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气象与环境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气象与环境学报
中国气象局沈阳大气环境研究所
气象与环境学报

中国气象局沈阳大气环境研究所

刘晶淼

双月刊

1673-503X

qxyhjxb@foxmail.com

024-83893253

110016

沈阳市沈河区文化路66号

气象与环境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Meteorology and EnvironmentCSTPCD
查看更多>>《气象与环境学报》是由中国气象局沈阳大气环境研究所主办、辽宁省环境科学研究院协办的科技期刊,创刊于1984年,双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主要报道气象、大气环境与生态环境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的创新性研究成果以及有新观点的综述性文章等,以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繁荣我国气象与环境科学事业。栏目设有论文:报道气象、大气环境与生态环境各领域具有重要意义的创新性科研成果。评述:综述所研究领域的代表性成果、研究进展情况和研究现状。快报:快速、简要地报道气象、大气环境与生态环境各领域具有创新性、高水平最新研究成果等内容。文章须有数据和实验结果,证实其科学性、先进性和可靠性。学术信息与动态:快速、简要地报道气象、大气环境与生态环境各领域的学术交流、研究动态、进展情况等信息。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2015-2020年渤海西海岸雾的海陆分布差异成因分析

    靳振华吴彬贵廖云琛龙强...
    84-94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2015-2020 年渤海西海岸陆地和近海加密自动站、再分析资料和卫星反演雾资料,分析该地区海陆雾时空分布特征,选择一次典型个例开展敏感性数值实验.结果表明:渤海西海岸秋季、冬季陆雾多于海雾,而春季、夏季相反,虽然冬季海雾和陆雾数量最多且变化趋势一致,但分布仍具有显著的局地性;渤海西海岸雾以海岸线为界的频率大于53%,多出现在夜间,持续时间也多低于12 h.个例分析表明,海陆风环流将海上暖湿空气输送至内陆低空,湿度快速增大至近饱和,弱冷空气入侵和夜间长波辐射降温共同作用,导致内陆大雾形成.而海温较高、海洋大气降温缓慢,难以形成海雾;海温敏感试验结果也表明,海温增加5%后,控制实验中略微进入近海的雾区基本回退到海岸线以西,海温降低5%后,陆雾蔓延至整个渤海并维持,高海温是本次陆雾未扩展入海的关键因素.

    海雾陆雾海陆风垂直环流海温

    基于新气候态背景的中国东北地区气候变化评估与预测研究

    张萌萌赵春雨房一禾李经纬...
    95-102页
    查看更多>>摘要:选用1981-2020 年中国东北地区199 站气象资料,将1981-2010 年与1991-2020 年作为气候态的气温、降水、大气环流场及海温场进行比较,并分析气候平均值的改变对气候评价、气候变化和气候预测的影响.结果表明:新、旧气候态下,东北地区的气温、降水、大气环流及海温场均有明显变化,且环流和海温场的变化与气温和降水变化相对应.新气候态下,东北地区的春季、秋季、冬季降水量增加,夏季降水量减少,平均气温均升高.冬季高纬阻塞高压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强度增强,东亚大槽强度减弱,与冬季气温升高相对应;夏季鄂霍次克海阻塞高压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减弱,与东北夏季降水减少相一致.全球海温总体增暖,而南半球中高纬地区变冷,夏季海温差值在赤道太平洋地区表现为西正东负的分布特征,与夏季东北气温升高相一致.

    气候平均值气候评价气候变化

    1961-2019年中国东北地区夏季降水特征及其与前期ENSO的关系

    孟鑫张瑜赵婷婷王迪...
    103-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选用1961-2019 年中国东北地区204 个站日降水量资料、NCEP/NCAR逐月再分析资料及美国国家气候预测中心(CPC)提供的Niño3.4 指数,利用相关分析、小波分析、M-K突变、合成分析等方法,分析东北地区夏季降水变化特征,探讨其与前期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l Niño-Southern Oscillation,ENSO)的联系.结果表明:中国东北地区夏季年降水量呈递减趋势,以2.39 mm/10 a速率减少,空间变化呈西南部减少、东北部增加趋势,辽宁地区减少趋势最显著.夏季降水存在显著的2~3a、6~7a和8~9a振荡周期.1961-1982 年和1998-2019 年为相对干旱时期,1983-1997 年为相对湿润时期,突变年份为1983 年和1998 年.中国东北地区夏季降水与前一年夏季 ENSO 关系密切,1997-2019 年二者呈显著的正相关.1997-2019 年,前一年夏季Niño3.4 区海温异常变化,引起水汽输送异常和局地垂直运动变化,对东北地区夏季降水产生显著影响,Niño3.4 指数可以作为次年中国东北地区夏季降水的预测因子.

