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伦理学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伦理学研究
伦理学研究

唐凯麟

双月刊

1671-9115

hn_llxyj@126.com

0731-88872086

410081

湖南省长沙市麓山南路36号《伦理学研究》编辑部

伦理学研究/Journal Studies in Ethics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创刊于2002年9月,是国家一级学会——中国伦理学会,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百所重点研究基地——湖南师范大学道德文化研究中心共同主办的一份学术理论刊物,其作为中国伦理学会的学术会刊,办刊宗旨是: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思想性和实践性的统一,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伦理道德体系服务。读者对象为高校从事伦理学教育和研究人员、理论宣传工作者。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逻辑视角下的可信人工智能研究

    付芳
    92-98页
    查看更多>>摘要:发展可信人工智能,确保人工智能的安全、可靠、可控,是实现人机和谐的重要内容.可信人工智能的发展要坚持科技向善的原则,在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共同体建设的基础上,确保人工智能技术的可解释性.实现可信人工智能的关键是技术的安全性和可控性,从逻辑视角出发,现代逻辑作为规则驱动的人工智能技术,基于明确的因果规则,在发展可信人工智能技术中具有明显的可解释优势.应充分发挥逻辑的驱动作用,将现代逻辑的推理机制应用于人工智能的推理系统,通过实现技术的交叉融合,积极探寻新时代背景下人机和谐发展的可能甚至法则,寻求人类和可信人工智能融合发展的多元路径,使智能体系统能够在开放的时态和动态环境中实现完美刻画,确保人工智能技术的可信可控.

    可信人工智能逻辑视角可解释规范逻辑

    人工智能价值对齐的路径探析

    李思雯
    99-108页
    查看更多>>摘要:价值对齐作为人工智能技术良善发展的有效手段和必经之路,旨在让大模型的能力、行为与人类的真实意图、价值观以及社会道德准则相一致.现有人工智能价值对齐的技术路径和伦理进路虽具备可行性,但存在局限与不足.价值对齐的技术路径缺乏有效性与可拓展性,受限于人类主观偏好,而弱进路价值对齐路径存在"对齐鸿沟"、价值观难以统一和静态价值观等问题,强进路价值对齐路径则存在道德无法化约为一种能力、情感计算技术的困境和多元主体对齐的复杂性等难题.交互式价值对齐路径是实现人工智能价值对齐的有效路径,赋予人工智能交互主体性是价值对齐的前提,情境化价值共识是交互式价值对齐的关键,通过人机合作和社会场景模拟来实现价值对齐.

    人工智能人机交互关系交互式价值对齐

    公共卫生治理中的代际健康正义与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

    史军
    109-116页
    查看更多>>摘要:公共卫生治理可能对不同年龄段的人群产生不同的健康影响,从而在不同群体间产生非传统意义上的代际冲突——"代内的代际冲突",引发对代际健康正义的思考.自由主义进路导致了公共卫生治理的"代际健康囚徒困境"和治理失败.公共卫生危机强化了人们对共同体的追求,引发个体从共同体唤寻归属感、安全感与互助,以驱散笼罩着每个人的疾病与死亡阴影.可以建构一个跨代的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使健康成为维系共同体的代际纽带.

    公共卫生治理代际健康正义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能力原则

    医学模式演变中健康公正问题及其应对

    冯琼
    117-123页
    查看更多>>摘要:医学模式演变过程中健康的内涵不断扩展,对健康公正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从医学模式演变过程看,健康公正最早蕴含在古代以人道主义医德为主导的救助伦理中,经历以医疗手段为主导的阶段,目前健康的社会决定因素成为其不可或缺的评价维度.医学模式演变过程中的健康公正问题凸显了人道主义救助精神是必不可少的道德要求.缺乏社会制度的保障机制而仅靠道德精神实现公正是不持久的;将健康公正问题的解决仅局限于关注医疗资源公平分配,而忽视其他社会因素对健康的影响是不全面的.因此,在坚持人道主义道德要求下,关注医疗资源分配和健康社会决定因素的社会政策是实现健康公正的关键.

    医学模式健康公正健康社会决定因素社会政策

    走向"情境"的城市空间正义

    袁超
    124-130页
    查看更多>>摘要:城市空间正义理论的建构至少包含了两个层面的内容,即分配与承认.无论是基于"分配"的城市空间正义,还是基于"承认"的城市空间正义,都能够为现代城市空间生产的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持,但是由于城市空间本身的条件和变动性,城市空间正义的研究必须回归"情境".固定性空间凸显了城市空间地理位置和物质形式的变化是城市空间正义建构的"原点";场所性空间链接了城市空间、空间主体以及正义理念,是城市空间正义发展的"缘点";流动性空间是一个充满可变性、流动性和不确定性的情境,其能充分圆融空间正义实践过程中出现的"分叉"问题,是城市空间正义实践的"圆点".

    情境固定性场所性流动性

    唯物史观对正义神话的破解

    何礼广
    131-140页
    查看更多>>摘要:科学社会主义既有其科学维度,也有其价值维度.为科学社会主义奠定哲学基础的唯物史观并不排斥正义论的价值诉求,相对于"永恒正义论",唯物史观对正义神话的破解构成了马克思批判、拒斥"正义"的本真意蕴.马克思涉及正义问题的论述有两种:一是某种意识形态批判意义上的"马克思的观正义",它实质上并不是"正义论的话语",不是对正义的定义,而是"关涉正义的话语",是对如何理解正义的方法论阐释;二是价值判断意义上的"马克思的正义观",特指马克思对什么是正义的、什么是不正义的价值评判——它才属于"正义论的话语".自觉区分这两种话语,便成为理解马克思、破解"马克思与正义"难题的前提条件.

    唯物史观正义神话正义观意识形态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