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
广东省皮肤性病防治中心
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

广东省皮肤性病防治中心

曾凡钦

双月刊

1674-8468

pfxbzlx@vip.163.com

020-87256677

510091

广州市麓景路2号 广东省皮肤病医院11楼

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Journal Journal of Diagnosis and Therapy on Dermato-Venereology
查看更多>>本刊为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皮肤病专业季刊。设有多个栏目,主要读者对象为各级皮肤性病科的专业人员,并兼相关学科的医药卫生和科研人员及基层医药卫生工作者。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CIP2A、CD44v6在尖锐湿疣患者皮损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患者预后相关性的研究

    张艺杰杨灿林永丽
    511-51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蛋白磷酸酶2A癌性抑制因子(CIP2A)和CD44v6在尖锐湿疣(CA)患者皮损组织中的表达,分析二者与CA患者HPV基因型分布及其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本院2020年4月至2023年4月收治的CA患者100例作为研究组,根据预后情况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和不良组,收集术中保留的皮损组织;另选取本院同期行外阴整形或包皮环切术者100例作为对照组,收集切下的外阴组织或正常包皮组织.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组织标本中的CIP2A、CD44v6 mRNA表达水平.比较研究组与对照组、不同HPV分型组、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中CIP2A、CD44v6 mRNA的表达水平,分析CA组织中CIP2A、CD44v6的表达与临床特征的关系,采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CA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绘制ROC曲线分析CIP2A、CD44v6对CA患者预后不良的预测价值.结果 研究组CIP2A、CD44v6 mRNA 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CIP2A:2.19±0.40 vs 1.01±0.24,t=25.24,P<0.05;CD44v6:1.75±0.33 vs 1.02±0.22,t=18.41,P<0.05).低危组、高危组和混合组 CIP2A、CD44v6 mRNA表达水平均依次升高(均P<0.05).预后不良组CIP2A、CD44v6 mRNA表达水平显著高于预后良好组(CIP2A:3.58±0.62 vs 1.62±0.31,t=21.05,P<0.05;CD44v6:2.57±0.49 vs 1.42±0.26,t=15.26,P<0.05).CIP2A、CD44v6的表达与疣体数目和直径有关(均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CIP2A、CD44v6的表达以及疣体数目、直径是影响CA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显示,CIP2A预测CA患者预后不良的AUC为0.866,CD44v6的AUC为0.860,二者联合的AUC为0.928,二者联合优于各自单独预测(Z联合vs CIP2A=2.72、Z联合vsCD44v6=2.73,P均<0.05).结论 CA患者组织中CIP2A、CD44v6的表达水平显著升高,二者均与HPV基因型分布及其预后有关.CIP2A和CD44v6联合可提高对CA患者预后预测的准确性.

    尖锐湿疣蛋白磷酸酶2A癌性抑制因子CD44v6人乳头瘤病毒预后

    炎症性肠病伴皮肤表现的临床与病理分析

    丘晓英夏传刚肖文陈方如...
    518-52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炎症性肠病(IBD)皮肤表现的临床及组织病理特点,为临床诊断提供指导.方法 回顾性分析2例IBD伴皮肤表现的临床及病理特点.结果 1例患者为克罗恩病合并皮肤表现,皮损表现为肛周红斑、溃疡,组织病理表现为真皮非干酪样非感染性肉芽肿,使用乌司奴单抗治疗后溃疡面积缩小.另1例为溃疡性结肠炎合并肠外表现,皮损表现为全身红斑、结节,小腿、臀部可见溃疡,组织病理表现为真皮中性粒细胞浸润,使用英夫利昔单抗治疗后皮损部分消退.结论 IBD合并皮肤表现具有不同的组织病理学特点.诊断时临床医生需结合临床表现及组织病理以免误诊漏诊.

    炎症性肠病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皮肤表现病理特点

    局部皮瓣修复面部皮肤肿瘤术后缺损的疗效

    朱伟谌宏运张金松
    524-52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局部皮瓣在面部皮肤肿瘤术后缺损修复的疗效.方法 选取遵义市第一人民医院2018年1月至2023年3月手术治疗的面部皮肤肿瘤患者,共41例,包括基底细胞癌19例,鳞状细胞癌(含角化棘皮瘤)16例,色素痣5例,表皮囊肿并感染1例.根据术后面部缺损不同部位及大小,使用易位皮瓣、推进皮瓣、旋转皮瓣等类型的局部皮瓣一期修复创面,恶性肿瘤者经病理回示边缘及基底无肿瘤细胞后再行局部皮瓣修复.所有缺损修复时切缘不能有太大张力,均行皮下缝合及皮肤缝合,术后5~7 d拆线.结果 拆线时41例患者局部皮瓣均存活,面部轮廓基本正常,面部器官游离缘无扭曲;随访6~12个月,术区功能恢复良好,皮瓣色泽与周围组织较好匹配,平整度可、质地柔软,局部无牵拉变形、无明显瘢痕增生.结论 局部皮瓣修复面部缺损有较好功能恢复及美容修复效果.

