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理论月刊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理论月刊
理论月刊

张国强

月刊

1004-0544

llyk1@sina.com

027-87813665;87812386;

430070

武汉市武昌紫阳东路45号

理论月刊/Journal Theory Monthly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和服务方针,在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方面,在研究和宣传我国改革开放方面,都做出了突出贡献,受到国家和湖北省有关部门的充分肯定和广大作者、读者的广泛欢迎。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国式+"系列概念考——从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的"中国式现代化"谈起

    叶娟丽李欣玥
    5-1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共产党二十大报告提出了一系列崭新的实践命题与理论命题,其突出体现就是"中国式现代化"概念的完整表达及其内涵、本质的系统阐述.但"中国式现代化"这个语词并非党的二十大首次提出,从孙中山的"中国式资本主义"、儒家知识分子的"中国式民主",到毛泽东的"中国式革命"、邓小平的"中国式的现代化",再到党的二十大正式界定的"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概念已经形成系列.基于"中国式+"这一路径,我们不仅在实践中形成了与西方不同的现代化发展模式,而且也正在建构起基于中国特色的政治学话语体系.

    "中国式+"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民主概念创新

    中国式现代化:本质内涵、特征意蕴与路径选择

    詹国辉王啸宇
    17-2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式现代化是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路径,同时作为一种人类文明新形态而存在.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植根于本土化场域所内生的中国式现代化显现出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等五维特征意蕴.应基于党建、政治、经济、法治、社会、文化、生态以及安全等多维现代化视角,构建可行路径体系,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

    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

    人工智能会使无产阶级变成"无用阶级"吗?——技术图景中的马克思阶级政治学说

    程萌
    26-35页
    查看更多>>摘要:赫拉利从当前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角度出发,得出了21世纪无产阶级将沦为"无用阶级"、资产阶级将上升为"超人类阶级"的结论.这种论断固然揭示了两大阶级之间根深蒂固的不平等,却陷入了"技术统治论"的窠臼.马克思认为,技术并非纯粹的生产工具,在其产生、使用以及改进的过程中,都伴随着特定的社会关系维度.尤其是,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它不仅推动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对立阶级的形成,而且以能否服务于资本增殖为标准,将本属于同一群体的无产阶级区分为"有用之人"和"无用之人".同样,对人工智能的资本主义应用也将像对机器的资本主义应用一样,呈现出资本的剥削、分化、控制等社会职能,所以,智能时代无产阶级所谓的"无用"的社会根源还在于"无产".更进一步地站在马克思的唯物史观的立场上来看,当前人工智能图景中的政治形态依然是"阶级政治"而不是"技术政治".故而,无产阶级在人工智能时代仍然要勇敢地承担起"资本主义掘墓人"的历史使命,激发阶级意识,坚持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争夺政治权力和经济权力,建立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

    无产阶级无用阶级技术政治阶级政治历史规律共产主义

    曼纽尔·卡斯特城市社会运动理论探析——基于空间政治经济学批判的视角

    刘勇
    36-43页
    查看更多>>摘要:曼纽尔·卡斯特从空间政治经济学的视角,分析了二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城市社会运动现象发生的客观与主观原因.集体消费的缩减抑制了劳动力的再生产,增加了城市居民的生活压力,使城市居民以城市社会运动的形式展开反抗;城市社会运动也具有主动性,多元的行动主体想要通过阶级斗争与跨阶级斗争,实现维护整体利益或部分利益的目的.卡斯特的城市社会运动理论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进入"福利国家"历史阶段的劳动力再生产的情况,启发了当代马克思主义学者,使他们开始关注城市空间中居民工作之外的生活问题.但是卡斯特的分析也存在着问题:其集体消费理论并不彻底,且城市社会运动具有改良主义特质.

    集体消费劳动力再生产城市社会运动空间政治经济学

    政治极化研究:一项系统性的考察

    李新廷
    44-55页
    查看更多>>摘要:21世纪以来,政治极化日益成为世界政治发展中的重要现象并产生了广泛又深远的影响.国内外学术界对其展开了一系列研究,近年来开始在政治极化的概念及测量、源起及机制、影响及预测等认识上实现突破式发展:在政治极化的概念界定上实现了从传统流派到"关系和政治"的定义演进,相应的测量方法也开始由定量为主向定量与定性相结合转变;在政治极化的形成原因上开始反思已有的结构性、制度性与能动性的解释,提出了形成性裂痕基础上的"行动—反应"机制的因果解释;在政治极化的影响上立足于政党体制的制度化、民主政治以及国家建构和国家治理等层面正负面作用的分析,开始预测政治极化的结果并提出预防与去极化的机制.学术界虽然推进了对政治极化的认识,但是也必须跳出单纯的概念、测量、源起、机制及影响等解释,在方法驱动与理论驱动下进一步深化政治极化的学术研究,以回应现实政治的发展及其所遇到的挑战.

