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环境与职业医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环境与职业医学
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中华预防医学会
环境与职业医学

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中华预防医学会

吴凡

月刊

1006-3617

zazhi2@scdc.sh.cn

021-61957508,512,515,518

200052

上海市延安西路1326号

环境与职业医学/Jour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 Occupational Medicin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中华预防医学会系列杂志优秀期刊、中国生物医学核心期刊、中国预防医学卫生学类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源期刊,美国化学文摘(CA)数据库源期刊。《环境与职业医学》杂志创刊于1984年,是由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华预防医学会主办,上海市预防医学研究院、华东区域劳动卫生职业病防治中心协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专业性学术类期刊。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6-3617,中国标准刊号:CN31-1879/R。《环境与职业医学》杂志编委会由13名国际编委与69名中国编委及12名顾问组成。前者主要是来自美国、加拿大、日本、瑞典、德国等国的国际学术专家,后者主要来自中国22所大学、16所预防医学和环境科学类研究院及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等机构的著名学者。其中院士1名,教授65名;61.2%为博士及硕士导师。15名常务编委担任每期稿件的第五审定稿工作。每期还另设执行编委1-2人。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孕前和孕期大气NO2暴露与小于胎龄儿和大于胎龄儿发生风险关联的易感暴露窗口识别

    陈娟徐洲阳邓芙蓉郭新彪...
    119-126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大气二氧化氮(NO2)暴露可能会增加小于胎龄儿(SGA)和大于胎龄儿(LGA)的发生风险.然而,既往研究在推测孕期大气污染暴露影响的易感窗口时,主要是将孕期划分为相对较长的暴露时期,如孕早、中、晚期或者妊娠月.目前尚无研究探索过怀孕前后大气NO2周均暴露水平与SGA和LGA发生风险的关联.[目的]评估孕前和孕期大气NO2暴露对SGA和LGA发生风险的影响,并细化暴露窗口为每周,以更为准确地分析NO2暴露的易感窗口.[方法]本研究依托在天津市开展的"环境和生活因素在人整个生命轨迹中对代谢健康的影响研究(ELEFANT)"项目建立出生队列,获取末次月经日期和分娩日期均在2014年6月至2016年6月期间且孕周为24~42周的10916名单胎妊娠孕妇信息.基于中国空气质量再分析数据集(CAQRA),获得每名孕妇孕前和整个孕期NO2日均暴露水平.应用分布式滞后模型结合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调整孕妇年龄、民族、文化程度、职业、孕前体重指数、居住地、怀孕次数、生产次数、吸烟和饮酒情况,丈夫吸烟情况,怀孕季节等潜在混杂因素,评估孕前12周和孕期NO2周均暴露水平与SGA和LGA发生风险的关系.回归结果以NO2每增加3μg·m?3,SGA和LGA发生风险的危险比(HRs)及其95%置信区间(CIs)表示.[结果]研究对象孕前期、孕早期、孕中期、孕晚期和整个孕期NO2平均暴露水平分别为(39.6±10.8)、(42.7±10.5)、(44.8±12.7)、(37.7±11.1)和(41.6±4.8)μg·m-3.孕早期NO2暴露水平每增加3μg·m-3,SGA发生风险升高19.0%(95%CI:8.0%~32.0%).孕前、孕早期和整个孕期NO2暴露水平每增加3μg·m?3,LGA发生风险分别升高7.0%(95%CI:1.0%~13.0%)、37.0%(95%CI:29.0%~46.0%)和19.0%(95%CI:9.0%~31.0%).SGA的NO2暴露易感窗口为怀孕前第7~12周和孕期第6~12周,其中在怀孕前第12周的估计效应值最大,NO2暴露水平每增加3μg·m?3,SGA发生风险升高6.0%(95%CI:3.2%~8.9%).LGA的NO2暴露易感窗口为怀孕前第1~12周和孕期第1~6周,其中在怀孕前第12周的估计效应值最大,NO2暴露水平每增加3μg·m?3,LGA发生风险升高6.1%(95%CI:4.5%~7.8%).[结论]大气NO2暴露可增加SGA和LGA发生的风险,其细化到周的易感窗口期位于孕前12周和孕早期内.

