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
广东省皮肤性病防治中心
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

广东省皮肤性病防治中心

曾凡钦

双月刊

1674-8468

pfxbzlx@vip.163.com

020-87256677

510091

广州市麓景路2号 广东省皮肤病医院11楼

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Journal Journal of Diagnosis and Therapy on Dermato-Venereology
查看更多>>本刊为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皮肤病专业季刊。设有多个栏目,主要读者对象为各级皮肤性病科的专业人员,并兼相关学科的医药卫生和科研人员及基层医药卫生工作者。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芍药苷通过调控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在银屑病模型小鼠中发挥治疗作用

    郭云龙史文利赵瑞莫金雪...
    727-73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芍药苷对咪喹莫特银屑病模型小鼠的治疗作用,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将15只健康BALB/C小鼠随机分成对照组、模型组,以及低、中、高剂量芍药苷治疗组,每组3只.对照组及模型组背部分别外涂凡士林、咪喹莫特药膏,1次/d,生理盐水灌胃,2次/d;低、中、高剂量芍药苷治疗组背部外涂咪喹莫特药膏,1次/d,并分别给予相应剂量芍药苷[75 mg/(kg·d)、150 mg/(kg·d)、300 mg/(kg.d)]灌胃,2次/d.均连续7d.观察小鼠涂药处皮肤红斑、鳞屑情况.取小鼠背部皮损组织,HE染色观察组织病理及皮损厚度的变化,免疫荧光检测中性粒细胞浸润,RT-PCR检测TNF-α、IL-17 mRNA表达,Western blot检测瓜氨酸化组蛋白3(CitH3)的表达.结果 相较于模型组,低、中、高剂量芍药苷治疗组背部涂药区均红斑变淡、鳞屑减少,表皮增厚明显减轻;中性粒细胞浸润减少;细胞因子TNF-α、IL-17的表达下调(均P<0.001);CitH3表达降低(均P<0.05).IL-17、CitH3的表达在各剂量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并呈现一定的剂量依赖性.结论 芍药苷能下调银屑病模型小鼠中相关炎症细胞因子的表达,其作用可能是通过调控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实现,继而减轻银屑病小鼠炎症反应从而发挥治疗作用.

    银屑病芍药苷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

    抬升联合悬吊术治疗箱车型痤疮瘢痕的疗效观察

    庄玉晨林飞燕严婷婷孙丹...
    734-74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评价抬升联合悬吊术治疗箱车型痤疮瘢痕的临床效果.方法 纳入2024年1月至5月就诊于南方医科大学皮肤病医院的箱车型痤疮瘢痕患者共7例,采用自身半脸对照,一侧部位仅行抬升术治疗(抬升组),另一侧部位行抬升术后联合悬吊术治疗(联合组).治疗后1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的痤疮瘢痕改善程度,并进行疗效评价.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痤疮瘢痕严重程度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的患者自评分(联合组:8.54±0.76,抬升组:8.36±0.57,t=-0.52,P=0.614)和医生评分(联合组:8.39±0.99,抬升组:7.96±0.54,t=-1.00,P=0.33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1个月,联合组患者的自评瘢痕改善程度优于抬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21±1.01比3.40±0.69,t=5.97,P=0.001),医生评分瘢痕改善程度同样优于抬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96±1.16比3.40±0.96,t=4.69.P=0.003).联合组的患者自评疗效及医生评价疗效均高于抬升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两组患者均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抬升联合悬吊术与抬升术治疗箱车型痤疮瘢痕均可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前者效果更优.

    箱车型痤疮瘢痕悬吊术抬升术

    进展期寻常型银屑病患者血清sST2、CCL19水平及其临床意义

    李舒丁伟芳胡耀刚曹大勇...
    741-74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进展期寻常型银屑病(PV)患者血清中的可溶性致癌抑制因子2(sST2)、趋化因子配体19(CCL19)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21年1月-2023年6月在本院就诊的进展期PV患者86例作为研究组,将患者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组.选择同期常规体检结果正常的健康体检者86例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两组血清中sST2、CCL19、白细胞介素(IL)-17A、IL-21、IL-22、IL-23水平.采用Pearson法分析血清sST2、CCL19水平的相关性及二者与炎性因子水平的相关性,Spearman法分析血清sST2、CCL19水平与PASI的相关性;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PV的影响因素;绘制ROC曲线分析血清sST2、CCL19水平对PV的诊断价值.结果 研究组血清sST2、CCL19、IL-17A、IL-21、IL-22 和 IL-23 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sST2、CCL19、IL-17A、IL-21、IL-22和IL-23在轻度、中度和重度组患者血清中的水平依次升高(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表明患者血清中sST2水平与CCL19水平呈正相关(P<0.05),二者与IL-17A、IL-21、IL-22和IL-23水平均呈正相关(均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表明,患者血清中sST2、CCL19水平与PASI评分均呈正相关(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sST2、CCL19为影响PV的危险因素(P<0.05).血清sST2、CCL19水平联合诊断优于各自单独诊断PV(Z=2.71、Z=2.70,均 P<0.05).结论 进展期PV患者血清中的sST2、CCL19水平显著升高,联合二者可为进展期PV的判定提供重要参考.

