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理论建设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理论建设
理论建设

双月刊

理论建设/Journal Theory Research北大核心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改革话语建构的多维探究——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胡方方
    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改革话语是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核心思想表达,在新时代改革征程中体现了广阔的理论空间和鲜活的生命力.在全面深化改革实践中,中国共产党提出了一系列具有统摄性、创新性、时代性、号召性和亲和性的改革话语.这些话语在马克思主义改革理论、中国改革历史实践、改革新关头等语境下应运而生,遵循了应问题而生、依目标而定、彰制度之重、显方法之效、明未来改革之要的内在逻辑,对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话语发展演进、促进改革实践发展进程、提升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水平具有重要价值.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改革话语话语建构全面深化改革

    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重要论述的内容、品格及意义——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夏卓君张振
    12-26页
    查看更多>>摘要: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重要论述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改革事业的理论创新与经验结晶,深刻回答了新时代为何要全面深化改革以及如何全面深化改革.改革的"永无止境"论、"系统工程"论、"人民中心"论、"问题导向"论、"目标体系"论、"原则方向"论、"多重关系"论、"内在价值"论,构成了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与此同时,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重要论述内含的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并行的改革逻辑、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并用的改革构想、思想革新与体制创新并重的改革理念、独立自主与开放包容并存的改革视野,又凸显了辩证法的光辉品格.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重要论述,既深化了马克思主义发展动力论,实现党的创新理论的新突破;又形塑了中国式现代化崭新局面,为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伟业赋能;还传承发展了中国智慧和改革经验,为他国改革实践提供参照.

    二十届三中全会全面深化改革改革开放中国式现代化

    数字化生存:新质生产力赋能下的传播变革与主体省思

    吴梦晗
    27-35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媒介新质生产力重构了人与人之间的生产关系,建构起数字化生存的时代现实.在数字空间中,再造身体带来新的媒介技术革命,去中心化促进传播理念转型,平台显化激发新的生存状态更迭,利用数字交往可以为新时代回归普遍交往本质、重塑文化交流品质、提升媒介实践素养助力赋能.随着技术"反驯化"的出现,需要直面现象背后数字生产的价值问题,以建构各行动者的主体间性为旨归,在朝向数实融合的发展趋势中应对其伦理挑战,突破交往异化,为主流意识形态新传播生态的构筑创造机遇.

    生产力数字媒介新质生产力数字化生存

    邓小平关于增强基层党组织组织功能重要论述研究

    胡珺
    36-43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带领党和人民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邓小平围绕"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一在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必须解决的核心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增强基层党组织组织功能的新思想、新论断、新观点.其主要内容包括:优化干部队伍建设是增强基层党组织组织功能的核心要义,提高党员素质是增强基层党组织组织功能的关键所在,密切联系群众是增强基层党组织组织功能的坚实基础,抓实组织制度建设是增强基层党组织组织功能的根本保障.这些重要论述对新时代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邓小平基层党组织组织功能干部队伍党员素质联系群众组织制度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系统探析——基于结构、动力与方向三个维度的考察

    黄胤辚
    44-55页
    查看更多>>摘要: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新时代党和人民的重要文化使命."结构—动力—方向"三维框架是考察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基本维度.在结构维度,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主要包含民族、文明和现代化等三个要素,为塑造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立体的多维面向;在动力维度,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动力系统包括主导性动力(党的领导)、内生性动力(思想资源)、主体性动力(人民群众)和支撑性动力(制度资源)等四个动力要件,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源源不竭的动力支持;在方向维度,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延展方向主要集中在目标、结构、动力和话语等四个方面,进而促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系统优化与集成联动.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复合结构动力系统延展方向

    毛泽东中国现代化叙事的辩证思维及其整合

    王佳怡
    56-66页
    查看更多>>摘要:毛泽东关于中国现代化的叙事呈现出多重辩证思维.价值取向层面,毛泽东中国现代化叙事彰显推动中国现代化发展的特质,又表征对西方现代化道路的超越,其通过激活传统文化的现代取向,协调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关系,回答了"怎样接受现代化"的问题;理论建构层面,毛泽东中国现代化叙事在理论内容上呈现出丰富内涵,理论实质是社会主义向度下对现代化模式的多元探索,其通过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回答了"怎样过渡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问题;路径选择层面,毛泽东中国现代化叙事包含现代化普遍经验,凸显中国语境下的民族特色,其通过坚持独立自主,探索"革命的现代化"道路,回答了"怎样建设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问题.

