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临沂大学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临沂大学学报
临沂大学学报

王勇

双月刊

1009-6051

lysyxb@163.com

0539-2060291

276005

山东省临沂市双岭路中段

临沂大学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Linyi UniversityCHSSCD
查看更多>>本刊为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读者对象为大专院校师生和科研人员。办刊宗旨是:坚持双百方针,立足理论前论,注重基础理论研究,关注学术热点,突出教育性、师范性、地域性特色,展示理论创新最新成果,旨在推动学术文化交流,竭诚为经济和现代化建设服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政治、社会、文化:沂蒙精神话语生成与传播的三大场域——兼评《沂蒙精神的多维"场域"与传播研究》

    赵光怀
    1-9页
    查看更多>>摘要:沂蒙精神是一个复杂话语系统,在不同场域中有不同意涵.革命根据地政权建设为沂蒙精神的生成提供了全新政治场域,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沂蒙精神在不同时期政治场域中与时俱进、发展创新,体现了历史话语与现实话语的有机结合;革命战争时期沂蒙根据地的经济文化建设和社会改造为沂蒙精神的生成构建了全新社会场域,党政军民互动互融,体现了政治话语与社会话语的有机结合;以儒家为主体的传统文化和地域文化是沂蒙精神的文化基因,沂蒙精神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革命文化的有机结合.沂蒙精神的话语构建与传播必须按照"两个结合"的要求,有机融入新时代国家话语体系,适应媒介生态需要建立政府主导、民间补充、相辅相成的传播机制.

    沂蒙精神话语场域传播政治社会文化

    沂蒙精神融入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路径研究

    陈三营杨志刚
    10-17页
    查看更多>>摘要:沂蒙精神是沂蒙党政军民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沂蒙精神中蕴含的教育元素与高校的意识形态教育在价值导向上具有一致性、文化传承上具有互补性、创新发展上具有紧迫性.推动沂蒙精神融入高校的意识形态教育,不仅满足了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现实需求,也是传承和发展沂蒙精神的重要途径.因此,要着力推动沂蒙精神融入课堂教学、融入校园文化、融入实践教学,使沂蒙精神发挥更大的育人价值.

    沂蒙精神高校意识形态教育

    自私非"恶":小议荀子与韩非子的人性论

    徐克谦
    18-25页
    查看更多>>摘要:荀子和韩非子关于人性的观点往往被贴上"性恶论"的标签并受到贬斥.然而荀、韩论人性,不过是指出了人具有好利恶害、自私自利的特性,但这种特性本身并不是一种与道德之"善"相对立的"恶".先秦哲学家所说的"恶"未必具有今人深受西方形而上学影响而根深蒂固的善恶范畴对立之"恶"的意义.从中国先秦时期的哲学观来看,所谓善恶只是相对的、程度不同的价值,未必是两个绝对对立的范畴实体.好利恶害、自私自利不仅不是"恶",而且还可以说是"小善""次善",是由近及远、由低向高推导出大德大善的基础.确认自私不是"恶",不仅具有思想启蒙的意义,也可以加深我们对于中国先秦时期伦理道德观念特质的理解.

    荀子韩非子人性论性善论性恶论性朴论

    会通孟荀的儒学典范:罗献修《荀子讲义》探析

    陈传照
    26-33页
    查看更多>>摘要:罗献修是中国近代著名儒家学者,曾任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中山大学经学教授,著有《尚书大义述》《周礼学》《荀子讲义》等.其《荀子讲义》认为,荀子言"性恶"或系误会,孟荀并非截然相对.其主要观点有四:1.六艺之传赖以不绝者,荀子之力为多;2.人或误会荀子性恶缘于见"伪"不明;3.孟荀之学殊途同归,当会其通;4.荀子深于礼,其学说、治法皆以礼为本.罗献修是民国时期会通孟荀的典型代表,其会通思路与治学方法可为当下统合孟荀提供有益参考.

