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气象与环境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气象与环境学报
中国气象局沈阳大气环境研究所
气象与环境学报

中国气象局沈阳大气环境研究所

刘晶淼

双月刊

1673-503X

qxyhjxb@foxmail.com

024-83893253

110016

沈阳市沈河区文化路66号

气象与环境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Meteorology and EnvironmentCSTPCD
查看更多>>《气象与环境学报》是由中国气象局沈阳大气环境研究所主办、辽宁省环境科学研究院协办的科技期刊,创刊于1984年,双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主要报道气象、大气环境与生态环境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的创新性研究成果以及有新观点的综述性文章等,以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繁荣我国气象与环境科学事业。栏目设有论文:报道气象、大气环境与生态环境各领域具有重要意义的创新性科研成果。评述:综述所研究领域的代表性成果、研究进展情况和研究现状。快报:快速、简要地报道气象、大气环境与生态环境各领域具有创新性、高水平最新研究成果等内容。文章须有数据和实验结果,证实其科学性、先进性和可靠性。学术信息与动态:快速、简要地报道气象、大气环境与生态环境各领域的学术交流、研究动态、进展情况等信息。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1951—2017年鞍山市气温变化特征及城市热岛变化

    金巍刘卫华李晶康晓玉...
    78-85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建站以来鞍山站和海城乡村站的一日四次观测数据和逐日平均、最低和最高气温资料,对1951—2017年鞍山市年、四季和各月平均气温和极端气温变化特征及其变率进行了分析,并对鞍山城市热岛变化进行探讨.结果表明:1951—2017年鞍山市年平均最低气温的递增趋势最强、平均气温次之、平均最高气温最弱,且均通过显著性检验.1951—2017年鞍山市年极端最高气温变化呈弱递减趋势,1951—1987年(突变前)呈递减趋势、1988—2017年(突变后)为递增趋势.1951—2017年鞍山市年极端最低气温呈显著递增趋势,1951—1987年(突变前)较整个阶段递增趋势更强,1988—2017年(突变后)呈递减趋势;突变前后极端最高和极端最低气温呈反相变化特征.1958—2017年鞍山市年最低气温的城市热岛强度最大、平均气温次之,最高气温最小、递增趋势最弱;秋、冬季鞍山城市热岛强度较其他季节更强,热岛指数递增显著;在每日4次定时气温观测中,14时鞍山市热岛强度最小,热岛指数呈递减趋势,其余时次均呈显著递增趋势,其中,02时鞍山热岛强度最强;鞍山市平均气温变化呈显著增暖趋势,城市热岛强度和热岛指数均呈显著递增,夜间递增尤为突出,说明鞍山城市热岛的显著增强是鞍山市气候变暖的一个主要原因.

    气温变化城市热岛突变气候变暖

    春玉米生长发育、产量和籽粒品质对减量施氮的响应

    陈妮娜纪瑞鹏米娜张淑杰...
    86-92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当前东北地区过量施氮的问题,研究减量施氮对春玉米生长发育、产量及籽粒品质的影响,对优化氮肥的科学管理技术,促进春玉米生产绿色高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丹玉405为试验材料,通过大田播种的方式,以农民习惯性施氮量为对照,设置11.1%、55.5%和100%三个水平减量施氮试验,分析春玉米生长发育、产量和籽粒品质对减量施氮的响应机制.结果表明:玉米苗期,减氮导致生长发育指标(株高、茎粗、叶面积指数、生物量干、鲜重、叶片比重等)均减少,不利于地上部的生长和干物质向叶片分配,随着减氮量的增加,减少幅度增加.苗期以后,适量减氮促进玉米地上部的生长,株高、茎粗、叶面积指数、生物量和叶片占比等生物学性状有增加趋势.适量减氮导致果穗长、果穗粗、百粒重、理论产量、籽粒含水量和淀粉含量增加,籽粒脂肪含量减少,氨基酸和粗蛋白含量呈先增加后减少.随着减氮量的增加,果穗长、果穗粗、百粒重和理论产量增加幅度均减小,籽粒含水量和淀粉含量增加幅度增大,脂肪含量减少幅度减小.减氮11.1%时,果穗长、果穗粗和理论产量增加幅度最大,分别为1.9%、3.7%和11.5%.当施氮量为240 kg•hm-2(减氮11.1%)时,玉米产量达到最大,为945.4 g•m-2,籽粒脂肪含量最少,为2.4 g•100 g-1;氨基酸含量最大,为83.9μmol•g-1;粗蛋白含量最高,为6.8%.研究结果可为当地的玉米生产提供更加完善的施肥管理,指导农户科学施肥.