    中国式现代化毛泽东关于现代化的论述马克思主义独立自主

    "空间奇观"与"价值重塑":元宇宙赋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未来图景

    方正
    67-80页
    查看更多>>摘要:元宇宙作为数字技术发展的集成形态,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全新的实践动能:多民族文化符号的感性呈现丰富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展演形象;跨时空场景链接能力唤醒了共同体成员的集体记忆;协同性世界编辑权限聚合了民族宣传教育的创新智慧.元宇宙虚拟性空间样态亦将诱发诸多潜在风险:虚假镜像派生出扭曲的伪意识,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引向偏颇性阐释路径;个性化空间生产遮蔽了受众的真实需求,使其游离于公共精神秩序之外;泛中心化衍生出多元社会思潮滋长的天然土壤,对地缘性空间想象的瓦解淡化了共同体成员的情感链接.探寻元宇宙赋能的恰切之道,理应从重置数字技术架构、完善数字治理体系、塑造虚实同构格局等维度展开,使其成为党的民族工作的强大驱动力.

    元宇宙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数字异化虚实融合

    数字拜物教的赋魅、祛魅及超越

    王阳阳
    81-92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数字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数字化作为一种"新质料"被运用到生产经营之中,其目的在于更好地满足资本增殖的需求;这一过程伴随的是拜物教新形态的产生,即数字拜物教.数字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是数字生产力诸要素结合起来的社会形式,从中可以看出数字拜物教之"魅"何以展现自身及其生成机理,进而可以揭示数字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如何以"迂回"的方式表现数字生产关系并满足资本增殖需求.因此,设计超越资本主义数字拜物教的解决方案,就应从数字技术、制度和资本三个层次入手,以尊重和维护劳动者的权益为落脚点,规范数字技术应用,规范和限制数字资本的作用范围,使人们公平共享占有数字资源.中国数字化实践则为消除数字拜物教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数字拜物教资本批判赋魅祛魅超越

    生成式人工智能对青年精神生活的影响与解蔽之道

    李涵陈岩松季卫兵
    93-101页
    查看更多>>摘要:拥有海量数据和自然语言模型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具有高智能性、交互性和符号性等特征,对人们精神生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特别是热衷接触并利用新鲜事物的青年群体,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在拓宽青年知识广度的同时又弱化其独立思考的能力,在激活青年思想教育精度的同时也带来了西式文化的冲击,在提升青年精神生产效率的同时也加剧了他们的失业焦虑,在给予精神情感陪伴的同时也可能将青年引入资本逻辑之中.为此,应当增强青年对算法驱使的辨识度,培养青年独立思考和批判思维,全面加强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治理工作,并积极开拓本土化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不断提升青年精神生活质量.

    生成式人工智能ChatGPT青年精神生活

    差异与超越:全人类共同价值与西方"普世价值"的哲学基础比较研究

    陈宝郝新鸿
    102-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全人类共同价值是习近平总书记顺应时代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提出的原创性价值体系,它与西方"普世价值"的哲学基础存在本质差异,是对西方"普世价值"的回击与超越.从本体论看,全人类共同价值以现实的人为逻辑起点,"普世价值"以抽象的人为建构基础;从方法论看,全人类共同价值蕴含聚同化异的辩证思想,"普世价值"偏向非此即彼的对立思维;从认识论看,全人类共同价值坚持能动的反映论立场,"普世价值"充斥主观的独断论观点;从历史观看,全人类共同价值遵循唯物史观的精神实质,"普世价值"带有唯心史观的魅惑幻想;从价值论看,全人类共同价值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普世价值"固守以资为本的价值取向.深刻理解全人类共同价值与西方"普世价值"的哲学基础差异,有助于世人在廓清价值认知迷雾基础上辨明两者优劣,以求在解决全球治理乱象中凝聚和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规避因西方兜售"普世价值"引发的价值危机,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立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体系提供价值支撑.

    全人类共同价值西方"普世价值"哲学基础比较人类命运共同体全球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