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
广东省皮肤性病防治中心
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

广东省皮肤性病防治中心

曾凡钦

双月刊

1674-8468

pfxbzlx@vip.163.com

020-87256677

510091

广州市麓景路2号 广东省皮肤病医院11楼

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Journal Journal of Diagnosis and Therapy on Dermato-Venereology
查看更多>>本刊为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皮肤病专业季刊。设有多个栏目,主要读者对象为各级皮肤性病科的专业人员,并兼相关学科的医药卫生和科研人员及基层医药卫生工作者。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蔓柏生发方改善小鼠的雄激素性脱发可能与肠道菌群相关:基于16S rDNA分析

    彭丽倩肖常青王雨诗李燕红...
    577-58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基于16S rDNA技术探索蔓柏生发方对雄激素性脱发(AGA)小鼠的肠道菌群影响.方法 将36只C57BL/6小鼠随机分成6组: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阳性药物组以及蔓柏生发方高、中、低组,每组6只.剔除所有小鼠脊背部2 cm×3 cm面积的毛发,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他组使用丙酸睾酮稀释液在小鼠背部脱毛区域进行皮下多点注射制备AGA模型,每只总剂量为0.1 mg/d.空白对照组和模型对照组在小鼠剃毛处外涂生理盐水,每只1.0 mL/d;阳性药物组涂5%米诺地尔酊,每只1.0 mL/d;蔓柏生发方高、中、低组分别灌胃不同浓度的蔓柏生发方(5.0 g/kg、2.5 g/kg、1.25 g/kg),连续给药30 d.30 d后留取脱毛区皮肤进行病理学观察,收集小鼠粪便进行16S rDNA分析.结果 与模型组相比,蔓柏生发方组毛囊数量均明显增多,其中高剂量组可见毛囊呈现生长期样形态,接近空白组毛囊形态.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肠道菌群丰富度、多样性明显下降,而蔓柏生发方对模型小鼠的肠道菌群丰富度有良好的上调作用,同时其作用具有浓度依赖性,高剂量组对菌群的调控作用最为显著.肠道菌群的α多样性指数在模型组与蔓柏生发方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 蔓柏生发方能显著提高AGA小鼠肠道菌群的丰富度和多样性,其对AGA模型小鼠脱毛的治疗作用可能与其调节肠道微生物多样性有关.

    雄激素性脱发蔓柏生发方16SrDNA技术肠道菌群

    89例药疹患者的致敏药物分析

    张亚丽李君梁粟王雪...
    588-59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药疹住院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常见致敏药物、药疹类型,分析药疹的相关诱发因素,为临床合理用药及预防药疹的发生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4月至2023年12月底石河子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确诊为药疹的患者临床数据,包括药疹类型、使用致敏药物原因、致敏药物、潜伏期、发热情况、住院时间、治疗与转归等.结果 药疹患者共89例,占皮肤科同期住院总病例的2.90%.轻症药疹63例(70.79%),以发疹型为主;重症药疹26例(29.21%),以重症多形红斑(SJS)为主.使用致敏药物原因以感染性疾病最多(44例,占49.44%).63例(70.79%)为单一药物致敏,其中前3位的致敏药物类别为抗生素类(33.33%)、中成药(26.98%)、抗癫痫药(14.29%).轻症药疹潜伏期平均(4.56±6.14)d,重症药疹潜伏期平均(9.35±11.33)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3,P=0.025).19.05%轻症药疹以及46.15%重症药疹患者初期并发高热.89例药疹平均住院(9.02±3.58)d,轻症药疹与重症药疹患者住院时间无统计学差异(t=3.06,P=0.05).89例患者中,有46例(51.69%)系统应用糖皮质激素,其中2例重症药疹联用丙种球蛋白治疗,2例重症药疹联用肿瘤坏死因子(TNF)-α拮抗剂.未随访到死亡病例.结论 本地区药疹类型以发疹型为主,抗生素类、中成药、抗癫痫药是前3位的致敏药物种类.多数药疹初期并发高热,尤其是重症药疹,但重症药疹与轻症药疹间住院时间无差异.早期足量应用糖皮质激素或联合治疗可缩短重症药疹的住院时间.

