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气象与环境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气象与环境学报
中国气象局沈阳大气环境研究所
气象与环境学报

中国气象局沈阳大气环境研究所

刘晶淼

双月刊

1673-503X

qxyhjxb@foxmail.com

024-83893253

110016

沈阳市沈河区文化路66号

气象与环境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Meteorology and EnvironmentCSTPCD
查看更多>>《气象与环境学报》是由中国气象局沈阳大气环境研究所主办、辽宁省环境科学研究院协办的科技期刊,创刊于1984年,双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主要报道气象、大气环境与生态环境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的创新性研究成果以及有新观点的综述性文章等,以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繁荣我国气象与环境科学事业。栏目设有论文:报道气象、大气环境与生态环境各领域具有重要意义的创新性科研成果。评述:综述所研究领域的代表性成果、研究进展情况和研究现状。快报:快速、简要地报道气象、大气环境与生态环境各领域具有创新性、高水平最新研究成果等内容。文章须有数据和实验结果,证实其科学性、先进性和可靠性。学术信息与动态:快速、简要地报道气象、大气环境与生态环境各领域的学术交流、研究动态、进展情况等信息。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2019年台风"利奇马"和"罗莎"引发东北地区暴雨的水汽特征分析

    马梁臣刘海峰沈柏竹隋沆锐...
    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NCEP的FNL(Final Reanalysis Data)和GDAS(Global Data Assimilation System)再分析资料、中国气象观测网降水实况数据及基于拉格朗日方法的HYSPLIT轨迹模型结果,对2019 年 8 月 13-17 日发生在中国东北地区一次减弱台风引发暴雨过程的水汽条件和输送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中国东北地区暴雨的水汽与源自西太平洋的水汽关系最为密切,台风"利奇马"为本次暴雨的主要水汽供应系统,其次是台风"罗莎"外围水汽补充.拉格朗日方法的水汽输送源主要有3 个,分别为源于中低纬西太平洋,与欧拉方法的太平洋和黄海水汽相对应;源于中国南海南部,与印度洋水汽相对应;源于黑龙江北部,中国北方的水汽对暴雨也有一定作用.中国南海南部水汽与西太平洋水汽合并,为此次东北地区暴雨的主要水汽供应.水汽收支主要集中在中低层,水汽的辐合区主要位于700~900 hPa.低层的水汽垂直向高层输送,水汽的辐合和垂直输送越强,降水量越大.水汽流入集中在低层的南边界,西边界和北边界一般为水汽流出边界.

    台风暴雨HYSPLIT水汽

    2019年7月3日辽宁开原超强龙卷形成及演变特征分析

    陈宇曹世腾陈传雷王瀛...
    11-19页
    查看更多>>摘要:综合利用高时空分辨率多源观测资料,对2019 年7 月 3 日辽宁省开原市一次EF4 级超强龙卷过程(简称开原龙卷)的天气背景、环境物理量参数、龙卷形成发展机制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开原龙卷发生在东北冷涡的西南象限,850 hPa切变线南侧及地面西南气流暖湿环境中,地面与925 hPa温差达 11℃,近地面温度垂直递减率大,系统配置具有上干冷、下暖湿特点.受低层暖湿气流影响的同时,开原周边地区对流抑制能量接近于零,有利于强对流天气的发生.开原龙卷出现在东北冷涡涡旋云系的后端,对流云的快速爆发生长期中,处于快速降温区的北边界.多普勒雷达为典型的超级单体回波特征,龙卷出现在钩状回波顶端,强回波梯度区左侧的上升气流交界处.

    东北冷涡对流有效位能垂直风切变超级单体钩状回波

    基于WRF-Hydro模式的沂河流域水文气象模拟参数优化研究

    刘俊杰高金兰刘蕾邵月红...
    20-2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优化适用于沂河流域WRF-Hydro模式水文气象预报模拟的参数方案,利用中国区域地面气象要素驱动数据与沂河流域内气象站点实测降雨数据驱动WRF-Hydro模式,采用分布率定法对模式几项主要的水文参数进行参数率定分析,选取相似暴雨引发的洪水过程对率定结果进行参数拟合验证.结果表明:WRF-Hydro模式的入渗系数和地表粗糙度对产流量影响具有非线性特征;河道曼宁糙率同时对产流量和汇流速度均有较明显的影响,曼宁糙率系数越小,汇流速度越快,产流量越大,峰现时间越早.入渗系数和河道曼宁糙率在所有率定参数中最敏感,尤其在非饱和土壤条件下.当入渗系数和河道曼宁糙率乘子分别为 1.5 和0.7、地表持水深度和地表粗糙度取模式默认值 1.0 时,径流过程模拟效果最优.

