.5 h后细胞活力上升,3 h后下降;2 d组,振动1.5 h后细胞活力上升,3 h后下降.在63、200 Hz振动2.5 h,250 Hz振动3 h条件下,与对照组相比:1 d组和2 d组TNF-α、IL-8、IL-4、IL-10在细胞和上清液中浓度均升高;1 d组lncRNA MEG3的表达水平下降,2 d组仅63 Hz振动后lncRNA MEG3的表达水平下降.以上结果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振动可以诱导体外血管内皮细胞中炎症因子TNF-α、IL-8、IL-4、IL-10水平升高以及lncRNA MEG3表达水平下降.

    振动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炎症因子母系表达基因3

    不同类型防护手套减振效果和灵巧性分析

    肖斌蒋雍建温薇郭建宇...
    1214-1219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佩戴减振手套是一种简单且行之有效的预防手臂振动病的手段.由于振动作业的类型不同,对佩戴的减振手套要求存在差异.[目的]研究不同类型防护手套的减振效果和灵巧性,为振动作业人群科学佩戴减振手套提供依据.[方法]采取典型抽样方法,选择广东省28家企业的接振工人使用的9种防护手套(A、B主要材质为浸胶,C、D、E为橡胶,F、G为纺织纤维,H为棉纱,I为皮革)作为研究对象,调查与测量防护手套的基本参数,依据ISO 10819:2013采用手套振动传递率测试系统测试受试者佩戴不同防护手套的振动传递率,分析减振特征频谱,采用明尼苏达手灵巧度试验的放置试验测试灵巧度.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对手套厚度、振动传递率、灵巧性指数和握力指数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橡胶型手套(C、D、E)中、低频段的校正振动传递率平均值(T)H和高频段的校正振动传递率平均值均小于其他类型手套(分别为0.89~0.91和0.59~0.80),50~200 Hz频段的振动传递率为0.81~0.97,315~1250 Hz频段的振动传递率随着频率增加而下降(最小为0.13);其他类型手套(A、B、F、G、H、I)(T)M和(T)H分别为0.95~0.98和1.03~1.11,50~200 Hz频段的振动传递率为0.96~1.02,400~1250 Hz频段的振动传递率呈现增高趋势(最大为1.29).双层防护材料的橡胶型手套(C、D、E)的(T)M、(T)H以及40~1250 Hz频段的振动传递率较单层防护材料均有明显下降,但其他类型双层材料的手套(F、H、I)的(T)M和(T)H仍分别大于0.9和大于1.0,25~200 Hz频段的振动传递率较单层防护材料无明显变化(0.91~1.06),250~630 Hz频段的振动传递率增高(最大为1.22).浸胶型手套(A、B)灵巧性指数和握力指数最小,橡胶型手套C灵巧性和握力指数最大.防护手套厚度与振动传递率呈负相关,与灵巧性指数、握力指数均呈正相关(P<0.05),振动传递率与灵巧性指数、握力指数呈负相关(P<0.05).[结论]9种手套中,棉纱手套和皮革手套无减振效果,橡胶型手套具有一定减振效果,高频段减振效果优于低频段.手套减振材料越厚,减振效果更佳,但灵巧性越差,应根据实际接振作业选用合适的减振手套.

    手传振动手臂振动病手套振动传递率灵巧性

    手传振动对作业人员指端末梢神经影响的meta分析

    卜千李静芸陈娜贾乐乐...
    1220-1225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手传振动是最为常见的职业性有害因素之一,与指端末梢神经症状的发生密切相关.[目的]综合分析手传振动对作业人员指端末梢神经的影响.[方法]检索和收集在国内外数据库公开发表的关于手传振动对作业人员指端末梢神经影响的文献,结局指标为自诉手指麻木、手指刺痛等指端末梢神经症状的患病数(率),时间限定为各数据库建立至2021年12月.经筛选后,使用美国卫生保健质量和研究机构推荐的质量评价标准评估横断面研究文献质量,使用纽卡斯尔-渥太华量表评估队列研究文献质量.使用NoteExpress 3.2进行文献管理,数据收集提取采用Excel 2003.应用RevMan 5.4.1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计算合并效应的OR值,绘制森林图,以接振工龄作为亚组分析的依据.同时剔除权重最大的文献作敏感性分析,并通过绘制漏斗图对文献偏倚进行评价.[结果]共检索到3619篇文献,最终符合纳入条件的文献39篇,其中,中文文献29篇,英文文献10篇;横断面研究文献36篇,队列研究文献3篇.共计8399例研究对象,其中接振组5673例,对照组2726例.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对纳入的文献进行合并,结果显示:作业人员自诉手指麻木(OR=8.29,95%CI:5.43~12.66)、手指刺痛(OR=7.50,95%CI:4.78~11.77)、手指肿胀(OR=8.25,95%CI:4.06~16.76)、手指僵硬(OR=10.71,95%CI:3.60~31.87)、手指颤抖(OR=5.11,95%CI:2.60~10.04)、手无力(OR=11.05,95%CI:3.98~30.68)、手多汗(OR=2.70,95%CI:1.64~4.43)、手冷(OR=3.54,95%CI:2.42~5.18)的症状发生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亚组分析结果表明,作业人员自述手指麻木、手指刺痛等合并效应的OR值均表现为在接振的早、中期(工龄<5年组、5~10年组)上升(手指麻木:OR分别为11.11、19.07;手指刺痛:OR分别为4.70、16.55,均P<0.01),而在接振后期(工龄10~15年组、≥15年组)的OR值下降(手指麻木:OR分别为9.57、2.30;手指刺痛:OR分别为5.71、6.00,均P<0.01).敏感性分析显示合并后的效应量结果较稳定、可靠(OR=13.96,95%CI:4.85~40.13,Z=4.89,P<0.01).漏斗图结果显示存在发表偏倚.[结论]长期接触手传振动可引起手指麻木、手指刺痛、手指肿胀、手指僵硬、手指颤抖、手无力、手多汗、手冷的发生.

