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临沂大学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临沂大学学报
临沂大学学报

王勇

双月刊

1009-6051

lysyxb@163.com

0539-2060291

276005

山东省临沂市双岭路中段

临沂大学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Linyi UniversityCHSSCD
查看更多>>本刊为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读者对象为大专院校师生和科研人员。办刊宗旨是:坚持双百方针,立足理论前论,注重基础理论研究,关注学术热点,突出教育性、师范性、地域性特色,展示理论创新最新成果,旨在推动学术文化交流,竭诚为经济和现代化建设服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在民族复兴进程中的战略价值研究

    钱燕娜
    1-8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生命力.一个民族要实现繁荣富强、提高国际话语权和国际影响力,需要依赖于自身优秀文化的积极引领和强大支撑.文化自信是一种更为根本、普遍、深入的自信,是一种更为基础、深刻、持久的力量.在新时代的历史发展方向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宏伟事业的精神支柱,是创造社会和谐稳定局面的精神引擎,也是激发全民创造活力的重要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伟业提供了极其重要的战略价值.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民族复兴战略价值

    抗洪精神的国家认同及其弘扬路径

    张世昌
    9-17页
    查看更多>>摘要:抗洪精神作为中国人民面对自然灾害时展现出来的精神品质,不仅体现了国家的治理水平和民族团结的现实程度,更为公众的国家认同注入了深厚的实践基础.从抗洪精神与国家认同的内在逻辑看,抗洪精神是国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展现国家治理能力和丰富民族集体记忆彰显了国家形象,并且强化了公众对国家的认同感.从抗洪精神对国家认同的现实价值来看,它凝聚了民族向心力,促进了民族团结,提高了国家对重大突发事件的反应力,进而提升了国家有效应对灾难的能力,同时,它通过提升国家认同力而强化了道路自信.新时代抗洪精神的弘扬路径,主要包括多维宣传、提升认知,完善教育、强化担当,政策推动、淬炼本领等几个方面.

    抗洪精神精神谱系国家认同

    新时代沂蒙精神研究动态分析与展望——基于CiteSpace的可视化分析

    徐元绍
    18-31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时代以来,随着习近平总书记对沂蒙精神作出的新定位、新论断,沂蒙精神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呈现出一种新的面貌.笔者选取 2013-2023 年CNKI数据库中以"沂蒙精神"为主题的 393 篇文献作为样本数据,利用CiteSpace软件,从文献数量、涉及学科、关键词聚类等方面进行可视化分析,并绘制了知识图谱,以探究新时代沂蒙精神研究的动态、热点和趋势.结果发现:首先,新时代沂蒙精神研究发展态势良好,但学科分布不均衡;其次,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的热点领域之一,新时代沂蒙精神仍需进一步拓宽研究视角、拓展研究内容、拓新研究方法;再次,新时代沂蒙精神在高校的传承弘扬,仍是近几年内研究的热点和趋势.

    新时代沂蒙精神研究动态分析CiteSpace可视化分析展望

    弘扬沂蒙精神推进共同富裕的逻辑机理

    杨晋娟
    32-40页
    查看更多>>摘要:弘扬沂蒙精神促进共同富裕,不仅是新时代革命老区发展的需要,也是满足沂蒙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需要.沂蒙精神内嵌着人民对民主、自由、平等、公正、富裕等价值目标的追求,这些价值目标被融入"革命"与"解放"的话语体系中,成为建立和维系沂蒙党群同心、军民情深的价值内核.这一价值内核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以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从沂蒙地区的社会实践中获得滋养并不断壮大,成为新时代沂蒙党群接续奋斗的精神动力.新时代沂蒙党群需要进一步凝练思想共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探求实现共同富裕的多维路径.

    沂蒙精神价值内核共同富裕美好生活

    沂蒙精神赋能山东共同富裕:内在机理、现实困境与路径方案

    孙宗岭
    41-49页
    查看更多>>摘要:推动山东省域范围内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是现阶段山东开创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建设新局面的重要任务和必由之路.以"党群同心、军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与共"为基本内涵的沂蒙精神是发源于山东的重要红色文化资源.沂蒙精神赋能山东共同富裕具有理论与实践双重内在机理,可以赋能山东共同富裕.沂蒙精神赋能山东共同富裕面临三重现实困境,即沂蒙精神研究中共同富裕话题的聚焦尚少、共同富裕研究中精神文化动能的关注尚浅、山东共同富裕研究中沂蒙精神的话语尚弱,因此沂蒙精神赋能山东共同富裕需要深化研究.基于沂蒙精神基本概念的创新、对山东经济社会发展基本情况的把握及对共同富裕基本维度的认知,沂蒙精神赋能山东共同富裕的路径方案可以概括为:党群齐心推动山东共同富裕、军民共情助力山东共同富裕、党政军民团结奋斗共赴山东共同富裕美好前程.

