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劳动哲学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劳动哲学研究
劳动哲学研究
劳动哲学研究/Journal Theoretical Probes to Labor Issues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马克思劳动伦理思想的批判性阐释

    汪璐
    1-14页
    查看更多>>摘要:马克思通过阐释劳动概念的二重维度,进而分析了资本与劳动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认为只有把资本与劳动的关系颠倒过来,使劳动控制资本,才能实现全人类的解放.马克思在分析资本主义劳资关系时,始终坚持历史唯物主义这一理论根基,以政治经济学批判为方法论对现代资本主义及其生产方式进行无情批判,为人类指明了一条以劳动通达自由解放的现实路径.

    劳动资本历史唯物主义政治经济学批判自由解放

    马克思主义主体解放视域下的非物质劳动

    杨毅然
    15-2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主体解放是马克思主义的母题,马克思主义以劳动为人之存在方式的本质规定,分析了资本主义制度下主体异化的个体存在论状况.非物质劳动的特征使其在个体维度与社会维度呈现出主体解放意蕴.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也认识到非物质劳动的主体解放潜能,迈克尔·哈特、安东尼奥·奈格里以"诸众"自治对抗帝国的权力统治,安德烈·高兹主张"人人成为自我创业者"以扬弃工资社会的意识形态.但二者均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之内寻求改良,非物质劳动的主体解放潜能在资本逻辑背景下的实现面临困难与挑战.中国式现代化以主体解放作为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立场、内生动力、价值旨归,是对马克思主义主体解放理想的当代实践,将为实现数字经济时代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持.

    非物质劳动马克思主义异化主体解放中国式现代化

    异化劳动下劳动本身的异化是如何发生的

    李雪林
    28-39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马克思劳动理论的哲学层面,自由自觉的劳动是人的类本质的体现.然而劳动不仅包含着自由劳动这一积极层面,还包含着异化劳动这一消极层面.作为人获取生活资料的活动,劳动具有被必然性所奴役的谋生性色彩,这种强制劳动发展到极致便是异化劳动.在这个异化劳动盛行的资本主义时代,从事着异化劳动的人们提起劳动就觉得痛苦,异化劳动作为劳动消极层面的集中体现,在现实生活中支配了人们脑海中对劳动的印象,让人们不能够全面地看待劳动,甚至憎恶劳动.根据马克思对异化劳动的描述,异化劳动是具有四个表征的,其中第二个表征"劳动本身的异化"不仅是理解其他三个表征的关键,更是导致上述现象的根源.然而,学界对此问题并没有进行深入研究.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让人们更全面地认识劳动是十分有必要的.因此,对劳动本身发生异化的根源与产生机制进行深入研究,并对其克服路径进行探索是当务之急.

    劳动异化劳动劳动本身的异化

    以总体性视角透视"现代"——兼论马克思主义的现代观

    唐解云
    40-50页
    查看更多>>摘要:传统的现代思维需要进一步被扬弃,而新时代的现代观则需要进一步被建构.首先,要从思维方式中理解现代的总体性,其中包括对思辨本体论的抽象思辨和还原主义思维、对经济决定论和历史目的论的机械主义思维等进行批判性反思.其次,在廓清旧有思维误区之后,进一步在事实与价值辩证统一的基础上理解现代.马克思主义作为现代性批判理论,它不是单一的事实科学,也不是纯粹的意识形态理论,而是以社会历史为研究对象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最后,在建构21世纪马克思主义、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中,将这种以实践贯穿的总体性理论观照于新时代中国思想与现实,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总体性现代现代性中国式现代化

    新时代背景下物质劳动生产与人的生产关系再论——基于马克思主义"两种生产"理论

    彭鸽邢远阁
    51-60页
    查看更多>>摘要:马克思主义"两种生产"理论科学地阐明了物质劳动生产与人的生产之间的辩证关系.但是,低生育率与物质劳动生产高发展相伴而生的现象,使得有些人对这一理论产生怀疑.究其根本,这是因为人们过于机械地理解文本,而没有把握人的生产的物质条件,从而挤压了"两种生产"理论的现实阐释空间.把握"两种生产"理论的关键在于深入考察人的生产所依赖的"必要消费"并揭示其历史性,从而赋予"两种生产"理论以历史要素,让它展示出自身的历史敞开逻辑.理论分析表明:只有当物质劳动生产超越现实境遇中的"必要消费",才有可能真正开始促进人的生产,从而再次验证"两种生产"的当代真理性.

