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理论月刊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理论月刊
理论月刊

张国强

月刊

1004-0544

llyk1@sina.com

027-87813665;87812386;

430070

武汉市武昌紫阳东路45号

理论月刊/Journal Theory Monthly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和服务方针,在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方面,在研究和宣传我国改革开放方面,都做出了突出贡献,受到国家和湖北省有关部门的充分肯定和广大作者、读者的广泛欢迎。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共同体元素

    文红玉魏晋
    5-11页
    查看更多>>摘要: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中国共产党始终关注、不断探索的历史和现实课题.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党情、国情和世情的变化,在推进文化强国建设的探索中,习近平以中华民族独有的历史情怀和文化自信,立足时代使命,把握时代发展大势,由小家及大家,在不同的共同体中突出文化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在家庭共同体层面提出树立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激发人们向德向善的力量;在民族共同体建设中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丰富各族人民共有精神家园;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中倡导以持久深厚的文化力量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些理念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价值取向和价值标准,同时也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强大的价值支撑和价值导向.

    习近平文化思想共同体家风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共同富裕的文明意蕴

    岳奎刘柯均
    12-2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走出的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目标,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更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内含丰富的文明意蕴.透过中国式现代化这一崭新视角,充分阐释共同富裕的文明意蕴,可以发现:从文明发展规律的角度讲,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传承并发展了传统共富观,为中国式现代化开辟出了一条社会主义共同富裕道路,实现了对共富理想的文明创新;从文明进步实践的角度讲,中国共产党始终以人民为中心,全方位推进共同富裕,形成了富有中国式现代化特色的社会主义共同富裕文明实践;从文明价值构建的角度讲,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鲜明表征,是为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擘画人类发展蓝图、塑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所贡献的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对引领人类现代化文明发展有着很强的价值意义.

    中国共产党中国式现代化共同富裕人类文明

    建构"红色中国":海外亲历者的中共革命史书写

    张德明
    21-30页
    查看更多>>摘要:改革开放以来,国内翻译出版了一批海外亲历者所写的中共革命史著作.这些著作观察细致、视角新颖,既有宏观论述,又有微观考证,注重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及变化发展的眼光考察相关问题,对1921-1949年间中国共产党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领域的作为都有论述,从他者角度构建了丰富的"红色中国"面相,具有重要学术价值.

    海外中国共产党革命史译著

    海外学者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多维解读

    夏金梅李思远
    31-44页
    查看更多>>摘要:海外学者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解读涵盖理论追索、动机研判、影响评价、挑战剖析四个方面.在理论追索上,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体现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创新,是对西方共同体思想的超越.在动机研判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立足国内和国际两个大局,既展现着实现中国梦的内在需要,又彰显着对国际社会的现实观照.在影响评价上,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世界人民思想同频、利益共振,赢得国际社会广泛认可,具有全球性的教育意义.在挑战剖析方面,受限于"西强东弱"的话语格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面临话语理解和情感认同的双重挑战.

    人类命运共同体海外学者国际认同话语体系

    从国家的道德地位到全球治理改革——论沃尔泽国际正义理论的转向

    高景柱周杰亮
    45-56页
    查看更多>>摘要:沃尔泽从国家的道德地位出发,以宽容观为基础,以正义战争观为核心,构建了一种以维护政治共同体的自主为核心的国际正义理论.以贝兹和博格等人为代表的世界主义者从个人出发,建构了各种全球正义理论,这给沃尔泽的国际正义理论带来了不少挑战.沃尔泽后来调整了自己的立场,主张一种基于慈善的援助义务,并倡导一种渐进的全球治理改革.相较而言,世界主义者将个人作为分配正义关注的主体更具有道德说服力,而沃尔泽将政治共同体作为分配正义的背景更具有现实意义,沃尔泽的理论转向并没有改变其保守主义色彩,其对人权似是而非的辩护难以令人满意,不能真正解决"正义鸿沟"问题.