    寻常型银屑病进展期可溶性致癌抑制因子2趋化因子配体19

    遗传性血管性水肿一家系SERPING1基因c.1396C>G的突变分析

    罗志鹏李常兴曾抗
    747-75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报告1个遗传性血管性水肿(HAE)的家系,并对该家系进行基因突变分析.方法 收集1个HAE家系资料,提取该家系成员的外周血DNA,通过Sanger测序技术对先证者及家系成员的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G1(SERPING1)基因外显子编码区进行直接测序.结果 该家系连续3代共16人,有9人患病,均表现为全身皮肤反复红斑、水肿,伴瘙痒,其中3人因急性发作未能及时救治死亡.其余13人全部进行基因测序,其中6例HAE患者均检测到SERPING1基因的1个杂合变异c.1396C>G(p.Arg466Gly),7例健康者未发现该突变.结论 SERPING1基因的杂合变异c.1396C>G可能为导致该家系患者出现遗传性血管性水肿的原因.

    遗传性血管性水肿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G1基因突变杂合变异

    395例瘢痕疙瘩患者临床分析

    王博魏凤韩文瑞赵伊珂...
    752-75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了解瘢痕疙瘩人群的皮损特点及临床特征.方法 纳入2022年10月-2023年10月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皮肤科就诊的395例瘢痕疙瘩患者,分析其一般资料、发病特点及既往治疗等情况.结果 瘢痕疙瘩患者中男女比例为1∶1.04,发病年龄的高峰区间为19-28岁,前胸(48.35%)及肩背(22.28%)是瘢痕疙瘩最好发的两个部位,162例(41.01%)患者为单部位单发.有家族遗传史患者占4.30%.本次就诊前未治疗者占74.94%,有治疗史者占25.06%.其中有12例曾接受多种或联合治疗,87例接受单一方法治疗,既往接受治疗患者就诊时均有不同程度复发.结论 瘢痕疙瘩多见于年轻人,好发于前胸和肩背部位,单部位单发者占比最高.不同性别患者间的瘢痕疙瘩发病部位、临床分类及皮损大小无明显差异.遗传因素对瘢痕疙瘩的发病有一定影响.瘢痕疙瘩患者多采用局部药物注射、单纯手术切除等方法治疗,但复发率较高,提示该病的治疗仍面临挑战.

    瘢痕疙瘩临床分析药物注射手术切除复发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探讨补阳还五汤治疗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作用机制

    陈锴壕王冬梅
    757-76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采用网络药理学方法及分子对接技术探讨补阳还五汤治疗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PNP)的作用机制.方法 通过ETCM、SwissTargetPrediction数据库获取补阳还五汤的活性成分和作用靶点;通过GeneCards、OMIM、TTD、DisGeNET数据库筛选PNP相关靶点,并利用R语言ggvenn包绘制交集靶点韦恩图.使用Cytoscape软件构建"组方药物-活性成分-疾病靶点"网络,STRING数据库构建蛋白互作网络(PPI),R语言clusterProfiler包进行基因本体(GO)功能富集分析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富集通路分析,AutoDock软件对关键活性成分和核心靶点进行分子对接.结果 共获得257种有效成分和844个作用靶点,3 143个PNP相关靶点和478个交集靶点.PPI分析显示蛋白激酶Src(SRC)、信号转导及转录激活因子3(STAT3)、蛋白激酶B(AKT1)、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等为核心靶点.GO功能富集分析得到3 659个GO条目,覆盖了 3 206个生物过程、143个细胞组分和310个分子功能.KEGG富集分析识别303条信号通路,涵盖EGFR-TKI、AGE-RAGE、HIF-1、PI3K-Akt等信号通路.结论 本研究通过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技术发现,补阳还五汤可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从系统水平调节多个生物过程发挥治疗PNP的作用.