    二氧化氮小于胎龄儿大于胎龄儿易感暴露窗孕前

    学龄期儿童重金属暴露水平与其体格发育相关指标的关联性研究

    张乔柔曹云田英雷晓宁...
    127-132,140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环境中重金属广泛存在,难以降解且存在生物富集.儿童体格发育尚不成熟,重金属暴露可能对其产生不可逆转的危害,然而目前研究结论尚不一致.因此,关注重金属污染物对体格发育的影响至关重要.[目的]检测山东莱州湾地区学龄期儿童重金属暴露水平,并探讨重金属暴露水平与学龄期儿童体格发育指标的关联.[方法]本研究对象来自山东莱州湾出生队列中2010年9月至2013年12月招募的孕妇所生育的子女,截至2019年7—9月随访时年满7周岁者,共318名.收集其尿液并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检测尿中砷(As)、镉(Cd)、铅(Pb)、汞(Hg)4种重金属的水平,同时对儿童身高、体重、腰围及体脂百分比进行测量,并计算体重指数(BMI),分析儿童尿中4种重金属水平与儿童体格发育相关指标的关联.[结果]该318名学龄期儿童年龄((x)±s)为(7.77±0.67)岁.其尿中As、Cd、Pb、Hg这4种重金属的中位数(M)及其第25、75百分位数(P25,P75)水平分别为:73.98(44.81,124.61)、0.40(0.27,0.58)、1.20(0.71,1.72)、2.38(1.32,4.80)μg·g-1(以肌酐计).儿童尿Cd水平(经自然对数转换)与其体重、BMI、腰围呈正向关联(P<0.05),其回归系数b及其95%可信区间(CI)分别为0.99(0.14~1.83)、0.43(0.06~0.81)和1.35(0.27~2.42);而其他金属元素未见与以上体格发育指标有关联(P>0.05).性别分层后发现,男孩尿Cd水平与其身高、体重、BMI、腰围呈正向关联(P<0.05),b及其95%CI分别为1.73(0.53~2.93)、2.03(0.60~3.47)、0.75(0.11~1.38)、2.66(0.85~4.47);而女童中未见此关联.进一步对男童BMI按正常、超重及肥胖标准分层后发现,较高尿Cd水平与男性儿童肥胖的风险增加呈正向关联(P<0.05),b及其95%CI为2.34(1.02~5.36).[结论]山东莱州湾地区男童尿Cd暴露水平与其身高、体重、BMI、腰围均呈正向关联,且可能与男童的肥胖有关.

    重金属尿镉体格发育性别差异体重指数

    慢性醋酸铅染毒对小鼠焦虑样行为和血清代谢组学的影响及相关关系研究

    李韵婷朱嘉伟许永杰刘安飞...
    133-140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长期低浓度接触铅可损害中枢神经系统,引起焦虑样行为,这一过程与血清代谢物改变的关系尚不清楚.[目的]探究不同剂量慢性醋酸铅(PbAc)暴露对小鼠焦虑样行为及血清代谢物的影响,从代谢组学角度探讨铅暴露对小鼠神经行为损伤的作用机制.[方法]4周龄SPF级C57BL/6J小鼠共64只,雌雄各半.小鼠根据性别随机分为4组,每组16只:对照组(正常饮水)、20 mg·L-1 PbAc组、100 mg·L-1 PbAc组、500 mg·L-1 PbAc组.小鼠自由饮用含不同浓度PbAc水10周后,采用旷场实验检测小鼠焦虑样行为改变.麻醉小鼠后摘眼球取血,分离血清,采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结合主成分分析和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比较不同剂量铅暴露对小鼠血清中代谢物的影响.对差异代谢物进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富集分析,并且对差异代谢物与行为学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旷场实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100 mg·L-1和500 mg·L-1 PbAc组在中心区域运动时间减少,500 mg·L-1 PbAc组中心区域穿越次数减少,100 mg·L-1和500 mg·L-1 PbAc组排便次数增加(P<0.05).在正离子和负离子模式下,与对照组比较,20 mg·L-1 PbAc组筛选出157种差异代谢物,其中上调的差异代谢物80种,下调的差异代谢物77种;100 mg·L-1 PbAc组筛选出172种差异代谢物,其中上调的差异代谢物57种,下调的差异代谢物115种;500 mg·L-1 PbAc组筛选出119种差异代谢物,其中上调的差异代谢物42种,下调的差异代谢物77种.对差异代谢物进行KEGG富集分析,发现代谢通路的改变主要涉及初级胆汁酸的生物合成、胆汁分泌、胆固醇代谢.差异代谢物中,炔诺酮与中心区域穿越次数呈正相关(r=0.406,P<0.05),二氢胸腺嘧啶与中心区域穿越次数呈负相关(r=-0.346,P<0.05),溶血磷脂酰胆碱22:1和溶血磷脂14:0与中心区域停留时间呈负相关(r=-0.429,P<0.05;r=?0.374,P<0.05).[结论]慢性铅暴露可引起小鼠焦虑样行为,这种行为改变与血清中代谢产物改变相关,差异代谢物主要富集到初级胆汁酸生物合成、胆汁酸分泌和胆固醇代谢通路.

