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理论月刊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理论月刊
理论月刊

张国强

月刊

1004-0544

llyk1@sina.com

027-87813665;87812386;

430070

武汉市武昌紫阳东路45号

理论月刊/Journal Theory Monthly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和服务方针,在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方面,在研究和宣传我国改革开放方面,都做出了突出贡献,受到国家和湖北省有关部门的充分肯定和广大作者、读者的广泛欢迎。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全球文明倡议的三重解读

    戴圣鹏
    5-9页
    查看更多>>摘要:全球文明倡议在中国提出具有历史必然性,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题中应有之义.作为文明价值倡议,全球文明倡议坚持文明间的平等、对话、互鉴、包容,既注重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也关注不同文明基于自身历史文化的独特价值.作为文明友好倡议,全球文明倡议倡导不同文明间友好相对与和平共处,为全球文明建设提供了行动指南与价值遵循.作为文明发展倡议,全球文明倡议蕴含创新发展、和平发展、合作发展、共享发展等众多文明发展新理念.总的来说,全球文明倡议表达了不同文明实现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从人类文明的整体高度与根本利益出发对不同文明提出了共同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时代要求,体现着人类文明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

    全球文明倡议人类文明新形态人类命运共同体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劳动、时间及大众——莫伊舍·普殊同对马克思批判理论的重构

    赵丁琪
    10-18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对《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的重新解读出发,莫伊舍·普殊同发现了一个与"传统马克思主义"不同的马克思,在阐述劳动与时间的辩证法的过程中完成了对马克思批判理论的重构.但是由于普殊同颠倒了价值形式与私有制之间的相互关系,导致他抽去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中的生产关系维度,而把资本主义的崩溃理解为一个与私有制和阶级关系无关的客观历史过程的结果.因此,他无法在资本的辩证运动之中找到超越资本的力量,最后走向了对历史唯物主义的背离.

    《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阶级价值形式时间后马克思主义

    公共行政中的"行动"问题重思——基层治理中"责任陷阱"的化解之道

    张力伟
    19-28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公共行政嵌入的环境以及面对的问题走向复杂化,公共行政研究逐渐转向"结构"和"行动"的复合型思路.然而,公共行政中对于行动的分析更多是关于"行动者"的实证研究,公共行政中的"行动"问题还需要进一步分析与总结普遍性的理论.现实中,基层行政是行动分析的重要场景,其中关涉政策过程中的责任问题.在复杂的行政体系和治理情境中,行动者的行动受到了"责任陷阱"的局限,严重影响到政策效能的输出.究其原因,在于多重"委托—代理"关系对于行动者注意力分配的影响以及行动选择的限制.为了破解"责任陷阱"的结构性梗阻,实现基层行政的"责任治理",应该从调整问责机制和赋予基层行政自由裁量权两个方面展开.

    公共行政行动理论行动者责任责任陷阱

    "悬浮"的项目:对基层政府策略性行为的考察

    吴月
    29-36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财政为核心,项目制重塑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在基层也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科层体系自上而下的控制权威得到进一步强化.然而,在项目制的运作过程中,基层政府也会使用一些反控手段,采取策略性行为以维护自身的利益需要,这些策略性行为表现为对上级政府的指示予以服从性回应的同时,运用非正式手段运作项目,对承接项目的社会组织既支持又控制.基层政府的策略性行为导致项目的"悬浮",即项目的建设目标设定、内容设置、服务需求认知等都"悬浮"于公众对社会服务的需求之上,项目的建设效率得以提升,但社会服务供给效率却未能满足.基层政府策略性行为的发生,主要有模糊的政策信号及"条块"间冲突、自上而下的制度性同构压力、双重治理逻辑间的张力、压力型体制下多目标的工作环境、非对称的资源依赖关系等因素的推动.

    项目制社会服务基层政府策略性行为

    城市社区治理中的积极公民:机制、基础及保护

    刘天文
    37-48页
    查看更多>>摘要:积极公民是理解城市社区治理(自治)的重要视角.当前,积极公民已深深嵌入社区治理体系当中,并在社区治理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他们不仅是连接国家与居民的神经末梢,而且还是社区动员群众、宣传政策、收集信息、推动工作的中坚力量.在陌生化的城市社区中,积极公民通常依靠典范机制、信任机制、情感机制、道德机制来发挥作用,而且"赋予半正式身份"和"陌生关系的熟悉化"为积极公民作用的发挥提供了重要的制度环境和社会基础.对积极公民的实践机制与运行基础的阐释分析,拓展了积极公民研究的中国经验和理论命题,也能为当前实现有效的社区治理提供方法论启示.