    年代际变化海温异常降水量

    2015-2018年京津冀地区不同天气类型影响的PM2.5输送特征及减排效果分析

    胡艳楠孟凯杨雨灵马翠平...
    114-121页
    查看更多>>摘要:将2015-2018 年京津冀地区PM2.5污染日按天气类型分为均压型、高压后部型和西北高压型,应用WRF-CAMx、WRF-CMAQ模式进行北京市、石家庄市PM2.5来源解析和减排模拟.结果表明:相比均压型和西北高压型,北京市、石家庄市PM2.5污染日的高压后部型出现次数最少,但外源污染输送较明显.3 种天气类型PM2.5污染日,石家庄本地污染源的排放贡献均高于北京本地污染源的排放贡献,是PM2.5浓度石家庄市高于北京市的主要原因之一.受不同天气类型影响,北京市、石家庄市PM2.5污染物输送和来源特征不同.根据石家庄市PM2.5污染物输送特征制定的减排优化方案,减排率可达京津冀中南部城市联合减排的83.6%~91.3%,该方案较为合理且高效.

    WRF模式区域输送减排方案

    东北春玉米最优水氮管理措施模拟

    李鸣钰李国会张益瑞陈妮娜...
    122-129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东北春玉米为研究对象,基于2018-2021 年锦州农业生态观测站试验数据,对作物生长模型CERES-Maize进行参数校准和验证,模拟不同降水年(平水年、枯水年和丰水年)各水氮管理措施对春玉米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经济收益的影响,以确定不同降水年不同生产目标东北春玉米最优水氮管理方案.结果表明:CERES-Maize模型模拟春玉米发育期和产量的归一化均方根误差均为10%以内,能满足玉米生长过程及产量的模拟精度要求.不同降水年各水氮管理的春玉米最高产量分别为1.08×104、1.16×104、1.13×104 kg·ha-1,其中枯水年最高,平水年最低.获得最高产量的灌溉量分别为 185、205 和175 mm,施氮量分别为75、175、125 kg·ha-1;不同降水年各水氮管理的春玉米最高水分利用效率丰水年最高,枯水年最低.获得最高水分利用效率的灌溉量分别为175、195、175 mm,施氮量分别为75、175、125 kg·ha-1;不同降水年各水氮管理的春玉米最大经济收益枯水年最大,平水年最小.获得最大经济收益的灌溉量分别为 175、205、175 mm,施氮量分别为75、175、125 kg·ha-1.

    CERES-Maize模型施氮量灌溉量产量水分利用率

    基于SPI和SPEI指数的辽宁省大豆生长季干旱时空变化特征

    姜珊张淑杰张菁董秋婷...
    130-137页
    查看更多>>摘要:选用1961-2020 年辽宁省52 个气象站的日降水量和日平均气温资料,计算大豆生长季和各发育阶段的标准化降水指数(SPI)和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选取5 个代表站,应用M-K趋势检验方法分析大豆不同时间尺度的干旱时空变化.结果表明:大豆生长季SPI和SPEI均呈干旱化趋势,SPEI监测的干旱程度略大于SPI;大豆播种期—出苗期SPEI和SPI呈湿润化趋势,出苗期—开花期、开花期—结荚期和结荚期—成熟期均为干旱化趋势,其中开花期—结荚期最为显著.SPEI监测的干旱范围及高发区均大于SPI,且干旱程度更强,其中,辽宁西部的干旱程度最为严重.从大豆生长季和发育阶段进行干旱评估,SPEI适用性优于SPI.

    日降水量日平均气温干旱评估

    2010-2021年辽宁省雷电分布及其与海拔高度的关系

    程攀刘成瀚蔡冬梅孙虹雨...
    138-146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2010-2021 年辽宁省闪电定位资料,应用统计分析方法结合空间自然断点分级法,分析辽宁省雷电密度、雷电流幅值、雷电强度等雷电分布特征,及其与海拔高度的关系.结果表明:辽宁省夏季雷电流幅值分布最为集中,但正闪分布比例最小,冬季白天的雷电流幅值明显大于夜间.除8 月外,其他月份白天的雷电频次几乎均多于夜间.正闪回击密度辽宁西部地区较大,正负闪回击密度总体随海拔高度升高而减小,负闪回击密度减小速度较快.正闪幅值辽宁西部地区最大,正闪幅值随海拔升高呈减小趋势,负闪幅值总体呈增大趋势.正闪强度高值区主要分布在辽宁中部和西部,负闪强度高值区主要集中在辽河流域两侧.41°N剖面的正闪回击密度辽宁西部地区远大于东部地区,负闪回击密度辽宁西部丘陵地区明显低于辽宁中部地区;负闪幅值与海拔高度变化在辽西的丘陵地带一致性更强;正闪强度在辽宁西部最大,东部地区正闪强度最小,辽河平原东部迎风坡地区负闪强度最大.