    春玉米氮肥发育产量品质

    2019年长江中下游伏秋连旱的异常特征分析

    高琦徐明
    93-99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及实况观测资料,分析了2019年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伏秋连续干旱期间的降水、温度及大气环流异常特征.结果表明:此次干旱具有持续时间长、降水偏少严重、气温较历史同期明显偏高、高温日数明显偏多等极端性特点.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强,位置相对偏西、偏北,是形成长江中下游伏秋连旱的最主要原因;南亚高压东伸及负涡度向东输送,利于副热带高压西伸,长江中下游地区始终位于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出口区右侧、对流层中高层负涡度的叠加作用区,使得垂直方向上的下沉辐散得到显著增强;自乌拉尔山至贝加尔湖高压脊形成的"高压坝",偏弱的极涡和东亚大槽等异常中高纬环流形势稳定维持,使得西风带中的气旋性扰动不易影响到副热带地区,利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稳定及干旱的维持;频繁的热带系统活动,使得副热带高压在热带对流加热区以北的负涡度作用下得以进一步加强,并且导致对流层低层西南气流、越赤道气流和东南气流等三支气流在向北的输送路径上发生改变,并使长江中下游地区水汽辐合偏弱,使干旱得以维持.

    大气环流异常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热带环流异常

    2011—2019年中国长江三角洲区域闪电时空分布特征

    王凯周丽雅鞠晓雨程向阳...
    100-106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2011—2019年江苏、浙江和安徽27个探测站ADTD闪电监测定位系统获取的资料,对中国长江三角洲三省一市(上海、江苏、浙江、安徽)一体化协同发展区域云地闪的发生频次、强度进行统计,运用EOF方法分析闪电频次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中国长江三角洲区域负闪数均占总闪数的95%以上,正闪平均强度均大于负闪平均强度绝对值.正、负闪平均强度最大值均出现在江苏,正、负闪平均强度绝对值最小值均出现在浙江.总闪电频数、强度的日变化和月变化特征曲线均呈单峰单谷特征.日变化特征中,总闪强度日最小值在15时,而在随后的16—17时总闪频数出现峰值.全年中,8月的总闪频数最大,总闪强度最小.在每年4月、7月、11月中正闪表现更为活跃.总闪频次空间分布与地形分布相吻合,高海拔地区均出现了高频次闪电分布,总闪强度空间分布则与之相反.根据总闪频次主成分分析,前4个特征向量累计方差贡献达到51.07%,空间上表现出既有全区一致性,又存在明显的差异,空间分布型可划分为全区一致型、南北反相型、交错反相型和东西反相型.

    闪电频次闪电强度主成分分析

    2010—2018年辽宁省雷电流幅值特征分析

    程攀曾杨程雷庞文静...
    107-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辽宁省2010—2018年闪电定位(ADTD)资料,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了雷电流幅值时间变化特征;运用规程计算公式和IEEE推荐公式分别计算了雷电流幅值累积概率密度,并和实际地闪雷电流幅值累积概率密度曲线做了对比分析;运用最小二乘法拟合了IEEE推荐公式.结果表明:2010—2018年辽宁省地闪以负闪为主,占比高达89%,而负地闪雷电流幅值主要集中于-50~-20 kA;地闪频次在2011—2013年逐年升高,而后逐年减少,总地闪和负地闪的平均雷电流幅值自2010—2013年逐年降低,而后逐年升高;地闪主要发生在汛期的7—8月,平均雷电流幅值在冬季最高,且日变化平稳;雷电流幅值为20—50 kA的总地闪和负地闪累积概率密度曲线下降最快,而雷电流幅值在20 kA左右的累积概率密度曲线开始下降,总体下降速度较慢;通过对IEEE推荐公式进行拟合,拟合后的雷电流幅值累积概率密度分布曲线更加接近实际.

    闪电定位雷电流幅值概率密度最小二乘拟合

    天津市短时暴雨雨型时空分异及其对城市内涝的影响

    曹经福杨艳娟郭军陈靖...
    114-121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天津市1961—2018年分钟级降水数据,统计了天津地区短时暴雨过程,结合模糊识别法对暴雨过程进行分类,分析了暴雨雨型的时空分布特征,基于天津城市暴雨内涝数值模型,评估了不同雨型对内涝积水总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近58 a天津地区短时暴雨雨型以单峰型(Ⅰ型、Ⅱ型和Ⅲ型)为主,其中各年代60 min暴雨雨型以Ⅰ型、Ⅲ型为主,120 min和180 min暴雨雨型以Ⅰ型为主导.短时暴雨集中出现在7月和8月,暴雨过程均以单峰型为主,60 min暴雨雨型7月以Ⅰ型居多,8月Ⅲ型最多,120 min和180 min暴雨雨型均为Ⅰ型最多.各区短时暴雨雨型均以单峰型居多,双峰型次之,均匀型较少.从各地区主导雨型来看,60 min和180 min暴雨雨型不一,包含Ⅰ型、Ⅲ型和Ⅴ型;120 min暴雨雨型各区一致为Ⅰ型.天津市短时暴雨雨型存在明显的时空分异,且不同雨型影响内涝积水总量的峰值出现时间,其中Ⅰ型的积水总量峰值出现时间早,是城市排水设计重点关注的雨型.工程设计中应充分考虑气候变化和城市化对暴雨过程的影响.

