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气象与环境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气象与环境学报
中国气象局沈阳大气环境研究所
气象与环境学报

中国气象局沈阳大气环境研究所

刘晶淼

双月刊

1673-503X

qxyhjxb@foxmail.com

024-83893253

110016

沈阳市沈河区文化路66号

气象与环境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Meteorology and EnvironmentCSTPCD
查看更多>>《气象与环境学报》是由中国气象局沈阳大气环境研究所主办、辽宁省环境科学研究院协办的科技期刊,创刊于1984年,双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主要报道气象、大气环境与生态环境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的创新性研究成果以及有新观点的综述性文章等,以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繁荣我国气象与环境科学事业。栏目设有论文:报道气象、大气环境与生态环境各领域具有重要意义的创新性科研成果。评述:综述所研究领域的代表性成果、研究进展情况和研究现状。快报:快速、简要地报道气象、大气环境与生态环境各领域具有创新性、高水平最新研究成果等内容。文章须有数据和实验结果,证实其科学性、先进性和可靠性。学术信息与动态:快速、简要地报道气象、大气环境与生态环境各领域的学术交流、研究动态、进展情况等信息。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双台风"纳沙"和"海棠"登陆后强度变化成因及对比分析

    林小红蔡义勇韩美郭弘...
    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NCEP(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再分析资料对2017年双台风"纳沙"(1709)和"海棠"(1710)先后登陆福建后的强度变化特征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低纬水汽输送的强弱变化是造成双台风强度变化的主要原因,而越赤道气流对水汽输送起到关键作用.副热带西风急流与中低空风场强弱变化一致,西风急流增强伴随中低空东风加强是"海棠"陆上强度维持不减的原因之一,反之"纳沙"快速减弱.双台风效应对强度变化也起着重要作用:双台风靠近相吸作用下,"纳沙"残余环流卷入"海棠"环流中,为其输送正涡度因子及斜压能量,也是促使"海棠"强度维持的原因.台风登陆后,其上空三种不同层差的垂直风切变值表现一致减小的变化趋势及低于6m·s-1的风切,有利于弱台"海棠"陆上长久维持.海岸锋生及海表通量动热力因子对"海棠"右侧中小尺度对流发展和维持起到重要作用,加剧了"海棠"非对称性结构,促使"海棠"强度维持不减.

    双台风台风强度水汽输送

    青藏高原雨季特征及其对气候增暖的响应

    余迪段丽君温婷婷申红艳...
    12-18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青藏高原气象台站逐日观测资料,采用候雨量稳定通过临界阈值的方法对高原雨季起讫期进行客观定量划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增暖背景下雨季起讫期和雨季降水演变特征,并对比增暖前后高原雨季起讫期及不同等级降水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青藏高原雨季平均开始期为5月第3候、结束期为9月第6候、共持续28候;青藏高原雨季降水集中期为6月中旬至9月中旬,并在7月上旬、下旬和8月下旬出现3个峰值,7月上旬为雨季主峰期;1961—2017年雨季降水量总体呈增加趋势,雨季降水量自东南向西北逐渐递减,高值区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部的横断山脉;青藏高原雨季气候于1997年开始增暖,增暖前后雨季起讫期区域间差异较大,增暖后雨季开始期在青藏高原西部明显推迟,其余地区均提前,结束期则总体推迟;气候增暖后中雨以上日数增多,雨季降水极端性显著增强且空间覆盖范围明显扩大.

    气候变暖青藏高原雨季划分降水

    2018年7月大连地区异常少雨天气大气环流分析

    王秀萍李红斌张靖萱
    19-26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1971—2019年大连地区6个气象台站的降水资料,NCEP/NCAR逐月髙度场、风场、气压场和水汽场等再分析资料,以及国家气候中心整编的130项气候系统监测指数资料,采用合成和相关分析等统计诊断方法,对比分析了大连地区7月降水偏多和偏少年对应的大气环流异常特征,并在此基础上诊断分析2018年7月大连地区降水异常偏少的事实和成因.结果表明:2018年7月大连地区处于降水偏少的气候背景,是1971年以来降水最少的时期.500 hPa位势高度场上30°—50°N的东亚大陆位势高度偏高,东亚沿岸由南至北为"负—正—负"的高度距平分布,中国华北—中国东北—日本海为位势高度正距平,东亚大槽偏东和偏弱,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强度偏强,脊线和北界位置异常偏北,是历史同期最偏北的年份,深厚暖性高压影响大连地区,且稳定维持,从而引起该地区持续受异常下沉运动控制;同时850 hPa菲律宾附近至日本以南地区维持异常的气旋式环流,并且整层处于水汽通量异常辐散区域,不利于水汽汇合形成降水.以上是造成大连地区降水异常偏少的主要原因.其中,西太平洋副高强度偏强、脊线和北界位置异常偏北对大连地区降水异常偏少起了关键作用.