    手传振动手臂振动病职业暴露指端末梢神经meta分析

    鼠尾振动暴露大鼠血液中前列环素和血栓素的变化

    陈子宇魏诺言梁芷珊黄惠民...
    1226-1230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长期接触手传振动暴露会导致手臂振动综合征,表现之一是手臂外周血液循环障碍.血中前列环素I2(PGI2)及血栓素A2(TXA2)表达改变可能是振动致手臂振动综合征的重要机制之一.[目的]揭示大鼠鼠尾接触振动对血浆中PGI2、TXA2表达量的影响,探讨大鼠血浆中二者比值变化与鼠尾振动的关联.[方法]50只SPF级雄性SD大鼠,利用随机区组法分为对照组、1 d接振组、3 d接振组、7 d接振组、14 d接振组共5组,每组10只;大鼠放置于大鼠固定器中,摆放到固定台相应位置,大鼠尾巴置于振动仪用医用胶带固定好,固定台与振动仪不接触,使固定器之间、鼠尾之间不重叠;暴露剂量为125 Hz、5.9 m·s−2、4 h·d−1,振动方向是线性垂直振动;振动暴露结束取腹主动脉血,利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管因子PGI2、TXA2及其水解产物6-酮-前列腺素F1α(6-keto-PGF1α)、血栓素B2(TXB2)的表达量,并计算6-keto-PGF1α/TXB2值.利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血管因子的表达量是否与振动累积时间相关.[结果]1 d组、3 d组、7 d组、14 d组大鼠血浆6-keto-PGF1α的表达量分别为(896.12±124.37)、(1068.13±119.41)、(1215.26±122.64)、(1317.94±106.54)ng·L−1,均较对照组的(830.60±109.47)ng·L−1升高(P<0.001);PGI2的表达量分别为(86.49±2.40)、(107.90±2.65)、(114.02±2.16)、(126.95±1.94)ng·L−1,均较对照组的(60.09±2.11)ng·L−1升高(P<0.001);TXB2的表达量分别为(132.14±4.10)、(145.52±4.09)、(179.91±4.98)、(204.10±3.22)ng·L−1,均较对照组的(106.08±3.26)ng·L−1升高(P<0.001).3 d组、7 d组、14 d组大鼠血浆TXA2的表达量分别为(211.99±3.24)、(236.33±3.88)、(245.45±4.23)ng·L−1,均较对照组的(174.79±4.19)ng·L−1升高(P<0.001).与对照组相比,7 d组、14 d组大鼠6-keto-PGF1α/TXB2值均下降(P<0.05).6-keto-PGF1α、PGI2、TXB2、TXA2表达量均与振动累积时间呈正相关(r=0.84、0.84、0.80、0.84,P<0.001),6-keto-PGF1α/TXB2值与振动累积时间呈负相关(r=-0.24,P=0.003).[结论]大鼠鼠尾局部接触振动会使血液中PGI2和TXA2的表达量升高,且与振动暴露时间呈剂量-效应关系,PGI2与TXA2比值会随振动暴露的发生而呈现下降趋势.

