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理论视野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理论视野
理论视野

周炳成

月刊

1008-1747

010-62805418 62805483

100091

北京市海淀区大有庄100号中央党校主楼4层

理论视野/Journal Theoretical Horizon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理论性、学术性、现实性、创造性、综合性社会科学理论刊物。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构建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的哲学之维

    黄海
    70-7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的建构,既是一个有着生产机理和形成逻辑的知识累进过程,也是一个有着内在规定和内在特质的知识生产过程,有着兼具共性特征和自身特色的哲学逻辑和哲学规定。从哲学的维度来考察,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生发、生长和生成,应有其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和价值论的哲学维度。本体论之维是基于科学性思维不断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论之维是基于实践性思维坚持回应时代问题;方法论之维是基于开放性思维持续推进知识的包容性增长;价值论之维是基于人民性思维始终关注人的解放和自由而全面发展。在推进知识生产的哲学逻辑与哲学规定中,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的生产得以在合规律性的机理中进行,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的建构得以在合目的性的要求中完成,进而实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构建,就充分体现了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上述哲学规定。

    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知识生产哲学维度中国式现代化

    新时代强化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的三重逻辑

    邓国彬巩宇飞
    77-82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时代强化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永葆政治本色的本质要求。全面理解新时代强化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的理论内涵与现实价值,需要透过多重维度加以分析与阐释。理论逻辑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中国共产党人关于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的理论探索、理论深化以及理论发展共同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基层党建理论的生成机理;历史逻辑上,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服务于各个不同时期的目标任务;现实逻辑上,增强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是巩固党在基层执政基础的重要保障,是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的迫切需要,是持续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的有力抓手,是构建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的有效保证。

    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理论逻辑历史逻辑现实逻辑

    新时代党的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构

    王培洲
    83-88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时代新征程上,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建构面对着百年变局、复兴使命和中国式现代化相交叠的复杂语境,只有将其置于"多维度"的视界中才能有效实现"体系化"建构。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构聚焦政治维度,要在"讲政治"中有效强化政治凝聚力;聚焦叙事维度,要在"讲故事"中不断释放价值吸引力;聚焦权力维度,要在"软实力"和"硬实力"深层互动中实现引领,通过体系化建构更加有效地应对意识形态领域多元多样多变的趋势,不断释放意识形态话语的强大功效。

    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化多维度

    新时代开展党纪学习教育的目标与有效路径分析

    刘昱辉
    89-94页
    查看更多>>摘要:开展党纪学习教育,着力打造"自觉的纪律",是加强纪律建设的内在要求和重要内容。新时代开展党纪学习教育是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现实需要。通过开展党纪学习教育,使广大党员把纪律要求转化为实践自觉,促进党的团结统一,形成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合力。新征程上我们党不断完善党纪教育责任体系,科学合理设置党纪学习内容,不断丰富党纪教育形式,扎实推进党纪学习教育走深走实。

    党纪党规学习教育

    论伊格尔顿的文学意识形态生产观

    石敏
    95-100页
    查看更多>>摘要:马克思主义是伊格尔顿文学意识形态批评的思想来源与理论基础,在经典马克思主义和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双重引导下,伊格尔顿的文学理论逐渐凸显了意识形态分析的批评策略。他从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的基本观念出发,将"文学生产"与"意识形态"两种范式相结合,提出了新的文学意识形态生产观的解释模式。在具体分析中,伊格尔顿立足于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将文学作品中的意象放置在与其相关的意识形态场域中进行研究,力图在揭示文学作品内容和结构的同时,映射出意识形态所隐藏的政治权力斗争。

    伊格尔顿文学生产意识形态

    后现代文化阐释路向的历史唯物主义评判

    张楠楠
    101-106页
    查看更多>>摘要:碎片化、微小化、断裂感是后现代文化的基本特征,历史唯物主义的"文化转向"构成了理解这种思潮的"支援背景"。其中,"符号生产""非物质劳动"和"话语权力"三种阐释路向在后现代文化理论形成与发展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是后现代文化研究越来越聚焦于文化的内在性,最终使文化自身与其所关涉的劳动、经济、阶级等因素相分离的引信环节。将不平等解释为是知识或自然能力的差异,以文化抵抗的象征性实践来论证现存制度的合理性,其本质仍然是资本主义剥削性去历史化、常态化的自我调节。只有立足历史唯物主义反思后现代文化的阐释路向,站在社会形态更替的高度重视文化与社会生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关系,才能走出文化问题中的理论迷失,从而牢牢把握文化研究的基本原则与根本方法。

    后现代文化符号生产非物质劳动话语权力历史唯物主义

    第三届中国式现代化论坛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举办

    黄锟刘子琦
    封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