    神经毒性焦虑样行为血清代谢物代谢组学

    基于HIF-1α/VEGF轴探讨孕前PM2.5暴露对小鼠母胎界面血管重构的影响

    张英英张文平白文琳李奔...
    141-146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大气细颗粒物(PM2.5)可引起胚胎早期发育异常,导致胚胎停育、自然流产等不良妊娠结局.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轴调控的母胎界面血管重构是胚胎早期发育的关键环节.[目的]观察孕前PM2.5暴露对小鼠受孕前子宫状态和受孕后母胎界面血管重构的影响,并探讨HIF-1α/VEGF轴在其中的调控作用.[方法]选取8周龄性成熟C57BL/6J小鼠雌性40只,雄性若干(交配使用,不做任何处理),适应性饲养1周.将雌鼠分为PM2.5暴露组和对照组,每组20只.PM2.5暴露组小鼠给予鼻腔滴注3 mg·kg?1的PM2.5悬液,隔天1次,持续4周;对照组给予同等剂量经空白采样膜处理的悬液.染毒期间每周记录雌鼠体重.染毒结束后每组各取6只雌鼠断头处死,取子宫称重并计算其脏器系数,利用HE染色观察子宫组织病理学形态,同时检测HIF-1α、VEGF及其受体Flt-1和Flk-1的mRNA表达.将各组剩余14只雌鼠按照雌雄2:1合笼过夜,统计受孕比例.妊娠第10天(GD10)断头处死,解剖子宫,利用HE染色观察胚胎和胎盘组织病理学形态,同时检测母胎界面血管生成分子标志物HIF-1α、VEGF及其受体Flt-1和Flk-1的mRNA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孕前PM2.5暴露对雌鼠体重增长无明显影响,但可引起子宫脏器系数降低,同时伴随有子宫内膜变薄等病理学损伤,以及HIF-1α、VEGF及其受体Flt-1和Flk-1的mRNA表达下降(均P<0.05).孕前PM2.5的暴露进一步引起雌鼠出现受孕比例降低(对照组:9/14;暴露组:5/14),胚胎排列不齐,发育异常,胎盘变小,螺旋动脉血管管壁变薄(对照组:1.00±0.06;暴露组:0.86±0.08;P=0.01)等病理学变化,HIF-1α、VEGF及其受体Flk-1的mRNA表达明显下降(均P<0.05).[结论]孕前PM2.5暴露可引起雌鼠子宫病理学损伤和血管生成异常,进一步影响受孕后母胎界面的血管重构,HIF-1α/VEGF轴可能发挥调控作用.

    孕前细颗粒物血管形成低氧诱导因子-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外来员工长工时和轮班作业与睡眠状况的相关性

    赵秋雯戴俊明李赞于洋...
    147-152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长工时和轮班作业对职业人群的身心健康危害不容低估.[目的]了解上海外来员工长工时与轮班作业现状,分析二者对于该人群睡眠状况的影响.[方法]于2018年7—9月,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的方法开展横断面调查,纳入上海市6个区7家规模300人以上的工作场所,共招募3215名在职员工,发放自拟统一调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2976份,问卷有效率92.6%.问卷内容包括一般人口学特征、个人健康行为方式、工作相关因素、每周工作时间及轮班作业情况、睡眠状况.采用单因素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长工时及轮班作业与睡眠状况间的关联,并运用乘积项评价长工时与轮班作业的交互作用.[结果]研究对象平均年龄(30.98±9.49)岁,男女比1:1.20,外来员工2382人(80.0%).在外来员工中,平均每周工时为(57.23±13.14)h,长工时(每周工作>40 h)者占80.6%(1919/2382),超长工时(每周工作时间>55 h)者占60.3%(1436/2382),轮班作业者占25.4%(600/2366),均高于本地员工(均P<0.001).外来员工的失眠和睡眠不足流行率分别为46.3%(1091/2356)和25.4%(597/2354).logistic回归模型显示,校正了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月收入等人口学特征以及职业类型和个人健康行为后,与每周工时≤40 h相比,每周工时55~60 h是外来员工失眠的危险因素(OR=1.33,95%CI:1.02~1.72),而每周工时>60 h同时是外来员工失眠(OR=1.37,95%CI:1.05~1.78)及睡眠不足(OR=1.73,95%CI:1.28~2.35)的危险因素.轮班作业仅与失眠存在关联(OR=1.37,95%CI:1.11~1.69).此外,每周工时与轮班作业存在交互作用,每周工时>60 h且轮班作业的外来员工出现失眠的风险增加(OR=2.35,95%CI=1.20~4.60).[结论]外来员工普遍存在长工时与轮班作业现象,两者对失眠的影响存在交互作用.

