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邵良杉

月刊

1008-0562

xuebao999999@126.com

0418-3350453;3350452

123000

辽宁省阜新市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Liaoning Technical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的前身是《阜新矿业学院学报》是辽宁省教育厅主管辽宁工程技术大学主办、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编辑部编辑出版的综合性学术刊物。读者对象为全国有关高校、科研单位及管理部门的科研人员、工程技术人员、研究生等。本刊创刊于1979年,1992-2011年被《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确认为核心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采空区遗煤自燃"三带"及有害气体分布数值模拟

    拜云龙惠双琳李慧刚崔文利...
    641-64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采空区遗煤自燃"三带"分布及采空区内有害气体分布情况,利用"Fluent+UDF"对陕西韩家湾煤矿 213109 工作面采空区"三带"分布、流场特性开展数值模拟研究.采空区被认为是多孔介质,多孔介质孔隙度、多孔介质区域黏滞阻力和惯性阻力、遗煤氧化耗氧量、有害气体涌出量等参数通过用户自定义方程计算.研究结果表明:工作面及采空区遗煤可划分为散热带、氧化带、窒息带;以氧浓度0.07≤C≤0.18为氧化带指标时,从进风巷侧到回风巷侧,氧化带宽度由23 m扩大到40 m,最终在回风巷侧缩减至13 m,回风巷侧氧化带范围小于进风巷,窒息带区域最大.随着高度的增加,氧化带区域整体向进风巷入口方向移动,覆盖区域先增大后减小.

    采空区"三带"遗煤自燃有害气体数值模拟危险区域

    基于破坏接近度的深基坑稳定性研究

    姚家李姚华彦成潇博张占荣...
    648-65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深基坑在开挖过程中的变形与破坏规律,并实现对基坑安全性的定量评估,采用FLAC3D数值模拟软件,结合破坏接近度理论,对基坑开挖过程中土体应力状态进行系统分析,精确量化基坑周边土体的损伤程度及其影响范围.研究结果表明:基坑围护结构的变形呈现出明显的"两端较小、中部较大"的特点;而地表沉降则表现为典型的"凹槽"形态;利用破坏接近度指标可以直观地反映岩土体在施工期间的破坏进程及发展趋势,区分不同区域受到的影响程度.研究结论为量化分析基坑施工风险提供理论参考.

    深基坑稳定性破坏接近度变形

    大直径嵌岩基桩极限承载力判定的对比研究

    程凌刚刘冈朋白江涛杨波...
    656-66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判定大直径嵌岩桩基础极限承载力,采用桩基础竖向静载荷试验方法、桩基础承载力理论和泛函数分析方法,构造嵌岩桩系统的势能函数、比能函数,提出嵌岩桩极限承载力判定的比能对比法,即当桩端应力超过嵌岩段桩周岩体的极限抗剪强度时,嵌岩桩达到极限承载状态.研究结果表明:嵌岩桩基础极限承载力与嵌岩深径比、岩体强度呈正相关关系,比能对比法可以客观判定嵌岩桩基础极限承载力.研究结论为大直径嵌岩桩基础极限承载力判定提供新的方法.

    嵌岩桩基础大直径桩极限承载力载荷沉降曲线比能

    冻融循环作用下聚丙烯纤维混凝土抗拉性能及孔隙结构特征

    程功程亚丽赵立财周飞...
    662-67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提高冻融环境下混凝土的力学性能,通过劈裂抗拉试验、核磁共振试验(NMR)研究不同聚丙烯纤维掺量及冻融循环次数下混凝土的抗拉性能及孔隙结构的发展情况.研究结果表明:聚丙烯纤维掺量与混凝土的劈裂抗拉强度、峰值拉应变正相关,冻融循环次数与劈裂抗拉强度呈负相关关系,与峰值拉应变正相关,混凝土孔隙体积与冻融循环次数正相关,与聚丙烯纤维掺量负相关;建立聚丙烯纤维掺量、冻融循环次数与劈裂抗拉强度的关系式;对混凝土劈裂抗拉强度影响最大的孔径为(100,500]μm,其次为(500,1 000]μm孔径,(10,100]μm孔径的影响较小.研究结果为改善冻融环境下混凝土的性能提供理论支撑.

    混凝土聚丙烯纤维冻融循环劈裂抗拉强度峰值拉应变孔隙结构

    改性超细水泥基注浆材料裂隙注浆扩散规律研究

    周军霞张学奇牛佳斌张玉...
    671-681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注浆材料性能较差的问题,制备高性能改性超细水泥基注浆材料.为探究改性超细水泥基注浆材料在裂隙中的扩散规律,以光滑平板裂隙和注浆材料为研究对象,建立静水条件下的二维对称模型和动水条件下的三维裂隙平板模型并开展数值模拟,推导浆液扩散方程,分析不同注浆速率下浆液在裂隙中流动的扩散峰面及压力场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在静水条件下,随着扩散距离的增大,浆液压力损失逐渐增大;在动水条件下,浆液压力损失与浆液黏度成正相关关系,与扩散距离成二次函数关系,与时间、屈服应力和裂隙开度成负相关关系;水头压力不变时,注浆速率越大,浆液扩散半径越大,压力场越大,注浆封堵效果越好;浆液压强衰减的幅度在顺水方向变化最大,在逆水方向变化最小.研究结果为现场注浆施工工艺提供理论参考.