    局部皮瓣皮肤肿瘤面部缺损修复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少毛症7型1例并文献复习

    张肖晗苗青王聪慧王惠敏...
    529-53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报告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少毛症7型1例,探讨该家系LIPH基因突变情况.方法 收集患者临床资料,采集患者及其父母外周血,提取基因组DNA,采用高通量测序法检测全部基因编码区域的各外显子序列突变情况,确定基因突变位点,对突变基因进行PCR-Sanger测序验证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 患者存在LIPH基因2号外显子c.409C>T(p.Gln137*)和6号外显子c.742C>A(p.His248Asn)复合杂合突变,2个突变分别来自患者父母,其中c.409C>T(p.Gln137*)既往未见报道.生物信息学分析示:对比多物种LIPH基因编码的第137位谷氨酰胺和第248位组氨酸均属于高度保守的序列,2个位点突变后的蛋白结构与野生型蛋白存在差异,ACMG指南评级2个突变为疑似致病变异.结论 LIPH基因2号外显子c.409C>T(p.Gln137*)和6号外显子c.742C>A(p.His248Asn)复合杂合突变是本例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少毛症7型的致病原因.

    遗传性少毛症常染色体隐性LIPH基因

    慢性自发性荨麻疹患者的焦虑和抑郁水平评估

    黄雪梅欧珊珊邹荟林天一...
    536-54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评估慢性自发性荨麻疹(CSU)患者的焦虑和抑郁水平,探讨焦虑、抑郁情绪评分与疾病活动度及生活质量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023年8-12月在广州市皮肤病医院门诊治疗的CSU患者,采用问卷调查方式,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及7日荨麻疹活动度评分(UAS7)、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DLQI)、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对治疗达8周以上患者再次收集SAS、SDS评分.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SAS、SDS评分与UAS7、DLQI的相关性,采用t检验比较治疗前后患者SAS、SDS评分的变化.结果 共纳入CSU患者53例,其中15例(28.30%)存在焦虑问题,16例(30.19%)存在抑郁问题;焦虑状态患者的DLQI评分显著高于无焦虑状态患者(t=2.58,P=0.013),抑郁状态患者的UAS7评分显著高于无抑郁状态患者(t=2.29,P=0.026);Pearson相关分析示患者SAS 评分与 UAS7 评分(r=0.31,P=0.029)、DLQI 评分(r=0.33,P=0.020)存在正相关关系,而 SDS评分与UAS7、DLQI评分无关(均P>0.05)o 24例患者完成8周以上的治疗,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SAS(t=3.97,P<0.001)、SDS(t=3.69,P=0.001)评分均显著下降.结论 CSU患者常伴有焦虑/抑郁,生活质量越差者出现焦虑的可能性越大,疾病活动度越严重者出现抑郁的可能性越大.患者焦虑程度受疾病活动度及生活质量严重程度的影响.

    荨麻疹,慢性自发性焦虑抑郁相关性分析

    乌帕替尼治疗重度斑秃12例短期疗效观察

    尚智伟汪文翠夏丽晔
    542-54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乌帕替尼治疗重度斑秃的短期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纳入2023年3月-2024年3月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皮肤科门诊12例重度斑秃患者,给予口服乌帕替尼缓释片治疗,12周后观察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治疗12周后,脱发严重程度评估工具评分(SALT)≤20分的患者达到10例(83.33%);毛发平均密度由(29.42±3.23)根/0.46 cm2增加至(35.50±2.87)根/0.46 c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62,P<0.001);毛发平均直径由(39.58±2.35)µm增加至(67.75±6.43)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26,P<0.001).所有患者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乌帕替尼治疗重度斑秃疗效显著,安全性好,可作为重度斑秃患者新的治疗选择.

