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理论月刊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理论月刊
理论月刊

张国强

月刊

1004-0544

llyk1@sina.com

027-87813665;87812386;

430070

武汉市武昌紫阳东路45号

理论月刊/Journal Theory Monthly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和服务方针,在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方面,在研究和宣传我国改革开放方面,都做出了突出贡献,受到国家和湖北省有关部门的充分肯定和广大作者、读者的广泛欢迎。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逻辑悖论及其超越

    周建新
    89-97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技术赋能文化产业使得数字文化产业迅猛发展,就数字化与文化产业结合的内部结构来看,文化产业的组织形态以及内部机制发生跃迁和迭代.以数字、算法等为具体表征的数字技术影响了数字文化产业的发展态势.尽管数字文化产业发展进入全新阶段,但数字技术自身具有的"数字非中立""权威规训"双重属性形成了数字文化产业发展的双重悖论:首先,数字技术自带的"数字非中立"遮蔽了文化产业的社会价值属性,使得数字文化产品已然成为纯粹的商品;其次,数字技术自带的"权威规训"遮蔽了数字文化产品的先进文化导向性,使得数字文化产业失去了先进文化的能动作用.通过以上内容分析,从"数字文化产业社会价值属性"和"数字文化产业先进文化导向性"两个角度提出悖论超越路径,可为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借鉴.

    数字文化产业权威规训逻辑悖论超越路径

    理论社会工作学:生成基础与实践逻辑

    方香廷廉婷婷
    98-107页
    查看更多>>摘要:根据社会工作既有理论体系与学科发展现实情况,理论社会工作学能够彰显社会工作学科化的可能性与可行性.理论社会工作学以价值起点和情境基础重新定义社会工作人性观和困境观,进而构建生活化助人的实践逻辑.从回归生活的目标设定、生活意义的场境适应、成长为本的策略选择、系统互动的介入路径等方面,支持和协助服务对象度过暂时的生活危机.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背景,理论社会工作学澄清了社会工作的社会性、福利性、治理性、发展性等专业特质;并在公民权利、公共利益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方面厘清专业定位.

    理论社会工作学学科化共性价值生活化助人

    数字下乡参与乡村振兴的实践逻辑与风险规避

    汪振
    108-115页
    查看更多>>摘要: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以数字技术应用为核心的乡村数字化探索推动了农业现代化的信息化驱动、乡土文明的媒介化发掘、乡村善治的智慧化构建、美丽乡村的可控化推进以及农民消费需求的精准化供给.数字乡村战略的顺利实施不仅是市场自发整合的结果,还受到诸如政府动员逻辑、乡村法治逻辑以及知识转化逻辑等非市场逻辑的影响.尽管乡村数字化建设符合乡村振兴的总体要求,但过度数字化依然会导致社会不平等在乡村场域的再生产、数字化实践与乡村社会的脱嵌、非理性意图在乡村社会的表达以及乡村数字化建设的"麦当劳化".面对这诸多风险,数字下乡须明确从全面推进到靶向瞄准的问题意识;树立从形式合理到实质回应的需求宗旨;坚定从理论指引到研用结合的实践取向;完善从量化考核到综合评价的监督机制.

    乡村振兴数字下乡数字经济数字中国

    关于文学地理学的三种误解辨正及其传统与方法新论

    陶礼天
    116-123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学地理学是系统研究文学与地理之间多层次的辩证关系的一门学问,其科学基础是人地关系原理.但从学术史和当前学界研究看,对什么是文学地理学的问题,存在地理要素说、文地交融说和地理诗学说这三种主要的片面理解.对此现象应作扼要辨析,并进一步强调两点:一是就中国而言,文学地理批评是在以先秦两汉《诗经》《楚辞》为代表的文学批评中逐步建构起来的重要传统,具有丰富的辩证的理论与批评内涵,不能作简单化的理解;二是文学地理学的研究,要把大地理研究与文学微地理(小地理)以及文学空间批评研究结合起来,丰富文学大地理与文学微地理的研究方法.此外,应特别强调文学地理学要注重地方文学的研究,但不能陷入"地方主义"的泥沼.

    文学地理学地理批评地理要素说文地交融说地理诗学说

    从文学地理视阈分析西夏乐府《杨柳枝》的艺术传承

    高人雄
    124-131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文学地理视阈分析西夏乐府诗《杨柳枝》的文化属性,可以厘清西夏《杨柳枝》不仅是党项氏羌文化的表现,更是西北区域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杨柳枝》曲辞经历从北朝横吹曲辞《折杨柳》的五言古诗形式、南朝齐梁永明体形式、初唐盛唐五言近体诗形式、中晚唐七言律绝形式,至晚唐五代衍生为曲子词和词牌.西夏《杨柳枝》继承了民间传统曲调,特别是在西北地域流传历史悠久的《杨柳枝》曲子,又吸收宋金时期兴起于民间艺人的演唱经验,敷衍长篇,带和声,才形成今见用于传播宗教文化的曲子词.

    西夏杨柳枝北朝乐府和声曲子辞

    "地理本体论"的提出与文学地理学的学科体系建构

    袁循
    132-141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今中国的文学本体论研究面临着地理维度的缺失.站在文学地理学的立场上提出构建文学"地理本体论"的设想能在一定意义上引导文学地理学对文学的本质、起源、发生、形态与发展等问题作出新的思考,形成和完善文学地理学的理论基础与学科体系,有助于推动文学地理学的学科建设.

    "地理本体论"文学地理学学科体系建构

    主流意识形态能否铸就一个"过滤气泡"?——基于媒介环境理论的视角

    方正
    142-153页
    查看更多>>摘要:意识形态与社会空间具有双向互构的内在逻辑勾连.作为数字化生存的实践场域,数字空间的内在价值禀赋要求建构主流意识形态的统摄性空间地位.新时代建立以主流价值为基石的数字秩序结构,面临着多重消解性的空间困境:数字媒介对信息流动性的释放与议题设置权的竞夺,稀释了主流意识形态的空间感知;智能算法圈群化价值构造与数字平台的块垒化共在,割裂了主流意识形态的空间分布;算法信息对日常生活域的占领与非理性数字生态的构造,筑就了失衡性意识形态空间结构;数字资本对个体性空间的虚构与公共性话语的解构,滞碍了主流意识形态的空间流动.构造建基于社会主义价值伦理的良性数字信息生态,要使刚性制度规范与柔性文化治理相协同,推动信息生态的治理性"过滤";重置智能算法技术的价值内嵌,完成信息生态的技术性"过滤";破除平台信息资源流通的空间壁垒,落实信息生态的平台性"过滤";激活数字主体参与信息环境建构的自觉意识,实现信息生态的自主性"过滤".

    数字技术主流意识形态过滤气泡媒介环境空间结构

    作为具身体验的短视频:本体内涵、时代征候与精神建构

    王鹤翔
    154-160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主体地位的确立,知识的去蔽与下沉,以及注意力经济的刺激是当下短视频持续火爆并进入日常生活领域的根源.而短视频在发展中暴露出的现代性问题同样不容忽视,赛博格、加速化和假象化倾向不仅影响了人对自身经验的把握,而且还妨害到对他人、对世界的真实感知.因此,必须从人的内在精神体验着手,为短视频审美"立法",以唤醒人们对乡土家园的情感,加强人们的责任意识,提升人们的艺术鉴赏力.

    短视频具身体验现代性精神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