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理论月刊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理论月刊
理论月刊

张国强

月刊

1004-0544

llyk1@sina.com

027-87813665;87812386;

430070

武汉市武昌紫阳东路45号

理论月刊/Journal Theory Monthly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和服务方针,在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方面,在研究和宣传我国改革开放方面,都做出了突出贡献,受到国家和湖北省有关部门的充分肯定和广大作者、读者的广泛欢迎。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比较视域下中国式现代化话语的文化理路

    姜华
    5-1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式现代化的话语表述,明确了中国式现代化不同于西方式的现代化,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从而打破了西方主导的关于现代化的单一话语秩序框架,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从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与西方现代化话语的差别入手,探讨中国式现代化话语的历史演变及对建构文化主体性的意义,有助于揭示其不仅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的创造性表达,而且是新时代中国对自身发展的文化构想和价值主张.这样一种话语回应了"中国向何处去"的中国之问,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主体性的有力体现.

    中国式现代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文化主体性"两个结合"

    如何把握文化主体性?——以"文化主体"概念为原点的思考

    戴圣鹏
    13-20页
    查看更多>>摘要:要科学地把握文化主体性,首先就要正确地把握文化主体的内涵.文化主体是文化主体性的理解前提,两者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文化主体性主要就体现为文化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而在现实生活中,文化主体性主要通过文化自信、文化自觉与文化自强来呈现.文化作为实践活动的产物,一经出现就会反过来对创造与传承发展它的主体形成作用力.因此,把握文化对文化创造主体、文化传承发展主体、文化传播主体的作用力,是深入理解文化主体性的一个重要维度.某种文化对社会发展、现实生活、现实个人的作用力的强弱与否,往往被视为衡量其文化主体性强弱与否的一个重要尺度.由此推之,在现实中存在着增强文化主体性的一种重要方式,那就是增强文化的作用力,即增强主体文化的引领力、凝聚力、塑造力、辐射力.

    文化主体文化主体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文化自信文化强国建设

    概念的生产:在理论与社会事实之间

    熊易寒
    21-23页

    "蜉蝣概念"的生与死

    王海洲
    24-28页

    理解人民政府:基于革命建国的逻辑

    肖滨
    28-32页

    资本逻辑批判视域下的精神生产探析

    王淼刘婧艺
    33-40页
    查看更多>>摘要:精神生产是物质生产之外的一种重要生产方式.只有将精神生产置于一定社会条件和社会生产关系中,才能准确把握其本质.从社会属性上看,资本逻辑下的精神生产植根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遵循剩余价值规律,服从资本增殖这一根本目的.从意识形态属性上看,资本逻辑下的精神生产体现的是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除此之外,资本逻辑下的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具有一定的不平衡性,并折射出资本主义"文明"征服世界的进程.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资本主义精神生产有了种种新的表现,但其本质上依然无法脱离资本逻辑的掌控.结合马克思的精神生产理论批判地审视处于资本逻辑下的精神生产,同时进一步探索精神生产的未来发展方向,对于构筑自由精神生产之路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对于满足人们精神文化的需求有着积极的现实价值.

    精神生产资本逻辑意识形态非物质生产

    府际关系视角下地方政府政策创新的传导机制研究——基于"河长制"的溯源性考察

    王琦任潇萌
    41-50页
    查看更多>>摘要:长期以来,地方政府政策创新不仅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能,也为党和国家持续深化改革、不断提升治理效能提供了宝贵的地方经验.作为地方政策创新扩散的典例,"河长制"在十余年的发展历程中实现了"地方创新—区域扩散—国家政策"的跃升,历经了扩散启动、传导升级、稳定辐散的传导过程.结构形塑关系,关系主导行为.地方政府间纵横衔接、条块互动的组织结构,形塑了政府组织系统内部条与条、块与块、条与块的多元关系,主导各级地方政府的行为及其变化.在地方政府竞争、学习、强制、模仿等驱动政策创新的行为作用下,基于不同的府际关系形成了地方政府政策创新传导的"先行—跟进""首倡—移植""吸纳—推广""领导—执行"四重机制.

    府际关系政策创新传导机制河长制地方政府

    GenAI模型在公共治理中的风险预判与应对策略——基于ChatGPT的案例分析

    刘伟
    51-61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GenAI)在全世界的勃兴,带来了一场数智时代的生产变革和治理革命.ChatGPT通过智能化的双向沟通渠道,利用大语言模型从认知、技术、数据和服务四个方面嵌入公共治理场域中,重塑了公共服务与公共治理的形态,但也使GenAI技术面临权力结构、价值冲突、信息安全、伦理约束、意识形态等风险.在实践中,可以通过利益平衡、强化技术规制、完善法治制度,逐渐弥合人机之间"工具主义"和"人文主义"分歧,将人工智能纳入人类掌控下的良性发展轨道,充分发挥其在公共服务与治理中的积极作用,最终实现GenAI的"善治"与"智治"并举.

    GenAI模型工具主义ChatGPT算法偏好控制困境

    中国式现代化的民生政治之维:价值遵循、推进维度与实现路径

    阴俊王莉
    62-71页
    查看更多>>摘要: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中国式现代化的民生政治价值应遵循坚持为人民谋幸福的核心思想、努力追求公平正义、迫切回应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发展,中国式现代化的民生政治运行从回应公民利益诉求、兜底基本公共服务、推进发展成果共享、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与民生改善良性循环等维度推进,通过优化收入分配体系、健全高质量充分就业促进机制、完善养老保障制度、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健全人口服务体系等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

    民生问题政府责任公共服务保障体系

    通用人工智能产业化何以影响生产关系?——一个政治经济学与产业经济学综合的视角

    管恩琦
    72-81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用人工智能的产业化临界表征着人类生产力的新时代,对于加快生产关系变革拥有现实上的可行性和机制上的逻辑性.具体而言,通用人工智能产业化发展趋势对生产力的突破主要集中于对生产要素的质性重塑,促使经济发展获得"量"的积累和"质"的突破.通用人工智能的产业化趋势通过企业经营要素的智能化重塑、产业组织结构的智能化进阶和政治经济领域的智能化调控,从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面为加快变革生产关系提供了不竭动力.但是,位于临界点的人工智能产业化趋势在所有权结构、社会资源分配与再分配、空间秩序与伦理等层面存在消极影响,需要就通用人工智能本身提出进一步的解决策略.

    通用人工智能生产关系政治经济学产业经济学产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