    外来员工长工时轮班作业睡眠状况失眠睡眠不足

    2011—2020年中国省级疾控中文论文的文献计量和可视化分析:基于CSCD数据库

    陈姣王晓宇汪源丁瑾瑜...
    153-160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分析我国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简称疾控)的科技论文发表情况,可以了解疾控科研实力、优势学科、研究热点、人才建设等情况,有利于进一步优化疾控的科研建设.[目的]对2011—2020年我国省级疾控发表的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论文进行文献计量学分析并绘制可视化图谱,以了解该十年我国省级疾控的科研产出情况.[方法]2021年4月以中国知网为检索数据库,分别检索2011—2020年我国31个省级疾控(未纳入台湾省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疾控机构)以第一单位发表的CSCD来源论文,最终纳入CSCD论文5231篇.文献计量分析指标包括CSCD论文的发表量及基金资助率,CSCD论文占比,CSCD论文高载文期刊分布,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的文献数量;并采用Citespace 5.8.R1软件分别制作作者合作网络图谱、关键词共现图谱、关键词聚类信息表和关键词突现图谱.[结果]研究期间CSCD论文发表量整体呈平稳趋势,总基金资助率为61%,并呈逐年升高的趋势(由2011年的49.3%增加至2020年的68.7%).江苏省、福建省、北京市疾控CSCD论文量排名前三.《中华流行病学杂志》《中国公共卫生》《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中华预防医学杂志》《中华地方病学杂志》是排名前五的高载文期刊.CSCD论文发文量排名前三的作者(以合作作者身份统计)是河南省疾控的许汴利(110篇)、福建省疾控的严延生(72篇)、北京市疾控的王全意(71篇),研究的内容分别是寄生虫病和传染病流行病学、自然疫源性疾病及艾滋病等防治、传染病流行病学.关键词共现图谱显示艾滋病、人兽共患病、手足口病等(频次均≥90)是近十年省级疾控研究的重点方向,关键词聚类类别之间联系紧密,虽有差异,但主题集中于病毒和慢性病研究.关键词突现图谱提示随着时间的推移,研究前沿从肠道病毒、汉坦病毒、寨卡病毒等传染性疾病逐渐向食源性疾病和肿瘤、老年疾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转变.[结论]近十年我国省级疾控的科技论文发文量呈现整体稳中有升的趋势,研究者和机构的重点关注方向为传染性疾病、寄生虫病等,而食源性疾病、老年疾病等则是热点前沿方向.

    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科技论文文献计量可视化分析

    城市建成环境对循环系统疾病死亡率的影响:以中国17个城市为例

    翟星星沈育生崔胜辉
    161-167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针对循环系统疾病,此前研究多集中在空气污染、气象因素对它的影响,忽略了城市建成环境会影响循环系统疾病的发生.[目的]探讨中国城市建成环境对循环系统疾病死亡的影响,并量化其影响效果.[方法]以中国17个城市为研究对象,收集2000—2019年循环系统疾病死亡数据和城市建成环境数据(涉及城市绿化、城市用地、城市土地混合、城市道路设施、城市医疗设施).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分析循环系统疾病死亡率与建成环境的关系,并进行定量分析.深入探究当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相异、空气质量状况不同的情况下,建成环境会对循环系统疾病死亡产生何种影响.[结果]城市建成环境会对循环系统疾病死亡率造成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城市绿地面积以及商业用地面积与循环系统疾病死亡呈负相关关系,其回归系数分别为-0.550、-0.280(P<0.05);相反,城市道路面积的扩大、居住密度的升高以及土地混合度的增大则伴随着循环系统疾病死亡率的升高,其回归系数分别为0.322、0.283、0.176(P<0.05).当城市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时,商业用地占比对循环系统疾病的影响表现得更加明显,回归系数为-0.476(P<0.05).在城市空气污染状况加重时,人均绿化面积与人均道路面积对疾病的影响作用更加突出,回归系数分别为-0.528、0.372(P<0.05).[结论]城市建成环境与循环系统疾病死亡率存在相关性.人均绿化覆盖面积、商业用地占比与循环系统疾病死亡率呈负相关;人均城市道路面积、居住用地占比、土地混合度与循环系统疾病死亡率呈正相关.

