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环境与职业医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环境与职业医学
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中华预防医学会
环境与职业医学

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中华预防医学会

吴凡

月刊

1006-3617

zazhi2@scdc.sh.cn

021-61957508,512,515,518

200052

上海市延安西路1326号

环境与职业医学/Jour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 Occupational Medicin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中华预防医学会系列杂志优秀期刊、中国生物医学核心期刊、中国预防医学卫生学类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源期刊,美国化学文摘(CA)数据库源期刊。《环境与职业医学》杂志创刊于1984年,是由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华预防医学会主办,上海市预防医学研究院、华东区域劳动卫生职业病防治中心协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专业性学术类期刊。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6-3617,中国标准刊号:CN31-1879/R。《环境与职业医学》杂志编委会由13名国际编委与69名中国编委及12名顾问组成。前者主要是来自美国、加拿大、日本、瑞典、德国等国的国际学术专家,后者主要来自中国22所大学、16所预防医学和环境科学类研究院及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等机构的著名学者。其中院士1名,教授65名;61.2%为博士及硕士导师。15名常务编委担任每期稿件的第五审定稿工作。每期还另设执行编委1-2人。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前期降水条件在安徽省极端降雨对细菌性痢疾发病影响中的调节作用

    刘雨晨龚磊吴家兵肖永康...
    304-308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气候变化导致极端降雨事件频发,细菌性痢疾发病率较高且与极端降雨关系较为密切,极端降雨及其前期降水条件对该病发病影响值得关注.[目的]定量分析前期降水条件在安徽省极端降雨对细菌性痢疾发病影响中的调节作用,并探讨该作用在城乡间的差异.[方法]收集2006年1月1日—2017年8月31日期间安徽省CN05.1气象数据和细菌性痢疾病例数据.构建安徽省极端降雨事件与当日发病例数的暴露反应泊松回归模型,探讨前期降水条件在极端降雨事件对细菌性痢疾发病影响中的调节作用,并进一步按城乡分层分析.[结果]本研究共纳入细菌性痢疾病例129459例,日均30.39例.研究发现,与前期干燥且无极端降雨的情况相比,前期干燥且存在极端降雨的情形对全省人群细菌性痢疾发病影响无明显差异(P>0.05),但前期湿润却会显著增加极端降雨后全省人群的细菌性痢疾发病风险(前期湿润却无极端降雨:RR=1.281,95%CI:1.264~1.298;前期湿润且存在极端降雨:RR=1.267,95%CI:1.167~1.376).城乡分层后,前期降水条件同样显示出在极端降雨事件中对细菌性痢疾发病的调节作用:与前期干燥且无极端降雨的情况相比,前期干燥且存在极端降雨的情形对城市和农村人群细菌性痢疾发病无明显影响(均P>0.05).但在城市或农村地区,前期湿润且无极端降雨时(城市:RR=1.391,95%CI:1.362~1.421;农村:RR=1.222,95%CI:1.201~1.243)及前期湿润且存在极端降雨时(城市:RR=1.364,95%CI:1.193~1.559;农村:RR=1.218,95%CI:1.098~1.352)细菌性痢疾发病风险均升高.[结论]在极端降雨对安徽省细菌性痢疾发病影响中,前期降水条件在全省及城市和农村均存在一定调节作用,前期湿润条件下其发病风险升高.

