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理论月刊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理论月刊
理论月刊

张国强

月刊

1004-0544

llyk1@sina.com

027-87813665;87812386;

430070

武汉市武昌紫阳东路45号

理论月刊/Journal Theory Monthly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和服务方针,在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方面,在研究和宣传我国改革开放方面,都做出了突出贡献,受到国家和湖北省有关部门的充分肯定和广大作者、读者的广泛欢迎。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论平等价值视域下的共同富裕

    黄爱教
    95-104页
    查看更多>>摘要:平等是人类社会的价值追求.促进平等价值的实现有两种理论范式:义务论与目的论.共同富裕既蕴含着实现平等的目标价值,又蕴含着消除贫富两极分化、城乡不平等及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发展不充分等不平等形态的要求,并指向了目的善,显示了目的论取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这既为共同富裕提供了所有制基础,又为促进平等价值的实现提供了制度保障.新时代,要以促进平等价值实现为引导,坚持保障平等价值实现的公有制,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之间的关系,采取消除收入不平等的制度性举措,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平等观不平等平等共同富裕

    网络时代虚假信息生产与传播的政治经济学分析:以网红为中心的考察

    郑涵
    105-115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网络时代,网红生产传播虚假信息已成为亟待治理的社会问题.这一现象有其经济根源和技术基础,是数字技术产业过度资本化的结果.从政治经济学视角看,网红在互联网经济体系中扮演着特殊角色.由于资本积累的需要,网红成为一份新兴职业,相对丰厚的收入与职业期待使网红行业的内部竞争不断加大.在利益驱使和创作焦虑中,编造虚假信息成为引流的一种手段.在技术层面,平台算法对流量的控制也推动网红追求新奇、怪异的创作导向,而数字技术的资本化与数字内容监管之间存在冲突,单靠技术升级无法解决这一矛盾.政策制定者在提高个人及企业的违规成本,督导数字企业创新技术监管手段的同时,应将防止数字技术过度资本化纳入国家网络治理的顶层设计之中.只有从经济、法律、技术等多方面入手才能有效解决网络虚假信息泛滥的问题.

    网红虚假信息资本积累数字技术资本化网络治理

    社区医养结合服务可及性概念界定、指标体系与综合评价——基于大都市边缘区的调查

    曾泉海凌文豪
    116-129页
    查看更多>>摘要:社区医养结合作为一种新型养老服务供给模式,以老年人生活的社区为依托,通过整合社区内外的医疗和养老服务资源,打通了医养结合的"最后一公里".为了更好地检验社区医养结合在我国的具体实施效果及质量水平,亟须构建一个系统、全面、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在充分讨论将卫生服务可及性的概念并将评价指标引入社区医养结合服务领域适用性的基础上,可从服务可获得性、时空可接近性、经济可承受性和服务可接受性四个维度出发构建社区医养结合服务可及性的概念模型及"4A"评价指标体系,并引入模糊综合评价法测算大都市边缘区的社区医养结合服务可及性水平,以期为我国社区医养结合服务高质量发展提供学理支持和经验借鉴.

    医养结合社区养老可及性"4A"评价框架模糊综合评价

    乡土嵌合:农村社会工作的实践面向与行动路径

    易艳阳
    130-138页
    查看更多>>摘要:农村社会工作的高质量发展是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构成.城市化现代化专业化属性的社会工作进入农村的本土化实践,遵循乡土嵌合的基本逻辑,其具有实践主体的能动性、关联对象的多元性、互动关系的协同性、介入情境的复杂性、功能效用的整合性之特征.政治维度的党政体系、社会维度的资源系统、情感维度的缘情网络、文化维度的乡风民情与需求维度的美好生活,形塑当代中国农村的乡土新情境,并构成本土农村社会工作的基本实践面向.农村社会工作需以专业性、协同性、柔性化、敏感性与精准化为导向,探索政治嵌合、资源嵌合、缘情嵌合、文化嵌合、需求嵌合的多维嵌合行动路径对推动农村社会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农村社会工作乡土嵌合乡土性嵌入性农村公共服务

    《纯粹理性批判》的前夜——康德"十年沉寂"考

    马彪
    139-149页
    查看更多>>摘要:康德在1770至1781年"十年沉寂"期间,除了发表3篇小文章之外没有任何重要作品问世,原因是此时的他正在筹划、写作《纯粹理性批判》.关于这一历史事实,人们没有大的争议.不过,对于他何以要在这一时段写作第一批判,以及如何写作第一批判的问题,后世学者鲜有论及.虽然亦有康德传记作家翔实记录过他人际交往等方面的生活琐事,但对其哲学义理与理论演化的分辨梳理并不多见.然而,这一时段的积淀对康德思想形成的重要性是不容置疑的.借助对康德在这一时期的往来书信、思想札记等材料的考证,人们不难发现:他在形而上学、道德哲学以及宗教学说等方面的思考,不仅直接塑造了第一批判的理论架构和基本内容,还间接影响到了批判哲学时期的诸多作品.

    前批判哲学时期《纯粹理性批判》认识论道德形而上学道德宗教

    否定、革命与"乌托邦装置"——马尔库塞批判美学探析

    朱兆斌
    150-158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马尔库塞批判理论的关键部分,其批判美学中仍有诸个重要环节尚未被充分关注.引入"乌托邦装置"的概念,能够帮助我们揭示马尔库塞对艺术的新定位,并从多方面发掘艺术在政治层面的革命性.为了进一步解析作为"乌托邦装置"的艺术,我们还需要聚焦于审美形式、自律性原则与政治潜能的问题.审美形式现实化了艺术的自律性,使得艺术得以在与社会现实保持距离的条件下超越并对抗现存秩序.艺术的真理及其批判性的政治潜能就保存在审美形式之中.审美形式、自律性原则与政治潜能相互关联、相辅相成,且均与艺术的自主性有关.它们作为马尔库塞批判美学中至关重要的理论环节,通过产生"异在效应",展现了艺术反抗世界的新方式.

    马尔库塞批判美学艺术否定乌托邦装置

    Abstracts

    159-160页

    人物介绍

    封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