    循环系统疾病死亡率多元线性回归建成环境健康城市

    森林疗法对疲劳状态职业女性心理健康的改善效果

    宋晨李悦张亚京吴建平...
    168-173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职业女性因工作、生活压力易产生疲劳.自然环境对改善健康有积极效应,但目前研究较少关注到森林疗法对职业女性身心健康的影响.[目的]探究森林疗法对疲劳状态职业女性心理健康的改善效果.[方法]本研究选取城市和森林两种环境,共招募12名具有疲劳症状的受试者,随机分城市、森林两组,每组6人,平均年龄分别为24.7岁和28.4岁,均为公司员工,分别以简明心境量表、中文版压力自评量表、疲劳自评量表检测情绪、疲劳、压力状态,作为心理指标的基线值,得分越高分别表示消极情绪、疲劳和压力水平越高.森林组运用森林疗法(在森林环境中进行森林漫步和静坐)开展现场实验,城市组按照同样的时间段在城市环境中开展漫步和静坐.以唾液皮质醇作为生理指标,实验第1天采集基线生理指标;第2天进行现场实验和生理、心理指标采集,包括上午步行前的生理指标采集,步行后的生理、心理指标采集,下午静坐前和静坐期间的生理指标采集,静坐后的心理指标采集.活动结束一周后对受试者的情绪和疲劳状况进行追踪调查.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Wilcoxon符号秩检验比较各指标的变化特征.[结果]生理指标中,森林组上午步行前、后的唾液皮质醇浓度低于同一时间的基线值(均P=0.043),分别降低2.21、1.86 nmol·L-1;步行后、静坐第15分钟时森林组唾液皮质醇浓度的降幅有大于城市组的趋势(均P=0.068).情绪指标中,在"疲劳"维度得分上,步行后森林组降幅有大于城市组的趋势(P=0.065),静坐后森林组降幅大于城市组(P=0.024);"活力"维度得分上,步行后森林组增幅有大于城市组的趋势(P=0.054),静坐后森林组增幅大于城市组(P=0.045);"总情绪紊乱"得分上,静坐后森林组降幅有大于城市组的趋势(P=0.054).疲劳指标中,步行后和静坐后森林组"躯体疲劳""精神疲劳""疲劳后果"及"疲劳程度总分"的降幅均大于城市组(均P<0.05).压力指标中,静坐后两组"失控感""紧张感"和"压力总分"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一周后,两组在情绪、疲劳各维度得分变化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森林疗法对疲劳状态职业女性的负性情绪和疲劳症状具有调节作用,但短期的森林疗养效果持续时间有限.