    药疹β类酰胺类卡马西平拉莫三嗪糖皮质激素

    梅花针叩刺联合他扎罗汀、咪喹莫特乳膏治疗多发性跖疣的疗效观察

    李凤春许教雄何仁亮李辉...
    595-60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梅花针叩刺联合他扎罗汀、咪喹莫特乳膏外用治疗多发性跖疣的疗效.方法 将60例多发性跖疣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1组与对照2组,每组20例.3组患者采用手术刀片削薄疣体及周围增厚的角质后,观察组采用梅花针叩刺联合外用他扎罗汀、咪喹莫特乳膏治疗,对照1组采用CO2点阵激光联合外用他扎罗汀、咪喹莫特乳膏治疗,对照2组仅单纯外用他扎罗汀、咪喹莫特乳膏治疗.梅花针和CO2点阵激光每隔10 d治疗1次,最多治疗9次.所有患者均治疗3个月,治疗期间观察不良反应,治疗结束后比较3组临床疗效.对痊愈的患者进行3个月的随访,观察复发情况.结果 治疗结束后观察组痊愈率为94.44%,对照1组为88.24%,对照2组为45.00%.三组患者的痊愈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14.63,P<0.05).观察组与对照1组比较,痊愈率(Z=-0.61)、治疗次数(Z=-0.37)、治疗时间(Z=-0.36)均相当(P均>0.0167),但与对照2组相比,观察组痊愈率更高(Z=-3.23)、治疗次数更少(Z=-2.57),治疗时间更短(Z=-2.59),均P<0.0167.3组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三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均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梅花针叩刺联合他扎罗汀、咪喹莫特乳膏外用治疗多发性跖疣,临床疗效与点阵激光联合他扎罗汀、咪喹莫特乳膏外用相当,优于单纯外用他扎罗汀、咪喹莫特乳膏,操作简单,可作为多发性跖疣简便优秀的治疗方法.

    多发性跖疣梅花针点阵激光他扎罗汀咪喹莫特

    A型肉毒毒素电子微滴注射治疗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玫瑰痤疮的临床观察

    揭丽云孙雪霞吴昊天潘静...
    602-60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索A型肉毒毒素(BTX-A)电子微滴注射治疗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玫瑰痤疮(ETR)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毕节市第二人民医院皮肤美容科就诊的27例ETR女性患者,使用BTX-A微滴注射治疗,单侧面部注射总量20~30 U,双侧注射总量40~60 U.于治疗前及治疗结束后8周时进行临床红斑评定、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DLQI)、症状体征评分及不良反应评估.结果 27例患者均完成了随访.使用BTX-A微滴治疗8周后,临床红斑评分从治疗前的2.67±0.83下降至1.30±0.60(t=10.54,P<0.001),DLQI 评分从 14.96±5.50 下降至 6.52±2.79(t=9.38,P<0.001).面部皮肤灼热、干燥、瘙痒、潮红、水肿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而毛细血管扩张评分治疗前后无明显差异(P=0.1).治疗过程中无明显疼痛,治疗后未出现局部瘀斑、面肌麻痹或表情不自然等不良反应.结论 BTX-A电子微滴注射对ETR患者的红斑、灼热、干燥、瘙痒、潮红、水肿等症状的缓解有较好疗效,能明显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且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

    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玫瑰痤疮A型肉毒毒素微滴注射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

    精准脉冲光联合1%吡美莫司乳膏治疗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玫瑰痤疮的临床观察

    胡雪英胡灵威
    608-61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精准脉冲光(DPL)联合1%吡美莫司乳膏治疗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玫瑰痤疮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22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漯河市第二人民医院皮肤科确诊的80例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玫瑰痤疮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1例)与对照组(39例).观察组采用DPL治疗,每4周1次,3次1个疗程,同时联合外用1%吡美莫司乳膏,2次/d,共12周;对照组仅外用1%吡美莫司乳膏2次/d,共12周.比较两组治疗后的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后第4、8、12周,观察组的皮损评分分别为 9.26±1.86、7.91±1.87、5.95±1.4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 11.38±1.36、10.67±1.64、8.67±1.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为3.26、3.69、4.12,P值分别为0.002、0.001、0.001).观察组有效率分别为29.27%、56.10%、73.1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0.26%、28.21%、38.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4.52、6.36、9.79,P值分别为0.034、0.012、0.002).两组均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DPL联合1%吡美莫司乳膏治疗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玫瑰痤疮临床疗效好,无明显不良反应,是一种有效、安全的方法.

    精准脉冲光1%吡美莫司乳膏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玫瑰痤疮

    盐酸奥洛他定与枸地氯雷他定治疗慢性荨麻疹的比较分析

    吴丹丹付旭晖赵军磊王哲新...
    613-61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对比分析盐酸奥洛他定与枸地氯雷他定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疗效.方法 选取开封市人民医院皮肤科2020年10月-2024年1月收治的184例慢性荨麻疹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92例,使用盐酸奥洛他定治疗;对照组92例,使用枸地氯雷他定治疗.均连续治疗1个月.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有效率、治疗前后症状积分、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调查表(DLQI)得分、荨麻疹控制程度(UCT)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1个月后,实验组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5.65%,对照组的临床总有效率为86.9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38,P=0.036);实验组风团数量、风团大小、瘙痒程度积分分别为1.02±0.16、0.88±0.18、0.88±0.21,低于对照组的1.13±0.24、0.96±0.13、0.97±0.25(均 P<0.01);实验组的 DLQI、UCT 评分分别为 4.67±1.02、12.01±1.89,对照组的DLQI、UCT评分分别为5.11±1.11、10.98±2.4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结论 盐酸奥洛他定与枸地氯雷他定治疗慢性荨麻疹的安全性均较好,但盐酸奥洛他定的疗效更佳,更易于控制荨麻疹程度,可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及生活质量.

