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伦理学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伦理学研究
伦理学研究

唐凯麟

双月刊

1671-9115

hn_llxyj@126.com

0731-88872086

410081

湖南省长沙市麓山南路36号《伦理学研究》编辑部

伦理学研究/Journal Studies in Ethics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创刊于2002年9月,是国家一级学会——中国伦理学会,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百所重点研究基地——湖南师范大学道德文化研究中心共同主办的一份学术理论刊物,其作为中国伦理学会的学术会刊,办刊宗旨是: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思想性和实践性的统一,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伦理道德体系服务。读者对象为高校从事伦理学教育和研究人员、理论宣传工作者。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论利阿·依皮"国家—世界主义"的全球正义观

    李勇王玲玲
    89-99页
    查看更多>>摘要:全球正义理论存在世界主义与民族主义之争。争论焦点之一在于平等主义分配原则的适用范围。世界主义者主张把这一原则扩展到全球,民族主义者则认为在全球范围内适用的最多是充足主义的原则。面对这一争论,利阿·依皮试图调和争论双方,使民族主义者也承认全球平等主义分配原则的规范性意义。与此同时,依皮试图阐明国家对于全球正义行动者的规范性意义。因为依皮在国界的任意性、国家的价值等问题上矛盾的观点,她所建构的"国家—世界主义"的全球正义理论并没有开辟出第三条道路。

    全球正义世界主义民族主义平等主义分配正义

    捍卫世界主义伦理观:对特殊主义挑战的回应

    曲伟杰
    100-10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世界主义伦理的产生既继承了古希腊斯多亚学派的核心观念,又与现代西方的社会发展和伦理学变革密不可分。康德的道德形而上学思想为世界主义伦理提供了最典型的证成方式,这就是从每个人都是独立的理性主体出发推导出普遍平等、全球正义等世界主义的伦理理念。但是,一种实在的、能够把世界主义伦理贯彻其中的全球伦理共同体还没有成形,因而也就没有办法给我们提供"伦理—文化共同体"意义上的归属感。这就决定了奠定在特殊的身份认同基础上的伦理特殊主义不会轻易消失。事实上,无论是斯多亚学派还是康德,他们都承认特殊的身份认同对伦理生活的重要意义。世界主义在吸纳了伦理特殊主义的合理观点的基础上,完全可以建构出一种适应全球化时代需要的、敏于多元身份认同的理论框架。

    世界主义伦理身份认同伦理特殊主义

    论敬重作为道德动机的可能性

    何佳慕
    106-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敬重"作为道德法则对意志产生的情感,被康德确立为动机的主观规定根据,然而介于感性与知性之间的"敬重"概念具有模糊性,这在康德理性主义框架中引起了关于"敬重能否作为道德动机"的当代争议。动机理智主义认为对道德法则的认知足以驱动道德行动,动机情感主义则认为道德行动的产生不仅需要对道德法则的认知,同时也需要敬重情感。事实上,敬重情感不仅能够作为道德动机,而且是道德行动实现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在主观意志层面,有限理性存在者具有自由抉择的能力,使我们能够朝向道德法则所指引的方向作出选择;在行动发生领域,敬重情感对心灵产生肯定性和否定性双重影响,推动有限理性存在者按照具有普遍法则形式的准则行动。由此,敬重情感与对道德法则的认知统一于有限理性存在者的意志当中,共同促进道德行动的实现。

    敬重道德动机意志道德法则道德情感

    再谈马克思博士论文中的自由思想

    陈世玉
    114-121页
    查看更多>>摘要:马克思的博士论文《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是其学生时代的哲学代表作。马克思通过解读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揭示出其中蕴含的自由思想及其内含的主体自我内在规定性。马克思将伊壁鸠鲁的偶然性阐释为抽象可能性。抽象可能性强调人的自我意识对客观世界的主观规定,这既揭示了自我意识的自由本质,也使其在这一过程中实现了自由。原子是首先被设定为自由的,而后有了原子偏离直线束缚、原子互相排斥的运动过程。针对传统的天体神学论,自我意识把自身视为终审者,依据自我设定的主观信念来反抗宗教权威,树立起绝对自由。马克思通过对伊壁鸠鲁自由思想及其自我规定性的分析,既肯定了人的个体自由相对于自然的优先性,也批判了脱离现实前提来谈自由的抽象性。

    马克思博士论文自我规定自由

    孟子师生关系伦理的一体两面与教化逻辑

    许可峰
    122-131页
    查看更多>>摘要:孟子对"尊师"要求严格,可以用"礼敬"一词概括孟子对"尊师"的重视,"礼敬"是外在之"礼"与内心之"敬"的统一。孟子也允许学生就老师言行中的道德问题坦率问疑并心平气和地认真解答,这便是"责善"。"礼敬"与"责善"之间的矛盾具有深刻的教育学意蕴,体现了我国传统教育独特的教化逻辑。教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和根基所在,教化者"言传身教",受教者"相观而善",自然会就疑惑之处提问,而教化者也自然有"解惑"的责任。由此,孟子责善观具有一定的民主特色。但是对教师的"责善"必须建立在"礼敬"的前提之上,否则会使教化者时时处于道德暴力之下,而患"好为人师"。孟子"礼敬"与"责善"相统一的理念与教育实践,对于我们辩证认识和正确对待"尊师重教"与"师德师风"两个方面建设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师生关系伦理尊师重教师德师风教化传统孟子

    对共治与公民友谊作为公共理性规范基础的批判性考察

    张途
    132-140页
    查看更多>>摘要:公共理性的正当性基础一直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相对于目前最有统治力的平等尊重观,近年来较为流行的一种看法认为,公共理性的理论条件建立在包含了公民群体成员的共治和公民友谊两大部分所构成的社群价值的基础上。共治观的问题是,其强版本无法与公共理性相容,而其弱版本又松散到能同时对与公共理性相竞的聚合路径提供支持。公民友谊的问题是,一方面公民友谊内容中的一般性部分就可还原为公民与公民之间的平等尊重,另一方面其概念中特殊的关系性属性要么在规范性上依然属于平等尊重的理念,要么其作为社会事实的属性无法为公共理性的道德要求提供支持。

    公共理性政治社群共治公民友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