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理论月刊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理论月刊
理论月刊

张国强

月刊

1004-0544

llyk1@sina.com

027-87813665;87812386;

430070

武汉市武昌紫阳东路45号

理论月刊/Journal Theory Monthly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和服务方针,在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方面,在研究和宣传我国改革开放方面,都做出了突出贡献,受到国家和湖北省有关部门的充分肯定和广大作者、读者的广泛欢迎。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国式现代化的出场逻辑、历史进程及价值意蕴——兼论中国共产党对民族复兴道路的探索

    吕瑶
    5-1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贯穿于中国共产党人探寻民族复兴道路的百年历史征程.从出场逻辑来讲,赓续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是其理论基石,撷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粹是其内在基因,对西方现代化模式的反思与超越是其现实参照.从历史进程来讲,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式现代化历经探索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救国之路(1921-1949年),实现从工业化到四个现代化的兴国之路(1949-1978年),开创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富国之路(1978-2012年)以及开辟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强国之路(2012年以来)四个阶段.从价值意蕴来讲,中国式现代化是基于马克思主义理论范畴的创新发展,为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提供鲜活样板,为人类文明和谐共生贡献东方智慧.

    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共产党民族复兴道路人类文明新形态

    劳动价值论是货币价值论吗?——海因里希对马克思价值理论的探讨

    刘晓晓
    15-22页
    查看更多>>摘要:海因里希认识到了价值理论的重要地位.他指出,对这一理论的误读导致对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方法论的误解.由此,他试图重构价值理论.海因里希认为,马克思并不感兴趣于证明劳动是商品价值的基础,对价值形式的重视才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体现.他从逻辑和实践两个维度证明了货币出现的必然性和必要性,指出马克思的价值理论应该是"货币价值论",而不是"劳动价值论".这一判定折射出海因里希在理解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过程中的三个方法论问题:历史维度的缺失致使其不理解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本质性区别;形式辩证法的主导致使其忽视马克思思想的矛盾性这一根本思路;本质与现象的混淆致使其用价值形式的外在表现取代价值内容的本质规定.

    劳动价值论货币价值论海因里希价值形式《资本论》

    人工智能时代的国家画像与国家自律

    梅立润
    23-29页
    查看更多>>摘要:警惕国家是一种深厚而悠久的思想传统,人工智能通过为国家进行信息赋能奠定了"全能国家"再现的基础."全能国家"可以借助数据与算法的力量实施无形之眼的监控和无形之手的操控,挤压个人与社会从自主选择、试错、探索、创新中体验幸福的机会空间,"制造同意"会抑制社会活力.由于无形之眼的监控和无形之手的操控颇为隐蔽,因此在多大范围内与程度上侵入个人与社会的自主空间主要取决于国家自律,而要实现人工智能时代的国家自律,最关键的还是国家树立起新的、严格的、长期的以人为本的信条.

    人工智能"全能国家""制造同意"国家自律

    人工智能嵌入党内治理风险:生成机理、形态表征与应对策略

    米华全
    30-39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为党建工作技术跃进、实践创新和效果提升提供了新机遇,但人工智能嵌入党内治理的实践也可能因为缺少风险规制而陷入智能技术偏轨的境地,引发数据失范、算法"作恶"、应用走样等风险.为此,要遵循主体性、自主性、公正性和安全性等原则,从价值引领、技术突破、法规约束和机制建设等方面着手,主动规避人工智能嵌入党内治理的风险隐患.

    人工智能党内治理风险隐患应对策略

    "网络舆论审判":生成场域、诱发机制及疏导构想——基于结构紧张的分析视阈

    赵时雨张广利
    40-54页
    查看更多>>摘要:"网络舆论审判"作为一种非制度化的网络互动行为,并非权利意识抬升与网络技术更迭下的简易耦合,实则是社会架构更迭中结构性矛盾的网络聚合与生动呈现.透过结构紧张的亲和性视阈,得以发现"网络舆论审判"的生成因由关乎到"宏观结构紧张环境—微观情感动员机制"的交互勾连:一方面,潜隐于我国利益分配、权利诉求、文化环境等界面的结构性紧张及其催生的偏差性社会情感体验,化身为滋养"网络舆论审判"的社会基础场域;另一方面,在道义驰援、戏谑隐喻以及风险共担等情感动员实践下,被牵引而出的"网络舆论审判"恰适地扮演着助力网民输出朴素道德观念、聚合权益诉求以及缓释不确定性焦虑的时代公器,却也屡屡反向牵引出激荡网络社会稳定秩序的风险变量.于步入深化改革阶段、谋求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中国社会而言,"网络舆论审判"难以在短时期内迅速消散.唯有将潜藏其中的民意诉求、社会惯习等元素予以充分发掘与悉心关照,方可能以疏代堵地寻访到破局良策,实现社会结构张力的调和以及网络社会良性秩序的维系.