    会通孟荀罗献修《荀子讲义》荀子性恶传经礼学

    在"民俗"与"启蒙"之间:顾颉刚主编《歌谣周刊》始末

    吴靖阳
    34-49页
    查看更多>>摘要:顾颉刚在歌谣运动中取得的民俗学研究实绩已为人所熟知,但其在北大国学门中编辑刊物的经历同样值得关注.经考证,顾颉刚于 1923 年 12 月 18 日首次被常惠邀请接手《歌谣》,在1924 年 4 月 10 日正式成为该刊主编.收并了《歌谣周刊》的《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周刊》创刊后,主编仍由顾颉刚担任.任职期间,顾氏除负责刊物的编校、排印等基本事务外,还在"日派"与"英美派"的对立中斡旋、应对刊物的经济危机、在南下前选定冯沅君继任主编.厘清顾颉刚主编《歌谣周刊》的前因后果以及刊物的"民俗学"转向,得以发现顾氏佚文两篇,洞悉顾氏将民俗学的"学术研究"与"现实的社会"相区分的思维逻辑,把握其参与并推动 20 世纪中国文学、学术和革命互动的独到方式.

    顾颉刚《歌谣周刊》《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周刊》民俗学研究

    媒介化的现实:近年来网络文艺的现实主义发展趋势研究

    李光付李琢
    50-58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网络文艺的现实主义创作开始形成一股潮流,在网络文学、网络剧以及网络电影领域,现实题材作品大量涌现.现实主义创作的崛起,是网络文艺艺术生产场域中多方合力的结果.网络文艺的现实主义是新型的现实主义,是一种主动性、交互性的审美实践.

    网络文艺现实主义现实题材发展趋势

    格·戈林剧作《小丑巴拉基列夫》的权力书写

    刘婧玲
    59-67页
    查看更多>>摘要:《小丑巴拉基列夫》是 20 世纪下半叶俄罗斯著名剧作家格里高利·戈林生前的最后一部剧作.戈林将历史上真实存在的宫廷小丑——巴拉基列夫的轶事传说与艺术想象相结合,通过狂欢化叙事、悲喜剧形式及隐喻手法,在剧中建构对权力与权力者、权力与历史进程、权力与艺术等问题的多维思考.剧作家以寓言化的创作手法,无限扩展戏剧时空的纵深,剧中彼得时代的权力斗争既是对俄罗斯现实问题的折射,也是对永恒哲理问题的探寻,使该剧至今在舞台上仍闪耀着新光芒.

    格·戈林《小丑巴拉基列夫》权力寓言化伊索式语言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临沂何以成为人才高地?

    孟祥才
    68-76页
    查看更多>>摘要: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临沂既是山东也是全国的人才高地.在录入《山东历史人物辞典》的魏晋南北朝历史人物中,临沂人占比接近 60%.这一时期的临沂籍人才表现出人才密集、杰出人物多、以家族式集团出现、文化领域人才多等特征,这些特征的形成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良好的社会条件奠定了人才盛出的社会基础,二是文化教育在世家大族中传承不坠,三是九品中正选官制度维系了世家大族的利益.

    魏晋南北朝临沂人才

    "拯救儿童运动"研究:历史、现状与趋势

    鲁运庚
    77-93页
    查看更多>>摘要:19 世纪全球性的"拯救儿童运动"针对的是因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导致的孤儿、流浪儿和不守法纪儿童问题,拯救儿童的思想涵盖了儿童生活的物质和精神层面.儿童的成长需要呵护,其越轨行为也应受到惩戒."拯救儿童运动"的参与者和见证者将个人经历或机构活动编辑成册留存后世,成为"拯救儿童运动"的最早书写者.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及以后,安东尼·普拉特《儿童拯救者》一书的出版,引发了学界对"拯救儿童运动"主体、动机和方式等问题的广泛讨论.七八十年代以后,"拯救儿童运动"研究进一步细化和深化,与之有关的各类活动相继成为研究主题并取得了丰硕成果.近年来,青少年犯罪的低龄化趋势使更多的研究者聚焦青少年法庭的功用问题.

    孤儿流浪儿不守法纪儿童拯救儿童运动学术史

    抗战时期《新华日报》对青年学生的思想引领——以"读者来信"专栏为研究视角

    张红郑思颖
    94-104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抗战时期,《新华日报》是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区公开出版发行的唯一机关报,成为青年宣传工作的重要阵地.《新华日报》将对青年学生进行思想引领视为重要任务,通过开设"读者来信"专栏与青年学生紧密联系,以循循善诱解疑释惑、拨开迷雾正向指引、揭露现象建言发声、发起讨论集思广益等多种方式,成为青年学生的知心者、引路者、代言者和助力者,在鼓舞、启发和团结青年学生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新时代青年学生的思想引领工作的开展,以及巩固和扩大青年爱国统一战线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新华日报》读者来信青年学生思想引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