    细菌性痢疾极端降雨前期降水条件城乡分层调节作用

    气温影响登革热传播的机制及未来气温变化对其传播风险的影响

    赵建国何冠豪肖建鹏祝光湖...
    309-314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登革热是由伊蚊传播的急性蚊媒传染病,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其流行趋势及防控形势愈加严峻,严重危害人群健康.[目的]以广州市作为研究点,建立人蚊耦合动力学模型,分析气温影响登革热传播的机制及预估未来不同气候变化情景下登革热的发病风险,为适应气候变化提供参考.[方法]收集广州市2015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登革热报告病例及气象数据,数据分别从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中国气象科学数据共享服务平台获得.2030s(2031—2040年)、2060s(2061—2070年)、2090s(2091—2099年)三个年代三种代表性浓度路径(RCP2.6、RCP4.5、RCP8.5)情景下所对应的气温数据通过第五次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5)提供的5个大气环流模式(GCMs)计算得到.通过构建登革热传播动力学(ELPSEI-SEIR)模型分别拟合2015—2019年登革热疫情趋势获得模型参数,分析气温影响登革热传播的机制,然后将2030s、2060s及2090s不同RCP情景下所对应的日平均气温纳入到已建立的动力学模型,预估未来不同气候变化情景下登革热的发病风险.[结果]2015—2019年广州市共报告登革热4234例,呈逐年上升趋势,其中本地和输入病例分别3741例、493例.回归结果显示,模型较好地拟合了广州市2015—2019年登革热疫情,拟合优度决定系数R2和均方根误差分别是0.82和1.96.气温与蚊媒习性间的"U"型或"倒U"型关系,可以直接影响蚊媒的数量,从而影响登革热的传播.结合未来不同气候变化情景的气温预估数据,发现大部分情景下气温升高均促进登革热传播,且流行期明显宽于基线阶段.具体来说,在RCP2.6和RCP4.5情景下,登革热疫情在2060s达到高峰;在RCP8.5情景下,预估2030s发病数最高但随后呈下降趋势,到2090s明显降低,但每年发病高峰时间明显提前,集中在5—7月.[结论]气温通过影响蚊媒的习性而影响蚊媒的数量和登革热的传播,未来大部分气候变化情景下登革热疫情呈上升趋势,但RCP8.5情景下,登革热的流行风险可能受到抑制,但流行季节可能提前.

    登革热动力学模型气候变化温度

    血浆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水平在多环芳烃职业暴露与焦炉工人认知功能障碍关联中的中介效应

    王馨张红梅宋展飞李阳阳...
    315-322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长期多环芳烃(PAHs)职业暴露是人群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同时还会引起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降低,但BDNF在职业多环芳烃暴露致工人认知障碍中是否发挥关键作用尚未明确.[目的]分析焦炉工外周血浆中PAHs水平与认知功能障碍的关联性,以及血浆BDNF水平在PAHs与认知功能障碍关联中的中介效应.[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研究,在太原市某大型企业抽取焦化厂(暴露组)和能源动力厂(对照组)工人,按年龄、教育程度、吸烟情况以1:1匹配获得138对工人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收集工人的基本资料,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MoCA)量表评估工人的认知功能,收集空腹肘静脉血,用高效气相色谱-质谱串联法(GC-MS)检测血浆中16种PAHs的浓度,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浆BDNF水平.采用多重线性回归模型分析血浆中12种PAHs水平与MoCA得分之间的关系,采用Bootstrap法对BDNF水平在二者关联中的中介效应进行分析.[结果]工人年龄和工龄的均数±标准差分别为(48.46±5.05)岁和(21.45±9.78)年,以中专或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为主(58.7%).暴露组血浆中Σ12PAHs水平的中位数及第25、75百分位数[M(P25,P75)]为20.937(9.454,38.387)μg·L–1,高于对照组水平[9.997(4.952,23.770)μg·L–1];MoCA总分为(22.82±2.38)分,低于对照组[(24.60±5.67)分](均P<0.05).暴露组血浆BDNF水平为(29.99±9.80)μg·L–1,与对照组的水平[(31.48±9.09)μg·L–1]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工人血浆中PAHs为自变量,以MoCA总分为应变量,调整协变量后,多重线性回归模型分析结果表明,血浆中Σ12PAHs每增加1μg·L–1,MoCA得分变化及其95%CI为–0.020(–0.035~ –0.005)分.按照工人血浆中Σ12PAHs水平的三分位数(8.31,23.76)μg·L–1为界,设置低(<P33)、中(P33~P66)、高(>P66)浓度3组哑变量.与低浓度组相比,高浓度组MoCA得分下降1.167分,其95%CI为–1.866~ –0.467分.血浆BDNF水平每增加1μg·L–1,MoCA得分增加0.066分,其95%CI为0.012~0.119分.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Σ12PAHs高浓度组出现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CI)的风险及其95%CI是低浓度组的2.635(1.085~6.398)倍.中介效应分析显示,血浆BDNF水平是PAHs与认知功能障碍之间的中间变量,在PAHs致认知功能障碍风险中,45.50%是由BDNF水平降低介导的.[结论]焦炉工血浆PAHs水平与MoCA得分呈负相关,且PAHs可能通过降低血浆BDNF水平介导认知功能障碍.

