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理论导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理论导报
理论导报

李江源

月刊

1007-3655

lldb33@sina.com

0791-86242654;86242552;86242656

330006

江西省南昌市江西省委大院后楼

理论导报/Journal LILUN DAOBAOCHSSCD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城市基层数字治理的价值追求与实践进路

    伍玉振
    67-73页
    查看更多>>摘要:公共性既是城市基层治理的根本价值追求,也是促进社会良性运行的秩序基础.围绕实现数字时代的社会善治,城市基层数字治理应以赓续公共性来推动基层社会技术逻辑与治理逻辑的耦合互动.当前城市基层数字治理聚焦优化社会治理模式、完善社会治理体系、提升社会治理能力和重塑社会治理规则,由此实现提升部门协同、整合治理资源、丰富服务供给、高效回应需求等技术赋能,但在数字技术赋能的过程中,城市基层数字治理也存在忽视公共性价值问题,引发传统社会共同体维系机制的断裂,带来集体意识的失落和社会认同的下降.赓续公共性,城市基层数字治理需要从公共价值创造、公共规则形成、公共空间打造、制度设施供给、治理流程优化等方面创新实践进路.

    公共性基层治理数字治理价值追求

    "无讼"观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传承与发展

    石颖
    74-7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华传统法律文化中的"无讼"观,蕴含着"以和为贵"的价值追求、"德法善治"的治理理念和"基层自治"的治理模式,是新时代基层社会治理不可或缺的本土理论资源."无讼"观具有深刻而自洽的理念逻辑、制度逻辑和实践逻辑,契合"新熟人社会"的关系模式与"求和谐"的秩序原理,满足"民间治理"与"矛盾不上交"的治理需求,能够有效应对"爆发式增长"与"非终局性解纷"的诉讼困境.为此,应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坚持"和合无讼""诉源治理"的理念;完善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建设,推动实现基层德法善治;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多元预防、调处和化解社会矛盾纠纷,让"无讼"观所体现的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和法律智慧真正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得到传承和发展,赋予中华法治文明新的时代内涵,助力实现中国式现代化.

    "无讼"观中华传统法律文化基层社会治理"枫桥经验"

    青年"45度文化"现象的样态、归因及引导

    彭菊花刘伟俊
    80-87页
    查看更多>>摘要:"45 度文化"作为当代青年在"内卷"与"躺平"的两极文化形态中探索出的中间维度,是新兴的青年亚文化,具有"45 度话语""45 度心态""45 度理性"的时代样态.消费主义兴起和智能媒介传播、社会压力传导和去组织化现象凸显、精神需要增加和朋辈效应显著,构成了青年"45 度文化"现象的多元归因.应对这种青年亚文化现象,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引导青年做到知行合一;坚持多主体协同发力,营造有利于青年的社会氛围;不断提高青年素养,引导青年练就过硬本领.

    "45度文化"青年亚文化思想政治教育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视域下人与自然关系的批判性反思与现代化重构

    周庆
    88-95,115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唯物史观的视角来看,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进程中大致经历了前资本主义的狭隘朴素孕育、资本主义的异化矛盾前进、共产主义的和谐共生发展三个阶段.在资本逻辑主导的世界历史初级阶段,资本主义的生产逻辑祛除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原始蒙昧,为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发展奠定了基础.但随着资本主义世界历史的发展,"生产—消费"的异化达到资本逻辑主导人与自然内在张力的极限,人与自然关系走向了绝对的对立.因此,人类社会永续发展迫切需要实现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批判性反思与现代化重构.中国式现代化场域中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为人与自然的现代化建构提供了有益经验,其中,"以人民为中心"的生态观是本质前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是价值原则,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是物质基础,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是发展方向.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人与自然关系中国式现代化和谐共生生态文明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际传播的理论要素、时代要求及实践要点——以《黑神话:悟空》的传播为例

    党婷
    96-10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是文化交流与融合的重要手段,承载着推动传统文化在国际舞台上展示自身魅力的重要使命.作为当前传统文化国际传播的优秀案例,《黑神话:悟空》的爆火内含文化自觉、文化融合和"第二个结合"等理论要素,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全球化及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时代要求.从传播五要素出发审视该游戏的传播过程,其体现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际传播的实践要点:兼具传统文化知识和国际化视野的传播主体,拥有全球性再传播能力的传播客体,具备跨文化适应能力的传播内容,具有沉浸式特点的传播媒介和及时有效的传播反馈.

    "第二个结合"国际传播跨文化传播传播能力建设文化自信

    新质生产力与思想政治教育双向赋能:生成逻辑、价值意蕴与实践进路

    高洁
    102-108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质生产力与思想政治教育在价值基点、系统归属和发展需求上明显契合,二者属于同一社会生产系统,具有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共同价值追求,含有跨界融合、共谋突破的相同发展需要,使双向赋能具备理论依循和现实依据.新质生产力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双向赋能展现出明确的价值意蕴,能够凝聚合力促进高质量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深度调适优化人及其交往关系,有效克服数字异化等可能风险,更好实现教育、科技、人才发展一体推进.为此,应从系统论出发,着眼"新""质""力"三个维度,通过要素提质、结构创新、功能拓展,推动新质生产力与思想政治教育双向赋能顺利展开.

    新质生产力思想政治教育双向赋能精神生产

    数字环境中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表达研究

    李亚楠虞滢
    109-115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环境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表达提供了新的实践背景,在这一环境中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呈现出虚拟化、智能化及数据化的新特征.但现有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尚未在数字环境中得到智慧表达,出现了内容表达困境、主体际困境及媒介融通困境.推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在数字环境中的智慧表达,不仅要树立"事实表达"与"价值诠释"相结合、"平等对话"与"实践交往"相结合、"智慧引领"与"精准表达"相结合的理念,更要通过队伍建设、话语平台搭建、数字与非数字环境话语互动实践的路径优化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表达.

    数字环境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表达

    数智技术赋能思想政治教育场景的样态、隐忧与进路

    邢盈盈
    116-122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智技术的迭代发展为思想政治教育构建了一个集沉浸式体验、个性化育人、泛在化学习于一体的全新育人场景,助力思想政治教育实现"全脑灌输"向"全身体验"的范式变革、"个性需求"与"精准供给"的有效对接、"思政课程"与"大思政课"的有机相融.但是,因数智技术所具有的"工具理性""信息偏食""环境拟态"等特点,亦出现了感性的情绪狂欢遮蔽理性的价值省思、个性的偏好设置窄化共性的教育内容、虚拟的生存体验悬置现实的实践活动等隐忧.基于此,要在"价值赋意""素养赋智""资源赋能"等方面下功夫,培育人本智能的价值共识、提升技术应用的能力素质、营造协同育人的良好生态,以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场景的数智化转型.

    数智技术思想政治教育场景数智赋能

    《理论导刊》2024年总目录

    123-12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