    降水异常大气环流成因分析

    吉林省盛夏降水季内变化特征及大气环流分析

    李宇凡徐士琦袭祝香邱译萱...
    27-32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1961—2017年吉林省46个地面气象观测站点降水月数据及NCEP/NCAR全球月平均位势高度场、风场再分析资料,采用EOF、SEOF、滑动相关、回归分析及合成分析等方法研究了近57 a吉林省盛夏7月、8月降水的基本特征,季内差异及其大气环流异常特征.结果表明:吉林省盛夏7月、8月降水在空间上以全区一致型为主,整个吉林省均表现为正(负)异常;吉林省7月、8月降水在1986—2004年基本呈现反位相变化,即7月多(少),8月少(多);2005—2017年两个月份呈现同位相变化,即7月少(多),8月少(多);反位相年中7月降水与北美东西遥相关(NAEW)及东亚太平洋相关(EAP)有关,8月降水与欧亚遥相关(EU)有关,同位相年中7月、8月降水与副热带高压强度和位置异常有关;吉林省盛夏降水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有着密切关系,反位相年高、低值年副热带高压的东西位置差异显著,同位相年期间副热带高压异常西伸北进、面积增大.

    盛夏降水大气环流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渤海北部东岸海风锋活动及其触发对流特征分析

    张晶姚文陈海涛何晓东...
    33-40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常规观测、雷达、卫星及加密自动气象站等资料,对2015年、2018年和2019年渤海北部东岸海风锋活动及其触发的对流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年份渤海北部东岸海风锋活动的差异较大,海风锋主要出现在6—8月,其中7月最多;海风锋可分为沿山型、北部沿海型和混合型3种,其中沿山型占比70%以上,海风锋东移到达沿山地区后维持加强,北部可伸展到沈阳地区;海风锋在雷达反射率图上表现为窄带回波,强度一般小于27 dBz,在速度图上表现为风向的辐合或风速的大值区,但在相关系数、差分反射率等雷达双偏振产品上没有可明显识别的特征;在各种天气背景下均能发生海风锋,其中在高空脊控制下最多,且可触发午后热对流,多为弱对流;在副热带高压后部、高空槽、冷涡背景下的海风锋容易触发强对流天气,带来冰雹、短时强降水、雷雨大风等灾害.

    渤海北部海风锋对流双偏振雷达

    基于气温和体感温度的中国南方地区供暖必要性分析

    赵洁云龙步菊袁维颖刘思妤...
    41-47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1961—2017年中国各省市701个完整时间序列逐日气象资料的台站数据,以《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736—2012)中的供暖标准为指标,采用滑动5 d平均方法,从气温和体感温度两种角度,分析了中国南方地区省市供暖的必要性.结果表明:从气温计算的采暖期看,江苏省、安徽省北部、四川省西部、贵州省西部有集中供暖的必要性;从体感温度角度计算的采暖期看,江苏省、安徽省、湖北省东部和北部、湖南省中部、贵州省中部、四川省西部、浙江省北部有集中供暖的必要性.从气温和体感温度两个角度分析,不仅考虑了原有的标准,还考虑了空气湿度等其他气象要素的影响,能为中国南方地区省市冬季更好地解决取暖问题提供参考.