    多环芳烃气质联用认知障碍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中介效应

    1993—2018年中国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18~35岁成人中心型肥胖变化趋势及其人口学和社会经济学影响因素

    张思婷张继国贾小芳姜红如...
    323-330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近年来,我国居民饮食习惯和生活行为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中心型肥胖患病率的不断攀升成为了主要的公共卫生难题之一.[目的]分析1993—2018年中国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18~35岁成年人腰围分布变化及中心型肥胖流行趋势,并探讨其人口学和社会经济学因素差异,为进一步探索病因和采取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以"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1993—2018年共9轮随访调查数据为基础,选择其中18~35岁成年人作为研究对象,剔除人口学信息缺失及体格测量数据异常的观测后,共纳入16008个观测对象.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WS/T 428—2013《成人体重判定》的中心型肥胖诊断标准.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腰围水平的变化;采用Cochran-Armitage趋势检验分析中心型肥胖患病率的变化趋势;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全人群中心型肥胖的影响因素;分别对2018年不同人群的腰围水平和中心型肥胖患病率进行差异性比较.[结果]1993—2018年间中国15省(自治区、直辖市)18~35岁成人腰围及中心型肥胖患病率均呈上升趋势(P<0.05),中心型肥胖率男性从4.40%增至35.49%(P趋势<0.001),女性从6.33%增至18.31%(P趋势<0.001),年均增长率分别为8.14%、2.58%.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25~35岁男性(OR=1.285,95%CI:1.066~1.550)和女性(OR=1.558,95%CI:1.234~1.967)患中心型肥胖的危险性高于对照组18~24岁人群;城乡、地理位置和经济地带与男性中心型肥胖间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关联:城市男性患中心型肥胖的危险性较农村男性高39.5%(OR=1.395,95%CI:1.169~1.165),南方男性患中心型肥胖的危险性较北方男性低37.9%(OR=0.621,95%CI:0.519~0.744),西部经济地带男性患中心型肥胖的危险性较中部低27.1%(OR=0.729,95%CI:0.567~0.937),而东部经济地带男性患中心型肥胖的危险性较中部高21.8%(OR=1.218,95%CI:1.017~1.459).女性中未发现城乡、地理位置与中心型肥胖存在关联,仅西部经济地带女性患中心型肥胖的危险性较中部低32.4%(OR=0.676,95%CI:0.515~0.886);随着家庭人均年收入水平增高,女性患中心型肥胖的危险性降低,中(OR=0.749,95%CI:0.600~0.934)、高收入(OR=0.684,95%CI:0.542~0.864)女性患中心型肥胖的危险性低于对照组低收入女性.在全人群中,体重指数(BMI)水平越高伴随中心型肥胖的危险性越高,男性中超重、肥胖人群伴随中心型肥胖的可能性分别为体重正常人群的12.207(95%CI:10.228~14.568)和150.418(95%CI:111.186~203.492)倍;女性中分别为9.014(95%CI:7.446~10.912)和88.215(95%CI:61.411~126.717)倍.[结论]1993—2018年中国15省(自治区、直辖市)18~35岁成人腰围水平和中心型肥胖患病率逐年上升,其中男性的中心型肥胖形式更为严峻.性别、年龄、经济地带及BMI水平是中心型肥胖率的主要影响因素.建议加强青年人群中心型肥胖的早期筛查和干预,降低人群健康风险.