    高发展、低生育人的生产物质劳动生产人的需求必要消费

    "尊重创造"的理论意蕴、历史生成与实践逻辑

    吴朝邦
    61-71页
    查看更多>>摘要:"尊重创造"作为中国共产党一贯遵循的方针之一,深刻表明我们党尊重创造者,重视创造."尊重创造"是提倡以创造性劳动为追求的价值导向,宽容创造失利,挈领中国创新话语体系."尊重创造"升华于传统的民本和有容思想、汲取于革命建设改革中的经验教训、凝练于新时代科技与理论创新的伟大实践."尊重创造"不是空泛的宣传,而是必须落实的行动.然而,真正实现"尊重创造",需要遵循党的领导与人民自主,坚持顶层设计与基层实践统一、先行先试与全面推广相结合的原则,保护合法创造财富,加强创新教育,改善人才评价机制.

    尊重创造新质生产力民本有容中国式现代化

    数字时代背景下劳动幸福何以可能

    吴荣
    72-81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时代背景下劳动幸福何以可能的讨论主题是数字劳动是否能切实推动实现自由劳动.数字劳动最初并不是一个蕴含剥削关系的范畴,它对自由劳动呈现消极意义的前提是数据转变为资本、资本宰制数字信息技术、资本主语转变为数字资本主义.在数字时代实现劳动幸福的关键是:完善数字立法,确立数据人权,保障人的数据权利;构建数字技术资本化的批判体系;引入劳动幸福原则,深化数字劳动批判.

    数字资本数字劳动数据劳动幸福

    劳动幸福权与劳动权利的关系探析

    陈识远
    82-91页
    查看更多>>摘要:劳动幸福是人在劳动中获得的人之为人的深层次的愉悦.正因为有劳动幸福的存在,个人才甘愿消耗心血进行劳动.劳动权利是劳动者因劳动而享有的权利.天赋人权的权利观认为劳动权利的主要内容仅是保障公民个体参与劳动并获得报酬,但在劳动幸福论看来劳动权利不应仅仅保障个体的劳动获得权,还应更进一步站在社会角度保障劳动幸福本身.劳动幸福论更全面地把握了劳动对人的重要意义,因为只有同时解决劳动者的获得感和参与感才能实现劳动幸福权.因此新时代劳动权利应超越传统的权利观进行解读,将劳动幸福权作为劳动权利的设计宗旨,贯彻劳有所得、劳动尊严、劳动解放的原则.劳动幸福权的实现需要通过在个体、社会层面切实加强劳动权利的保障,才能激发劳动积极性,为人展现自己类本质打好社会基础.

    劳动幸福劳动权利多层次历史性

    劳动幸福何以可能

    王璐
    92-100页
    查看更多>>摘要:劳动幸福是指人在劳动中展现自身的类本质而获得的属人幸福,主要表现为人在劳动中获得发展、解放和尊严三个维度.新时代劳动幸福的实现面临着一系列现实困境:劳动二重性及其矛盾运动带来的挑战、现行的劳动保障制度还未超越人道主义的怜悯之爱、人工智能发展对劳动的挑战等.对此,需要深入理解劳动二重性及其矛盾运动规律,提升劳动属人性,消减劳动非属人性;遵循人本主义的深层民生保障;在人工智能时代终身学习全面提升劳动能力.

    劳动幸福现实困境实现路径

    数字劳动的自我暴力与劳动幸福的今日之痛——兼论韩炳哲数字时代的精神政治学

    曹克亮
    101-114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劳动的自我暴力体现为自我剥削、自我加速、自我倦怠三种暴力形式.自我剥削的暴力让人们从规训主体走向绩效主体.自我加速的暴力让人们陷入"过度积极"的去叙事性逻辑和"永恒的应许"的生活逻辑之中.自我倦怠的暴力体现为自我剥削的主体被一种永无止境的倦怠感所攫住的危机.劳动幸福的今日之痛则体现为同质化和瞬时性的满足与愉悦、数字消费与劳动自由的虚构与陷阱、数字劳动与休闲日益融合的困境三种样态.它们预示着数字消费主义的兴起和数字景观社会的繁荣,展现着数字劳动正义性危机的爆发,以及新自由主义伪装下的自由对自由的剥削和情感计算的可怕.走出数字时代"强制幸福"的漩涡,需要建构一种属人性的劳动幸福观.

    韩炳哲数字劳动自我暴力劳动幸福倦怠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