    沂蒙精神共同富裕山东红色文化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

    明清通俗小说雅化进程中女性形象衍变的文化意蕴

    李明军
    50-64页
    查看更多>>摘要:明清通俗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有一个衍变的过程.明代早期通俗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沿袭了宋元说唱文学中的市井特色,明代前中期通俗小说中的女性描写体现了世俗社会的情欲观和女性观.随着文人参与通俗小说编创,小说中的女性形象逐渐发生变化.明清之际到清代中期文人创作的通俗小说中,女性和以异性知己为内涵的爱情成为文人的情怀寄托.传统文化中的性别伦理、市井社会的情欲观、因应现实政治经济等因素而变化的社会思潮以及士人的自我体认融合在一起,使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有着较为复杂的内涵.寻绎女性形象发展演变的规律,有助于了解一代文人的人生境遇、理想和心态,认识文学与社会思潮、文化心态的关系.

    通俗小说女性形象性别观念情怀寄托

    新时代革命英雄叙事传统新变:《无法完成的画像》的叙事技巧与叙事策略

    翟瑞青
    65-72页
    查看更多>>摘要:刘建东的小说《无法完成的画像》从小切口切入,展现了风云际会下党的地下工作者的故事.小说的独特性在于叙事方式的独特性(悬念的设置)、限制性叙事视角的采用和叙事视角的多元化、叙事时空的腾挪转移,实现了对传统革命历史文学叙事模式和叙事策略的突破与超越,使革命历史文学叙事和革命英雄书写呈现出异样的光彩.与传统革命历史小说相比,《无法完成的画像》做到了革命历史的宏大叙事与个体经验的有机融合,"隐藏在海平面下的冰山一角"的独特写法和深入历史风云中边缘形象的个体体验,为革命历史题材提供了一个"以小见大"的表现视角,同时也丰富了革命者形象的塑造,于细节处洞见革命英雄的无私、无畏与奉献,激发了当代读者对革命历史和革命英雄的追忆.

    革命英雄叙事《无法完成的画像》叙事技巧叙事策略刘建东

    先秦秦汉时期华夏族即兴歌舞能力的变化

    胡新生
    73-89页
    查看更多>>摘要:先秦时期,华夏各族群普遍具有较强的即兴歌舞能力.这种能歌善舞的品性主要表现为:集体聚会中男女对歌活动比较常见,平民往往通过即时性的歌唱、讽诵等形式表达意见,高层政治人物大多能即兴歌咏,贵族阶层非常重视歌舞教育.战国以后,随着社会结构的变化,女性参加集体聚会的参与度和自由度大幅降低;国人阶层消失,国人通过集体讽诵批评时政的习惯不复存在;贵族歌舞教育全面衰落;儒家礼学逐渐成为占主导地位的学说,这些因素导致民众的即兴歌舞能力趋向衰退.东汉以后是大众即兴歌舞活动急剧减少和能歌善舞之才明显弱化的时期.

    先秦歌舞即兴歌舞对歌讽诵礼教

    "一带一路"遭遇欧美大国的经济冷战思维挑战及应对研究

    钮维敢马桂彪
    90-11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一带一路"自提出以来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但同时也遭遇了多种挑战,其中欧美大国的经济冷战思维挑战尤为突出.在全球经济萎靡、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中美竞争关系常态化的世界大变局背景下,欧美大国经济冷战思维挑战"一带一路"的行为愈演愈烈.在冷战遗留视角下,欧美大国践行舆论抹黑"一带一路"、多边平台威慑"一带一路"、国内外基建联盟围堵"一带一路"的三重路径,阻滞"一带一路"的深入推进.究其原因,既有欧美大国种族主义与意识形态偏见的思想因素,又有大国实力兴衰对比的现实因素.由此,在短期内,应对欧美大国的舆论裹挟,需要建设以"一带一路"为抓手的中国对外话语体系;从中期来看,要以毛泽东思想"中间地带"理论为指导,做实对欧美游移力量的统战工作;最后,就长远而言,依据打铁还需自身硬原则,加强"一带一路"机制化建设并推进"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

    "一带一路"欧美大国经济冷战思维挑战冷战遗留问题对策

    供给侧视角下乡村法治理念现状与深化路径研究

    吕欣范春莹
    117-127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乡村治理现代化的新征程中,乡村法治建设是重要任务之一,而法治理念在其中具有根本性的支撑作用.据相关调研显示,乡村社会的法治理念在某种程度上仍滞后于法治乡村建设的要求,主要原因在于现代法律制度尚未在乡村中成为主导性的社会控制规则.在面临深刻变革的当下,建构主义进路效率更高且符合既定改革目标,因此,深化乡村法治理念必须以建构理性为主导,并由政府从供给侧角度积极作为.在制度供给、文化供给和技术(物质)供给三个方面提出深化乡村法治理念的具体措施,旨在为建设法治乡村、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提供观念引领和支持.

    供给侧乡村法治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