    森林疗法职业女性疲劳症状唾液皮质醇压力

    饮水型慢性氟中毒大鼠硬组织氟蓄积的对比研究

    杨世榕刘纯丁琪杨桦...
    174-178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既往有大量关于氟全身骨损害的研究报道,但是关于颌骨氟蓄积特征的认识还较少.颌骨是全身骨组织的同源发生组织,是口腔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框架结构.[目的]研究饮水型慢性氟中毒SD大鼠持续染氟期间牙齿、颌骨及股骨中氟蓄积情况及变化趋势.[方法]取144只3周龄SD大鼠,雌雄各半,随机均分为2组,正常对照组及染氟组.正常对照组大鼠饮用来自贵州地区消毒过滤的纯净水,水中的氟含量为0.08 mg·kg-1(低于国家水质标准1 mg·kg-1),染氟组大鼠饲以150 mg·L-1的氟化钠(NaF)水溶液.分别染氟3、5、7个月后,采用氟离子电极法测定尿、血、牙、颌骨、股骨中氟离子含量.[结果]染氟组及正常对照组大鼠不同生物样本中氟含量无性别差异(均P>0.05).染氟3个月后,染氟组大鼠均出现约II级氟斑牙表现,染氟组大鼠血、尿中氟离子含量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均P<0.05),表明饮水型慢性氟中毒大鼠模型建模成功.正常对照组大鼠股骨中氟离子含量保持稳定,3个月时颌骨氟、牙氟含量分别为(1097.36±470.34)、(453.09±173.43)mg·kg?1,7个月时颌骨氟、牙氟含量分别为(2113.18±634.49)、(1604.80±160.43)mg·kg?1,颌骨及牙齿表现出氟蓄积增加的时间正效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染氟组大鼠持续饲氟后,3个月时颌骨氟、牙氟、股骨氟含量分别为(3145.02±765.82)、(1550.20±77.73)、(3640.55±699.42)mg·kg?1,7个月时颌骨氟、牙氟、股骨氟含量分别为(8420.36±1728.56)、(4702.08±1417.06)、(6091.99±1384.97)mg·kg?1,三种硬组织均表现出氟蓄积增加的时间正效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累积增幅大于正常对照组.其中,颌骨氟增幅最大;5个月时颌骨氟、股骨氟、牙氟含量分别为(6485.02±2141.98)、(4914.99±1529.41)、(3365.21±1462.27)mg·kg?1,持续染氟至5个月后,发现颌骨中氟含量远高于股骨及牙齿中氟含量,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骼、牙齿等硬组织是氟敏感组织.与股骨比较,颌骨表现显著高氟蓄积,牙齿则表现相对滞后的氟蓄积特征.

    氟中毒尿股骨颌骨牙齿

    噪声暴露对大鼠肠道菌群结构的影响及功能预测

    崔亚男佘晓俊李宁宁张秀芝...
    179-185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噪声对机体产生多种负面影响,肠道菌群受环境影响并与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目前关于长期噪声暴露对肠道菌群的影响知之甚少.[目的]研究旨在探究噪声暴露对大鼠肠道菌群结构的影响,并进行菌群功能预测.[方法]雄性Wistar大鼠(6周龄,160~180 g)被随机分为对照、95 dB噪声暴露(NE_95dB)组和105 dB噪声暴露(NE_105dB)组,每组10只.NE_95dB和NE_105dB组大鼠分别暴露于95 dB声压级(SPL)及105 dB SPL的噪声中,每天4 h,连续30 d,对照组则暴露于背景噪声下.在末次噪声暴露结束后采集大鼠粪便用于肠道菌群的检测.基于16S核蛋白体RNA(rRNA)基因测序法对大鼠粪便中的菌群α、β多样性及结构进行分析比较,并应用隐性状态重建群落系统进化研究(PICRUSt)对肠道菌群基因进行功能预测.[结果]噪声暴露后大鼠肠道菌群结构与对照组比较存在差异.α多样性结果中,NE_95dB组与NE_105dB组比较的Chao1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而噪声暴露组的Shannon和Simpson指数相对于对照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β多样性分析显示对照组与噪声暴露组样本之间的物种丰度差异较大(P=0.001).进一步的物种分析表明,与对照组比较,在属水平的瘤胃菌属NK4A214群(P<0.05)和未分类_消化球菌属(P<0.01)的相对丰度在NE_105dB组增高,副沙门氏菌属(P<0.05)在NE_95dB组的相对丰度增高.除此之外,与NE_95dB组比较,瘤胃菌属NK4A214群(P<0.05)在NE_105dB组也增高.PICRUSt功能预测分析显示:对照组与NE_95dB组比较的差异通路共8个,其中D-精氨酸和D-鸟氨酸代谢、抗坏血酸和醛糖酸盐代谢、类胡萝卜素生物合成、甘油磷脂新陈代谢、矿物质吸收、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信号通路和非同源性末端结合下调,核苷酸代谢上调;对照组与NE_105dB组比较的差异通路共38个;D-精氨酸和D-鸟氨酸代谢、矿物质吸收通路是两噪声暴露组共同存在的差异代谢通路,且相对于对照组都呈下调趋势.[结论]长期噪声暴露改变了大鼠肠道菌群结构,并可能影响多种菌群基因代谢功能.

    噪声16S核蛋白体RNA基因肠道菌群功能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