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理论月刊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理论月刊
理论月刊

张国强

月刊

1004-0544

llyk1@sina.com

027-87813665;87812386;

430070

武汉市武昌紫阳东路45号

理论月刊/Journal Theory Monthly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和服务方针,在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方面,在研究和宣传我国改革开放方面,都做出了突出贡献,受到国家和湖北省有关部门的充分肯定和广大作者、读者的广泛欢迎。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呼应社会转型变迁

    杨述明
    5-14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今世界正处于工业时代以来最深刻的整体性转型变迁,社会形态加速转型为智能社会,经济形态加速转型为智能经济,由工业革命驱动的第一次现代化加速转型为由智能革命驱动的第二次现代化.由此逻辑衍生,孕育于工业革命、工业社会和第一次现代化的知识体系以及在近代历史过程中所建构的相应知识体系,也必将同时发生深刻转型变革,以呼应这一崭新时代的转型变迁.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社会大变革的时代,一定是人类科学技术和哲学社会科学大发展的时代.面临人类社会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正逢其时.这是中国科学技术和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必然逻辑,是新时代中国科学技术和哲学社会科学界的崇高使命,也是中国科学技术和哲学社会科学走到世界前沿的历史机遇.

    中国式现代化社会转型科学技术哲学社会科学中国自主知识体系

    论新时代社会治理法治理论原创性贡献

    徐汉明
    15-20页
    查看更多>>摘要:法治是国家治理的基本形式,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内容.新时代社会治理法治理论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习近平法治思想理论体系中具有独特的方位.从遵循学理规范与研究进路视角看,新时代社会治理法治理论是以社会治理法治现代化保障服务促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目标及其实践逻辑的表达,直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征程,形塑了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基本命题、核心范畴、基本原理、哲学方法、实践面向的理论体系,构成"六维结构"涵盖十八个原创性经典观点.这些观点相互关联、相互支撑,呈现出概念上的系统集成、话语上的自成一体,共同构成了一个科学完备、逻辑严密的理论体系.

    新时代社会治理法治中国式现代化原创性贡献

    "天下伦理":传统源流与现代建构

    沈宝钢
    21-31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下,有关天下的研究范式亟待突破,应对天下展开伦理思考,从传统天下观中提炼出天下伦理,并对其进行现代建构.首先,传统语境下的天下伦理寄托着儒家对于亲如一家、公正和谐的乌托邦世界的美好向往,且这样的天下伦理有从传统走进现代的潜质.现代天下伦理的内涵主要包括两点:一方面,天下伦理视域下的世界是所有人类共享的精神家园;另一方面,天下伦理依靠的是精神而非理性.其次,建构现代天下伦理需要贯彻和而不同的文明理念.最后,建构现代天下伦理的意义与价值在于,呼唤"家庭—市民社会—国家"之后的第四伦理实体——面向全体的人类社会——的在场.而中国文化中的"天下"概念可以作为第四伦理实体的代名词,原因有三:其一,天下在理论层面可以指向全体人类社会;其二,天下与人道关联,向人类敞开,是人之为人的精神家园;其三,天下内含成己成人的思维方法.

    天下伦理儒家思想伦理实体和而不同精神家园

    "新中式":概念、特质与发展进路

    宋时磊
    32-37页
    查看更多>>摘要:大航海时代之后,东西方文化交流日益深入,逐渐形成了"中"与"西"分立的格局.随着国人物质生活的丰富以及文化意识的觉醒,文化形势发生变化,从改革开放初期"西式"大行其道,到如今"新中式"掀起新的美学潮流,东方美学正在逐步取代西式审美,成为当下中国新的潮流风向标,并呈现向世界拓展的趋势."新中式"展现出生活化、个性化、多元化等文化特质,满足了当代青少年群体自我个性化表达与身份认同的需求.而"新中式"热潮现象的背后,正是Z世代民族自信与文化自信的具体表现.在"新中式"潮流全面到来之际,需要国家政策、网络媒体、企业市场的共同发力,形成市场良性竞争局面,以新质生产力引领"新中式"发展,推动"新中式"研究转化与传播,将中国特色、中国气派和中国风格的美学文化与世界多元文化结合,为世界提供全新的生活方式和审美体验.

