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临沂大学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临沂大学学报
临沂大学学报

王勇

双月刊

1009-6051

lysyxb@163.com

0539-2060291

276005

山东省临沂市双岭路中段

临沂大学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Linyi UniversityCHSSCD
查看更多>>本刊为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读者对象为大专院校师生和科研人员。办刊宗旨是:坚持双百方针,立足理论前论,注重基础理论研究,关注学术热点,突出教育性、师范性、地域性特色,展示理论创新最新成果,旨在推动学术文化交流,竭诚为经济和现代化建设服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国家形象自塑视域下沂蒙精神的对外传播研究

    李家霞薛磊
    1-9页
    查看更多>>摘要:沂蒙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沂蒙精神的红色文化和故事有助于塑造个体、集体乃至中华民族整体的形象,向世界展示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然而,沂蒙精神的对外传播却面临四大挑战.在新形势下,需要探索沂蒙精神对外传播的路径和策略,建立一套包含传播主体、客体、内容、渠道和效果的完整体系,以提升其国际传播效能,使之成为国家形象自塑的有力支撑和特色品牌,从而推动国际社会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并促进更广泛地合作.

    沂蒙精神对外传播国家形象自塑外宣翻译

    共通与共谋:论语派杂志的生成逻辑

    李茜烨
    10-21页
    查看更多>>摘要:论语派杂志的共通性是在自我定位和他者刺激之下才得以完整形成的,也是一次文学、政治与都市文化中商业出版的共谋.在《论语》《人间世》和《宇宙风》中,论语派反复对小品文进行言说,又因为左翼文学团体与官方的在场,论语派杂志才从一个以自说自话为目的和有着经济考量的刊物,转变成了以性灵幽默文学观为根基并指向功利主义文学工具论的阵地.得益于20世纪30年代上海商业出版的繁荣,论语派杂志利用一系列的编辑、发行策略形成庞大的认同群体,维持其共通体的运行.独立的经济能力使论语派杂志得以自主运营,然而,消费文化也使其产生了媚俗倾向.

    论语派林语堂商业出版《论语》《人间世》《宇宙风》

    告别崇高:论新时期小说文学中的皮肤病书写

    高家鹏
    22-33页
    查看更多>>摘要:皮肤病是西方现代派经常利用的创作资源,新时期小说作家将其吸收进文本创作中.在文学视域上,新时期小说文学通过"造物性"书写,利用皮肤病的病理机制深化了写实力度,摆脱了对崇高思维的局限.在哲学视域上,作家在皮肤病书写中构造了"自欺欺人"的患者形象,揭示出"癞头僧"般的心境,才能解决病患的认知危机.在伦理视域上,作家巧用皮肤病以进行道德审判.部分作家还利用皮肤病书写,控告世间对皮肤病患者的歧视与诬陷,其作品呈现出深刻的人文主义精神.

    新时期皮肤病书写"造物性"宗教道德

    阿多诺论"艺术介入"的实践品格

    刘秀哲
    34-42页
    查看更多>>摘要:艺术自诞生伊始即与社会密切相关,肩负着政治、宗教、道德等社会职能,带有鲜明的实用主义色彩.严格地讲,艺术介入社会早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只不过理论较之实践发展得更为迟缓.二战后,介入文学逐渐兴起,经由萨特的理论总结走向了巅峰.萨特认为,文学应当介入社会、服务社会,并参与到政治和意识形态的建构之中.这一观点遭到了加缪、巴塔耶、阿多诺、罗兰·巴特等众多理论家的批判.其中,阿多诺以康德、黑格尔关于艺术自律、他律的论述为契机,认为萨特的"介入文学"观具有鲜明的功利主义色彩与极端政治倾向,很容易被文化工业所利用.在阿多诺看来,如果艺术一定要介入社会,必然是以自律性为前提,通过艺术作品的审美形式表现出社会的客观意义与政治潜能.唯有如此,艺术对社会的介入才能够彰显出艺术所具有的真理性与批判性,并获得美学上的合理性.

    阿多诺艺术介入艺术自律社会现实

    清嘉庆时期山东人生活方式初探——以刑科题本为基本史料

    常建华
    43-53页
    查看更多>>摘要:刑科题本呈现了山东人的生活方式,冬装有蓝布棉袍与棉袄、白布小褂与单袜、青布鞋,夏装有蓝布褂、裤、袷袜、梭布鞋.小麦、谷子及杂粮是山东主要粮食作物,米、面是主要食物.普通民众居住平房,富裕之家居住瓦房,贫穷之家则住草房.宅基地纠纷较多.外出住宿有歇店,出行或骑驴.吸烟成俗,经营烟店售卖,烟的交易因赊欠引发纠纷.赶集是日常行为,市集物品交易之地,有多种匠人生产出售产品.