    供暖标准体感温度集中供暖

    1961—2017年中国华东区域高空温度变化特征

    支星谈建国孙兰东
    48-55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中国华东六省一市13个探空站1961—2017年高空温度数据,对850 hPa、500 hPa、200 hPa高空温度的时间变化特征和空间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61—2017年中国华东区域对流层中下层增温趋势明显,向上增温趋势减弱,对流层顶增温趋势有所增强.850 hPa、500 hPa温度的年代际变化均呈现出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而200 hPa温度的年代际变化则呈现持续升高的趋势.秋、冬季在各个层次上均为显著的增温趋势,冬季的增温趋势明显大于其他季节,500 hPa春季和200 hPa夏季有微弱的降温趋势.不同层次年平均气温的空间分布均有明显的南北差异,且随着高度的增加,南北平均温差先增大后减小.850 hPa、500 hPa年平均温度的空间变化趋势一定程度上呈现出华东沿海地区增温趋势大于内陆的特征,200 hPa则呈现华东南部的增温趋势大于北部的特征.850 hPa各季节呈现出中国华东沿海地区增温、内陆增温趋势不如沿海地区或内陆呈现降温趋势,500 hPa的春季和200 hPa的夏、秋季则呈现出中国华东南部地区增温、北部地区降温的趋势.

    探空资料高空温度年平均温度季节平均温度

    2019年1月长春市一次霾污染过程成因分析

    于杰李玉鹏苏丽欣邵祺多...
    56-63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空气质量历史监测数据、地面气象要素及激光雷达探测资料,综合分析了2019年1月10—15日长春市一次霾污染过程,探讨了污染过程中污染物和气象要素的变化特征与影响机制.结果表明:此次霾污染过程中12—13日污染最重,PM2.5和PM10质量浓度均超过150μg·m-3,气溶胶消光最强,超过70%的PM2.5/PM10比值大于0.7,指出了细粒子对重污染事件的贡献;重污染期间近地面风速偏小、相对湿度增加、变压较小,同时低空风出现明显的风向转变,弱下沉运动与逆温以及较低的边界层共同削弱了大气的水平和垂直扩散能力,有利于污染物累积,导致霾污染.500 hPa天气形势表明长春市位于槽前脊后,850 hPa高度场为弱西风,相对湿度大;海平面气压场存在低压气旋及弱西南气流,该气流有利于将污染物输送至长春市,造成霾污染加剧;1月14—15日高空槽加深东移,850 hPa西北气流增强,近地面气压梯度力变大,污染物得到扩散,霾污染逐渐结束.

    霾污染气象条件气溶胶消光系数

    气象因子和海风对秦皇岛市臭氧污染的影响

    周士茹宋金妹陆倩郭鸿鸣...
    64-70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2017年9月至2019年9月秦皇岛市环境监测站污染物浓度资料以及秦皇岛市国家基本气象站和浮标站的气象数据,统计分析了秦皇岛市O3污染特征以及气象因子和海风对秦皇岛市O3污染的影响.结果表明:秦皇岛市O3污染月变化特征表现为以5—6月和9月最为严重,10—12月和1—2月则无O3超标天气出现.O3污染的日变化特征表现为单峰型分布,午后O3浓度最高而清晨O3浓度最低.有利于秦皇岛市出现O3污染的气象条件为太阳辐射强度850—950 W·m-2、日最高气温高于32℃、无降水和相对湿度50%—60%、受SW和SSW风影响.秦皇岛市海风以6—8月最多,出现频率达50%以上,海风多在上午08—10时开始出现,午后12—15时达到最大,傍晚以后减弱结束;5—6月和8—9月有海风日的O3-8h平均浓度均高于无海风日,且5月、6月和9月有海风日的O3-8h月平均浓度高达155—166μg·m-3,海陆风环流对秦皇岛市的O3污染有加重的影响.

    臭氧气象因子海风

    1951—2018年衢州市椪柑采摘期连阴雨天气变化特征

    汪晨毛程燕龚理卿王健疆...
    71-76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1951—2018年衢州市椪柑采摘期降水量、雨日、日照时数、相对湿度等逐日气象资料,应用统计分析和小波分析方法,分析椪柑采摘期连阴雨天气变化特征及其大气环流背景.结果表明:1951—2018年衢州椪柑采摘期连阴雨日数、次数和强度呈略微增加趋势、滑动3d无雨次数呈减少趋势;滑动3d无雨次数存在明显的5a、7a和15a左右的年际和年代际周期变化规律,并且均呈现缩短趋势;椪柑采摘期连阴雨较强年亚欧地区呈两高一低的径向型环流,强冷空气南下活动较频繁、东移缓慢,偏南暖湿气流活跃,致使冷暖空气在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长时间交汇,导致连阴雨天气.

    椪柑采摘期连阴雨大气环流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