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理论月刊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理论月刊
理论月刊

张国强

月刊

1004-0544

llyk1@sina.com

027-87813665;87812386;

430070

武汉市武昌紫阳东路45号

理论月刊/Journal Theory Monthly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和服务方针,在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方面,在研究和宣传我国改革开放方面,都做出了突出贡献,受到国家和湖北省有关部门的充分肯定和广大作者、读者的广泛欢迎。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实事求是开"第二个结合"的历史先河

    田鹏颖
    5-11页
    查看更多>>摘要:实事求是作为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叙事方式,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即"第二个结合"的标志性产物.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伟大进程中,无论从历史还是从逻辑上考察,实事求是无疑都开创了"第二个结合"的历史先河.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精髓,同主观主义(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作斗争,并深刻总结中国革命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用"实事求是"概括和表达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实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实事求是"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华大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即"第一个结合"创造了根本的认识论前提,同时又构成"第二个结合"的逻辑起点."第二个结合"作为一个哲学命题的正式提出比"第二个结合"的历史进程开启晚是合乎认识规律的.

    实事求是"第二个结合"历史主动逻辑起点

    数字化时代的数字—精神政治学形态及其批判

    田方晨刘明明
    12-22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不同的时代,政治权力作用于社会现实的方式是不同的.数字资本主义在为资本增殖创造新的条件的同时,也对政治权力发挥作用的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从生命政治到精神政治,从身体规训到精神控制,从数字劳工到算法权力,资本主义一次次找到了得以幸存并强化自身的治理术,数字—精神政治学的出现便是数字资本谋求权力强化的结果.作为继生命政治学之后出现的全新治理术,数字—精神政治学引发了诸如抑郁、焦虑、厌世等众多的精神疾病,倦怠、控制、透明成为数字—精神政治学的代名词,主体的肉体与精神均沦为了牺牲品.不可否认,数字—精神政治学阐述了资本主义的新型剥削方式,揭示了数字资本主义引发的各类精神危机,为批判当代资本主义提供了新视角.然而,数字—精神政治学所谓的自由劳动依旧无法摆脱价值被形式化的命运,仍以资本与劳动的矛盾为结构.为此,要消灭数字—精神政治学引发的精神病理样态必须改变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建构起以人民为中心的所有制形式和分配制度,发挥数字经济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应有作用,超越数字资本主义背离人民根本利益的内在局限性.

    数字—精神政治学治理术功绩主体精神控制自由危机

    数字意识形态风险的诱因、样态及治理

    王宇婷
    23-31页
    查看更多>>摘要:意识形态斗争并未随着数字时代的来临而终结,反而在数字技术的作用下呈现出新的特征.数字资本主义不仅以数字逻辑改变了社会的经济运行体系,也在无形之中重构了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对现有的意识形态治理机制造成了较大冲击.数字资本主义巧妙地以数字化逻辑重塑了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使剥削与霸权变得更为隐蔽,并凭借价值销蚀、资本共谋、话语嬗变、技术迭变等方式制造了诸多意识形态风险,对主流意识形态造成了多维冲击.对此,应从生产关系、价值引领、技术赋能等方面发力,在最大程度上消除由数字资本主义引发的意识形态风险,不断夯实数字时代主流意识形态的安全基础.

    数字资本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安全意识形态风险数字空间

    时空、主体与生产:数字媒介的三重维度

    刘冠合胡景谱
    32-39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人类社会的深度科技化,数字媒介逐渐受到社会关注,并深度嵌入日常生活.社会正在经历着一场数字化革命:在时空层面,数字媒介凭借从现实空间到拟真空间,从自然时间到技术时间的转向,实现了对自然时空的渗透、颠覆与重塑;在主体性层面,人们陷入各式各样的技术膜拜,个性、身体和思想被数字技术所操控,主体性逐渐被消解;在生产层面,数字媒介对从生产到消费的各个环节进行改造,以实现资本积累的最大化.对此,应完善相关制度,对数字媒介的风险进行防控.

    数字媒介虚拟空间数字主体数字生产

    "现实的乌托邦":赖特重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路径、内涵和特征

    陈美灵
    40-47页
    查看更多>>摘要:埃里克·欧林·赖特的"现实的乌托邦"思想的理论旨趣是重建马克思主义,为社会主义辩护.分析哲学、马克思主义、博弈论、解放社会科学是其思想的理论来源.赖特的目的是:以"现实的乌托邦"将理想与现实统一起来,为社会主义建构现实的基础;延续激进的理论取向,为现实变革提供理想和理论指导;对抗反对人的能力的犬儒主义,为社会主义变革提供系统的理论指导;提供现实可行的制度设计,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和现实性辩护.赖特的"现实的乌托邦"理论一方面阐释了他对当代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看法,具有鲜明的社会主义方向;另一方面忽视并否定共产主义,具有鲜明的后现代主义特征.