    中心型肥胖腰围成人人口学社会经济学

    miR-145和PTEN/AKT/mTOR通路在砷致大鼠流产及滋养层细胞损害中的作用

    彭涛梅雪峰李翔
    331-336,347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砷染毒可损害滋养层细胞进而诱导流产,但其机制尚不清楚.[目的]探讨miR-145和PTEN/AKT/mTOR通路在砷致孕鼠流产及滋养层细胞损害中的作用.[方法]动物实验:SD孕鼠2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生理盐水灌胃)、砷染毒流产组(10.65 mg·kg-1亚砷酸钠溶液灌胃,灌胃体积10 mL·kg-1),每组10只;砷染毒流产组出现流产后(染毒5~6 d),收集两组胎盘组织,实时定量PCR(RT-PCR)检测微小RNA-145(miR-145)、磷酸酶和张力蛋白同源物(PTEN)、蛋白激酶B(AKT)、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mRNA的表达水平,蛋白印迹法检测PTEN、AKT、mTOR、p-AKT、p-mTOR蛋白表达水平.细胞实验:将永生化人滋养层细胞系(HTR-8/SVNEO细胞)分为对照组、砷染毒组、miR-145过表达组、砷染毒+miR-145过表达组,各组细胞密度为5×105个·孔-1,砷染毒剂量为20μmol·L-1,培养环境为37°C、5%CO2,处理72 h,MTT法检测细胞存活率,结晶紫染色法检测单克隆形成数目,流式细胞法检测凋亡水平,Image J Angiogenesis Analyzer 1.8.0插件测定细胞总血管长度和总血管数目;基因和蛋白的检测指标和方法同"动物实验".[结果](1)动物实验: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砷染毒流产组胎盘组织miR-145表达水平升高(P<0.05),PTEN、AKT、mTOR mRNA及其蛋白和p-AKT、p-mTOR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5).(2)细胞实验:与对照组比较,砷染毒组、miR-145过表达组、砷染毒+miR-145过表达组存活率、单克隆形成数目、总血管长度、总血管数目降低,凋亡率升高(P<0.05);与砷染毒组、miR-145过表达组比较,砷染毒+miR-145过表达组存活率、单克隆形成数目、总血管长度、总血管数目降低,凋亡率水平升高(P<0.05).与对照组比较,砷染毒组、miR-145过表达组、砷染毒+miR-145过表达组miR-145 mRNA表达水平升高(P<0.05),PTEN、AKT、mTOR mRNA及其蛋白和p-AKT、p-mTOR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5);与砷染毒组、miR-145过表达组比较,砷染毒+miR-145过表达组miR-145 mRNA表达水平升高(P<0.05),PTEN、AKT、mTOR mRNA及其蛋白和p-AKT、p-mTOR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5).[结论]miR-145可能与砷染毒所致流产有关,miR-145可抑制滋养层细胞HTR-8/SVNEO增殖、血管形成,促进其凋亡,其机制可能与PTEN/AKT/mTOR通路的抑制有关.

    微小RNA-145磷酸酶和张力蛋白同源物蛋白激酶B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流产滋养层细胞

    空勤人员宇宙辐射职业危害的研究进展

    孙艺哲罗永斌凃娜
    337-342页
    查看更多>>摘要:根据中国民航局2020年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目前共有超过6万名的飞行员和超过10万名乘务员在各航空公司持证上岗.这些空勤人员的健康是维护和延续民用航空顺利发展的的基础.空勤人员在高空中会受到宇宙辐射的照射,然而由于宇宙辐射种类复杂、多变、难以准确测量,因此其对空勤人员的健康是否有影响并没有定论.本文介绍了宇宙辐射对空勤人员的影响,回顾了国内外对于宇宙辐射剂量的估算并总结了剂量测量方法种类和局限性,并指出了现有的空勤人员职业健康管理的不足,对加强空勤人员的辐射危害的健康管理提出新的意见.

    空勤人员宇宙辐射辐射危害宇宙辐射剂量剂量估算方法

    绿色空间对大气污染相关不良妊娠结局的影响

    张娟周思杰张翰卿张亚娟...
    343-347页
    查看更多>>摘要:大气污染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妊娠期暴露于大气污染是早产、低出生体重、出生缺陷等不良妊娠结局增加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目前,大气污染治理任重道远,因此,分析并识别相关的保护性因素显得极为迫切.有研究显示绿色空间可能是大气污染相关不良妊娠结局的一个保护性因素,此类研究主要通过分析卫星监测数据,量化以孕妇家庭住址为中心,一定范围缓冲区的绿色空间,分析绿色空间对大气污染相关的不良妊娠结局的修正作用.本文主要从绿色空间数据的使用,绿色空间对大气污染与不良妊娠结局关系的修正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等方面进行综述,有助于阐明绿色空间对大气污染相关不良妊娠结局的影响,为公共卫生的干预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绿色空间大气污染不良妊娠结局低出生体重早产修正作用

    环境气象因素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传播影响的研究进展

    蒙丽君胡国清姚梦周翠...
    348-352页
    查看更多>>摘要:由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SARS-CoV-2)引起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在世界范围内迅速蔓延,已成为全球大流行病.气象条件被认为是影响传染病流行和传播的关键因素之一.在此情景下,世界气象组织及国内外学者对环境气象因素与COVID-19的关系展开了积极探讨.本文系统收集和整理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了不同统计模型下环境气象因素对COVID-19影响的最新研究进展,将环境气象因素分为典型气象因素(温度、湿度、风速等)、局部环境因素(室内封闭环境、通风、空气消毒、空调等)和空气污染.目前研究证据提示,典型气象因素、局部环境因素、空气污染物与COVID-19的传播密切相关,但由于影响机制的不明确、研究地域和研究方法的差异等,当前不同研究的结果仍存在分歧.本综述阐明了环境气象因素对COVID-19传播的重要性,为控制COVID-19进一步的大规模传播及制定不同环境气象条件下的预防和控制措施提供有益的启示.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气候变化环境因素气象因素空气污染

    征稿

    封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