    淮河流域WRF-Hydro模式径流模拟参数率定

    2020-2021年沈阳地区4次短时强降水过程的大气可降水量变化对比分析

    徐爽胡鹏宇贾越崔劲松...
    28-34页
    查看更多>>摘要:选取2020-2021 年夏季沈阳地区出现的4 次短时强降水过程,利用欧洲中心(ECMWF,European Center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s)ERA5 再分析资料、地基GPS(Global Position System)大气可降水量资料和常规观测资料,分析不同天气系统影响下,沈阳地区短时强降水过程中GPS水汽与水汽通量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短时强降水过程前,水汽累积时间的长短与相应的天气系统关系密切.副热带高压系统外围导致的强降水过程,大气可降水量(Precipitable Water Vapor,PWV)可以一直维持在较高水平,水汽增长速度可达 1.1 mm·h-1.此外,强降水出现时段与PWV峰值阶段相对应,但二者峰值并不完全重合;短时强降水出现时,沈阳站的大气可降水量超过38 mm;强降水结束后,PWV明显减弱.

    短时强降水地基GPS水汽通量

    1979-2020年京津冀地区持续雾霾与雾霾少发时段环流稳定分量对比分析

    孙树鹏张禄吴洋程善俊...
    35-43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 1979-2020 年NCEP-DOE再分析资料,基于EOF分解方法提取京津冀地区持续雾霾和雾霾少发时段的环流稳定分量,对比分析其空间结构和演变特征.结果表明:京津冀地区持续雾霾时段的位势高度场稳定分量中存在一个明显的"三极子"结构,雾霾少发时段该"三极子"结构呈反位相分布.欧亚大陆中纬地区风场稳定分量存在的带状偏强西风距平和中低纬较强的波列,使京津冀地区处于少冷空气活动的偏暖状态,有利于持续雾霾天气的维持.欧亚大陆为较强的经向环流特征时,京津冀地区多处于雾霾少发时段.更长时间尺度(60 d)稳定分量中"三极子"分布形势仍大致存在,为持续雾霾天气提供了有利的环流背景.稳定分量的变化特征表明,持续雾霾时段较雾霾少发时段,稳定分量在雾霾天气发生前期具有更明显且持续性较好的前兆信号.

    三极子稳定分量空间结构环流形势

    2016-2019年长沙市O3浓度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子分析

    花瑞阳李蔚叶成志倪长健...
    44-52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2016-2019 年长沙市O3、NO2 和CO逐时监测数据以及同期气象要素观测资料,分析O3 浓度的时空分布特征及气象因子对O3 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2016-2019 年长沙市O3 日最大 8h滑动平均浓度各年平均值分别为(52.81±26.61)μg·m-3、(55.89±25.42)μg·m-3、(61.74±29.56)μg·m-3 和(60.77±31.68)μg·m-3,呈逐年升高趋势.夏季O3 浓度最高(均值为74.56 μg·m-3),冬季O3 浓度最低(均值为 33.64 μg·m-3).O3 浓度日变化呈显著的单峰特征,峰值出现在16 时左右,超标时段为 12-18 时.2016-2019 年长沙市O3 浓度空间分布非均匀性表现为城区外围站点大于市中心站点,其中冬季非均匀性最大(不均匀度为0.12),夏季非均匀性最小(不均匀度为0.04).长沙市城区O3 浓度与温度、太阳辐射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61、0.65),与相对湿度、NO2 和CO呈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42、-0.35、-0.27).