    赖特现实的乌托邦马克思主义资本主义社会主义

    《资本论》中的性别平等与妇女解放之维

    郑娜娜付天睿
    48-54页
    查看更多>>摘要:《资本论》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矛盾的分析蕴含着马克思理解妇女和性别问题的立场、逻辑和方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对人的无差别吸纳与异化,将男性与女性抽象为劳动力,在生产过程中实现了一种抽象平等,性别间的自然或生理差异也就被抹平并转化为劳动或价值量的相对差异.基于对现代社会总体的经济或生产方式根源的结构性分析和批判,《资本论》在资本逻辑批判的主线中也蕴含着关于性别平等与妇女解放的实现路径的副线,揭示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扬弃、社会形态的变革、性别平等的实现以及妇女解放的历史性统一.

    性别平等妇女解放《资本论》女性主义

    党的领导: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基本经验与根本政治保证

    张文解秀丽
    55-65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中国这样一个超大规模的国家,包括民主在内的一切政治活动的开展都需要有一个坚强的领导力量作为后盾.总结百年来我国人民民主发展的历史经验,其中最为根本的一条便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党对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领导,既是对中国共产党人探索民主之路的历史赓续,又是对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和民主理论的继承与发展,还是对国内外民主实践经验的理论省思.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不仅能确保全过程人民民主建设不脱离社会主义的发展轨道,而且能保证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人民性、全过程性、法治性和可持续性等发展特性不被侵蚀.新时代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必须一如既往地坚持党的领导,不断增强党的领导能力,将党的领导贯穿到人民民主参与实践的全链条和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建设的全领域,以党内民主带动全过程人民民主持续发展.

    中国共产党全过程人民民主党的领导人民性

    引入全过程人民民主: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治理的理论省思

    谢晓通章荣君
    66-77页
    查看更多>>摘要: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是转型期中国社会治理模式创新的重要实践,尤其对于乡村治理现代化有着根本性意义.目前,关于基层党建与乡村治理二者间的关系应呈现何种具体形态,学界基本抱持制度主义和功能主义的逻辑进路.然而,以上两种进路虽能对社会治理中理性的强弱问题作出解释,但同时也遭遇着来自"双重内卷"所引致的关系悖论倾向和循环论证倾向的诘难.更为合理的进路是,在反思"双重内卷"的基础上,寻求联结基层党建与乡村治理二者间内在逻辑的可能命题.全过程人民民主理念的引入,确认了一种政治整合社会化的中间方式.通过这一规范理念所蕴含的民主面相与权威面相的阐释,可以建构一个寓权威之治于民主之中的理论框架,用以论证乡村场域中弥合"双重内卷"的因果机制,并揭示党建引领乡村治理的再理论化.

    全过程人民民主基层党建乡村治理双重内卷民主与权威

    中国基层社会自治的七个技术性难题

    陈明
    78-86页
    查看更多>>摘要:现代社会治理体系是国家正式治理与基层社会自治的有机统一.当前,中国基层社会自治面临七个技术性难题,分别是村民自治的效率难题、居民自治的权威难题、群众自治的薪酬难题、社区自治的成员难题、生活自治的合作难题、乡村治理的激励难题和城乡治理的统一难题.这些难题并非基层社会自治本质的或固有的缺陷,而是基层社会自治的实现形式难以跟上经济社会发展进程所引发的结果,完全可以通过技术性调整加以解决或改进.

    基层治理社会治理社会自治治理现代化

    "资本是生产关系"——基于《资本论》批判性叙述形式的阐释

    余伟如
    87-94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对资本的政治经济学批判,《资本论》以有别于古典政治经济学而独具特色的批判性叙述形式来阐释资本,指出"资本是生产关系".要对"资本是生产关系"作出准确丰富的理解,离不开对此种批判性叙述的精准把握.古典政治经济学家普遍认为"资本是物",出于批判,马克思实际上采用了"资本不是物""资本是已经转化为资本的物"和"资本是生产关系"这种三重依次递进,亦即否定式开端、过渡性中介和肯定式结尾的叙述形式,从而实现了资本不是物又是物的辩证统一,揭示了资本本质上是包含着物的所有权的雇佣关系,并把资本反映为变化、矛盾运动的生动整体.停留在任何一阶段,不把任何一个叙述部分看作前后内在地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整体,都会造成资本物的向度和关系向度的分离.

    《资本论》政治经济学批判批判性叙述生产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