    盐酸奥洛他定枸地氯雷他定慢性荨麻疹生活质量

    思维导图联合问题式学习教学法在皮肤性病学临床本科教学中的应用

    江水郁博王君陈官芝...
    619-62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思维导图联合问题式学习(PBL)教学法在皮肤性病学临床本科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96名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皮肤科见习的青岛大学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8人.试验组采用思维导图联合PBL教学法,对照组采用传统PBL教学法,课程结束后通过理论考核和问卷调查方式进行教学效果的综合评估.结果 试验组的理论考核成绩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0,P<0.05);试验组在提高自主学习能力、锻炼临床思维、整合课程学习、延长记忆时长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在皮肤性病学临床本科教学中应用思维导图联合PBL教学法,教学效果优于PBL教学法.

    皮肤性病学临床教学思维导图PBL教学法教学效果

    遗传性肠病性肢端皮炎1例

    李纪兵陈光华蒋金秋李红梅...
    624-628页
    查看更多>>摘要:报告1例遗传性肠病性肢端皮炎.患者男,12岁6个月,因口周、臀部反复红斑12年,加重2个月入院.父母系近亲结婚,患儿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口周、鼻周、肛周、四肢关节部位皮炎改变,伴随腹泻、脱发及生长发育迟缓.皮肤科检查:头发、眉毛、腋毛完全脱落;口周、鼻周、眼周、腹股沟、臀部、膝肘关节伸侧、腕踝关节、手足部及指趾间见大片边界清楚红斑、斑块,部分附有黄褐色脂溢性厚痂,见黄色脓性分泌物,伴恶臭.实验室检查:血锌4.2 µmol/L;碱性磷酸酶11 U/L.患儿及其父母基因检测结果均示:SLC39A4基因exon1纯合缺失.诊断:遗传性肠病性肢端皮炎.治疗:入院后予补锌、抗感染等治疗10 d后,患者腹泻症状好转,皮疹逐渐干涸结痂.复查血锌8.7 μmol/L;碱性磷酸酶78 U/L.出院后嘱继续补锌治疗,随访1个月,患儿头皮、眉弓出现较多新生毛发,原有皮疹基本消退,皮损愈合,遗留色素沉着.

    肠病性肢端皮炎遗传性

    以皮肤结节为首发表现的结节病2例

    林丽秦晓明
    629-633页
    查看更多>>摘要:报告2例以皮肤结节为首发表现,无明显呼吸系统症状,胸部CT均可见肺部多发结节与肿大淋巴结的结节病.患者1,女,47岁.因肘部、手指结节1个月就诊.皮肤科检查:右侧肘关节、左手食指、左手小拇指皮下可触及大小分别为0.8 cm ×0.4 cm、0.9 cm ×0.3 cm、0.5 cm ×0.5 cm的红色、皮色结节,质硬,无压痛,边界清楚,局部皮温正常.左手小拇指皮肤结节组织病理示:表皮正常,真皮见上皮细胞肉芽肿部分呈裸结节,有纤维性包膜.胸部CT示:两肺多发结节,纵隔、肺门淋巴结肿大.诊断:结节病.患者2,女,44岁,因左下肢结节3个月就诊.皮肤科检查:左下肢胫前可见2枚大小分别为2.0 cm × 2.0 cm、3.0 cm×2.0 cm的暗红色、皮色结节,左侧小腿后侧可见大小为4.0 cm × 3.0 cm的皮色结节,质硬,无压痛,边界清楚,局部皮温正常.左下肢胫前皮肤结节组织病理示:表皮轻度增生,真皮浅层类上皮细胞及多核巨细胞浸润.胸部CT示:左肺下叶及右肺上叶、中叶多发结节灶;双肺马赛克灌注;右肺中叶、下叶少许纤维、钙化灶;纵隔淋巴结肿大伴钙化.诊断:结节病.2例患者均给予强的松30 mg/d 口服治疗,2个月后激素逐渐减量,后随访1年,患者原皮疹均明显消退,无新发皮疹.

    结节病胸部CT组织病理

    皮脂腺衰老的表现及发生机制研究进展

    郑思齐程淑琼钟美珍郑跃...
    634-642页
    查看更多>>摘要:皮脂腺衰老通常始于曝光区域,表现为皮脂腺增生和脂质失调,进而导致皮肤干燥、缺乏光泽,促进菌群改变、色素沉着及皮肤疾病发生.在内源性及外源性因素作用下,皮脂腺导管发生扩张、脂质分泌减少、腺体增生并产生炎性浸润.介导皮脂腺衰老的下游机制包括ROS、自噬、Wnt信号通路、线粒体功能不良等.抗氧化、益生菌、光电疗法、外泌体对延缓皮脂腺衰老具有积极意义.本文从皮脂腺衰老的表现出发,阐述其内在的发生机制研究进展及应对措施.

    皮脂腺衰老皮脂腺线粒体疾病自噬微生物群外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