    鼠尾振动大鼠鼠尾振动模型前列环素血栓素

    大鼠鼠尾振动模型的代谢组学研究

    梁芷珊杨虹雨丁春光陈子宇...
    1231-1236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手臂振动综合征所涉及的相关代谢物及代谢途径尚未阐明.[目的]通过代谢组学方法研究局部振动对大鼠血清中内源性代谢物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内源性代谢物发挥作用的代谢通路,为进一步研究手臂振动综合征的作用机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32只7~8周龄的SPF级雄性SD大鼠,平均体重为(211.3±11.1)g,随机分为对照组(Ctrl组,14只)、7 d振动组(9只,连续接振7 d)、14 d振动组(9只,连续接振14 d).每天振动4 h,振动频率为125 Hz,频率计权加速度为4.9 m·s−2,振动方向为线性垂直振荡,Ctrl组除不接触振动外其他条件与振动组相同.接振完成后,腹主动脉采血取血浆,经代谢组学样品制备处理后,通过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飞行时间质谱联用方法分析大鼠血清代谢组的全局变化.采用主成分分析法(PCA)探究大鼠血清代谢轮廓变化,利用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筛选出差异性代谢物,并结合在线数据库对差异性代谢物进行代谢通路富集分析.[结果]PCA分析显示,与Ctrl组相比,7 d组、14 d组大鼠血清代谢轮廓区分明显;7 d组和14 d组大鼠血清代谢轮廓部分重叠.OPLS-DA分析显示各组间代谢存在差异,解释能力R2Y=0.914,预测能力Q2=0.58.通过OPLS-DA分析从7 d组和14 d组分别筛选出26种和119种差异性代谢物,其中7 d组和14 d组间有24种共同差异性代谢物.代谢组学通路分析结果显示,在14 d组中大鼠血清代谢变化主要与花生四烯酸代谢有关,其中具有显著影响的代谢物为花生四烯酸、前列腺素E2和前列腺素D2.[结论]局部振动可影响大鼠体内正常代谢.振动14 d时中具有显著影响的代谢途径为花生四烯酸代谢,花生四烯酸、前列腺素E2、和前列腺素D2为具有显著影响的差异性代谢物.

    局部振动大鼠代谢组学花生四烯酸前列腺素E2前列腺素D2

    手传振动对神经系统影响的研究进展

    卜千李静芸陈娜贾乐乐...
    1237-1241页
    查看更多>>摘要:手传振动是工作场所最为常见的物理性有害因素之一,其导致的手臂振动综合征缺乏有效的措施,严重影响作业人员的身心健康.神经系统作为手传振动所致健康损害的重要靶点,近年关于手传振动对神经系统功能影响的研究在若干方面均取得了一定进展.本文基于国内外相关文献,分别从周围神经、自主神经以及中枢神经系统三个方面介绍了手传振动引起的神经系统功能损伤;在此基础上从振动频率、环境温度以及个体因素探讨振动性神经损伤的影响因素,并对振动性神经损伤相关的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

    手传振动振动性神经损伤手臂振动综合征

    基于大气污染累积健康风险的天津市空气质量健康指数研究

    倪洋张继勉白羽曾强...
    1242-1248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累积风险指数(CRI)可综合考虑多种大气污染物对健康的联合作用,但目前罕见基于大气污染CRI构建空气质量健康指数(AQHI)的研究.[目的]基于大气污染物CRI构建天津市AQHI并对其有效性进行验证.[方法]收集天津市2015—2019年每日大气污染、气象因素、非意外死亡数据,并建立时间序列数据库,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方法对数据的基本分布特征进行分析.采用广义相加模型的单污染物模型和双污染物模型建立大气污染物与非意外死亡的暴露反应关系,筛选最佳滞后天数和指示污染物,然后采用多污染物模型计算大气污染的CRI值,并依据CRI值构建AQHI并分级.最后采用广义相加模型分别建立AQHI和空气质量指数(AQI)与非意外死亡的暴露反应关系,并对暴露反应关系系数进行比较,以广义交叉验证(GCV)值和模型的R2对AQHI的有效性进行验证.[结果]本研究选择lag1为最佳滞后天数,在综合考虑超标情况和统计学模型结果的基础上,选择PM2.5、SO2、NO2和O3作为最终的指示污染物.4种指示污染物的浓度每升高1μg·m−3对非意外死亡影响的效应值b,分别为−0.00002、0.00079、0.00015和0.00042.基于上述系数计算CRI,并构建AQHI.按照分级标准提示,63%的时间是处于低风险级别,有34%的时间处于中风险级别.分别建立了AQHI和AQI与全人群、女性人群和男性人群非意外死亡的暴露反应关系,结果显示,AQHI每增加一个四分位数间距(IQR),全人群、女性人群和男性人群非意外死亡的超额风险均高于AQI的相应指标值;且AQHI模型的GCV值(分别为2.694、1.819、1.938)均低于AQI模型的GCV值(分别为2.747、1.850、1.961),AQHI模型的R2值(分别为0.849、0.780、0.820)均高于AQI模型的R2值(分别为0.846、0.776、0.817).[结论]与AQI相比,基于大气污染物的CRI构建的AQHI能够较好地预测天津市空气污染对人群的健康风险.

    大气污染累积风险指数空气质量健康指数天津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