    "新中式"文化特质审美观念Z世代文化自信

    坚持文化领导权:列宁对"无产阶级文化派"的批判及其当代意义

    孙洲王禾
    38-47页
    查看更多>>摘要:十月革命胜利后,针对"无产阶级文化派"在无产阶级文化建设问题上的错误言行,列宁予以了坚决抨击与批判,并阐明了一系列重要主张,集中表现在:批判其试图摆脱党的领导的自治倾向,强调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文化阵地的指导地位;批判其否认历史文化遗产的虚无主张,强调要善于利用资产阶级文化来建设社会主义;批判其否认利用旧知识分子的必要性,强调无产阶级文化建设必须依靠广大人民群众;批判其脱离实际创造纯粹的无产阶级文化的做法,强调无产阶级文化建设必须面向社会生活实践.重温列宁的这些思想,对推动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增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神力量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列宁无产阶级文化派文化强国建设文化领导权

    "第二个结合":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化观的时代创新

    张广俊
    48-55页
    查看更多>>摘要:"第二个结合"是中国共产党关于文化发展规律的最新论断,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创新发展传统文化观的理论结晶.在传统文化的内涵层面,"第二个结合"的前提、过程和结果蕴含着对中国传统文化基本内核、多重样态、基本属性的科学认知,展现了党把握传统文化本质的新维度;在传统文化的价值层面,"第二个结合"构建起理论、实践和文化相互作用的基本架构,凸显了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国家治理、理论创新、道路特色、文脉延续等方面的效能,彰显了党认知传统文化价值的新高度;在传统文化的发展层面,"第二个结合"拓展了党承续传统文化的新路径,在同马克思主义的结合中破解文化论争,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开创未来.

    "第二个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国式现代化

    社会记忆再生产:红色文化传承赓续的新维度

    孙浩朱鸿召
    56-63页
    查看更多>>摘要:红色文化保存和延续着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奋斗历程的历史共识与精神血脉,其共享式传递离不开对社会记忆再生产力量的激活.从"谁在记忆""记忆什么""如何记忆"三个核心问题出发,以传承红色文化为指向的社会记忆呈现出"身份认同—符号体系—媒介传播"的系统作用机制.聚焦助推红色文化传承的社会记忆再生产策略,通过打造多样化符号创新记忆唤醒方式,凝合时空秩序充分调动共同体成员参与记忆实践,有助于贯通历史与现实,铸就红色文化自信自强.

    红色文化社会记忆文化传承文化自信

    组织建设视域下新就业群体党建的内在张力、实践探索与共性经验

    毕鸿昌
    64-72页
    查看更多>>摘要:加强新就业群体党建是中国共产党主动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重要表现,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则是加强新就业群体党建的基本前提.基层党组织的政治性、严密性和纪律性同新就业群体党员工作的逐利性、松散性和灵活性之间的内在张力要求创新基层党组织设置模式.基于党员工作流动性和组织精细化程度两个变量,现阶段新就业群体基层党组织建设可以归纳为云端共建、社区兜底、业务主管和平台统管四种模式.不同模式蕴含的共性经验包括依托条块结构,构建上下贯通的责任体系;强化服务功能,提升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创新教育管理,发挥流动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彰显了基层党组织建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有机统一.

    新就业群体党建基层党组织设置模式组织原则

    事域党建:地方治理中的政党行动新图景

    姚靖
    73-81页
    查看更多>>摘要:事域党建是地方党委直接参与、引领地方中心工作的重要模式创新,本质是党建工作与地方中心工作创造性结合的成果.基于N省H市事域党建的实证调研发现,事域党建的开展具有鲜明的目标和任务导向,是一种基于"问题域"确界的党组织之间的联建共建模式,运作机制涉及议题聚焦机制、组织再造机制、联席会商机制、资源整合机制、激励约束机制等内容,旨在依据问题解决所涉单位确定联合党组织覆盖边界,并依托以党组织为轴心的跨域组织网络和高位阶组织权力结构全方位汇聚各成员单位的资源与力量,以破解组织资源的碎片化和组织间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实践中,事域党建综合了区域化党建跨域联建和领导小组机制界定核心议题的优势,是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的新模式和新成果.

    事域党建基层治理党建引领"问题域"确界

    生成式人工智能与国家治理信息机制变革:以ChatGPT为例

    曾森
    82-94页
    查看更多>>摘要:信息机制是国家治理的基础.相较于前现代的模糊国家,现代国家的建立意味着社会的清晰化和国家信息能力的提升.其中,技术迭代和发展是推动国家信息机制变革和国家信息能力增长的关键变量.随着智能技术的兴起,国家治理的信息机制面临智能化变革趋势.ChatGPT等大模型代表着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里程碑式发展.随着其技术迭代和应用的推进,类ChatGPT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将推动国家治理信息机制变革,大幅提升国家信息汲取的准确性、全面性、即时性和深入性;优化国家信息处理的交互反馈、分类挖掘、开放共享;以国家信息应用推动政民互动、政府决策和治理预警.不过,如果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发展和应用出现异化,也将加剧国家信息污染,侵夺社会信息权利,挑战政府信息权力,威胁国家信息安全.因此,国家治理信息机制的智能化变革必须正视生成式人工智能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并在完善法律建设、明确使用规范、强化技术监管与推进自主创新等方面提升对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治理能力.

    ChatGPT生成式人工智能大模型国家治理信息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