    乌帕替尼斑秃重度疗效观察

    Stevens-Johnson综合征和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患者护理的回顾性分析

    何雪瑜刘嘉琪陈荣曾小芳...
    546-55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总结分析Stevens-Johnson综合征(SJS)和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TEN)患者的皮肤护理方法与疾病转归.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23年2月于南方医科大学皮肤病医院住院的SJS/TEN患者资料,收集住院期间实施的护理方法、皮损受累占全身体表面积(BSA)变化、皮损控制时间、皮损愈合时间、住院天数、并发症等情况并进行分析.结果 共纳入SJS/TEN患者41例.其中14例采用粉床干性剥脱护理,16例采用新型敷料湿性愈合护理,11例采用粉床干性剥脱护理联合湿润烧伤膏凡士林油纱湿性混合护理.粉床干性剥脱护理法和新型敷料湿性愈合护理法患者的BSA在第5天明显低于入院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5.25、6.28,均P<0.001);混合护理法BSA第9天明显低于入院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03,P=0.042).粉床干性剥脱护理法的皮损控制时间、皮损完全愈合时间和住院天数分别为4.0(3.0,5.0)、8.5(7.0,11.0)、9.5(8.0,11.0)d,而新型敷料湿性愈合护理法和混合护理法的时间较长.3种不同护理模式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27).结论 在药物系统治疗基础上,SJS/TEN患者早期采用粉床干性剥脱护理,后期采用新型敷料湿性愈合护理可较快控制皮损.临床应根据不同时期皮损表现采用不同护理模式.

    Stevens-Johnson综合征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护理粉床银离子敷料

    儿童掌黑癣3例

    郑金津谢振谋沈伟钦陈文静...
    551-554页
    查看更多>>摘要:报告3例由威尼克何德霉导致的儿童掌黑癣.患者均为女童,年龄分别为2、2和3岁.3例患者皮损均为手掌部位的褐色或黑色斑疹,无自觉症状.皮肤镜检查可见散在或重叠的黑褐色色素颗粒,形成条状或网状结构,边界清楚,颜色均一.直接镜检可见分隔分枝、弯曲的棕色菌丝.真菌培养早期为黑色扁平有光泽的酵母样菌落,14 d后可见不规则隆起及绒毛状菌丝,周围呈黑色柏油样.ITS rDNA测序鉴定结果提示该菌株为威尼克何德霉.依据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检查确诊为掌黑癣.3例患者外用抗真菌药物后均治愈,随访3个月均无复发.

    掌黑癣威尼克何德霉皮肤镜

    结节性恶性黑素瘤1例

    陈辉金田恩房晶晶李尚坤...
    555-559页
    查看更多>>摘要:报告1例结节性恶性黑色素瘤.患者女,46岁,因右上臂内侧褐色丘疹40余年,增大2个月就诊.皮肤科检查:右上臂内侧见一直径约1.3 cm褐色蕈样结节,表面痂屑,无明显溃疡,边界清楚,边缘可见淡红色斑.皮损组织病理示病变位于真皮层,呈外生性结节状生长,肿瘤向上累及被覆表皮(Paget样瘤细胞),向下浸润至真皮网状层;肿瘤细胞呈上皮样或梭形,巢状排列;细胞胞浆丰富,胞核呈泡状、大小不等,核仁明显,核分裂易见(4个/HP).Breslow厚度:10 mm,未见溃疡;Clark分级:Ⅳ级.免疫组化:S-100(弥漫+),Melan-A(+),HMB-45(灶+),Ki-67 热点区域(25%+),SOX-10(弥漫+),PRAME(弥漫+).诊断:结节性恶性黑素瘤.肿瘤予扩大切除.建议患者转诊外院进一步观察及诊疗.随访:经外院肿瘤科评估后暂未予手术及化疗.

    恶性黑素瘤结节性恶性黑素瘤

    度普利尤单抗治疗大疱性类天疱疮的研究进展

    罗晓佳姜福琼张耀中高健...
    560-566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已有较多应用度普利尤单抗治疗大疱性类天疱疮的报道.度普利尤单抗(Dupilumab)可特异性结合白细胞介素4受体亚基a(IL-4Ra),阻断IL-4和IL-13的信号转导,抑制B细胞的增殖、减少嗜酸性粒细胞募集、抑制Th2相关趋化因子功能,从而改善大疱性类天疱疮患者皮损及瘙痒.本文就度普利尤单抗治疗类天疱疮的可能机制、临床疗效、不良反应等作一综述.

    大疱性类天疱疮治疗度普利尤单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