    短时暴雨雨型时空分异内涝积水单峰型模糊识别法

    辽宁地区一次罕见大雾天气成因分析

    王赛頔阎琦王晓丽腾方达...
    122-127页
    查看更多>>摘要:应用常规气象观测、加密自动站、能见度观测等资料和NCEP FNL再分析资料,对2014年辽宁地区一次罕见的长时间大范围强浓雾天气的成因进行诊断.结果表明:2014年11月20—22日辽宁地区大雾过程分为两个阶段,其中21日14—16时大雾爆发性发展后,特强浓雾持续12 h,此种情况在辽宁近20 a比较罕见.大雾第一阶段为辐射雾,雾前低层弱暖平流利于升温,大雾期间中层弱冷平流利于出现晴空辐射条件,夜间在辐射降温作用下,975 hPa高度以下形成逆温;气温下降、温度露点差减小、相对湿度增大;近地面微风利于降温,同时水汽不易流出,逆温作用使得水汽不易向高层扩散,近地面层水汽浓度增大,导致第一阶段大雾快速发展.大雾第二阶段为锋面雾,大雾快速发展期间无逆温、有弱冷锋过境,锋面附近辐合导致水汽上升冷却凝结,同时锋面附近低云降下雨滴在干冷空气中蒸发,利于近地面附近水汽饱和、冷凝,是大雾快速发展的原因.

    逆温辐射雾锋面雾

    基于卫星资料的大连地区强对流天气闪电活动特征

    邹耀仁王赟王淑一徐丹...
    128-133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FY-4卫星云顶亮温(Cloud Top Temperature,CTT)资料和雷达回波资料,分析了2019年6—9月大连地区的闪电活动特征,重点分析了该地区2019年9月4日的一次强对流天气闪电活动特征与雷达回波及CTT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此次过程雷暴起始于大连东南方向.在雷暴初始阶段,以云闪为主,云闪高度主要集中在7—12 km.闪电活动主要集中在雷达回波强度>30 dBz的区域,对应的云顶高度超过了8 km.闪电活动与FY-4卫星CTT之间存在较好的相关性,闪电主要发生在CTT为240—250 K左右区域.对2019年5—8月大连地区雷达与闪电活动进行量化分析,发现闪电活动主要集中于雷达组合反射率39.38 dBz附近区域,对应的云顶高度为8.21 km.

    三维雷电定位雷达回波云顶亮温

    2006—2019年山西省酸雨变化特征分析

    李亚军
    134-138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2006—2019年山西省五台山、大同、太原、长治、侯马5个站酸雨观测资料,分析山西省不同时间尺度上酸雨次数和频率、降水pH、电导率K值的变化以及空间分布特征,不同酸度各雨量等级酸雨频率变化特征.结果表明:2006—2019年山西省酸雨次数和酸雨频率均呈下降趋势,年平均pH值范围为5.43—6.49,年平均电导率K值范围为73.4—120μs•cm-1;四季中,秋季平均pH最小,为5.70,春季最高,为6.11,电导率K值春季较高;各月相比,9月酸雨pH值最低,为5.58,4月最高,为6.20,月平均酸雨频次和降水pH值呈负相关,相关系数R为0.96.各站相比,太原降水年平均pH以及电导率K值均显著高于其他城市,酸雨pH值依次为太原(6.90)>长治(5.95)>大同(5.71)>侯马(5.57)>五台山(5.55).不同等级降水酸雨发生频率差别较大,小雨(1.0—10.0 mm)时酸雨发生频率最大,强酸雨和弱酸雨频率分别为54.9%和67.0%,当降水量超过10.0 mm以后强弱酸雨发生的频率均随降水量增加而减小.

    pH值电导率酸雨频率

    天津地区用电量与气温的非线性响应关系研究

    兰辉于佳卉曹经福刘玉坤...
    139-144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门限回归模型和非线性滑动回归模型,分析天津市2014—2019年日用电量和气温之间的非线性关系,并计算得到不同响应关系下的阈值气温.结果表明:天津地区的阈值气温在不同响应关系下存在明显差异,在"V"型非线性响应关系下,阈值气温为18.8℃,在"U"型响应关系下,线性不对称模型的舒适区范围为12.3—23.4℃,非线性模型的舒适区范围为13.7—21.7℃;对比不同模型的预测效果,认为"U"型优于"V"型模型,非线性模型优于线性模型.对阈值气温的影响要素分析表明,相对湿度对舒适区与冷却区的阈值气温影响较大,阈值气温在相对湿度为30%—50%时较相对湿度为50%—70%时偏大2.2℃,相比之下,相对湿度对舒适区与加热区的阈值气温影响不大;天津地区阈值气温会随时间发生明显变化,2002—2005年的舒适区范围较2014—2019年偏大1.4℃.在实践应用中,应根据模型的需求,并充分考虑相对湿度和时间变化的影响选择阈值气温,从而提升用电量预测的准确率.

    门限回归非线性滑动回归"U"型分段"V"型分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