    国际正义世界主义全球正义迈克尔·沃尔泽

    从家国到国家:家国关系变革的逻辑基础及其道德后果

    申光明李向平
    57-6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历史上的家国关系演变呈现出从"家国"到"国家"的纵式图景,自夏启开始了家天下的时代,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原始部落联盟的社会逐渐向家族社会转变,家逐渐成为社会的基本构成单位.西周分封制和宗法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构建了家国同构的社会设置,为家天下披上了一层神圣的帷幕,此后整个传统社会基本延续了家天下政治格局下的家国关系.直到近代对外抗争背景下民族国家意识兴起,民主思潮影响下传统社会中的家国意识秩序开始向现代民族国家的国家意识秩序转变,清代末帝溥仪退位更是直接宣布了家天下时代的终结,近代民主革命中家国关系也渐渐得到了根本性的扭转.家国关系的历史革命内含两个逻辑基础,即社会权属的公私问题和社会结构中的个人—社会关系问题.与此对应,从家国向国家的历史转变也有两层含义,一是社会权属意义上的家天下向公天下转变,二是社会结构意义上的家国同构的逐渐瓦解和现代社会理性组织的发展.从家国到国家这一历史革命也带来了巨大的道德变迁,即从家国时代的臣民道德向民族国家时代的公民道德转变,个体进一步从家族社会中挣脱出来,是人类道德解放的一个文化里程碑.与此同时,伴随着社会民众的天下意识、臣民意识淡化以及国家意识、国民意识的清晰化,个体附近的文化意象逐渐模糊,而作为一个庞然大物的国家随之崛起并赫然矗立在人们面前.

    家国关系由私到公民族国家意识差序性伦理臣民—公民

    生产条件再分配:绿色共富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王结发
    67-74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产条件分配的不均衡是贫富分化的根本原因.绿色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的关键就在于,绿色发展能够从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两个层面矫正生产条件分配的不均衡,推动生产条件的再分配,从而发挥出调节"三大差距"的功能:一是推动"不可分拨"生态资源的公共产权由虚向实转变,促进对其使用的收益分配和成本分摊对称化,使每个人都能享有这类资源的平等财产权并可以凭借这一权利获得相应收入;二是依据每个地方的生态服务容量来确定经济活动强度,以此推动地区之间与城乡之间生产条件分配的均衡化;三是为农业、农村塑造竞争新优势,通过提高农业平均利润率,提升农村生态优势,赋能农业、农村发展,解决农业、农村边缘化问题,吸引生产条件回流.

    绿色发展共同富裕生产条件收入分配

    元宇宙资本化重构剩余价值生产方式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吴迪曼
    75-83页
    查看更多>>摘要:元宇宙是由人类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所共同创造的,在一系列新的集合式数字技术和硬件技术同步涌现的支持下,以全息交互和虚拟现实体验为特征,人类实践活动深度介入的虚拟三维时空.元宇宙资本化即元宇宙时空中资本成为"普照的光",资本的生产方式成为起决定作用的、占支配地位的生产方式.元宇宙资本化是平台资本垄断竞争逻辑的必然产物.通过革新剩余价值生产的源泉、过程及支配主体,元宇宙资本化实现了对剩余价值生产方式的系统性重构.元宇宙资本化重构剩余价值生产方式存在着多重弊端,具体表现为元宇宙时空与物理时空中劳动者的四重异化,劳动力群体的差异性效应与收入差距相对扩大,元宇宙资本的垄断融合及其对技术创新的阻碍等.对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元宇宙发展模式的分析为我国的元宇宙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启示.

    元宇宙概念元宇宙资本化剩余价值生产方式剩余劳动垄断融合

    追寻与重归: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刘玉堂李艳琼
    84-9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是时代变迁的文化记忆和生活中须臾不可离的原生态产物,深深熔铸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和思想表征.探求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互动机理,对其文化历程定律和历史格局进行探索和重构,体现了民族发展与时代内涵的合理接榫,对培育民族认同、延续民族精神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符号和形象,在固定的生活环境中创造和推行风俗与思想体系,既是模塑和调协人们的品性与行为、维系民族创造力、增强民族凝聚力的基本要求和重要实践,也是增强文化自信与民族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实力蓄积和有效路向.

    非物质文化遗产精神家园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共生·流动·聚合:文化基因视域下民族文化交融研究

    柏贵喜陈雷
    95-101页
    查看更多>>摘要:民族文化交融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内容与突出表现.从文化基因视域观之,民族文化交融的条件是由原生式、附着式、辏合式、协同式组成的基因共生;其基础根植于以历史记忆、共情与文化认同以及文化传播为主要形式的基因流动;基因聚合的主流方式是偏利型、互利型交融,具体呈现为共享、层累、嵌合等多种表征.

    民族文化交融基因共生基因流动基因聚合文化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