    衣食住行赶集吸烟日常生活

    西方女性眼中的晚清中国——立德夫人与康格夫人的相关著作述评

    李易霏
    54-63页
    查看更多>>摘要:鸦片战争之后,随着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中国被迫大开国门,大量西方人士得以进入中国,他们以传教士、商人、官员等身份融入晚清社会生活之中,并通过各种体裁记录下在华期间的亲身经历和感受.这一时期来华的西方女性的著作尤其值得关注,因为极少能见到同一时期清代女性的类似作品.英国商人之妻艾莉西亚·立德(Alicia Little)和美国公使夫人萨拉·康格(Sarah Conger)可以作为来华西方女性的代表,她们以相对独特的视角,用细腻的女性笔触来描绘晚清社会景象,使得后人能在其中窥见当时社会各阶层的生活,包括官方史料中鲜见的贵族官员们优渥的生活排场以及市井小民为生计而挣扎的辛酸,并在作品中真实还原了晚清时期"男主外、女主内"的生活模式.虽然受身份背景所限,她们对晚清生活的见解并非完全客观,但是她们的著作可以作为一面感性的镜子,以小人物的生活图景反映出晚清社会的真实缩影.

    西方来华女性晚清社会生活艾莉西亚·立德萨拉·康格

    直而已矣,然是否真?——也论儒家观念中的"亲隐"问题

    周建漳
    64-73页
    查看更多>>摘要:《论语·子路》及《孟子·尽心上》《孟子·万章上》中关于"亲亲互隐"的文字作为儒家文化情本位观念的一个样本,引发了学界关于这是否是一种滋长腐败的负面因素的正反两极评价.细读文本,双方也许都忽视了孔孟基于其观念立场对亲隐固然有其坚持,但其本质上却是防御性和有限度的.从伦理两难的角度看,情直与正直、亲情与公义间存在紧张关系,但就伦理与道德的分际论,道德本质上应该是超越人之本能从而亲情伦理的,情直不等于理真,而只有在理性基础上健康的公共生活才有可能.在进一步的反思中,亲情原则折射出中国文化缺乏超越性精神向度的特征,这是作为中华儿女的我们应该直面与思考的.

    亲隐超越性

    别开蹊径 乐归于仁——孟子论"乐"的思维倾向

    王芸芸
    74-82页
    查看更多>>摘要:孟子虽未对音乐进行系统的理性述说,但他在表达音乐于政化治理方面所发挥的作用时,却异乎常俗,然别开生面,自有一种殊异的体系和效果.孟子论"乐",关注的焦点是主体的内在观省,至于礼乐师法等外化因素,则非其所重,但这并不意味着他对音乐等外化方式的全然排斥.相较于孔子论乐和荀子的《乐论》,孟子更重视实际.他突破音乐传统形式的束缚,提出了"今乐同于古乐""独乐乐不如人乐乐"的见解,又别开蹊径,提醒齐王"与民偕乐"方为正道.孟子以音乐劝行仁政,以"仁德"为音乐归旨,将音乐导向"仁",最大化地发掘音乐的道德属性.

    孟子与民偕乐以乐象德乐归于仁仁德

    《精神现象学》中的伪善问题研究

    于有为
    83-93页
    查看更多>>摘要:伪善作为黑格尔所重视的道德问题,在《精神现象学》中有着关键的地位.然而,学界对于书中涉及伪善问题的研究还存在很大的不足,对其并没有一个完整的论述和阐释.伪善作为一种道德痼疾,其形成与发展涉及了《精神现象学》中的多个意识形态.通过梳理书中的论述,可以发现伪善实际上根植于自我意识,形成于道德意识形态,并在良心与优美灵魂的层面中完全显现出来.通过对《精神现象学》中黑格尔论述伪善问题的分析,有助于学界更好地了解黑格尔伪善问题的思想,从而为进一步认识伪善并克服它提供借鉴.

    《精神现象学》伪善黑格尔良心

    人类命运共同体视角下的发展逻辑——从独占到共享

    李恩来赵泽文
    94-104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今国际社会呈现出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西方资本主义主导的旧的全球体系及全球秩序难以维系,资本独占必然转换到中国智慧贡献给人类发展的另一路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共享发展.当下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危机是西方资本主义内在危机全球化的外在表象,其实质是资本逻辑的危机,资本独占制度必然成为全球性发展障碍,全球化难以维系和持续.要消除全球危机进而实现全球性地有效及有序发展,人类就必须在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指导下,摈弃资本独占的发展范式,创新发展财产权制度,最终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共享发展.

    全球化发展逻辑独占共享人类命运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