    O3浓度气象因子广义相加模型

    2015-2018年青海东部城市群O3污染特征及其气象条件分析

    谢启玉李京梅周琴赵娟...
    53-61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2015-2018 年青海东部城市群的逐日空气质量数据、常规气象观测和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对该地区O3 污染天气特征及其气象条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最高(低)气温、温度露点差、日照时数及总辐射为青海东部城市群O3污染的正向影响因子,其中最高气温、温度露点差及总辐射的影响程度最大.海平面气压、|ΔP24|、|ΔT24|、总(低)云量为负向影响因子,其中海平面气压和|ΔT24|的影响程度最大.O3 污染日的地面天气系统类型主要为低压型、低压前部型及均压场型,其中低压前部型和低压型最有利于O3 污染天气的发生,这两种天气类型较为稳定且不容易被破坏.O3 污染日的近地面层为热低压,中层弱对流受上空稳定气流抑制,受高压中心或高压脊控制的辐散环流及下沉运动(低压型)影响,无明显垂直运动(低压前部型及均压场型).垂直方向存在多层逆温层,地面层干区明显,风速整体上较小,为该地区O3 污染提供了有利的大气层结条件.

    O3污染日天气类型大气层结

    2012-2021年海南岛极端短时强降水特征及其成因分析

    石娟蒋贤玲柯元惠郑艳...
    62-70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2012-2021 年海南岛323 个地面气象观测站逐小时降水资料及ERA5 高分辨率资料,统计分析了海南岛近10a的极端短时强降水时空分布特征,利用合成分析法探讨了产生极端短时强降水的环流背景.结果表明:海南岛极端短时强降水每年约为422.3 次,占短时强降水的 8%.极端短时强降水的季节和日变化明显,多发生在 4-10 月的午后(14:00-19:00),8 月站次最多,近 10a发生极端短时强降水的站次最多为 11 次,出现在海南岛西北部.极端短时强降水日变化呈单峰型,峰值出现在 17:00,为每年 62.1 次.午后发生极端短时强降水的平均降水强度较大,均值为 67.8 mm·h-1,峰值为111.5 mm·h-1.海南岛极端短时强降水年、暖季(4-9 月)的空间分布有两个高发地区,为海南岛西北部和东部沿海地区,暖季的天气系统是影响海南岛极端短时强降水的主要天气系统.海南岛极端短时强降水逐月空间分布差异与海陆风、地形均有密切关系,各月触发条件不同,7-8 月极端短时强降水相对较多.

    极端短时强降水环流背景海陆风

    1951-2020年广西冬季低温事件频次变化及其对大西洋海温的响应

    周秀华唐熠陆虹韩冰...
    71-76页
    查看更多>>摘要:1951-2020 年广西冬季低温事件发生频次年际、年代际变化特征较明显,20 世纪 60 年代初经历了一次由少变多的明显突变,80 年代中期经历了一次由多变少的转变.低温频次较多的时期出现在20 世纪60 年代中期至 80 年代末,90 年代至21 世纪初转为偏少,但21 世纪00 年代之后出现了频次异常多的极端年份(如2008 年和2011 年),使得低温事件发生频次整体呈一定程度的上升趋势.广西低温频次具有2~5a的年际变化周期和 10a左右的年代际周期,1990 年前,低温频次的变化由上述两个主要周期叠加产生,之后周期信号减弱,直至2005 年后,2~5 a周期再次出现.广西冬季低温频次变化与东亚季风和大西洋海温的分析表明,东亚冬季风的偏强有利于广西低温频次增多;欧洲以西大西洋表面海温的异常偏低,通过海气相互作用带来的环流异常是导致广西气温显著偏低、低温发生频次异常增加的可能原因.

    年际变化年代际变化东亚冬季风海温异常

    2018年1-2月中国地区低温雨雪天气特征分析

    王月刘成瀚李辑方晓...
    77-83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和国家气象信息中心观测站温度资料,对2018 年 1 月26 日至2 月4 日中国地区的典型低温雨雪天气事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低温雨雪天气发生前,极涡开始向西倾斜收缩并逐渐呈椭圆状,受极涡异常增强影响,冷空气南下加强.强高压脊在低温雨雪天气发生前 15d 左右形成,并在乌拉尔山地区发展形成稳定且强大的西伯利亚高压,该高压在欧亚大陆北部不断增强且向东移动.低温雨雪天气发生前2 d,850 hPa风场的两支异常偏南气流配合异常的水汽输送,与500 hPa乌拉尔山上游呈东北—西南方向并逐渐减弱的位势高度正距平共同作用,导致西伯利亚地区的异常强冷中心聚积大量冷空气并南下,为此次中国地区低温雨雪天气提供了有利条件.

    低温雨雪西伯利亚高压极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