    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带状疱疹后神经痛补阳还五汤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

    威尼克何德霉致掌黑癣1例并文献复习

    袁富阳王丽丽刁文铭秦梦瑶...
    767-77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掌黑癣的临床特征及流行病学情况,并对相关文献进行复习,以提高临床医生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总结1例成人掌黑癣患者临床资料,完善皮肤镜、真菌检查及分子生物学鉴定,并对国内外报道的掌黑癣病例进行文献复习.结果 患者右手掌见类圆形棕褐色斑,皮肤镜示棕色背景下点状及丝状结构,真菌检查示厚壁有隔菌丝及环痕处分生孢子,分子生物学鉴定为威尼克何德霉.共检索到国内掌黑癣19篇文献报道31例病例,包括本例共32例,国外54篇文献报道105例病例.结论 掌黑癣多发于沿海地区儿童手掌.检查首选无创的皮肤镜和真菌荧光镜检,分子生物学鉴定可明确致病菌.临床容易误诊为恶性黑色素瘤.临床医生应提高对该病的认识,避免不必要的活检或切除.

    掌黑癣威尼克何德霉皮肤镜真菌荧光染色

    脐部天疱疮1例

    郑航谢雅琳孙翠翠陈文静...
    773-777页
    查看更多>>摘要:报告1例脐部天疱疮.患者女,37岁,因口腔血疱、脐周水疱伴瘙痒反复半年就诊.皮肤科检查:脐部可见环形不规则糜烂面,边界清楚,上覆白色分泌物,不伴异味,口腔粘膜未见明显水疱、糜烂.PDAI活动性评分2分.脐部皮损组织病理检查:表皮内庖,疱位于基层上,见棘突松解细胞;真皮浅层较多淋巴细胞.直接免疫荧光:棘细胞间可见IgG、C3网格状沉积,IgM、IgA(-).诊断:寻常型天疱疮.治疗:予甲氨蝶呤注射液10 mg肌注1次,口服甲泼尼龙片24 mg每日1次,辅以补钙,外用卤米松/三氯生乳膏、夫西地酸钠软膏,治疗6 d后糜烂面干涸,好转后出院.6个月后电话随访患者无新发皮损.

    天疱疮脐部

    IL-17A抑制剂治疗乌司奴单抗诱发的脓疱型银屑病1例

    林俊杰欧敏李阳佘昕妍...
    778-782页
    查看更多>>摘要:报告1例IL-17A抑制剂治疗乌司奴单抗诱发的脓疱型银屑病.患者女,51岁,因全身红斑块、鳞屑20年,加重伴脓疱10余天就诊.患者既往确诊斑块型银屑病,系统药物控制不佳,排除相关禁忌症后,予45 mg乌司奴单抗皮下注射治疗,期间患者全身皮疹消退,但完成4次治疗后全身出现红斑、鳞屑并伴有脓疱.皮肤科检查:头面部可见散在红色斑块,银白色鳞屑,可见薄膜现象,Auspitz征(+).躯干和四肢散在大片红斑、红斑块,其上密集粟粒大小脓疱,局部脓疱中央颜色为褐色,呈现靶形损害,部分脓疱融合成脓湖.外阴粘膜散在脓疱、糜烂面.十指指甲顶针样改变,甲板肥厚改变.皮损组织病理检查:角化过度,融合性角化不全,颗粒层变薄或消失,表皮银屑病样增生,见Munro和Kogoj微脓疡,真皮乳头水肿,血管扩张,血管周围淋巴细胞浸润.诊断:脓疱型银屑病.治疗:局部外用皮质类固醇及注射160 mg依奇珠单抗,3 d内皮疹消退.之后按说明书注射依奇珠单抗,随访1年无新发皮疹.

    脓疱型银屑病药疹乌司奴单抗IL-12IL-23依奇珠单抗

    非编码RNA在皮肤光老化中的作用进展

    何泽枝陈嘉珍吴慧沈郝佳...
    783-788页
    查看更多>>摘要:皮肤光老化是由于长期暴露在紫外线辐射下引起的皮肤过早老化现象,表现为皱纹、皮肤弹性丧失、色素沉着紊乱和老年斑等.非编码RNA(ncRNA)包括微小RNA、长非编码RNA和环状RNA,在调控基因表达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并在皮肤光老化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本文综述ncRNA(如 miR-34a、miR-134、miR-1246、lncRNA H19-miR-296-5p-IGF2、lncRNA PVT1-miR-551b-3p-AQP3、lncR-NAMeg3-miR-93-5p-epiregulin、circ-COL3A1-859267、circ-0011129 等)在皮肤光老化中的具体分子作用机制,并讨论以ncRNA为基础的治疗方法在光老化中的应用潜力.

    皮肤光老化ncRNAmiRNAlncRNAcircRNA炎症反应氧化应激细胞外基质重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