    裂隙注浆Bingham流体改性注浆材料浆液扩散压强场

    老化条件下基于分子模拟的SBS改性沥青自愈合性能研究

    曹佃光张伟张伟光祝铭阳...
    682-69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老化对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嵌段共聚物(SBS)改性沥青自愈合能力的影响,建立SBS改性沥青分子模型,并通过计算玻璃化转变温度、内聚能密度、溶解度参数验证其合理性.在此基础上,建立 SBS 改性沥青自愈合模型,评价不同老化条件下 SBS 改性沥青的自愈合性能.研究结果表明:常温条件下,沥青老化和SBS老化均会降低SBS改性沥青的自愈合能力,其中,沥青老化对SBS改性沥青自愈合能力的影响较大,SBS老化对改性沥青自愈合能力的影响较小.与"基质沥青+SBS"自愈合模型相比,"老化沥青+老化SBS"自愈合模型的裂纹修复时间明显延长.对沥青进行再生恢复是改善老化后沥青混合料裂纹修复性能的关键.研究结果为优化道路沥青材料的开发设计提供理论参考.

    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嵌段共聚物(SBS)改性沥青老化自愈合性能浓度剖面分子动力学模拟

    基于Weibull分布的水稳碎石基层损伤本构模型研究

    王广胤孙海霞王书鹏张科...
    692-69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水稳碎石半刚性基层的力学性能,采用理论分析和实验的方法,构建在单轴压缩载荷作用下水稳碎石基层损伤本构模型,并借助 7 d无侧限抗压试验对该损伤本构模型进行验证,分析不同龄期的水稳碎石以及掺赤泥橡胶粉水稳碎石累积损伤的扩展过程.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掺入赤泥橡胶粉以及龄期的增加,损伤本构模型的损伤因数η不断增大,分布参数m和F0 减小,有效地抑制了损伤发展.本构模型理论曲线与试验曲线的拟合度较高,研究结果可为后续的水稳碎石基层相关计算提供参考.

    水稳碎石Weibull分布结构损伤本构模型赤泥橡胶粉掺量

    海水-冻融共同作用下透水混凝土性能损伤及寿命预测

    闫希雯王学志辛明贺晶晶...
    699-71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提高海水-冻融共同作用下透水混凝土的性能,采用正交试验方法,研究海水-冻融共同作用下矿渣(GBFS)替代率、羟丙基甲基纤维素(HPMC)掺量和聚丙烯塑料钢纤维(PPTF)掺量对透水混凝土宏观性能和微观结构的影响,运用NSGM(1,N)模型预测透水混凝土在海水-冻融共同作用后的相对动弹性模量.研究结果表明:当GBFS替代率为 20%,HPMC和PPTF掺量分别为 0.15%、0.5%时,透水混凝土的抗海水-冻融侵蚀性能最佳;海水侵蚀产生的膨胀性物质会加快裂缝的延展,PPTF的支撑锚固作用能够抑制裂缝的产生和延伸;NSGM(1,N)模型预测精度的检验指标 a 在[-3,2)内,平均相对误差为 Ⅱ 级误差,可用于相对动弹性模量的长期预测.

    矿渣羟丙基甲基纤维素聚丙烯仿钢纤维透水混凝土海水-冻融NSGM(1,N)模型

    基于改进多层压实法的沉桩施工离散元分析

    张云鹤徐益飞肖春红杨体旺...
    711-71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从细观层面深入研究沉桩施工对地基土位移及应力的影响规律,对地基土的细观参数进行标定并利用离散元法开展沉桩施工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沉桩会导致桩周土体侧移和隆起.随着沉桩深度的增加,桩周土体隆起范围不断扩大,地基土中的接触力以及桩端阻力均不断增大,且增长速度先快后慢.沉桩施工对桩周土体的横向应力影响较大,最大横向应力出现位置与沉桩深度密切相关.随着地基土与桩体水平距离的增大,沉桩施工对桩周土体竖向应力的影响逐渐减弱.研究成果为桩基础工程施工与离散元模拟提供参考.

    软土地基沉桩施工应力分布离散元桩端阻力

    科尔沁沙地不同生态系统土壤钾素分布特征分析

    雷泽勇陈伟王巍凝
    719-72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沙地不同生态系统土壤钾素的分布特征,采用农业化学常规方法与单因素方差分析法,分析科尔沁沙地森林、农田、草地和裸地生态系统土壤的全钾、速效钾含量.研究结果表明:土壤速效钾含量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逐渐减少,0~10 cm土层土壤速效钾含量从春季至秋季逐渐减少,森林土壤速效钾素含量最大;森林幼龄林林分生长可促进土壤钾素的积累,过熟龄林林分生长会抑制土壤钾素的积累;与裸地相比,农田、草地土壤全钾含量的最大值分别提高了 61.82%、51.71%;随着植物的生长,森林、农田和草地生态系统土壤的钾素含量逐渐减少,裸地土壤的钾素含量随时间无明显变化.研究结果为沙地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治理提供理论依据.

    沙地土壤生态系统土壤全钾土壤速效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