    闪电定位雷电密度雷电流幅值雷电强度

    2017-2020年福建省冰雹和短时强降水云三维闪电特征分析

    阮悦冯晋勤李婷婷陈秋萍...
    147-154页
    查看更多>>摘要:选用VLF/LF(ADTD_2C)三维闪电监测资料和双偏振雷达资料,对2017-2020 年福建省31 个冰雹、32 个短时强降水单体闪电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福建省多数冰雹云单体降雹前闪电频数超过 50 次/6 min,而强降水单体超过50 次/6 min的较少;冰雹单体正地闪和正云闪比率较高,强降水单体则较低.80%冰雹单体闪电频数峰值较降雹时间提前3~25 min,并在降雹前出现总闪频数跃增,递增率多数大于4 次/min.超过 1/2 的强降水单体,其闪电频数峰值时间较降水峰值提前2~35 min,闪电频数在降水峰值前增大,递增率多数小于4 次/min.两类单体成熟阶段的云闪频数最高,云闪主要集中分布在2~6km高度层.冰雹单体中,融化层以下为冰雹和大雨粒子组成的低层,以上为冰雹和霰组成的高层;强降水单体中,融化层以下为大雨粒子组成的低层,以上为冰晶、过冷水滴组成的高层.闪电频数与强回波中心高度和强回波伸展高度均为正相关,对流发展高度越高,冰相过程越显著,闪电活动越强.

    闪电频数短时强降水三维闪电

    基于多源降水融合试验的四川省降水实况分析产品优化

    杜冰吴薇黄晓龙蒋雨荷...
    155-161页
    查看更多>>摘要:选用2021 年4-9 月四川省地面观测降水数据、雷达定量估测降水产品,基于国家气象信息中心降水融合算法生成四川省0.01°/1 h分辨率降水实况分析产品(SC),参考四川省地面观测数据,以观测值是否被修改分为两类,分别对SC与国家气象信息中心三源融合实时降水实况分析产品(RT)进行精细化对比评估,分析融入错误观测数据对RT的影响,应用支持向量机回归算法对RT进行优化并评估.结果表明:观测值未修改情况下,两种产品在四川盆地内部性能相近,川西高原和凉山、攀枝花地区RT性能较好,大部分区域RT平均绝对误差较小,均方根误差较大,即RT与观测值间易出现个别较大误差.观测值被修改情况下,四川省SC明显优于RT,RT较观测值明显偏大,表明错误的观测数据对RT性能存在显著影响.优化后,四川全省区域产品的平均绝对误差减小了29.9%,均方根误差减小了41.1%,相关系数增大了4.94%.

    降水实况产品支持向量机回归精细化评估

    1991-2020年河北省倒春寒时空特征及气象指标分析

    童俊孟旭芹赵亮张晓辉...
    162-168页
    查看更多>>摘要:选用1991-2020 年河北省76 个国家气象站3-5 月日气温数据,应用Mann-Kendall检验、空间插值和线性回归等方法,分析河北省倒春寒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倒春寒气象指标》筛选倒春寒过程的准确率为 63.6%,适用性较好.1991-2020 年河北省共发生倒春寒2094 次,其中轻度次数最多,中度次之,重度最少;空间分布为轻度由南向北递增,中—重度从中部向南北两端递增,北部高原和山区最多.倒春寒发生次数年际变化为下降趋势,河北中部降幅最明显.轻度倒春寒总持续天数从东北向西南递减,中—重度从北部高原、燕山山区、太行山区向平原递减;河北南部和中部倒春寒总持续天数年际变化为下降趋势.日最低气温由南向北呈阶梯式下降,河北北部远低于南部和中部.日最大降温幅度3 月和5 月由南向北呈阶梯式下降.河北中部4 月9-12 日发生中—重度倒春寒次数较多,河北北部5 月上旬倒春寒总次数和中—重度次数均较多.

    气温持续天数最低气温降温幅度