    网络舆论审判结构紧张网络社会高质量发展

    数字商品:数字资本主义研究的理论起点

    曹晓勇王桂艳
    55-61页
    查看更多>>摘要:商品关系孕育着资本主义社会的一切矛盾,因此对数字资本主义的研究应该以数字商品为理论起点.一方面,作为数字资本主义中最简单、最经常出现的元素,数字商品依然是价值和使用价值二因素的统一体.数字商品的拜物教神秘属性仍旧存在,并呈现倒置化倾向.同时,数字商品的公地属性和私有化特征进一步凸显了数字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和张力.另一方面,作为数字资本主义生产的直接结果和最终产物,数字商品是资本和剩余价值的承担者.在数字时代,资本家对剩余价值的贪欲并未减少,而是表现为对雇佣化数字劳动力的剥削的外延和内涵的进一步扩大,以及对非雇佣化数字劳动力的剥削的程度呈现出不断加深的趋势.

    数字商品数字资本主义数字资本数字劳动

    西方经济学史视角下的房地产税理论探析及对我国的启示

    曲卫东李张怡
    62-68页
    查看更多>>摘要:我国房地产税改革迟迟不能落地的原因很多,其中一个核心问题是房地产税的内涵定位左右摇摆.梳理西方经济学发展历史中的房地产税思想有助于找出适合中国国情的房地产税内涵.以美国为代表的从价征税房地产税制度对我国的借鉴意义有限,而以英国为代表的从租征税制度在我国具有较强可行性.考虑到我国的土地制度和房地产市场发展现状,受益税视角下"从租计税"的房地产税深化改革思路更符合我国国情.

    西方经济学家房地产税思想演进房地产税改革受益税从租计税

    城市公共文化空间治理的三个维度

    孟耕合
    69-77页
    查看更多>>摘要:现代空间及其生产在根本上仍是特定社会生产方式的反映.空间治理问题在城市公共文化建设中凸显,城市公共文化空间治理对城市空间可以起到一定程度的构建作用.城市公共文化空间在价值导向上崇尚的"公共性",有益于规避以资本逻辑为导向的城市空间发展理念.城市公共文化空间是文化记忆的对象,对保存历史文化与建构社会情感、形成文化身份认同、建立集体和个人的意义具有关键作用.城市公共文化空间在文化参与上是在差异中寻求认同和共识,强化个体与社会的联结,形成现代意义上的共同体生活.

    城市公共文化城市空间文化价值文化记忆文化参与

    当代中国农民文化需求变化:特点、原因与对策

    吕宾
    78-88页
    查看更多>>摘要:乡村社会变迁是乡村社会发展的表现,变迁是我们理解当下乡村社会的关键词.在乡村社会变迁进程中,农业生产方式、农民生活方式、乡村人口结构、乡村文化存在语境等都发生了改变.从生存型转向发展型,从同质化转向异质化,从公共性转向私人性,这些构成了当代中国农民文化需求变化的特点.受农民经济收入提高、文化认知改变、主体意识觉醒等因素的影响,农民文化需求发生了变化.基于农民文化需求的变化,应从需求与供给、政府主导性和农民主体性、传承与创新等关系角度解决农民文化需求问题,形成能够满足农民文化需求的有效对策.

    乡村社会乡村文化农民文化需求

    迈向合作生产的农村养老服务供给:模式转型与路径优化

    王进文
    89-99页
    查看更多>>摘要: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数据,中国人口老龄化增长速度在快速提升,"城乡倒置"程度在不断加深,一时间"农村养老往何处去"成为全民热议的日常话题,也借此倒逼学界探索更为适配农民养老需求与乡村互助传统的合作生产模式.作为一种新型养老服务供给方式,合作生产模式不仅存在老年人养老需求耦合和村庄土地利益关联两大运行动力,而且内含着熟人空间利用("何处生产")、公私利益治理("生产什么")、政社主体合作("谁来生产")三大实践要求.多地农村调研显示,当前农村养老合作生产模式正因为"认知矮化和家庭卷入带来的主体缺场、行政支配与村社悬浮带来的目标替代、决策与转换机制梗阻带来的回应不足"等因素,而处于被围困的状态.为此,应在微观上推动认知转变与能力建设,中观上加快角色转型与服务供给,宏观上开放沟通空间和转化权限,以分别强化养老服务合作生产所需的参与性、公共性与回应性,最终助力农村老年人共享美好晚年生活.

    合作生产人口老龄化熟人社会公共服务主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