    政治极化形成性裂痕行动者策略机制

    人权概念与人权话语的整合构造——基于系统论的视角

    林栋
    56-66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权概念与人权话语之间虽然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其实分属于彼此相对独立的社会子系统,两者具有不同的运作方式.人权概念对人权话语的整合应在相互差异的运作语境中寻找两者之间的沟通环节,才能在关联论的基础上推导人权概念对人权话语的建构、界定、补充及完善等诸项整合逻辑.基于自创生系统理论,人权概念是法律系统中的重要成分,按照法律系统"合法/非法"的二元符码运作和生产;而人权话语则属于政治系统,以"有权/无权"的二元符码作为其运作基础.从政治系统与法律系统"结构耦合"的角度来理解人权概念与人权话语的沟通环节,即通过国家人权治理实践实现人权概念与人权话语的三重整合构造:一是人权概念建构人权话语.从人权规范体系中提炼人权概念作为人权话语的内容.二是人权概念界定人权话语.从人权规范的历史属性和客观属性中归纳人权的核心标准,作为人权话语的外部规范.三是人权概念补充人权话语.通过人权概念的自我更新来补充与丰富人权话语.具有稳定规范意涵的人权话语将促进我国在国际社会的人权商谈实践中取得理解和共识,并赢得更多的人权话语权.

    人权概念人权话语系统理论结构耦合整合

    数字紧急状态下韧性城市建设的现实困局与路径优化

    李南枢
    67-76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紧急状态即为保障社会共同体利益,在数字领域实现政府权力扩张与公民权利限缩的非常规状态,其与减少城市风险为目标的韧性城市建设必然产生高度关联.在韧性治理视域下,数字紧急状态不应局限于应急状态这一单一情形,而是可以根据数字风险发生和结束与否,分为应急状态、恢复状态、常规状态.当前,数字紧急状态下韧性城市建设存在诸多困局,包括应急状态中数据的过度收集与滥用,恢复状态存在权力扩张的技术依赖,常规状态缺乏救济与学习机制等,使得城市难以转变为更具韧性的新系统.事实上,制度建设是韧性城市建设的核心基础,数字紧急状态中风险应对的关键同样是通过完善制度建设以增强正当性,即坚持目的正义、行为适当、损害最小.为此,在韧性城市建设中需要建立健全数字紧急状态下的风险应对审查机制,对应急、恢复、常规状态的全周期进行审查,从而实现路径优化.

    韧性城市数字紧急状态比例原则网络安全数字政府

    论全面乡村振兴中乡村价值的多元转化及提升

    付寿康张瑞涛
    77-84页
    查看更多>>摘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抓手,科学认识并着力提升乡村价值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前提.乡村价值是乡村所具有的促进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能力,是维系乡村和谐与可持续发展的纽带.乡村以农业生产为主,是一个集生产、生活与情感寄托的共同体,具有生产、生活、生态、社会、文化以及教化等一般价值.城乡二元发展战略格局下城乡资源的不平等交换使乡村在较为封闭环境中能量不断衰减而造成价值失位.随着城乡深入融合,城乡制度深刻变革,各种资源回流建设乡村,乡村经济快速发展,社会生产力提升,乡村价值呈多元化发展态势.乡村生态涵养、休闲观光、健康养老、文化传承、乡愁体验等价值凸显.只有城乡融合发展,提升乡村生产能力、服务能力与吸引能力,强化拓展乡村功能,不断提升多元价值,才能实现乡村的全面振兴.

    全面乡村振兴乡村价值城乡融合多元转化

    数字经济时代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延伸与发展

    黄静秋邓伯军
    85-92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经济时代下,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并未"失语",而是一直在场,并实现了理论的延伸与发展.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运思开端是商品,通过深入阐释数字商品的二因素,揭示数字商品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具体样态,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得以继续推进和稳固.劳动二重性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内核,只有把握数字劳动的抽象劳动创造价值和数字劳动的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的基本原理,才能揭示数字经济时代劳动二重性的发展样态.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简单商品经济最基本的矛盾,对数字劳动的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及二者的矛盾加以分析,可以明确数字经济的"阿喀琉斯之踵".总而言之,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并未过时,仍适用于数字经济时代.

    数字劳动数字商品数字经济数字资本马克思劳动价值论

    政治经济学批判视角下的算法权力及其生存隐忧

    王斌马俊峰
    93-100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数字时代,算法权力填充日常生活的同时也将生命的所有数据痕迹卷入资本主义价值生产的体系中,由此生命沦为资本价值增殖的"原材料".因而,有必要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理论阐释视角,在资本权力和资本逻辑的复调语境中透视算法权力的运作机制,揭示出受制于算法权力的生命的真实境况:作为监控装置的算法权力实现了对生命存在的颠倒和抹杀,并将生命投入"数据人""透明人""苟生人"的生存困境之中.

    算法权力资本权力资本逻辑监控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