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理论月刊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理论月刊
理论月刊

张国强

月刊

1004-0544

llyk1@sina.com

027-87813665;87812386;

430070

武汉市武昌紫阳东路45号

理论月刊/Journal Theory Monthly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和服务方针,在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方面,在研究和宣传我国改革开放方面,都做出了突出贡献,受到国家和湖北省有关部门的充分肯定和广大作者、读者的广泛欢迎。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西方情感劳动理论研究30年:概念、布展与趋势

    彭昱剑孟飞
    98-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美国社会变化与既有理论,霍克希尔德提出了"情感劳动".围绕这一概念,考察其提出背景与内涵界定,述评30年来情感劳动在西方人文社科研究中的布展,对于深化理论内涵、扩展学科边际、剖析晚近西方的社会问题具有重要意义.现有研究鲜有触及资本主义的内核,这囿于资本主义制度框架,亦为中国学界敞开了深耕的空间.从情感劳动概念及其后续研究析出的意义,对于我们理解情感生成、廓清当代劳动异化方式、建设中国的情感社会学等具有重要启示.

    情感情感劳动情感社会学霍克希尔德

    共享、互动与情感生产:城市社区邻里共同体的建构逻辑

    罗大蒙
    111-119页
    查看更多>>摘要:情感是共同体的纽带,将邻里建设成为一个有温度的情感共同体,是城市社区邻里重建的重要命题.互动是情感共同体的生产机制,信任感、团结感和公共性等情感表征,均蕴含于人际互动之中,微观的人际互动筑牢了共同体的情感基础.作为一种社会互动媒介,共享具有激活积极情感要素的重要价值,是情感共同体建设的有效载体.情感共同体建设实践经验表明,共享是情感唤醒机制,能够重构邻里关系,缔造邻里信任感;共享是情感凝聚机制,能够激发公民群体身份认同意识,强化邻里团结感;共享是情感延伸机制,能够培育居民公共精神,孕育社区公共品格.情感是一种重要的治理工具,积极、正向的情感共同体为社区治理共同体建设奠定了社会基础.

    邻里关系共享空间情感共同体治理共同体

    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职能定位的理论溯源与现实困境

    李傲侯皓瀚
    120-127页
    查看更多>>摘要: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作为传统检察职能的突破与发展,在"四大检察""十大业务"中形成了新的权力配置格局.检察机关办理公益诉讼案件存在受案范围"等"外领域扩张的无序化、起诉资格与起诉顺位的结构化以及办案模式实然层面的主导化.而检察公益诉讼的理论基础主要依托于固有的当事人适格、诉讼担当、诉讼信托以及支持起诉等理论,并未区分法律监督与直接提起诉讼之间的权力—权利界限.检察机关办理公益诉讼案件的应然状态应考量公益诉讼起诉人的立法定位、调查取证的权利边界以及不同程序之间衔接的具体向度等方面.

    公益诉讼行政化刑事化调查核实调查取证

    法政策学视域下乡村教育振兴的制度需求与立法构造

    袁明
    128-137页
    查看更多>>摘要:乡村教育振兴作为乡村振兴战略中农村发展能力建设与乡村文明建设的制度承载,从"政策引导"到"法律跟进"的顶层设计应当是乡村教育振兴的发展逻辑,法政策学则为法律跟进乡村教育振兴提供了方法论.在法政策学视角下,对"目标—工具"的政策模式与"权利—义务"的法学范式进行有机整合,以受教育权保护为立法起点推进乡村教育振兴的法律机制落实.通过制定篇章结构为总则章、农村学前教育章、农村义务教育章、农村职业教育章与法律责任章的《乡村教育振兴条例》,明确乡村教育振兴的概念意涵、权利义务主体、立法目的、主要制度、模式与程序等基本规范要素,配合《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建构助力乡村教育振兴的多元规则体系.

    乡村教育振兴法政策学受教育权立法模式《乡村教育振兴条例》

    当代西方女性主义认识论的困境与出路——基于身体哲学的诠释

    戴雪红
    138-147页
    查看更多>>摘要:女性主义认识论作为一种独特的思维方法,与现实的女性主义运动所遭遇的困境具有密切联系.如何在女性的差异和多元之间达到平衡是女性主义哲学要面对的现实问题,该问题指向一个认识论上的困境——具有各方面差异的女性达成共识的可能、不同性质的知识如何实现共享以及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上不滑向认识论的相对主义.为了解决这一困境,唐娜·哈拉维提出了"情境化知识"理论,它是当代女性主义认识论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理论.哈拉维的"情境化知识"理论在某种程度上和莫里斯·梅洛-庞蒂的身体理论具有契合性,后者从身体角度批判了传统认识论,试图建立一种属于身体—主体的交互性和共存性,为当代西方女性主义认识论困境的解决提供了全新的方法.索尼娅·克鲁克斯借鉴了梅洛-庞蒂的身体哲学,以实现对"起源认识论"的超越,为女性主义认识论寻找新的出路.

    女性主义认识论身体情境化知识交互主体性

    论《庄子》内篇心灵转化的三种模式

    李宇李巍
    148-155页
    查看更多>>摘要:《庄子》内篇在描述心灵转化时,有三种主要模式——由心到神、由心到气、由心到德,它们皆指向认知方式的调整.这种调整旨在破除在个人有限的、固化的、偏好明显的认知方式控制下的感官活动,而非否认感官本身,并且期待在面对物、事、人时,以流动的、变化的环境作为认知与行动导向.相关的文本主要存在于《养生主》篇"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人间世》篇"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德充符》篇"且不知耳目之所宜,而游心乎德之和"中.其中,"不以目视""无听之以耳""不知耳目之所宜"在以往的解释中常被认为是对感官及其活动的消解,进而弱化了心灵转化过程中涉及的认知转变.然而,这样的解释在回归文本语义系统时,难以实现逻辑上的融贯,从而使得与此关联的心灵转化的诠释也出现了偏差.因此,遵循文本语脉,明晰这些否定词的指向,进而发掘心灵转化的不同侧面,是合理且需要开拓的研究路径.

    《庄子》心灵转化感官认知

    心灵哲学视域下阳明心学的成圣机制

    邢起龙
    156-160页
    查看更多>>摘要:王阳明心学实质是圣学,是以超凡成圣为最高追求目标的学说.从心灵哲学的角度看,它属于典型的中国心灵哲学,如:将心分为照心和妄心两种样式,认为心的属性是静止的;主张心的本体即理,因而人人皆有成圣的可能性.心学入门方法易简,推崇"致良知"的修养方法,注重在生活中下功夫去体悟.针对现实中多数人的本心被欲心遮蔽的事实,王阳明提出了一套成圣的心理机制.这套机制既有心灵哲学的知识性特点,又有价值性特点,对于人的思想解放和道德自律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王阳明心学宋明理学圣人心灵哲学

    书讯

    封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