    社区治理积极公民积极分子实践机制运行基础

    通过劳动价值论的创新解决现实中的分配不公问题——从"劳动创造价值"到"劳动具有价值"

    关柏春
    49-62页
    查看更多>>摘要:资本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是阶级之间的利益冲突问题,而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劳动者之间的利益差别问题.现实造成了严重的分配不公,劳动者之间的利益差别问题非常突出.经济学界曾就此进行过持续而广泛的讨论,但始终没有解决问题.所谓的分配不公指的是平均主义、差距悬殊等问题,其实质就是工资与"劳"相脱钩,多劳未必多得,少劳未必少得,背离了按劳分配原则,归结起来就是劳动者之间的利益差别问题.要想解决分配不公问题,首先必须解决"劳"的计量问题,因为只有解决了"劳"的计量问题才能按劳分配.以往人们把劳动价值论归结为"劳动创造价值"的观点解决了阶级之间的利益冲突问题,但它却解决不了今日劳动者之间的利益差别问题.因为劳动创造的价值往往包含在集体劳动成果之中,而从集体劳动成果之中却无法计量个人劳动创造的价值,所以从"劳动创造价值"的观点出发解决不了"劳"的计量问题.这时,必须从现实出发进行理论创新,证明"劳动具有价值",说明市场具有计量价值的功能,于是劳动具有的价值就能通过市场得到趋近准确的实现.可见,证明劳动具有价值后,分配不公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利益冲突利益差别劳动创造价值劳动具有价值理论创新

    "劳动所得"与"劳动应得"的辩证分析——兼析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品质

    刘秀
    63-70页
    查看更多>>摘要:学界关于诉诸劳动价值论能否实现对资本主义剥削的批判存在异议,争议的焦点在于"劳动不断生产工人贫困"的事实也是从"劳动创造价值"这一前提得出的.这一矛盾包含在斯密关于商品价值构成的两种规定性中,一方面强调"劳动是商品的真实价值",另一方面又从工资、地租、利润三个方面来构成价值.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在批判继承古典政治经济学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指出问题的症结是把"劳动所得"同"劳动应得"混淆起来了,并进一步阐明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不等同于生产同等劳动所耗费的商品.这样就从劳动价值论推进到剩余价值论,揭示了工人无法买回自己劳动产品的真实原因;也在科学地辨明"劳动所得"不是"劳动应得"的意义上,建构起未来社会超越按劳分配、实现按需分配的现实方案.

    劳动价值论劳动所得劳动应得

    数字创意产业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的"全球—地方"创新

    亓冉李凤亮
    71-79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新一轮的"全球竞合"议题从文化软实力转向数字文化软实力的背景下,建构"全球—地方"互动的数字创意产业成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主题下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的重要能级."全球—地方"互动启示中国数字创意产业应当通过文化资本、数字资本以及多行动主体等资源要素在本地与非本地之间互动与重组,遵循对外建立文化关联又需强化本地文化创新的理论逻辑,在基于本我的历史性成就与立足全球的现代化创新的协调中把握文化自觉视角下的中华文化价值,在明晰自身定位、强化核心实力的基础上创想文化自信视角下的中华文化故事,在总体国家安全观的纲领下迈向文化自强导向下的全球文化治理.

    数字创意产业全球—地方全球通道地方蜂鸣文化自信自强

    县域教育结构:从区域视角理解基础教育实践差异

    易卓雷望红
    80-92页
    查看更多>>摘要:教育乃国之大计.在统一教育管理体制与政策制度框架下受经济基础与发展水平影响,中国县域基础教育结构呈现出复杂的区域性特征.研究发现,中西部地区远离市场中心,地方政府财力薄弱,无力支持公立教育发展,又在教育经费支出压力下引进和支持私立学校,使得普通农民的教育需求无法被公立教育回应和承接,只能竭尽所能进入私立学校,呈现出一种公私失衡的教育格局.这导致家庭收入水平和阶层分化被县域教育结构隐形放大,教育事业的公共性和民生性被严重削弱.东部地区靠近市场中心,城乡经济一体化趋势显著,地方政府财力充沛,公立教育质量有保障,私立学校也发展良好.但普通农民家庭在充分的市场参与中易形成阶层分化并被卷入激烈的教育竞争,导致他们只能不断在教育市场中购买教育服务,这形塑了公私相对均衡,同时又具有高竞争、高投入特征的县域教育格局.县域基础教育的东西差异,不仅展示了教育实践的复杂性,而且为国家制定教育均衡政策提供了认识框架,为社会变迁期教育问题的具体分析和解决奠定了基础.

    县域教育结构区域差异基础教育教育均衡

    市场区位:理解农民家庭结构差异的一个视角

    李永萍
    93-101页
    查看更多>>摘要:家庭结构反映了家庭成员之间关联和聚合的形式.改革开放以来,市场力量逐渐渗入乡村社会并成为影响农民家庭变迁的主导性变量.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在市场区位中分别处于市场中心和市场边缘的位置,这种区位条件的差异不仅形塑了差异化的农民家庭收入水平和收入模式,而且形塑了差异化的婚姻区位和价值观念,并进一步影响农民家庭结构和家庭关系状态.总体来看,东部地区的农民家庭经济收入水平较高,代际关系比较平和,形成了子代依附父代的家庭结构;中西部地区的农民家庭经济收入水平有限,代际关系比较紧张,形成了父代依附子代的家庭结构.家庭结构的东中西差异不仅展现了中国家庭变迁路径的复杂性,而且提供了在具体时空条件下理解家庭问题并定位家庭政策的重要框架,为转型期家庭问题的具体分析和具体解决奠定了基础.

    农民收入区域差异家庭结构家庭关系家庭政策市场区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